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直肠癌nm23基因表达、突变与侵袭、转移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nm2 3基因异常表达及突变与结直肠癌侵袭、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LDP法、流式细胞术、PCR SSCP法对 1 5 0例结直肠癌标本及正常黏膜组织和 1 6例大肠腺瘤分 3组进行nm2 3蛋白检测和基因突变的筛查。结果 ①免疫组化发现 73例结直肠癌中nm2 3 H1蛋白表达水平低于正常黏膜组织和良性腺瘤 (P <0 0 0 1 ,P <0 0 0 1 ) ,转移癌表达低于原发癌 (P <0 0 0 1 ) ,结直肠癌nm2 3 H1蛋白表达与组织分化、肠壁浸润、Dukes分期、转移均密切相关 (P <0 0 0 1 ) ,低表达组术后预后差于高表达组 (P <0 0 0 1 ) ;②流式细胞术研究表明 ,nm2 3 H1蛋白在癌组织表达低于癌旁组织 ;在结直肠癌伴有转移 (3/ 1 4 )时其表达低于未发生转移者 (1 1 / 1 4 ) ;③nm2 3 H1基因第 2~ 5位外显子在 6 3例结直肠癌组织中未发现异常突变。结论 结直肠癌中nm2 3基因突变可能是小概率事件 ,在结直肠癌的侵袭、转移中不发挥主要作用 ,而nm2 3 H1蛋白表达降低则与结直肠癌的侵袭、转移有关 ,提示检测nm2 3蛋白表达是判断结直肠癌预后有价值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者8号染色体微卫星改变的情况,探讨结直肠癌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色方法,选取8号染色体上4个微卫星住点,对34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癌旁组织及其相应正常组织的微卫星改变情况进行检测分析.结果①34例患者中有14例至少在一个位点发生微卫星改变,总检出率为41.18%,其中D8S135、D8S255、20.59%、17.65%及11.76%.癌旁组织中未检测到微卫星改变.②发生两个以上位点改变的10例,在有微卫星改变的患者中占71.42%.结论在8号染色体所选位点上存在较高频率的微卫星改变,提示可能存在与结直肠癌发病密切相关的基因,为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个有意义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阐述甲状腺癌合并异时性多原发恶性肿瘤临床特点,总结含有甲状腺癌的异时性多原发癌的临床诊治思路.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8月至2015年8月我院共收治住院甲状腺癌相关的异时性多原发癌29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异时性甲状腺多原发癌占同期收治甲状腺癌的2.39%(29/1212).甲状腺癌相关异时性多原发癌另一癌发生在乳腺9例、头颈部7例、肺部5例、消化系统3例、生殖系统2例、甲状腺1例、血液系统1例、泌尿系统1例.29例异时癌中甲状腺癌作为首发癌19例,第二原发癌乳腺癌最多.非甲状腺癌先发首发癌10例,第二原发癌头颈部肿瘤最多.甲状腺癌先发组首发癌与第二原发癌发病间隔时间明显长于非甲状腺癌先发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甲状腺癌相关的异时性多原发癌有一定的临床特点,预后较好.应重视初诊肿瘤患者的随诊工作,早期发现,积极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TaqMan-MGB荧光探针法分析MTDH/AEG-1基因5’-UTR多态性与中国南方地区散发性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法,收集华南地区693例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及660例健康人血液DNA,利用TaqMan-MGB探针法检测MTDH/AEG-1基因5’-UTR区多态性。结果:MTDH/AEG-1基因5’-UTR区多态性位点-1 913C/G、-797G/A等位基因分布在结直肠癌患者人群与健康对照组中无显著差异。但-1 913C/G突变纯合子GG可显著增加饮酒者(OR=1.71,95%CI=1.13-2.57)及女性(OR=1.48,95%CI=1.01-2.17)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1 913GG与饮酒及女性性别在增加结直肠癌发病风险上存在交互作用(P0.01);-797G/A突变基因型(GA+AA)可增加饮酒者(OR=1.55,95%CI=1.06-2.27)及肿瘤家族史人群(OR=3.48,95%CI=1.60-7.57)的结直肠癌发病风险,-797G/A突变与饮酒及肿瘤家族史在增加结直肠癌罹患风险上具有交互作用(P0.01)。2个多态性位点与年龄、吸烟、肥胖均无交互作用。结论:MTDH/AEG-1基因5’-UTR区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结直肠癌发病无明显相关性,但其与饮酒、性别及肿瘤家族史因素在增加结直肠癌罹患率上具有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结直肠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排第3位,死亡率排第4位,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近年来,在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结直肠癌发生和发展的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到的因素多种多样。例如,饮食、遗传、身体活动水平、环境等。目前具体致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这为结直肠癌的预防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已经明确 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在结直肠癌发生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此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结直肠癌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落与正常人存在明显不同,暗示了肠道微生物群与结直肠癌的关系。