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吕玲环  王星等 《山东医药》2001,41(19):25-26
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及脑中风等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其发病率越来越高 ,且具有年轻化趋势 ,病情发展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CAS)斑块形成。我们应用彩超对 2 4 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行颈动脉粥样硬化 ( CAS)斑块检测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本组男 1 74例 ,女 72例 ;年龄 39~ 85岁 ,平均5 3.5岁 ,≤ 5 9岁 71例 ,≥ 60岁 1 75例。伴高血压 1 5 6例 ,高血脂 1 2 1例 ,冠心病 97例 ,糖尿病 5 3例 ,脑中风 5 1例 ,其它 46例 ;部分伴有 2种或 2种以上疾病。应用美国产 SONOS- 1 5 0 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通心络对动脉粥样斑块VCAM -1和ICAM -1表达的影响。方法 :构建实验性家兔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随机抽签分组 ,通心络组 8只 ,高脂饮食组 8只。另设普通饲料喂养兔 5只组成空白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测定各组VCAM -1、ICAM -1信号强度。结果 :通心络可一定程度减少动脉粥样斑块VCAM -1和ICAM -1的表达 ,通心络组VCAM -1和ICAM -1均低于高脂饮食组 (P <0 .0 5 )。结论 :通心络可延缓粥样斑块形成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脑心通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估脑心通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单盲的方法将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脑心通组,对照纽给予常规治疗,脑心通组给予步长脑心通胶囊3粒,3次/d,疗程为6个月,通过颈动脉彩超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脑心通组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斑块最大厚度(Tmax)、横切面最大面积(Smax),斑块个数、斑块体积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结论脑心通胶囊能有效地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斑块的发生发展并降低脑血管疾病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辛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软斑块的干预,观察其能否有效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软斑块的进展,从而达到防治脑血管疾病(CVD)的目的 .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3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0例.对照组采用氯吡格雷(75 mg/次,1次/d), 治疗组在氯吡格雷治疗的基础上加辛伐他汀(三精制药厂生产,20 mg/次,每晚1次),疗程均为6个月.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复查彩超,记录斑块性质、大小和数目等. 结果比较两组软斑块消退、软斑块数目减少、斑块稳定情况,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辛伐他汀能逆转和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从而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对肾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16只家兔随机分成高脂饲料加颈动脉空气干燥术组(手术组)和高脂饲料加假手术组(对照组),手术前及术后8周测定家兔血肌酐、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处死后作病理检查,测量及比较颈动脉和肾动脉动脉内膜中膜比值。结果两组的血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术组的AngⅡ水平(43.23±0.12)pg/ml,较对照组(37.02±0.42)pg/ml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的颈动脉内膜中膜比值(1.28±0.08)较对照组(0.04±0.02)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手术组肾动脉内膜中膜比值(0.45±0.11)也较对照组(0.12±0.04)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加重了肾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激活可能是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病特别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将近 6 8%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伴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 ,而斑块的性质与脑血栓的发生更是密切相关 ,目前越来越被临床重视 ,以便早期发现治疗 ,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生 ,现将我院 1 999年 3月至 1 1月 ,神经科住院 4 0例病人进行颈动脉、椎动脉、超声检查、观察结果分析如一下 :一、资料与方法 :观察病人 4 0例 ,男性 31例 ,女性 9例 ,平均年龄 5 8岁 ,病人于入院一周内行脑CT及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 ,其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7例 ,脑梗塞 2 4例 ,颈椎病 3例 ,美尼尔…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246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218例非脑梗死患者(非脑梗死组)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分析入组者年龄、性别、伴发疾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的关系,观察不同等级的斑块在各组中的分布。结果高龄、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症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高;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较非脑梗死组明显增加;有斑块组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症等因素有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超声造影成像技术的新生血管增强程度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有颈动脉斑块病变的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缺血症状组(63例),另一组为无缺血症状组(27例),对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进行超声造影检查,重点观察颈动脉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血流灌注情况,比较有脑缺血症状患者组与无脑缺血症状患者组的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密度及造影增强程度的组间差异。结果有脑缺血症状患者组斑块的造影后增强强度(EI)及ratio值(误差比率值)明显高于无临床症状患者组(P0.05)。结论超声造影可显示斑块内新生毛细血管的再生情况,可以依据斑块内造影剂增强强度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风险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清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沉默交配型信息调节因子2同源蛋白1(Sirt1)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P)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148例CAP患者,根据CAP稳定性分为不稳定组(n=81)和稳定组(n=67).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PECAM-1、Sirt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AP不稳定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PECAM-1、Sirt1水平对CAP不稳定的预测价值.结果 不稳定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PECAM-1水平高于稳定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Sirt1水平低于稳定组(P均<0.05).LDL-C(OR=1.675,95%CI:1.190~2.356)、PE-CAM-1(OR=1.622,95%CI:1.291~2.039)为CAP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Sirt1(OR=0.438,95%CI:0.301~0.638)为独立保护因素(P均<0.05).PECAM-1+Sirt1预测CAP不稳定的曲线下面积明显大于PECAM-1、Sirt1单独预测(P均<0.05),敏感度、特异度为88.89%、88.06%.结论 CAP不稳定患者血清PECAM-1水平升高,Sirt1水平降低;血清PECAM-1、Sirt1水平为CAP不稳定独立影响因素,联合检测能提升CAP不稳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讨论粘附分子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收集85例已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以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患者双侧颈动脉壁厚度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四组即颈动脉正常组、颈动脉内膜增厚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检测血清胰岛素、胰岛素原、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系列、C反应蛋白及尿微量白蛋白。分析这些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结果4组间胰岛素、胰岛素原、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C反应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均无明显差异;而颈动脉内膜增厚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的年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及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明显高于颈动脉正常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相关性。结论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浓度可能为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血清学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11.
