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解质对全静脉营养液中脂肪乳剂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曦  陈秀强  刘丽珍 《广西医学》2009,31(9):1256-1258
目的探讨电解质对全静脉营养液(TeN)中脂肪乳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用四种不同厂家不同品种的脂肪乳注射液配制TPN,按临床剂量加入各电解质注射液。将各组TPN摇匀取50ml置灭菌的纳氏比色管中,密闭垂直放置,分别在配制后立即在2—10℃下棼存3、24、48h,取样测定稳定性变化。结果未加入电解质的组于48h内溶液稳定,其余各组TPN产生不同程度的白膜,各组pH值均为5.06—5.10,放置48h无明显变化。离心结果显示。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液面白膜量和底层澄清溶液的量均不断增加。光学显微镜下各组最大乳粒直径变化有所不同,降低电解质加入量后TPN乳粒变化亦不相同。结论电解质对由四种脂肪乳注射液配制的TPN乳粒稳定性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混合糖电解质在肠外营养应用中的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混合糖电解质作为能量补充剂配制肠外全营养混合液的稳定性及合理性.方法 模拟临床应用处方并按照"全合一"混合原则,实验组营养液采用混合糖电解质为能量补充剂配制全营养混合液,对照组营养液使用10%葡萄糖注射液为能量补充剂配制全营养混合液,两组分别采用酸度计、微粒分析仪、渗透压仪、高倍显微镜等在室温下测定及观察配制营养液的0~72h的pH值、不溶性微粒数、微量元素、渗透压、脂肪乳滴的变化,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并进行稳定性分析评价.结果 实验组pH值波动于6.07~6.33.渗透压波动于2050~2 100 kPa,pH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相差约0.4).实验组营养液渗透压明显高于对照组营养液(相差约250 kPa).两者pH、渗透压经时变化曲线相似,72h内基本稳定;实验组营养液中Na+、K+、P、Mg2+、Ca2+、Cl-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特别是二价离子Mg2+、Ca2+的含量相差近3倍;对照组营养液脂肪乳颗粒稳定性较好.12h内脂肪乳颗粒未发生明显聚集.实验组营养液脂肪乳颗粒稳定性较差.不溶性微粒数4h后超出药典规定,脂肪乳颗粒发生聚集且随时间延长颗粒明显增多增大.结论 混合糖电解质注射液过高的离子浓度特别是二价离子易导致脂肪乳颗粒聚集,影响营养液的稳定性;不建议选用混合糖电解质作为全营养混合液唯一糖类补充剂使用,如需使用应和脂肪乳分别输注或在4h内输注完毕.  相似文献   

3.
用“全合一”静脉营养液进行肠外营养治疗时常常需要向其中加入一定量氯化钠等电解质,而电解质对脂肪乳的稳定性是有不良影响的,使脂肪乳颗粒变大.输入颗粒较大的脂肪乳滴有可能栓塞毛细血管,但临床医师和护士并没有给于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2003年2月以来将电解质、微量元素、维生素、氨基酸、葡萄糖、脂肪乳,加入3L营养袋中配成总量2250ml的静脉高价营养液,自周围静脉输入.静脉高价营养液自周围静脉滴注导致静脉损伤,通过对胃肠道围手术期静脉滴注高价营养液的120例,采取不同的方法滴注与不接受静脉高价营养液滴注的40例进行对比发现,静脉高价营养液后面留有500ml葡萄糖水续滴,并在滴注静脉营养液同时热敷,可防止和减轻周围静脉硬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L-精氨酸(L-arginine)不同给药方法诱导小鼠急性胰腺炎模型的效果。方法 L-精氨酸溶液以不同pH值、不同剂量诱导小鼠急性胰腺炎模型,造模后2、4、12、24 h统计小鼠病死率,采集小鼠血浆以淀粉-碘比色法检测淀粉酶活性,取胰腺及肺组织行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组织损伤严重程度。结果 pH值为11高剂量组小鼠2 h病死率100%,其余各组各时间点小鼠均存活。3个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浆淀粉酶活性、胰腺组织病理评分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之间比较,pH值为7高剂量组胰腺及肺组织损伤最重。结论 L-精氨酸溶液的pH值及给药剂量对胰腺损伤程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20%L-精氨酸溶液pH值为7按4 g/kg的剂量间隔1 h连续2次腹腔注射诱导的小鼠急性胰腺炎模型组织损伤重,且小鼠存活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丙泊酚注射液与依托咪酯脂肪乳注射液配伍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实验前由同一实验人员采用同一移液器分别量取丙泊酚注射液、依托咪酯脂肪乳注射液,根据体积1∶1比例进行配制,在25℃恒温箱内摇匀混合样品后作为配伍溶液,待测。分别在配伍溶液配制的0、1、3、5、7、9 h后使用HPLC对配伍溶液含量、一维氢谱信号峰面积进行测量与计算。