本文以 Wnt 信号通路和微生物为主线,总结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和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新疆维吾尔族 (维族 )和汉族、浙江汉族结直肠癌组织中 p5 3、Ki 6 7、COX 2蛋白的表达 ,探讨其表达上的差异。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 P法对 14 4例结直肠癌组织 (新疆维族 38例和汉族 5 2例、浙江汉族 5 4例 )中p5 3、Ki 6 7、COX 2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3组结直肠癌患者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维族结直肠癌发病年龄早于两组汉族 (浙江汉族、新疆汉族和维族病人的年龄分布分别为 5 7 7± 12 6、5 7 0± 11 5、5 1 4± 11 2岁 ,经方差分析 ,F =3 5 2 0 ,P <0 0 5 )。组织学类型 :浙江汉族病人管状腺癌占 82 7% ,新疆汉族和维族病人乳头状腺癌所占的比例高于浙江汉族 ,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 <0 0 5 )。结直肠癌间分化程度 :新疆汉族高于其他两组 (P <0 0 1)。调整年龄、性别因素后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民族与结直肠癌p5 3蛋白的阳性表达有关。维族 p5 3阳性率高于汉族 ,比值比为 2 4 92 (95 %CI 1 0 4 6~ 5 939)。新疆汉族和维族结直肠癌与Ki 6 7和COX 2蛋白表达无相关性。结论 维族结直肠癌 p5 3蛋白表达高于汉族病人 ,其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肠隐窝异常病灶(ACF)作为结直肠癌最早期癌前形态变化的分子基础。方法:微解剖分离提取34例ACF和35例癌组织的基因组DNA,全自动DNA测序仪毛细管凝胶电泳检测ACF和癌组织在2,3,5,11,17和18号染色体上9个微卫星位点的杂合子丢失(LOH)。结果:ACF LOH的发生频率(41.18%)低于癌组织(68.57%)(P<0.05),且两者的LOH发生频率在18q12、5q12、3p21、17q21、17q11、11p13和2p16位点LOH有相似的谱形。在18q12、5q12、3p21、17q21和17q11位点发生频率较高,在11p13和2p16位点较低。ACF在18q21和5q21位点LOH明显低于癌组织(P<0.05)。癌组织LOH与肿瘤的部位、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和Dukes分期均无关。LOH呈阳性的ACF,其同来源的癌组织多见于左半结肠,大体以隆起型为主。结论:(1)ACF作为结直肠癌黏膜癌前早期的形态改变有其分子遗传学证据;(2)进一步证实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是多基因受累、多步骤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水通道蛋白-1,5(AQP-1,5)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在大肠癌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确诊为结直肠癌的80患者癌组织及8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AQP-1及AQP-5的表达情况。结果:AQP-1及AQP5在结直肠癌组织表达丰富(分别为68.75%及60%),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表达(38.75%及16.2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QP-1及AQP-5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分化程度相关(P<0.05)。结论:AQP-1及AQP-5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其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结直肠癌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结直肠癌发病呈上升趋势,在西方发达国家结直肠癌仅次于肺癌列恶性肿瘤的第2位。我国上海结直肠癌已是第3位常见肿瘤。在发病率上升的同时,其发病年龄趋向老龄化,发病部位趋向近侧结肠。近10余年来,结直肠癌发生分子模型的提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发病机理的阐明和APCβcateninTcf通路改变在结直肠癌发生中的作用的确定是结直肠癌研究具有影响的3大进展。尽管这些分子机制的阐明,并且在结直肠癌筛查、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对结直肠癌的临床处理和患者预后没有实质性的影响。结直肠癌死亡率仍…  相似文献   

10.
大肠癌在发生发展过程中以及行肠切除术后先后发生皮肤白斑病,而一旦发生即终身不退,且向全身蔓延,甚至全身皮肤白斑化,此症少有文献报道。作者1988年遇到3例,此后着意追踪观察其发生、发展和转归,共集32例资料。全部病例诊断均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 1临床资料本组32例,男14例,女18例,年龄54~74岁,平均61.2岁。癌肿部位,直肠癌22例,升结肠癌1例,横结肠癌4例,降结肠癌3例,乙状结肠癌2例。7例在行大肠癌切除术前已有皮肤白斑,25例行大肠癌切除术后发生。其中右半结肠切除1例,横结肠切除4例,左半结肠切除3例,前切除(Dixan)3例,直肠拖出术(Baconit)2例,腹会阴联合切口直肠癌根  相似文献   

11.
