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短时受精与传统过夜受精对体外受精及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4年5月于本中心接受短时受精及传统过夜受精的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患者。短时受精IVF组共131周期,传统过夜受精IVF组共129周期,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受精、胚胎发育及临床妊娠情况。结果:短时受精IVF组与传统过夜受精IVF组患者正常受精(2 PN)率(68.44%vs 68.23%)、(0 PN)率(21.57%vs 21.99%)、(1 PN)率(6.01%vs 6.08%)、(多PN)率(3.97%vs 3.70%)、受精率(85.24%vs 85.21%),卵裂率(96.65%vs 97.21%)、临床妊娠率(46.85%vs 44.2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短时受精IVF组胚胎利用率(83.45%vs 77.23%)较常规过夜受精IVF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短时受精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卵子利用率,改善胚胎质量从而提高胚胎利用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脱颗粒细胞时间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周期的影响。方法将行常规IVF受精的患者的卵母细胞随机分为两组,即短时受精4h脱颗粒细胞组(A组:精卵孵育4h后即刻脱颗粒细胞)和短时受精并次日晨脱颗粒细胞组(B组:精卵孵育4h后脱离受精环境,17~18h脱颗粒细胞),比较两组的受精率(2PN率)、多原核率(多PN率)、卵裂率和胚胎利用率。选择优胚移植并比较移植两组来源胚胎患者的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和活产率。结果 A、B两组的2PN率、卵裂率、胚胎利用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A组的多PN率显著高于B组,移植A、B两组来源胚胎患者的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活产率比较,也均无明显差异。结论短时受精4h即刻脱颗粒细胞增加多PN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短时IVF( Short Time In Vitro Fertilization)新鲜移植周期中未见原核(0PN)和单原核(1PN)来源胚胎的临床妊娠情况,探讨这部分胚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 2016年1月-2020 年1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短时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IVF-ET) 治疗的563个周期的实验室资料。按胚胎来源将移植周期分为 3组:A组: 均为0PN或1PN胚胎;B 组:0PN+2PN或1PN+2PN胚胎;C组: 均为双原核(2PN)胚胎。按胚胎移植个数为双胚胎分为2组:D1 组: 0PN+0PN胚胎、1PN+1PN胚胎或1PN +0PN胚胎;D2 组:为2PN+2PN 胚胎;按胚胎移植个数为单胚胎分为2组:E1组:0PN或1PN胚胎;E2组:2PN胚胎。分别比较A、B与C组,D1与 D2组及E1组与E2组的临床、实验室数据及妊娠结局。结果 ①A组、B组、C组周期获卵数、移植胚胎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B组中周期获卵数、移植胚胎数大于A 组和C组;D1组、D2组周期获卵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A组、B组、C组,D1组、D2 组及E1组、E2组在年龄、BMI、不孕年限、基础FSH、Gn用药天数、Gn量、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和活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短时IVF周期中,0PN和1PN来源的胚胎可以用于正常移植。  相似文献   

4.
精卵孵育时间对胚胎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方伟芬  冯贵雪  张波  周红  刘茵 《广西医学》2008,30(9):1333-1334
目的 比较体外受精中精卵孵育不同时间(短时与过夜)对胚胎质量的影响.方法 共55个体外受精(IVF)周期常规促排卵,获卵649枚.将116枚卵子作为短时受精组,精卵孵育2 h后将卵子转移至新鲜培养基中;533枚卵子作为常规受精组,精卵孵育18 h;比较两组的受精率、卵裂率及优质胚胎率.结果 缩时受精组的受精率为75.0%、卵裂率为97.7%、优质胚胎率为55.3%,常规受精组分别为73.7%、95.9%、44.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短时受精组的优质胚胎率高于常规受精组.结论 缩短精卵孵育时间不影响受精及卵裂,相反能提高胚胎质量,从而提高胚胎的种植潜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短时受精提前脱颗粒细胞对体外受精胚胎质量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2月就诊于本中心的1693例患者资料,将这些患者分为短时受精提前脱颗粒细胞后发现第二极体卵子行过夜受精组107例及传统过夜受精组1147例,观察早期脱颗粒细胞对正常受精率、1PN率、3PN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的影响。再将短时受精提前脱颗粒细胞后未发现第二极体卵子行ICSI组13例与传统的ICSI组426例,比较两组的正常受精率、1PN率、3PN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结果:短时受精提前脱颗粒细胞发现第二极体卵子行过夜受精组与传统过夜受精组之间的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短时受精提前脱颗粒细胞后未发现第二极体卵子行ICSI组的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与传统ICSI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时受精提前脱颗粒细胞与常规过夜IVF组相比并没有提高多PN的受精率,而与传统ICSI组相比多PN受精率没有差异,也没有降低胚胎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和临床妊娠率。短时受精提前脱颗粒细胞可获得与常规IVF和ICSI相似的临床结局,短时受精通过提前观察第二极体的排出来判断是否受精,可预防出现传统过夜IVF低受精和完全不受精,降低ICSI的使用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中精卵孵育不同时间对胚胎质量的影响。方法按精卵共孵育时间不同将280个周期采集到的卵子3342枚随机分为短时受精组(A组,精卵共同孵育4-6h后随机选取1/2数量卵子脱颗粒细胞)、长受精组(B组,所剩1/2数量卵子,精卵孵育过夜)。分别比较两组的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结果两组的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和卵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缩短精卵孵育时间不影响受精率及卵裂率,相反能提高胚胎质量,从而提高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7.