结果不同时间点内丙泊酚注射液、依托咪酯脂肪乳注射液含量组内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丙泊酚4-H峰面积组内两两比较,依托咪酯5-H峰面积组内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体积1∶1比例配制丙泊酚注射液与依托咪酯脂肪乳注射液的配伍溶液,在室温条件下10 h稳定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综合考察全静脉营养液(TPN)的稳定性,建立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方法按中国药典做性状观察、pH值、不溶性微粒、微生物限度、细菌内毒素检查和胰岛素含量变化等实验。结果TPN放置24小时后胰岛素可被输液袋吸附约15%,pH值、不溶性微粒,溶液粘度均有变化;TPN稀释16倍做细菌内毒素检查无干扰作用。结论TPN应24小时内静脉滴注完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用酚妥拉明湿敷治疗肿瘤晚期患者外周静脉输注脂肪乳渗漏的效果。方法选择外周静脉输注脂肪乳过程中发生了外渗外漏的恶性肿瘤晚期患者48例,分为2组,每组24例,观察组采用1 g.L-1酚妥拉明湿敷,对照组采用500 g.L-1硫酸镁湿敷,2组患者分别在开始湿敷后1 h,12 h,24 h,48 h及72 h观察局部皮肤的颜色、温度及肿块的大小。结果2组患者局部皮肤情况,在开始湿敷后1 h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12 h、24 h、48 h及72 h时肿胀皮肤吸收消散情况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酚妥拉明湿敷能有效促进脂肪乳外渗外漏所致皮损的愈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注射用奥美拉唑钠与3种输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测定溶液的pH值、紫外光谱,采用HPLC法测定溶液中奥美拉唑钠的含量,定时观察溶液的颜色及澄明度,观察钾、镁、钙离子及pH值对注射用奥美拉唑钠溶液稳定性的影响及其在常用输液5%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中的稳定性。结果注射用奥美拉唑钠在3种常用输液中于4h内可保持稳定。pH值对其稳定性具有很大影响,溶液pH值低于7.0时奥美拉唑极不稳定;pH值在7.0~8.0之间时,可出现颜色变化,但降解不明显;而溶液pH值在8.0~10.0之间奥美拉唑在4h内是稳定的。结论pH值对溶液中奥美拉唑钠的稳定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pH值L-精氨酸腹腔注射诱导急性胰腺炎模型的效果.方法:70只BABL/C小鼠,随机分为pH11组、pH8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pH值为11的20%L-精氨酸溶液、pH值为8的20%L-精氨酸溶液、等体积生理盐水,间隔1h 2次小鼠腹腔内注射(250mg/100g体质量)的方法.在24h和48h分别观测三组小鼠的血清淀粉酶、胰腺病理学评分,并统计死亡率.结果:pH11组、pH8组小鼠在24h和48h的血清淀粉酶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P<0.01);PH11组较pH8组24h和48h血清淀粉酶水平均升高更明显(P<0.01);pH8组24h和48h胰腺病理评分均较pH11组显著降低(P<0.05),同时该组相应时间点的小鼠死亡率也较后者显著下降(P<0.05).结论:L-精氨酸溶液的pH值对胰腺损伤程度和动物的死亡率产生很大影响;精氨酸的强碱性对腹腔脏器的损伤是导致模型病变不稳定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丙泊酚脂肪乳注射液分别与依托咪酯混合后的稳定性。方法将中/长链丙泊酚脂肪乳注射液、丙泊酚注射液分别与依托咪酯按1︰1(vol)混合,在25℃下于混合后0,1h,3h和6h观察混合液的外观、pH 值、乳剂颗粒大小和离心分层变化。结果6h内混合液未出现沉淀、絮凝和颜色改变,pH值稳定,混合物颗粒分布均匀无聚集,扫描电镜测得颗粒直径0.192~0.207μm,4000r/min离心15min无分层。结论在25℃环境下6h内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丙泊酚注射液分别与依托咪酯混合后化学性质稳定。  相似文献   

12.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25(20):1547-1552
目的:探讨室温下(20~22℃)pH值对尿酸(uric Acid, UA)溶解度的影响,为深入了解体内UA的溶解与析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将UA溶于NaOH溶液和PBS溶液中制备母液,然后将母液配置成不同浓度和pH值的UA溶液;相同pH值下的UA溶液,取最低浓度1 000μmol/L为标准UA溶液,经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其吸光度值,每个样本检测3次,取均值建立标准曲线方程。分别于0 h和24 h,检测其它不同浓度和pH值的样本溶液,重复3次。结果:(1)在NaOH溶液中,分别在0 h和24 h时对1 000、2 000、3 000和4 000μmol/L样本溶液中UA的溶解度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随pH值的升高UA的溶解度也不断升高;但5 000和6 000μmol/L样本溶液中,在0 h时UA的溶解度随pH值的升高而升高,在24 h时UA的溶解度随pH值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pH值为7.0时UA的溶解度最高,且测得浓度与理论浓度基本一致。