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观察胶原膜引导骨再生的效果 ,探讨胶原膜的理化特性、自体骨髓、膜下空间的维持在引导性骨再生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兔双侧桡骨缺损模型 ,实验组移植胶原膜与复合自体骨髓的自体骨 ,对照组仅移植复合自体骨髓的自体骨 ,并行大体标本、组织学、生物力学检查。结果 实验组新骨生长及成熟骨替代过程较对照组快 ,且有增生的小血管及神经纤维。结论胶原膜是一种理想的骨移植材料 ,它能有效地发挥阻隔及引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体或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胶原、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修复节段性兔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兔自体或同种异体骨研磨成微小颗粒,分别与BMP及Ⅰ型胶原复合,并采用兔桡骨干1.5cm缺损的动物模型,通过X线、组织学、骨密度、生物力学等检测手段,与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胶原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疗效比较。结果自体或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MP胶原比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胶原成骨效果优良,其中复合BMP组在8周即可使骨缺损修复,髓腔通畅,在骨缺损修复各时期,其成骨速度及成骨量均好于未复合BMP组。结论自体或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胶原BMP均可有效地修复节段性骨缺损,两种方法促进新骨形成无明显差异,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胶原BMP是良好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肌瓣包裹气管移植段促进血液循环重建的基础上复合重组人骨形态蛋白(rhBMP)-2,观察rhBMP-2对自体及异体移植段气管软骨的诱导作用。方法16条犬随机等分为4组,取颈部5环气管为移植段。A1组:自体复合BMP/I型胶原组;A2组:自体移植组;B1组:异体复合BMP/I型胶原组;B2组:异体移植组。术后4周取材,观察比较大体及组织学改变。结果A1组软骨再生最明显(P<0.05);A2、B1组均有不同程度的软骨再生;B2组软骨再生最少。结论在肌瓣包裹移植段气管的基础上,BMP可明显诱导移植段软骨的再生,且自体移植软骨再生明显。  相似文献   

4.
骨形态发生蛋白在异体骨段移植愈合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在异体骨段移植愈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股骨中段切除1.5cm骨干和骨膜实验动物模型。方法:36只兔随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植入深低温保存的异体骨,对照组植入自体新鲜骨,均用髓内针固定,分别于术后第1、2、3个月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BMP在异体骨愈合过程的表达情况,结果:深低温保存的同种异体骨移植愈合BMP表达与体骨相似,移植骨段BMP表达阴性,新生骨及其周围类基质表达阳性。新生编织骨BMP表达活跃,成熟板层骨BMP表达减弱(P<0.01)。结论:异体骨移植愈合中骨吸收和骨诱导是同时,骨诱导在异体骨愈合早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外源性生长因子(BMP -2)作用下,使用胶原蛋白膜包裹经体外培养扩增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与藻酸钙凝胶形成的复合物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选用成年新西兰白兔36只.手术造成两侧桡骨标准缺损后,左侧植入复合体,右侧空白对照.取自体BMSCs,经体外分离培养扩增后,与BMP -2、藻酸钙凝胶及胶原蛋白膜形成复合体修复骨缺损,于2、4、8、12周时行大体、X线片、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整个过程中可见实验组缺损区新生骨组织增殖明显、持续时间较长,且无过量的结缔组织生长;X线早期可见连续性骨痂通过缺损区,分布均匀;免疫组织化学可见多个成骨中心,骨小梁排列有序,成熟骨替代完全,BMP分布持续时间长,且在新骨组织中分布范围大.[结论]复合体能修复骨缺损,并且能够阻挡周围软组织进入缺损区,为新骨生长提供空间;同时作为BMP的载体,能减少外溢,提高其疗效.  相似文献   

6.
异体脱钙骨作为一种新骨源受到临床医生重视。由于脱钙法去除了异体骨的抗原性,因而移植后无明显排斥反应,组织相容性好。近年来,将脱钙异体骨用于口腔颌面外科临床,国内、外已有报导。但在文献中  相似文献   

