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代方剂学发展在广度和深度上皆超过前代,不仅出现了我国古代载方最多的方书——《普济方》及方剂学专著《医方考》,而且在方剂命名、方剂分类、制方理论、通治方、方剂加减化裁、新方创制与剂型等方面,均有发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统分析和归纳了周铭心教授的方剂学学术思想,厘清了方剂学的来源,更新了方剂的分类,明确方剂与治法的关系,补充和完善了方剂的几种变化形式,强调在尊重原创者本人的方解的基础上,运用药性配伍理论分析组方规律。并率先开辟方剂计量学研究,对学习方剂学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才是方剂学未来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相似文献   

3.
方剂学科研中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 ,其内容包括整理编写资料性方书 ,考证方源、方剂的组成和方剂主治的变迁 ,用以法类方和以病类方两种方法研究方剂的配伍规律、研究方剂与方剂学的历史、研究方剂学的理论问题等。做好这一基础性的科研工作 ,既是中医药学术发展的自身需要 ,又关系到采用现代科学方法与手段进行的中药复方研究能否遵循中医药学发展的固有规律。  相似文献   

4.
从方剂的组方原则、治则治法、命名分类、剂型、煎服方法、服用禁忌等几方面入手,全面总结了<内经>的方剂学理论成就,突出了<内经>对后世方剂学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刘学华 《中医药导报》2002,8(12):714-716
对方剂学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概括分为六个阶段 :即认为从”神农尝百草”到”伊尹制汤药”———方剂学的形成 ;先秦两汉———方剂学的萌芽与形成 ;魏晋隋唐宋———方剂学的发展与繁荣 ;金元明清———方剂学理论的成熟与完善 ;民国时期———方剂学在逆境中的徘徊与变革 ;新中国成立之后———方剂学发展的复苏与腾飞。尤其对新中国成立以后 ,方剂学整体发展成就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唐代方剂用药特点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伟华  孙世发 《光明中医》2009,24(2):233-235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方剂学的形成,其辨证论治的治病模式,以及临床治病方剂的组方、配伍及遣药方法,为后世中医学所继承。在经历了汉以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继承与发展之后,方剂学发展至唐代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临床方剂用药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本文拟就唐时方剂出现的新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做一初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7.
<正> 中医方剂学经历了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奠基和形成之后,至晋唐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水陆交通比较发达,加之与外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呈现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为包括方剂学在内的医学发展创造了优越条件。此时方剂学的特点是:重视实践,涌现出数目繁多,各俱特色的方书,特别是《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等大型方书,相继问世,汇粹了历代名方,采集了民间偏方、验方、秘方,以及吸收国外医方,博采广收,集唐以前方书之大成,将方剂的发展推向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8.
方剂学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黄帝内经》阐述了医广西与伍基本原则 ,并载方 13首为例 ,为医方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方剂学是一门包容多学科知识、实用性强的学科 ,但内容零散 ,形式单调 ,如何针对该学科的特点 ,在讲授时作到扬长避短 ,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笔者下面就方剂学的几种教学方法进行探讨。1 熟悉教材 ,博古引今方剂学教材所载的方剂 ,是从著名医籍或方书中精选出来的 ,不论在组方配伍 ,还是在临床运用方面大多各有特点和优势 ,具有一定代表性 ,故常被视为经典名方。教师备课时 ,其一 ,须查阅原始文献 ,特…  相似文献   

