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乔翠芳 《包头医学》2011,35(4):212-213
目的:探讨单侧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根据患眼的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和垂直斜度大小及外旋程度选择手术方式.结果:治愈20例下直肌(76.93%),好转6例(19.23%).结论:单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方式首选减弱直接拮抗肌和配偶肌,其次加强间接拮抗的原则进行,均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眼外肌的组织学改变,以期寻找其变化规律及对临床工作的影响。方法:将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斜视患者20例28眼按年龄不同分为三组,取眼肌标本作光镜、透射电镜观察并进行比较。结果:三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的眼外肌均有病理改变,并随病程发展而加重。结论: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的手术应较早进行,以免影响双眼视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对先天性上斜肌麻痹24例患者,根据垂直斜视度数分别行下斜肌截腱术(截腱术),下斜肌后徙转位前徙术(前徙转位术)和下斜肌后徙转位前移联合上、下直肌手术(联合手术)。结果治愈好转率达91.6%,行截腱术者10眼,平均矫正(8.23±4.22)°;前徙转位术9眼,平均矫正(14.05±5.72)°;联合手术5眼,平均矫正(21.00±9.80)°。结论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主要目的是矫正斜视,尽可能获得最大的融合功能,消除代偿头位。准确测量斜视角是保证手术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下斜肌转位术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中的治疗效果。[方法]以下斜肌亢进为主要表现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眼科斜颈,下斜肌作用不同程度亢进。使用三棱镜交替遮盖法测量视近时第一眼位及两侧歪头时的垂直斜视度。行下斜肌转位术观察术后第1周和术后2个月的眼球运动状况和垂直斜视度变化。[结果]术后第1周有4例存在下斜肌功能Ⅰ度亢进,术后2个月未再出现变化,术前与术后第1周及术后2个月均有显著性差异。术后第1周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数平均为4.6^△,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异;术后2个月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数平均为4.8^△,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异;术后第1周与术后2个月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术后第1周患侧倾斜垂直斜视度数平均为7.1^△,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异;歪头试验有23例仍为阳性,阳性率76.7%。术后2个月患侧倾斜垂直斜视度数平均为8.2^△,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异;歪头试验有24例仍为阳性,阳性率80.0%。术后第1周患侧倾斜垂直斜视度与术后2个月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下斜肌转位术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中的治疗显示了良好的效果。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显著性减小或消失,下斜肌功能基本正常,代偿头位消失或明显改善。患侧倾斜垂直斜视度也有明显改善,但歪头试验的阳性率仍较高。  相似文献   

5.
上斜肌麻痹在垂直眼外肌麻痹中较为常见,且多:为先天型,常常引起典型的代偿性斜颈。后天型者则主觉复视与混淆,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本文总结了52例上斜肌麻痹患者手术治疗中的五种情况。资料与方法52例中女性22例,男性30例。年龄3~15岁47例,16~20岁5例。单侧上斜肌麻痹39例,双侧上斜肌麻痹13例。第一眼位垂直斜<15△1528例,垂直斜>15△例,垂直斜合并水平斜视9例。对手术肌肉的选择:垂直斜<10△,仅做下斜肌减弱。垂直斜>10△:下斜肌徙后加健眼下直肌徙手后或单纯住眼下直肌徒手。垂直斜合并水平斜视:下斜肌减弱加内、外…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是先天性眼外肌麻痹中最常见的类型,单侧发病多见。主要是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突出的临场表现为代偿性头位所致的斜颈,有的合并水平斜视。我院于2003年7月~2006年8月,共收治先天性上斜肌麻痹者,现将手术治疗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6例中男17例,女19例,年龄4~32岁,平均9.5岁,右眼20例,左眼13例,双眼2例,合并外斜视3例,内斜视4例。1.2术前检查除眼科常规检查外,主要采用角膜映光法及三棱镜遮盖试验测定远近斜视角,并使用同视机检查,眼球运动的检查根据Parls三步法进行[1],术前垂直偏斜度以10△~35△34例患者有代偿性头位,B ielschowsky试验阳性36例。1.3术式选择根据患眼下斜肌亢进程度和垂直斜视程度选择术式和手术量,采用下斜肌后徙、下斜肌后徙配合同侧上直肌后徙术、下斜肌后徙联合健侧下直肌后徙、合并内外斜肌可联合内外直肌手术。1.4疗效评价根据中华眼科学会儿童斜弱视的临床评价标准,分治愈、好转、无效进行评估[2]。治愈:原在位垂直斜亢<5△,代偿头位消失,毕氏征(-)。好转:原在位垂直斜亢>5△,代偿头位明显好转,毕氏征(-)。无效:原在位垂直斜...  相似文献   

7.