短时受精对体外受精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短时受精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本生殖医学中心接受常规IVF治疗的248个周期,通过一定条件限制将其分为短时受精组和过夜受精组,将248个常规IVF周期中的卵子进行配对资料(同一IVF周期同时进行短时受精和过夜受精者,共20个周期)和非配对资料(1个IVF周期只采用1种方式受精者,过夜受精组177个周期,短时受精组51个周期)研究,比较短时受精组和过夜受精组的正常受精(2PN)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及临床妊娠率.结果 无论配对还是非配对资料,短时受精组的正常受精(2PN)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等与过夜受精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非配对资料中,短时受精组的移植优胚率(77.33±36.69)%明显高于过夜受精组(64.04±41.85)%(P<0.05),而在配对资料中,用于移植的优质胚胎率短时受精组和过夜受精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短时受精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受精方式,但不能改善胚胎质量和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去除卵丘细胞的时间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共观察85个IVF-ET周期。根据去除卵丘细胞的时间将其分为2组:2~4 h组和16~18 h组,比较两组的年龄、正常受精率、异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结果两组的年龄(32.03&#177;4.38 vs 32.35&#177;4.28)、正常受精率(65.66%vs 67.48%)、异常受精率(11.45%vs 12.98%)、优质胚胎率(42.20%vs 39.75%)、种植率(33.33%vs 33.00%)及临床妊娠率(45.16%vs 44.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受精卵移出受精滴后,2~4 h和16~18 h去除卵丘细胞,可取得相似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后不同时期观察受精对胚胎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对进行体外受精-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embryo transfer, IVF- ET)治疗的264个周期分两组进行观察,均于取卵后2—6小时授精。A组为实验组(176周期):于受精后5小时左右去除卵丘细胞提早进行受精观察;B组为对照组(88周期):受精后20小时左右去除卵丘细胞观察原核形成的情况。分别统计两组的年龄、不孕年限、获卵数、正常受精率、异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结果两组的女方年龄、不孕年限、获卵数、正常受精率、异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VF—ET中提早观察受精对胚胎质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精卵孵育10 min的超短时受精方案对人类配子体外多精受精的影响。[方法]将获卵数≥6、行常规IVF受精的病人所获得的卵子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超短时受精方案(精卵孵育10 min);另一组采用常规短时受精方案(精卵孵育2 h)。比较两组的多精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受精失败的发生率,以及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移植和冷冻胚胎的比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超短时受精组多精受精率为6.6%,常规短时受精组的多精受精率为4.8%,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34);两组间正常受精率分别为65.6%、6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中受精失败的发生率相同;两组的优质胚胎(移植和冷冻胚胎)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精卵孵育10 min的超短时受精方案不能降低多精受精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的植冰温度和冷冻保护剂中蔗糖浓度对小鼠MⅡ期卵子冷冻复苏后形态结构及发育潜能的影响.方法 共收集小鼠MⅡ期卵子372个,随机分为A、B、C三组冷冻.A组冷冻保护液含0.1 mol/L蔗糖,在-6℃植冰;B组冷冻保护液中蔗糖浓度同A组,在-7℃植冰;C组冷冻保护剂中蔗糖浓度为0.2 mol/L,在-7℃植冰.分别对冷冻复苏后的卵子进行质量评估、受精及胚胎培养,观察并比较其受精及卵裂情况.结果 MⅡ期卵子复苏后存活率以及优质卵率A组较B组好,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卵子冻融后的受精卵卵裂率(82.35%)高于B组(38.46%),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受精率和优质胚胎率虽然A组高于B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的卵子冻融后存活率(82.61%)、优质卵率(78.26%)、受精卵卵裂率(76.92%)均分别高于B组(68.24%,52.94%,38.46%),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精率和优质胚胎率C组与B组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植冰温度升高不影响MⅡ期卵子的冻融效果,而且可能有助于保护卵子的发育潜能;在冷冻保护液中,0.2mol/L蔗糖浓度比0.1mol/L更适合于MⅡ期卵子的冷冻.  相似文献   

12.