7.
带血运骨膜管移植和骨充填物修复桡骨长段缺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带血运骨膜管移植和骨充填物治疗兔桡骨长段缺损的效果。方法:实验分两部分,分别选用幼兔和成年兔各40只,根据填充物的不同分为4组,将兔双侧桡骨干中段切除3cm制成骨长段缺损模型,保留切骨段骨膜,重新重原缝合后作带血运骨膜管移植模型,左侧分别用自体骨,同种异体脱钙骨,磷酸三钙陶瓷和羟基磷灰石进行填充,右侧不行任何填作为对照。观察3个月。通过X线片,髓强度,骨密度和组织学检查等方法,了解骨缺损的修复效果。结果:幼兔术后6周,所有实验组双侧的骨缺损均得到修复,术后12周,磷酸三钙陶瓷和羟基磷灰石组桡骨抗弯曲强度较差与自体骨组、同种异体脱钙骨组和对照侧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愈合为膜内成骨和软骨成骨,以膜内成骨为主,成年兔;各组实验侧骨缺损修复率分别为:自体骨组50%;同种异体脱钙骨组40%;磷酸三钙陶瓷和羟基磷灰石组为30%。对照侧骨缺损修复率为42.5%,结论:幼兔单行单血运骨管移植或结合应用骨充填物均可有效修复骨长段缺损,但置换较慢的骨充填物不利于再生骨强度的恢复,成年兔带血运骨膜移植联合应用骨填充物不能有效修复骨长段缺损。  相似文献   

8.
硅胶膜管联合BMP/HA修复大块骨缺损机制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临床骨科杂志》2002,5(4):244-247
目的 探讨硅胶膜(SGM)管与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羟基磷灰石(HA)复合物联合修复兔长骨缺损的机制。方法 制备兔桡骨中段1.2cm缺损,实验组缺损区外围包绕SGM,其内分别填充BMP/HA,HA材料,对照组仅填充HA;空白组骨缺损区未填充。通过X线摄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骨缺损区的影像学,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术后1个月,SGM+BMP/HA组骨缺损区有大量的类骨质形成。术后2个月,SGM+BMP/HA组大量骨膜来源的分化细胞沿SGM管的内,外面及HA间隙向骨缺损区内生长,植入区可见大片的膜内成骨征象。术后3个月,GM+BMP/HA组骨缺损区愈合。此时,SGM+HA组与对照组骨缺损区有少量新骨形成,空白组缺损区为纤维组织充填。结论 SGM管与BMP/HA联合修复骨缺损的机制为SGM的屏障作用使骨缺损区受到引导成骨和诱导成骨的双重作用,其中诱导成骨方式为膜内骨发生。  相似文献   