目的:儿童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治疗及疗效观察。方法;对29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儿采取了包括同视机,三棱镜加遮盖:parks三步法及代偿头位试验检查,明确诊断后给以下斜肌后徒术等手术治疗.结果:术后25例垂直斜度在0-5^△,4例在10^△-20^△之间。结论: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主要目的为矫正斜视,消除代偿头位,并认为下斜肌后徒术是治疗上斜肌麻痹目前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单眼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治疗许平赵恩登程浩贺新*郭静秋**(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上斜肌麻痹是最常见的单条眼外肌麻痹,同时也是引起垂直斜视的主要原因之一〔1〕。由于上斜肌麻痹可以引起眼球的垂直、水平和旋转偏斜,因此手术治疗有一定难度。作者自1992年以来手术...  相似文献   

9.
李霞  李湧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7):104-104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上斜肌麻痹方法及疗效。方法:对58例(80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行手术治疗,双眼上斜肌麻痹者行下斜肌切断或部分切除;单眼上斜肌麻痹合并DVD行下斜肌转位术.合并水平斜视也同时矫正。术前采用同视机和三棱镜检查为手术提供依据,结果:28例单眼下斜肌切断,术后观察3~6周,出现对侧眼上斜视6例,上斜视度在6。左右。4例行上斜肌折叠加对侧眼下直肌后徙。8例下斜肌转位,18例内、外直肌后徙,经半年以上观察,代偿头位改善,眼位基本正常。结论:采用手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疗效可靠、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方法对69例单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根据下斜肌亢进程度和垂直斜视度数选择不同手术方式,垂直斜视度在7^△~15^△,行下斜肌断腱或部分切除术;垂直斜视度大于15^△,行下斜肌部分切除加对侧眼下直肌后徙术;若麻痹眼下转功能明显不足,则行下斜肌转位术,必要时健眼同时行下直肌后徙术。结果23例(33.3%)治愈,45例(65.3%)好转,1例(1.4%)无效。结论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以减弱直接拮抗肌和配偶肌为主要手术方式,根据下斜肌亢进程度和垂直斜视度数选择不同手术方式可达到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伴有相关疾病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以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方法:查清相关病的病因,排除其对眼部的影响;结合上斜肌检查,确定眼科手术方式和手术量,保证安全地实施手术。结果:使14例伴有相关疾病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患者安全地实施了手术,不正常的眼位和头位得到了满意矫正。结论:伴有相关疾病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是较难诊治的眼病;只要设法排除相关疾病对眼部体征的影响,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和  相似文献   

12.
探讨先天性眼球震颤的发病机理,了解其眼外肌结构的改变。方法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先天性眼球震颤者眼外肌的超微结构。结果发现:(1)跳动型先天性眼球震颤者的眼外肌:快相侧肌细胞内有与细胞长轴垂直走行的肌原纤维束,这种垂直排列的肌原纤维具有肌小节的结构;慢相侧肌细胞的周边部出现垂直走行的肌原纤维。肌细胞核的基质致密,核膜完整。(2)钟摆型先天性眼球震颤者的眼外肌:肌细胞内未见垂直走行的肌原纤维,与细胞长轴平行的肌原纤维排列紊乱,各肌原纤维中的肌小节长度不等。(3)不同类型的先天性眼球震颤:眼外肌肌细胞内均含有大量的线粒体,线粒体的内嵴排列紊乱并有空泡形成。结论先天性眼球震颤的发生,具有眼外肌亚细胞形态学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疗效。方法8例(8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均存在代偿头位,三棱镜检查垂直斜视度平均为28.58^△。患者均于全麻下行下斜肌前转位术,术后随访观察其代偿头位和垂直斜视度的变化。结果 术后3月代偿头位改善和消失各4例;术后1周、6月和3年随访检查显示,垂直斜视度均较术前减小,平均为6.25^△;无1例出现手术过矫和并发症。结论采用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疗效.