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态和结构是决定血栓栓塞事件危险性的重要因素,所以能否利用螺旋CT造影技术来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的性状也倍受关注。 方法 试验挑选了55例准备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其中男34例,女21例,平均年龄59岁)。手术前,给他们进行单片螺旋CT造影。造影选取患者颈动脉的以下三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其血管重塑的力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公认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其血管重塑的机制有3种:机械力学、炎症和理化因素。文章主要以力学因素为线索,介绍血流动力切应力在颈动脉斑块形成及其血管重塑进程中的作用和机制。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事件之间存在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其病变的出现与主动脉粥样硬化大约同时进行,而往往早于冠状动脉,是预测冠心病的独立因素.研究表明心血管危险因素导致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超声检测到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脉造影所示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4.
前列腺素E1(PGE1)有明显的扩张血管、抑制动脉粥样化脂质斑块形成、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理作用.2003年8月~2004年8月,我们采用PGE1脂微球载体制剂(Lipo PGE1)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HP超声仪器对经头颅CT确诊为颈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127例双侧颈动脉进行检测,分为脑梗死侧组和非梗死侧组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进行比较,并根据超声结果是否阳性,分为斑块组与非斑块组,对两组年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侧组斑块检出率为72.1%明显高于非梗死侧组的57.2%(P<0.05)。斑块组纤维蛋白原高于非斑块组(P<0.05),其他指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30例及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照组)28例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记录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型斑块)的发生及超声特征情况.对两组病例的斑块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83.33%,对照组为57.1...  相似文献   

17.
目前公认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其血管重塑的机制有3种:机械力学、炎症和理化因素。文章主要以力学因素为线索,介绍血流动力切应力在颈动脉斑块形成及其血管重塑进程中的作用和机制。  相似文献   

18.
黏附分子家族中一员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adhesion molecule-1 VCAM-1)在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血单核细胞、T淋巴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本研究观察辛伐他汀对兔粥样硬化髂动脉组织VCAM-1表达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8只新西兰大白兔观察7 d后,分别给予高脂饮食(胆固醇1 g@d-1@只-1,猪油10 g@d-1@只-1;n=13)和普通饮食(n=5).高脂喂养后14 d行髂动脉内膜球囊损伤术.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大量研究证实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是导致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的重要因素。炎症因子及各类细胞通过斑块内新生血管进入斑块,导致斑块稳定性破坏,但影响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的重要相关因子和主要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因此识别斑块内新生血管、探索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的相关因子及机制是研究斑块内新生血管致斑块不稳定性的关键。抑制斑块内新生血管生成,可能成为防治颈动脉斑块破裂、降低脑栓塞事件发生的新策略。本综述旨在探讨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的相关因子、机制以及检测成像的最新研究进展,为动脉粥样硬化的诊疗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人体颈动脉内不同回声强度的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声学密度定量。方法 应用以背向散射积分(IBS)为基础的声学密度定量(AD)技术,对98个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回声强度进行测定,并与自身血液、管壁外膜的声学密度值进行比较。结果 富含脂质的1、2级软斑内AD值<30dB,分别为血液AD值的2倍和5倍,与管壁外膜AD之比小于0.5;3级硬斑AD达103.44±38.71dB,是血液的22倍,接近于管壁外膜的回声强度。结论 对人体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声学密度定量,可为脑缺血性疾病的诊断和指导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