9.
年莉  于铁城 《吉林中医药》2008,28(11):831-833
方剂经过先秦两汉时期的广泛实践应用,理论内容逐步产生形成.秦汉时期<内经>、<神农本草经>、<汉书>等著作对方剂理论进行了总结探讨,该时期产生的方剂理论主要包括:治法理论、方剂结构理论、配伍理论和剂型理论.秦汉时期的方剂理论并不完备,但它是后世方剂学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马骥  范颖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7):1322-1323
方剂学作为中医药学的基础学科,是中医基础学科与中医临床学科相互沟通的桥梁,对指导中医临床处方用药和中药新药开发有重要意义。本校研究生专业课程设置主要的目的在于培养高层次方剂专业人才,根据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要求,方剂学研究生专业课程设置应精选教学名师和教学内容,注重方剂传统理论与现代医药科学前沿相结合,准确定位,合理设置,以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和科研思路为目标,启迪研究生的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1.
方剂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融会贯通能力。重点以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体系为纲,梳理阴阳理论、五行理论、藏象理论、气血理论、经络学说及病因、发病学说等指导下的方剂配伍中的体现。做好方剂学教学中的融会贯通,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中医基础知识体系,进而为学习后期临床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归经学说是指祖国医学根据脏腑经络理论,结合中药的作用特点,把所有中药分别与经络、脏腑加以联系,以说明某一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病变的选择性治疗作用。其与方剂学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中药归经理论的认识,从其对方剂用药配伍的指导及其对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的阐释两方面探析归经理论与方剂学的关系。归经理论使理、法、方、药更紧密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方剂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方剂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仕文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0):2186-2188
为提高方剂学教学质量,首先注重教材改革,方剂学的教材建设应能从教材编写的层次、内容、体例及方剂选录等方面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整体辨证思维、组方能力和灵活变化的能力,注重学生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合理运用多媒体,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方剂学教学质量;中医来源于实践,作用结果也体现于实践。方剂是中医诊治疾病的主要手段与工具,是体现中医医疗实践活动的主要载体。因此,在方剂教学过程中可引病案分析和开展实验课,也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4.
喻灿华 《中医药导报》2012,18(11):105-106
笔者2010年3月至2012年2月采用自拟补肾益气养阴汤结合常规西医疗法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87例,取得了较好临床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诊断标准[1]⑴确切的糖尿病(2型)病史;⑵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200μg/min;⑶尿蛋白>0.5 g/24 h;⑷肾功能轻  相似文献   

15.
总结方剂学习的必备基础,方剂的分类、传承记忆方法;方剂和解法的解析及原著的学习,方剂的变化等,达到完全正确的掌握中医方剂学。  相似文献   

16.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也是联系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的桥梁和纽带。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方剂学》教学要针对自身课程特点进行适当改革,注重对教学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环节进行监控,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方剂学》教学质量。下面就此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7.
笔者谈及了近代以后随着中医学的发展方剂学的主要发展特点.近代时期方剂学的主要发展特点是在逆境中的继承、发展和变革.新中国成立后方剂学的主要特点是继承整理和现代化研究,中成药学从方剂学中分化出来,方剂学的发展和研究进入了新的局面.文末,笔者简述了个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18.
随着高等医学教育的改革发展,各中医院校的招生规模近年迅速扩大。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多、招生专业的丰富,中医教育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方剂学》是中医药高等教育中的一门主课,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谓“实践性强”,不仅是指其源于实践,更是指方剂是中医医疗实践中的主要手段,中医在临床中疗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方剂运用的正确与否。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方剂以及临证组方的能力,是《方剂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中医人才的客观要求。然而,由于学生专业不同、学习《方剂学》起点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如何施教以提高《方剂学》教学质量?笔者认为,教无定法,贵在因材施教。而围绕着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方剂学传统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必须相应予以改革,笔者试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9.
刘辉 《中医教育》2007,26(1):83-84
方剂学的教学,一般都比较注重方剂的组方原理、配伍规律、功用、主治以及类方鉴别,而对方剂的名称、来源、剂型、剂量、用法和服药反应等细节,往往不够重视。但这些细节对学生学习掌握方剂和提高临床疗效又很重要,就象一本畅销书的书名——细节决定成败。  相似文献   

20.
中医史研究应当为当今中医学发展服务,方剂学史研究者应当思考当今方剂学发展问题。作者提出当前中医方剂学发展的3个问题:第一是方剂学的学术分野问题,如治法与剂型的学科归属;第二是方剂分类与中医理、法一致的问题;第三是《药典》对方剂的局限问题,现行《药典》关于中药炮制方法、使用剂量的规定不能满足中医临床的实际需要,提出除了《药典》之外,中医应当制订一部《方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