9.
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愈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愈合过程和特点。方法 采用新西兰大白兔股骨中段切除 1 5cm骨干和骨膜实验动物模型。将 36只兔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植入深低温保存的同种异体骨 ,对照组植入自体新鲜骨 ,均用直径 3mm的髓内针固定。于术后第 1、 2、 3个月分别行X线摄片、ECT、大体标本、组织学观察 (四环素荧光标记、HE染色 )以及BM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深低温保存的同种异体骨移植愈合与自体骨相似 ,ECT显示术后第 1个月骨代谢活跃 ,2、 3个月趋于稳定。移植骨BMP表达阴性 ,新生骨及其周围类基质表达阳性。其愈合是从宿主骨向移植骨 ,从周围向中央 ,从哈佛氏管向其四周逐渐进行爬行替代的过程。结论 同种异体骨移植愈合过程是移植骨全方位活化的过程 ,即全方位再血管化、新骨形成和宿主与移植骨接连的过程。其主要通过骨传导实现成骨 ,骨诱导亦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自固化磷酸钙复合BMP及同种异体骨修复兔股骨大段骨缺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观察一种新型自固化磷酸钙(CPC)复合BMP与同种异体骨修复兔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为临床复合应用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提供参考。[方法] 5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3组,于一侧股骨中上段造成2cm长皮质骨缺损模型,分别进行:A组复合BMP与CPC的新鲜冷冻同种异体骨移植;B组单纯新鲜冷冻同种异体骨移植;C组自体大段骨移植。移植骨均用直径3mm三棱髓内针固定。于术后4、8、12周,进行影像学、组织学检查,对比各组移植骨愈合过程与修复效果。[结果] CPC复合BMP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早期骨修复效果优于单纯异体骨移植(P〈0.01),与自体骨移植修复效果相似,至12周3组均达骨性愈合,以A组及C组骨修复塑形较好。CPC复合BMP组骨痂量较多,分布于移植骨与宿主骨结合部及移植骨周围,形成皮质骨外骨桥,并较早在异体骨外表面形成破骨与成骨,异体骨内哈佛氏管扩大,衬垫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及血细胞较其它组多。CPC随着新骨的形成及改建塑形逐步缓慢降解。[结论] CPC复合BMP对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的愈合及替代有增强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胶原蛋白膜作为金葡液载体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验证胶原蛋白膜吸附金葡液后修复骨缺损的优越性。方法 选用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只。手术造成桡骨标准缺损后,分别植入胶原蛋白一金葡液复合体(实验组)和单纯等量金葡液(对照组),于术后2、4、6及8周时行大体、X线片、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 整个过程中实验组缺损区新生骨组织增殖明显、持续时间较长,且无过量结缔组织生长;X线片可见连续性骨痂通过缺损区,分布均匀;组织学观察可见多个成骨中心,骨小梁排列有序,成熟骨替代完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骨形成蛋白分布持续时间长,而且在新骨组织中占据范围大。对照组缺损区新生骨组织在质量和数量上都较实验组差。结论 胶原蛋白能够阻挡周围软组织进入缺损区,为新骨生长提供空间;同时作为金葡液的载体,能减少金葡液外溢,提高其疗效。  相似文献   

12.
诱导性人工骨膜的研制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本研究研制了一种诱导性人工骨膜。方法 用猪真皮提取纯化胶原,盐析法制备胶原膜,并用此吸附BMP,制备成胶原-BMP人工骨膜。用大鼠桡骨3mm长骨缺损作为骨折模型。设空白、单纯胶原膜、胶原-BMP膜包绕骨折段以及新鲜同种异体植骨共4组。术后0.5、1、2和3个月分批处死各组大鼠数只,处死前2天每只大鼠腹腔内注射钙黄绿素80mg/kg。处死后分别行X线和软X线摄片,血清BGP测定以及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 胶原-BMP人工骨膜组的上述多项检测指标均表明其成骨效能明显优于其他各组。结论 作者认为该组成骨效果优良的原因是由于胶原膜吸附了BMP,同时具有骨诱导和骨引导的两种成骨作用,而仅胶原膜包绕骨折段的单纯骨引导效果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13.
云南白药促进骨缺损修复及引导性骨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阐明云南白药促进骨缺损修复及引导性骨再生的愈合机制,为临床上治疗骨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36只新西兰兔制作桡骨缺损不愈合模型和引导性骨再生模型,随机均分用药组及对照组,手术后3d、1、3、5、10、12周取材,观察骨痂愈合程度的差异及骨痂组织学变化,结果:实验组有明显的促进骨缺损修复作用,并在引导性骨再生中的膜内成骨作用强于对照组,结论:云南白药对骨缺损修复及引导性骨再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新型生物活性陶瓷复合人工骨成骨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新型生物活性陶瓷复合材料成骨效应 ,为人工骨替代材料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 小鼠 96只 ,随机分为 4组 ,每组 2 4只。采用具有诱导活性的骨形成蛋白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分别与羟基磷灰石 (hydroxyapatite,HA)、磷酸三钙 (tricalcium phosphate,TCP)、胶原复合羟基磷灰石 (collagen HA,CHA)及氟化羟基磷灰石 (fluoridated HA,FHA)复合 ,将 4种复合材料 (HA/ BMP,TCP/ BMP,CHA/ BMP及 FHA/ BMP)分别植入 4组小鼠左侧股部肌肉内为实验侧 ,右侧分别植入 HA、TCP、CHA及脱钙牙基质 (decalcified dentin matrix,DDM)作为对照 ,在 1、3、5及 7周取材作大体观察、组织形态学、扫描电镜观察及生化测定。 结果 各组实验侧及第 4组对照侧植入后 1周软骨形成 ,第 1~ 3组对照侧为纤维结缔组织 ;3周时各组实验侧均有较多的成熟骨组织 ,组织碱性磷酸酶 (alkalinephosphatase,AL P)染色均为阳性。各组对照侧材料被结缔组织包囊 ,AL P染色阴性 ,未见骨组织形成。各组实验侧材料AL P活性及磷 (phosphrus,P)检测水平明显高于相应的对照侧材料 ,实验侧与对照侧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 ,而 TCP/ BMP复合材料明显高于另 3种复合材料 ,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5、7周各实验侧及对照  相似文献   