摘 要: 【目的】 探讨短时受精后早期剥除颗粒细胞对体外受精胚胎质量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在本中心助孕的有早剥卵的103个IVF周期与74个ICSI周期,以ICSI组为对照,比较两组的2PN受精率、多PN受精率、可利用胚胎形成率、卵裂期优质胚胎形成率、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再以IVF周期中的卵子是否进行早剥分为两组,比较早剥对IVF周期中2PN受精率、多PN受精率、可利用胚胎形成率、卵裂期优质胚胎形成率、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的影响。【结果】在IVF周期中共有1181枚卵子纳入研究,其中早剥卵子513枚,非早剥卵子668枚,在ICSI周期中共有619枚成熟卵子纳入研究。结果显示,IVF组的2PN受精率、卵裂期优质胚胎形成率低于ICSI组,多PN受精率高于ICS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而IVF的全部卵子中,早剥卵子组的2PN受精率、多PN受精率、可利用胚胎形成率、优质胚胎形成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与非早剥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 【结论】 与传统ICSI相比,短时受精后早期剥除卵丘颗粒细胞并未降低可利用胚胎形成率;与常规IVF相比,早剥也未提高多PN受精率;早剥卵是安全的,并能够使受精情况不明的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13.
短时受精对体外受精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短时受精在IVF中的临床作用。方法35例IVF-ET患者经促排卵治疗后获得的卵子,孵育4~6h,先与精子共培养3h后,一半的卵子经洗涤后去除外周的精子,在新鲜培养液滴中培养,作为实验组,剩余的一半卵子在精子液滴中过夜培养至16~18h,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受精率(2PN、1PN、≥3PN)、卵裂率、优质胚胎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卵子数为219个,受精率、2PN率、1PN率、≥3PN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分别为73.6%、59.7%、6.1%、3.6%9、5.7%、43.4%,而对照组卵子数为228个,受精率、2PN率、1PN率、多PN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分别为75.9%、58.9%5、.4%、9.8%、96.1%、45.8%。两组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及正常受精2PN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多精受精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短时受精可作为降低多精受精的一种补充办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卵子与精子短时间或长时间共培养对体外受精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140个体外受精(IVF)周期作为研究对象,按精-卵共培养时间分为二组:A组(18 h)共77个周期,B组(2 h)共63个周期.B组在培养2 h后将卵-冠-丘复合物移人新鲜的培养液中.将2组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胚胎植入率、临床妊娠率进行比较.结果:B组的受精率、优质胚胎率、胚胎植入率、临床妊娠率均显著高于A组,卵裂率无明显差别.结论:长时间的精-卵共培养可能对受精及胚胎发育产生不利影响,缩短培养时间可以提高受精率、胚胎质量、胚胎植入率,继而提高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人类成熟卵丘细胞在未成熟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中的作用,并建立一种简易的实施技术&#65377;【方法】 在控制性促排卵周期有未成熟卵母细胞时,将同周期成熟卵丘复合体切出部分卵丘细胞,用1 mL注射器抽打分散细胞,贴壁培养&#65377;113个治疗周期中,298枚生发泡期卵母细胞经3种不同培养液(A&#65380;B&#65380;C)体外成熟培养(同一病人的生发泡期卵被随机分到某同一组中):第1组28个周期中73枚(A液):基础培养液+卵泡液;第2组40个周期中115枚(B液):A液 + 分散贴壁的卵丘细胞;第3组45个周期中110枚(C液):A液 + 分散贴壁的卵丘细胞 + 促卵泡生成激素 + 表皮生长因子&#65377;观察其成熟率&#65380;受精率及可用胚胎获得率等&#65377;【结果】 24 h成熟率: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A: 45.2%, B: 61.7%, C: 78.2%, P < 0.05); 25 ~ 48 h无显著意义&#65377;成熟卵的正常受精率在59% ~ 67%之间,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与第1组(54.5%,11.0%)相比,第2组(83.3%,25.2%)&#65380;第3组(90.7%,37.3%)的卵裂率和挽救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 < 0.05),可用胚胎获得率组间比较依次呈现上升趋势(66.7%,82.9%,83.7%)&#65377; 【结论】 来自控制性促排卵周期的成熟卵丘细胞经简易吹打分散后贴壁培养,可能能协同卵泡液中或外加的生长因子,促进未成熟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而本研究技术简易有效,可用于挽救促排卵周期的未成熟卵&#65377;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hCG注射后授精时间间隔超过42 h对胚胎质量的影响。