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DHS在治疗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用DHS治疗股骨颈骨折6例,顺粗隆间骨折5例.反粗隆间骨折4例,粗隆下骨折1例.结果:DHS治疗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优良率达93.7%.结论:DHS具有结构坚固,固定牢靠,稳定性好,可早期下床活动等优点,适用于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特别是顺粗隆间骨折,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于老年患者,股骨颈、股骨粗隆间骨折后股骨头的血液供应可遭受损害,因此,骨折后应早期复位及内固定手术,以利于使扭曲受压与痉孪的血管尽早恢复.由于粗隆部血运丰富,骨折后极少不愈合,但易发生髋内翻.我院自2002年-2006年采用DHS治疗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16例,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双爪固定器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体会徐志华(江西省修水县中医院骨伤科332400)关键词双爪固定器,临床应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法复位双爪固定器是在力臂式固定器基础上改良的一种多功能、组合式结构的村折固定器.用于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  相似文献   

3.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以上部位的骨折。其主要并发症是老年长期卧床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因此,护理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及预后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4.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股骨粗隆间骨折系指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之间的骨折,是髋部骨折中的常见骨折,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部是骨量丢失最严重的部位之一。根据受力方向和骨折线走行及位置,临床分为:顺粗隆间型、反粗隆问型和粗隆下型。国内外关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法报道很多,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以上骨折。老年人,尤其是老年女性,骨质疏松发病率较高,这就更增加了髋部骨折的风险。笔者在临床应用股骨髁上牵引方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35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股骨粗隆间骨折DHS内固定后同侧股骨颈骨折病例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我院于2011年5月收治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Dynamic Hip Screw,DHS)内固定后同侧股骨颈骨折者。  相似文献   

7.
不同类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方法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骨粗隆间骨折系指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之间的骨折,是髋部骨折中的常见骨折,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部是骨量丢失最严重的部位之一。根据受力方向和骨折线走行及位置,临床分为:顺粗隆间型、反粗隆间型和粗隆下型。国内外关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法报道有很多,现将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翟太进 《河北中医》2009,31(9):1320-1321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中老年人常见骨折之一,发病年龄比股骨颈骨折平均大10岁。2000-01—2008-12,笔者针对股骨粗隆间骨折解剖特征及老年人生理病理特点,采用外固定结合中药内服、熏洗方法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46例,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9.
股骨粗隆间骨折系指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之间的骨折,多见老年人。Finsen等[1]报道1972年-1984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约占所有髋部骨折的32%,而1992年至1998年增加到68%。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骨不连延长了患者的病残时间,  相似文献   

10.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在老年人群中约占股骨近端骨折的1/2,是股骨颈骨折的4倍,我科自2004年1月至2008年5月采用动力髋(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32例,随访6个月以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粗隆间骨折是指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以上部位的骨折,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其主要并发症是老年长期卧床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其主要后遗症为髋内翻畸形。因此,护理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及预后起关键作用。现将我院2002年1月-2004年12月所收治的7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盘式三角支撑外固定器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及股骨颈骨折及股骨颈骨折理想的穿针外固定矫形器械,它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固定可靠等优点。并可早期离床活动,免除护理负担。我院自1994年初研制以来临床应用1268例,疗效显著,是非常理想的治疗股骨颈及粗隆间骨折的外固定器械,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低能量损伤下影响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稳定性的相关因素,以充实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方面的经验。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髋部诊疗中心就诊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并参照Evans-Jensen分型将骨折分为稳定性骨折(Ⅰ型与ⅡA型)和不稳定性骨折(ⅡB型、Ⅲ型与逆粗隆间骨折),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股骨近端骨密度(大粗隆部位、颈部及Wards三角区域)、体质量指数(BMI)及股骨颈干角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病例91例,其中稳定组42例,不稳定组49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与BMI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颈区域的骨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股骨大粗隆区域及Wards三角区域的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颈干角大小相比较,无论男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大粗隆区域及Wards三角区域的骨密度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稳定性可能相关,而患者年龄、性别、BMI、股骨颈区域骨密度、股骨颈干角与股骨粗隆间的稳定性可能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股骨粗隆间骨折(IEF)指股骨颈基底部至小粗隆水平之间的骨折,好发于老年人,尤其是骨质疏松患者。近年来医疗器械创新与改进,治疗效果明显提高,现将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骨科临床的常见骨折之一,股骨粗隆间骨折系指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之间的骨折,多见于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由于发病老年人居多,平衡利弊,大都选择手术治疗。骨粗隆间骨折属于关节囊外骨折,目前主要固定方法有钉板类内固定、Ender钉固定、Gamma钉固定等,最为经典的是DHS接骨板。  相似文献   

16.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上常见骨折之一,系指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之间的骨折,多见于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约为1.5∶1,股骨粗隆间骨折属于关节囊外骨折,常与骨质疏松并存。目前,此种骨折的治疗多以手术治疗为主,动力髋拉力螺钉系统(DHS)因其疗效确切及易操作性,确为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最常用的内固定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股骨粗隆间骨折又名股骨转子间骨折,其范围指股骨颈基底部至小粗隆水平之间的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后能提供稳定的髋关节,可尽早恢复关节功能,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并发症,其疗效在临床中已被认可.目前人工关节置换技术已成熟,随着生物力学以及医疗器械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不同假体以及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各有优...  相似文献   

18.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股骨粗隆间骨折系指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之间的骨折,是髋部的常见骨折,也是老年人因骨质疏松导致的多发骨折之一。其发病率占全部骨折的3%~4%。此类骨折的治疗方法很多,治疗效果差别也较大。近年来,随着生物力学研究的不断深人,以及新型固定材料的问世与改进,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技术正在逐步提高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假体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是临床最常见的髋部骨折之一,好发于老年人,有资料统计其发病年龄较股骨颈骨折晚5~6年,其发病率占到全部骨折的3%~4%,占髋部骨折的35.7%。目前对于绝大多数股骨粗隆间骨折,都采用内固定治疗,内固定物失败的发生率也相对较低,一般报道为3%~12%,但对于部分高龄严重骨质疏松又严重粉碎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其内固定治疗困难且并发症较为突出。虽然目前对此类骨折及内固定失败的治疗最佳方法存在诸多争议,但人工髋关节置换对于治疗此项骨折以及最终挽救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后的髋关节功能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方法。我科白2003年6月-2005年8月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1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现就相关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0.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较为常见的髋部骨折,目前大多主张手术治疗.国内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应用动力髋螺钉(dynamichip screw,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仍有较多的患者出现股骨颈移位等并发症[1],我院自2004年1月开始使用DHS加防旋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