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运用透穴法穴位埋线治疗头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头风患者采用透穴法穴位埋线治疗,主穴取丝竹空透率谷,配穴:痰疼互结者配丰隆透飞扬,浊邪上犯者配外关透内关、阴虚阳亢者配太冲透涌采。结果痊愈86例(71.7%),显效30例(25%),无效4例(3.3%),总有效率96.7%。结论透穴法穴位埋线治疗头风疗效确切、安全方便、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2.
面肌痉挛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临床治疗方法很多 ,但疗效均不太理想。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很多患者在透穴留针期间面肌痉挛症状消失 ,而拔针后痉挛又立即发作。受此启发 ,笔者自 1998年以来采用透穴埋线方法治疗本病 12 8例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2 8例均系门诊患者 ,均为一侧面肌痉挛 ,轻则时发时止 ,略感不适 ,重则影响进食、睡眠、说话 ,甚则伴有面肌萎缩。其中男 4 0例 ,女 88例 ;年龄最小15岁 ,最大 78岁 ;发病 1年以内 80例 ,1~ 2年 2 8例 ,2~ 5年 10例 ,5年以上 10例 ;眼周痉挛 6 3例 ,口角痉挛 4 5例 ,一侧面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透刺颧穴治疗面神经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面神经炎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透刺颧穴(治疗组)和常规针刺(对照组)各30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疗效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透刺颧穴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较常规针刺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王艳菊 《甘肃医药》2012,(4):284-286
目的:观察采用辨证选穴治疗不同时期面神经炎的疗效。方法:对治疗组中16例急性期患者采用针刺健侧相应穴,8例静止期患者采用针刺患侧相应穴,4例恢复期患者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并与28例常规针灸治疗患者进行对照观察。两组刺激方法相同,急性期用平补平泻手法,静止期用浅刺轻手法,恢复期用常规针刺重手法。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92.9%,对照组治愈率为71.4%,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所需平均疗程为3.16个,对照组平均疗程为4.23个,两组在疗程上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分期辨证选穴治疗面神经炎效果优于常规针刺选穴治疗。  相似文献   

5.
6.
本文通过电针透穴法,对中风偏瘫175例患者的治疗观察,证实了针久刺激量越大,对偏瘫的治疗效果越好;针刺的长度越长,对股肉神经的刺面越广泛,能引起神经的广泛调整作用,有利于疾病的恢复;针对的穴位越少,越能减少患者的疼痛,并能保护人体腧穴的敏感性,有利于缩短治疗时间,提高针灸疗交,98%以上。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透刺法结合穴位注射对急性面神经炎的疗效.方法 将180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0例,采用透刺法与穴位注射结合治疗;对照组90例,采用透刺法.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愈率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透刺法结合穴位注射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正> 目前,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常规方法多是每日治疗1次,笔者为了探寻其较佳的治疗频度,而选择本病患者12例统一采用相同的针灸治疗手段,观察治疗频度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观察对象 1·1 凡符合无明显诱因出现一侧口眼歪斜,额皱纹消失,跟裂增大.蹙眉、闭目困难,鼻唇沟变浅,鼓腮时口角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易滞留于病例齿颊之间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标准.临床排除中耳炎、腮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0~2003年面神经炎60例为治疗组,并随机抽取对照组60例,治疗组采用西药、穴位注射加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加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63.3%,对照组46.7%(P<0.05).结论西药穴位注射加针刺治疗面神经炎优于西药加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0.
代敏 《西部医学》2012,24(4):687-687
目的探讨毫针透穴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毫针透穴治疗56例面肌痉挛患者,并观察其疗效。结果 56例中,治愈40例,显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6%。结论透穴疗法可增强针刺得气及避免用穴过多对面部的负面刺激,对面肌痉挛患者治疗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并分析透穴为埋线治疗颈肩肌筋膜炎的效果.方法治疗组采用透穴为主埋线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中药治疗,观察二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的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透穴为主埋线治疗颈肩肌筋膜炎效果显著,且不需要麻醉、痛苦少、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药物穴位注射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于我院实施治疗的面神经炎患者7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药物穴位注射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经治疗,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97.14%vs74.29%),P <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药物穴位注射治疗面神经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患者的痛苦,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针灸透穴为主治疗偏头痛2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偏头痛是一组常见的头痛类型,为发作性神经——血管功能障碍,以反复发生的偏侧或双侧头痛为特征,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典型偏头痛、普通偏头痛和特殊类型偏头痛。笔者从1999年10月至今共治疗本病28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8例患者,男10例,女18例;年龄最大者60岁,最小者18岁;病程最长5d,最短1d;典型偏头痛6例,普通型偏头痛28例。……  相似文献   

14.
埋线法额肌悬吊术矫正轻度上睑下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透穴针法”加电刺激治疗面瘫41例吴秋珍兰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730000)1.临床资料本组41例均系门诊病人,其中男15例,女26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72岁,病程1-10天者35例,10-20天者5例,20天以上1例。2.治疗方法2.1取穴地仓...  相似文献   

16.
贺新铭 《中外医疗》2011,30(32):110-110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方法对周围性面神经炎的疗效。方法将96例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采用经筋刺法(治疗组)和常规针刺组(对照组)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95.8%,对照组愈显率为81.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  相似文献   

17.
18.
王立芳  马腾  崔娟娟 《中医学报》2016,(9):1422-1424
目的:探讨正容汤加减联合透穴法治疗后天麻痹性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8例后天麻痹性斜视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4例,予西医方法治疗,观察组54例,予正容汤加减联合透穴法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治愈率24.07%、有效率83.33%,观察组治愈率40.74%、有效率94.45%,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正前方和下方视野复视消失时间、各方向复视完全消失时间、眼球运动正常时间、代偿头位消失时间等方面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在视力、视网膜对应、立体视功能正常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同视机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视力、视网膜对应、立体视功能正常率较对照组正常率更高,同视机评分下降更加显著,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容汤加减联合透穴法治疗后天麻痹性斜视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针透治疗面肌痉挛38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透治疗面肌痉挛38例夏秋芳(安徽省马鞍山市人民医院针灸科243000)关键词:面肌痉挛;针透中图法分类号:R746.9面肌痉挛是针灸科疑难病症之一,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不自主阵发性收缩,轻者仅仅表现为眼轮匝肌或口轮匝肌的阵发性抽动,重者包括面颊肌在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浅刺多穴法配合牵正膏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针灸门诊就诊的单侧急性面神经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针药结合治疗组、单纯针刺组和单纯药物组治疗,每组40例;3组分别于治疗14天、28天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14d后针药结合组总有效率85.0%,单纯针刺组67.5%,单纯药物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d后针药结合组总有效率95.0%,单纯针刺组82.5%,单纯药物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结合组治疗28d与治疗14d的总有效率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与组内治疗14d比较,三组治疗28d后患侧面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CV)增幅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期的单纯针刺组、单纯药物组相比,针药结合组治疗28d面神经MCV增幅明显增加(P<0.05),治疗14d眼轮匝肌和口轮匝肌MCV增幅明显增加(P<0.05),额肌和鼻肌MCV增幅不明显(P>0.05)。[结论]浅刺多穴法配合牵正膏外敷治疗急性面神经炎明显优于单纯针刺或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