方法:将进行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519个周期的5493枚卵子分为两组,A组hCG注射后授精时间间隔大于42 h授精,B组hCG注射后授精时间间隔小于40 h授精,均于受精后16~18 h左右去除卵丘细胞观察授精的情况,分别统计并比较两组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和可利用胚胎率。结果:两组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可利用胚胎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VF-ET中取卵后在超过最佳授精时间授精并不影响胚胎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改良短时受精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治疗中对胚胎质量的影响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2年8月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接受体外受精助孕治疗的患者886例,其中短时受精不脱颗粒细胞组(A组)235例,短时受精并全部即刻脱颗粒细胞组(B组)315例,短时受精并部分(3~5枚)脱颗粒细胞组(C组)336例。分别比较3组的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和流产率。结果 3组的受精率、卵裂率、胚胎种植率和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多精受精率高于A、C两组(P0.05);C组的优质胚胎率和临床妊娠率高于A、B两组(P0.05)。结论短时受精并部分即刻脱颗粒细胞不影响受精率、卵裂率和胚胎种植率,但可提高优质胚胎率及临床妊娠率,并且能够降低多精受精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短时受精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全部病例接受常规超促排卵治疗获得卵母细胞,根据患者接受体外受精(IVF)的不同方式分为2组:短时受精组(n=35),采用精卵4孔皿混合培养,加精后4 h将卵母细胞转移至分裂期胚胎培养液,共35个周期;传统受精组(n=35),采用传统的IVF方式,加精后18 h拆除卵母细胞外围颗粒,随后将卵母细胞转移至分裂期胚胎培养液行早期胚胎体外培养,共35个周期。分别比较两组MⅡ率、受精率、正常受精率、总卵裂率、双原核(2PN)卵裂率及妊娠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短时受精组共获卵母细胞数629枚,MⅡ数577枚,受精数560枚,正常受精数500枚,总卵裂数549枚,2PN卵裂数500枚,临床妊娠18例;传统受精组共获卵母细胞594枚,MⅡ数550枚,受精数523枚,正常受精数463枚,总卵裂数495枚,2PN卵裂数457枚,临床妊娠12例。两组女方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受精率、正常受精率、总卵裂率及2PN卵裂率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妊娠率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精后4 h拆颗粒的短时IVF与传统IVF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既简便有效,又能获得超出传统IVF的临床效果,短时IVF可应用于常规IVF。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精卵孵育10min的超短时受精方案对人类配子体外多精受精的影响。【方法】将获卵数≥6、行常规IVF受精的病人所获得的卵子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超短时受精方案(精卵孵育10min);另一组采用常规短时受精方案(精卵孵育2h)。比较两组的多精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受精失败的发生率,以及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移植和冷冻胚胎的比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超短时受精组多精受精率为6.6%,常规短时受精组的多精受精率为4.8%,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34);两组间正常受精率分别为65.6%、6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中受精失败的发生率相同;两组的优质胚胎(移植和冷冻胚胎)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精卵孵育10min的超短时受精方案不能降低多精受精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李娜  苗聪秀  向秋  杨红梅 《华夏医学》2011,24(3):247-249
目的:探讨短时受精与过夜受精对胚胎质量的影响。方法:80例体外受精(IVF)周期,常规促排卵获取卵母细胞。根据患者接受体外受精的方式不同分为两组:短时受精组40个周期(实验组),精卵孵育5 h;常规受精组40个周期(对照组),精卵孵育16~18 h;比较两组的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及妊娠率。结果:短时受精组的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