方法 8例(8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均存在代偿头位,三棱镜检查垂直斜视度平均为28.58△.患者均于全麻下行下斜肌前转位术,术后随访观察其代偿头位和垂直斜视度的变化.结果术后3月代偿头位改善和消失各4例;术后1周、6月和3年随访检查显示,垂直斜视度均较术前减小,平均为6.25△;无1例出现手术过矫和并发症.结论采用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病例报告 患者男 ,1 2岁 ,因左眼皮不能抬起 1 2年入院。体检 :视力右 5 0 ,左 3 9,左眼上睑下垂遮盖瞳孔 ,提上睑肌力Berke法约为 4mm ,左眼下斜 30°,头向右侧肩倾 ,下颌上抬 ,鼻上注视受限。Helveston二步法 :(1 )左眼内收时下斜最大 ,示左下斜肌右下直肌麻痹 ;(2 )头向右侧高眼位倾时垂直斜视最大 ;(3)被动牵拉实验各眼位无明显阻力。诊断为左下斜肌麻痹。行左上斜肌断腱术 +左下肌重叠 1 0mm +左提上睑肌缩短术 ,术后随访 2月效果良好。  讨论 先天性上睑下垂合并上直肌麻痹较多见 ,合并下斜肌麻痹少见。该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28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患者根据垂直斜视角度的大小不同,分别采用患眼下斜肌减弱术或联合患眼上直肌后徙术,并进行了6-36个月随访观察。结果术后21例患者眼位正位,占手术总数的75%,18例代偿头位完全消失,占术前代偿头位的85.71%,7例恢复了双眼单视功能,占术前无双眼单视功能的46.15%。结论手术既可矫正患者的眼位,又能使部分患者的双眼单视功能得到恢复,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董明蓉  林伟   《四川医学》2017,38(11):1282-1284
目的探讨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的临床表现和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眼科近五年收治的13例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的病例,对其临床特征、手术方式及效果进行总结。结果 13例患者中男9例,女4例,均为自幼患病,单眼受累,麻痹眼均存在上睑下垂,其中假性上睑下垂10例、混合性上睑下垂2例、真性上睑下垂1例,3例合并有外斜视。根据斜视度大小和眼球运动情况而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其中2例接受患眼上斜肌断腱联合下直肌后徙术,6例接受患眼上斜肌断腱、下直肌后徙联合健眼下斜肌断腱术,5例接受患眼上斜肌断腱、下直肌后退联合健眼上直肌后徙术;2例同期行外斜矫正术,1例Ⅱ期行外斜矫正术;1例Ⅱ期行上睑下垂矫正术。术后随访2~6个月,10例眼位正或基本正位,所有患者术后随着眼位偏斜的改善,假性上睑下垂和代偿头位均有明显好转或消失。结论应根据每位患者垂直和水平眼位偏斜度、注视眼别、麻痹肌的拮抗肌及协同肌的代偿性改变等,合理设计相应个体化的手术方式。同时在临床上对单眼上睑下垂伴斜视的患者应谨慎检查,观察交替注视时上睑变化,以避免将假性上睑下垂误诊为先天性上睑下垂。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眼生素对外伤性眼外肌麻痹的疗效。方法:30例外伤性眼外肌麻痹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眼生素加常规治疗,对照组仅用常规治疗,观察眼外肌麻痹恢复程度以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结论:眼生素用于治疗外伤性眼外肌麻痹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直肌联结术治疗眼外肌麻痹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从1989年12月至今,采用直肌联结术联合同侧内直肌或外直肌后退与外直肌或内直肌缩短。矫正14例近完全或完全性水平直肌麻痹的手术效果。结果:一次手术后眼正位9例,二次手术后眼正位3例。术后过矫1例。外转与内转功能部分恢复。未发现眼前节缺血并发症。结论:直肌联结术治疗麻痹性斜视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20.
央京  多吉 《四川医学》2013,34(1):88-89
目的 探讨儿童不同类型斜视手术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1996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行首次小儿斜视矫正术的218例儿童进行分析.其中内斜视76例、外斜视83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18例、分离性垂直斜视11例、A-V综合征9例及其他先天性特殊类型斜视21例.术后平均随访8.5年.观察术后正位率.结果 218例患儿中,外斜视组83例患儿有45例手术后眼位变化完全正位,正位率为54.22%.内斜视组76例患儿有21例手术后眼位变化完全正位,正位率为27.63%.其他类型斜视组59例患儿有14例完全正位,正位率为23.73%.结论 针对儿童不同类型斜视原因,选择合适的手术时间与手术方式,可以有效地增强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