RER+结直肠癌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的突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检测转化生长因子 βⅡ型受体 (TGF βRⅡ ) (A) 10 、TGF βRⅡ (GT) 3、TGF βRⅡ 452 /454、TGF βRⅡ 53 3、hMSH3 (A) 8、hMSH6(C) 8、Bax (G) 8、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型受体 (IGFⅡR) (G) 8、IGFⅡR (CT) 3 等微卫星突变热点及TGF βRⅡ点突变在RER 结直肠癌中的突变率、突变发生在肿瘤进程的哪一阶段。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长度多态性分析 (PCR SSLP)、微切割 PCR SSLP、PCR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克隆测序、免疫组织化学对 76例结直肠癌标本进行分析。结果 RER (replicationerrorpositive)肿瘤TGF βRⅡ (A) 10 突变率约为 3 / 9,突变可发生于重度不典型增生腺瘤。其余位点未见突变。RER 结直肠癌多见于男性 ,发病年龄较早 (P <0 0 5) ;肿瘤多位于结肠 (P <0 0 5)。结论 RER 结直肠癌多见于较年轻男性 ,好发于结肠 ,仅约三分之一病例存在TGF βRⅡ(A) 10 突变 ;TGF βRⅡ (A) 10 突变发生于重度不典型增生腺瘤 ,可能对RER 腺瘤进展为癌起重要作用。RER 结直肠癌在临床病例特征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病例存在差异 ,可能有不同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结直肠癌患者门静脉血液、原发肿瘤组织及相应肝转移灶K-ras基因突变情况,分析三者的一致性,探讨结直肠癌患者门静脉血K-ras基因突变与肝转移关系。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和基因测序技术检测59例结直肠癌患者门静脉血液、原发肿瘤组织及15例肝转移灶K-ras基因突变,结合其临床资料分析。结果:59例结直肠癌组织中20例(33.9%)发现K-ras基因突变,18例(30.5%)结直肠癌患者的门静脉血中也发现K-ras基因突变,15例肝转移灶中8例(53.3%)发现K-ras基因突变,与原发癌组织的基因突变率差异不明显(P0.05)。18例门静脉血存在K-ras基因突变者,其相应的肿瘤组织中均发现K-ras突变。结直肠癌组织中无K-ras基因突变者,患者门静脉血未发现基因突变。8例肝转移灶发现K-ras基因突变者门静脉血亦均有K-ras基因突变,7例肝转移灶无K-ras突变者门静脉血也无K-ras突变。原发肿瘤组织、相应门静脉血和5例同时性、2例异时性肝转移灶的K-ras基因突变类型基本一致(即K-ras基因12密码子GGT突变为GAT或GTT),1例异时性肝转移灶K-ras基因突变类型为13密码子GGC突变为GAC。原发癌组织与门静脉血K-ras基因突变一致率为96.6%(57/59),肝转移灶与门静脉血K-ras基因突变情况基本一致,但突变类型有不同。结论:结直肠癌的原发灶、门静脉血及肝转移灶的K-ras基因突变较为一致,原发癌组织和门静脉血均有K-ras基因的突变,预示着肿瘤可能通过血行转移至肝脏。  相似文献   

13.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直肠及结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临床以反复发作的腹泻、腹痛和黏液脓血便为特征。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是溃疡性结肠炎严重的并发症及重要死亡原因,其危险因素包括病程、病变范围、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结直肠癌家族史、发病年龄及炎症严重程度等。不典型增生是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发生的重要环节,早期发现不典型增生,积极化学预防是预防溃疡性结肠炎癌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CD151的表达及其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和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22例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CD151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此22例及另67例石蜡包埋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CD15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肠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CD151mRNA和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其蛋白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密切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151可望成为与结直肠癌浸润、转移有关并提示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正多原发癌(multiple primary cancer,MPC)又名重复癌,是指在同一机体内同时或异时发生的2种或2种以上互无关联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可发生在机体不同系统或同一系统,可发生在不同器官或同一器官的不同位置~([1])。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自90年代以来其病死率在所有癌症中居第2位~([2])。胃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全球肿瘤病死率中居第3位~([3])。但对于肝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和分析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5(ERK5)蛋白在原发性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探讨ERK5的临床意义。方法: 使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338例原发性结直肠癌癌组织和8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ERK5的表达,分析ERK5表达与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80例癌旁正常黏膜中,ERK5低表达59例(73.8%)、高表达为21例(26.2%);338例结直肠癌组织中ERK5低表达204例(60.4%)、高表达134例(39.6%);二者中的ERK5蛋白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在338例结直肠癌组织中,27例发生远处转移患者的癌组织中ERK5高表达率为63.0%,而311例未发生远处转移患者的癌组织中ERK5高表达率为37.6%,二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但癌组织中ERK5的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肿瘤位置、T分期、N分期、TNM分期和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在结直肠癌组织中ERK5高表达的病人总体5年生存率与低表达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ERK5蛋白在癌组织中的表达较癌旁正常组织高;发生远处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中ERK5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远处转移的癌组织中ERK5水平。