15.
深低温保存的同种体骨膜台骨联合移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有生物活性的移植材料对骨缺损修复能力的影响。方法 实验采用兔桡骨缺损模型,经深低温保存的同种异体骨膜加胎兔骨移植为实验侧,胎兔骨移植为对照侧,分别在术后2、4、8及12周对实验侧和对照侧骨缺损模型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X线片及钙、磷含量检查。观察异体骨膜加胎骨复合体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及移植后骨膜、胎骨的动态变化。结果 实验侧术后4、8及12周钙、磷含量明显高地对照侧(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钙、磷含量有升高的趋势。实验侧8周可见髓腔再通,组织切片可见骨陷窝及板层骨形成。结论 胎骨是良好的移植材料,深低温保存的同种异体骨膜联合胎骨能加速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内源性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在组织工程骨再生过程中的分布及作用,方法 将自体成骨样细胞即刻种植在胶原包埋的聚羟基乙酸(PGA)基质材料上, 然后将该复合体或单纯基质材料移植到兔颅骨的一侧全层骨缺损区,作为实验侧Ⅰ或实验侧Ⅱ。对凤对照,不作任何植入。18只新西兰兔分别于术后3、8及14天处死,标本行组织学及BMP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切片上,确定骨缺损区中央,距骨断端2mm、5mm为A、B、C三区,利用真彩色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在各区间测量BMP值。结果 术后3天,实验侧Ⅰ基质间存在BMP阳性细胞,8天时,实验侧Ⅰ新骨形成明显优于实验侧Ⅱ及对照侧。14天时,实验侧Ⅰ可见骨小梁形成,对照侧为纤维组织修复。BMP定量分析中,实验侧(Ⅰ、Ⅱ)三区的BMP值高于对照侧,但实验侧的浓度梯度差值小于对照侧。结论 即刻种植于PGA基质材料上的成骨样细胞在体内可合成和分泌BMP,利用组织工程技术将内源性BMP局限于骨缺损区,提高内源性BMP浓度并改善其分布,可能是组织工程骨诱导骨再生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生物降解可吸收材料聚己内酯( P C L)和聚乳酸( P L A)共聚膜修复长骨节段性骨缺损,探讨其引导性骨再生的效果及机制。方法 采用兔桡骨中段12 cm 节段性骨缺损(保留骨膜)动物模型24 只,平均分成两组,实验组用膜包绕骨缺损区,对照组缺损区不处置,分别于术后3、6 及12 周处死动物,进行 X 线片、大体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实验组缺损区骨生长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 3 周实验组可见明显的骨痂沿膜外生长;术后 6 周以桥接的外骨痂形成骨性连接;术后12 周膜内外均形成骨性连接,对照组从术后6 周开始表现为骨不连。结论 利用可生物降解的膜性材料可引导骨组织再生,通过膜外骨痂以及形成相对迟缓的膜内骨痂共同完成骨缺损的修复;膜性材料通过屏障作用一方面有效地阻挡纤维组织长入缺损区,防止骨不连形成,另一方面在局部形成营养物质浓聚,并通过表面的微孔为骨细胞生长充当支架,促进骨缺损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