ERK5可能是一个促进肿瘤远处转移的因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自噬标志物LC3与肿瘤表面抗原NY-ESO-2、MAGE-D4在结直肠癌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以及CD4~+、CD8~+、CD68~+免疫细胞的浸润情况,分析LC3与NY-ESO-2、MAGE-D4以及CD4~+、CD8~+、CD68~+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探讨结直肠癌细胞自噬对免疫细胞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 Vision法、Western blot法检测128例结直肠癌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LC3、NY-ESO-2、MAGE-D4的表达以及CD4~+、CD8~+、CD68~+免疫细胞浸润情况,探讨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LC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NY-ESO-2在结直肠癌中低表达,MAGE-D4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两者在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几乎不表达(P0.05);CD4~+、CD8~+、CD68~+免疫细胞在结直肠癌中的浸润量均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组(P0.05);(2)结直肠癌中LC3与肿瘤表面抗原NY-ESO-2、MAGED4的表达以及CD4~+、CD8~+、CD68~+细胞的浸润量均呈正相关(P0.05);(3)NY-ESO-2的表达与CD4~+、CD8~+、CD68~+细胞的浸润量均呈正相关,MAGE-D4的表达与CD8~+、CD68~+细胞的浸润量均呈正相关(P0.05);(4)LC3、NY-ESO-2、MAGE-D4的表达及CD4~+、CD8~+免疫细胞的浸润量均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LC3、NY-ESO-2、MAGE-D4的表达及CD4~+、CD8~+、CD68~+细胞的浸润量与TNM分期呈负相关(P0.05);LC3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分化程度呈正相关;CD8~+细胞的浸润量与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P0.05)。结论结直肠癌中自噬标志物LC3的表达与肿瘤表面抗原NY-ESO-2、MAGE-D4的表达、免疫细胞CD4~+、CD8~+、CD68~+的浸润量具有相关性,自噬活性改变可能影响结直肠癌的细胞免疫。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分析结直肠癌同时性与异时性远处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128例结直肠癌远处转移患者完整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转移发生的时间分为两组:同时转移组(79例)、异时转移组(49例).比较两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影响远处转移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同时性远处转移患者与肿瘤原发部位(P=0.025)、浸润深度(P=0.002)、分化程度(P=0.008)及脉管癌栓(P=0.012)有关;同时性远处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9(12~28)个月,异时性远处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0(13~28)个月,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6);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提示,肿瘤浸润深度(P<0.001)、肿瘤分化程度(P=0.002)、脉管癌栓(P=0.006)及转移器官数量(P=0.001)是影响远处转移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根据结直肠癌不同时期发生远处转移患者表现出的临床病理特点,可以有效估计可能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及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9.
结直肠锯齿状息肉及其分子生物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多途径、多步骤的过程。锯齿状腺瘤(serrated adenomas)可能是一种与传统腺瘤(管状、绒毛状和管状绒毛状)不同类型的结直肠癌癌前状态,而近年来受到关注。人们一直认为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s)是结直肠非肿瘤性病变,但是近年在临床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支持增生性息肉可能是一条新的结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肝转移灶、原发癌灶、癌周正常粘膜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α)表达情况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探讨二者之间关系。方法选取结直肠癌患者,伴肝转移32例作为实验组,不伴脏器转移33例作为对照组,使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结直肠癌原发癌灶、肝转移灶、癌周正常粘膜组织中雌激素受体表达情况及微血管密度。结果实验组癌周正常肠粘膜、肠原发灶、肝转移灶ERα表达分别为(23/32,14/32,5/32),对照组正常肠粘膜、肠原发灶表达分别为(21/33,13/33)。实验组肠原发灶(68.53±24.26)与对照组肠原发灶(62.98±25.71)微血管密度(MVD)均高于实验组正常组织(43.19±41.17)、对照组正常组织(51.32±21.82)和实验组肝转移灶MVD(29.53±9.27)。结论雌激素受体为对抗结直肠癌进展转移的保护性因素,在原发灶中的表达与MVD呈负相关,但在肝转移灶中MVD受ER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