(2)在PBS溶液中,0 h时对1 000、2 000、3 000、4 000、5 000和6 000μmol/L样本溶液中UA的溶解度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随pH值的升高UA的溶解度不断升高,当pH值为7.0及以上时,UA的溶解最高,且测得浓度与理论浓度基本一致;在24 h时对上述溶液进行重复检测,结果显示在pH值为8.0时,各样本溶液UA溶解度的测得浓度与理论浓度基本一致,当pH值降低时,UA的溶解度不断降低。在1 000、2 000和3 000μmol/L样本溶液中,当pH值为6.0和7.5时,UA的溶解度均出现大幅度下降的现象。在NaOH和PBS溶液中,除1 000μmol/L样本溶液外,其它样本溶液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晶体析出,经过红外光谱测定晶体为UA。结论:pH值可以显著影响UA的溶解与析出。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在肠外营养液中的稳定性.方法本研究采用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与长链脂肪乳注射液比较.分别按照相同的处方配制成肠外营养液,在室温25℃时分别在不同时间段取样,测定其PH值、微粒变化和乳滴的形态大小.结果两种脂肪乳注射液在肠外营养液中的比较.其PH值、微粒变化、乳粒大小及分布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本研究的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与长链脂肪乳注射液在肠外营养液中具有相同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内外环境对血液科静脉营养液稳定性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模拟内环境下不同电解质对静脉营养液的影响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电解质的浓度及电解质的种类对静脉营养液的稳定性起着主要的影响作用。结论:在进行静脉营养液的配置和使用过程中,对营养液的配置和使用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工作,对保证患者的在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提高治疗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丝裂霉素在3种不同pH溶液中的配伍稳定性。方法:观察配伍后外观变化及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丝裂霉素配伍后含量的变化,用pH计测定配伍前后溶液的pH值,并进行配伍稳定性加速实验。结果:丝裂霉素在pH6.47,pH8.8,pH9.2溶液中25℃时t0.9分别是74h,371h及552h。在这3种溶液中丝裂霉素在室温8h内其含量大于90%,结论:丝裂霉素在pH6.47-9.2溶液中室温下是稳定的,但丝裂霉素在酸性溶液中的稳定性较在碱性溶液中的稳定性差。  相似文献   

16.
宣燕  杨龙  朱素洁 《新疆医学》2011,41(6):12-14
目的:研究不同丙泊酚静脉脂肪乳剂对注射部位疼痛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ASAⅠ-Ⅱ级全麻下择期普通外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4组。1组为丙泊酚长链脂肪乳组,2组为丙泊酚长链脂肪乳+利多卡因组,3组为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组,4组为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利多卡因组。丙泊酚诱导剂量2mg/kg,诱导速度400ml/h。注射开始时,按照4个等级评价注射痛并记录。结果:与1组相比,2、3、4组注射病的发生率降低,疼痛程度减轻。其中4组注射痛发生率为4%,与后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的在丙泊酚注射液中加入利多卡因混合使用相比,单独使用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未见明显优势。但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与利多卡因混合使用可明显减轻注射痛的发生率及疼痛的严重程度,可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考察加替沙星与木糖醇注射液配伍稳定性.方法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比较加替沙星注射剂在木糖醇注射液中于4℃、25℃和37℃条件下24 h内含量、pH值及颜色变化.结果 24 h内,加替沙星在木糖醇注射液中含量、颜色及pH值无显著变化,不同条件下配伍溶液的pH值、浓度变化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在4℃、25℃和37℃条件下,加替沙星注射剂与木糖醇注射液配伍后24 h内稳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全面考察头孢他啶与复方电解质葡萄糖(M3A、M3B、MG3、R2A和R4A)注射液、复方乳酸钠林格注射液(SLR)、复方乳酸钠葡萄糖注射液(SLG)和复方乳酸钠山梨醇注射液(SIS)的配伍稳定性.方法:配伍溶液塑温放置8h后用HPLC法测定头孢他啶的含量变化,同时观察配伍溶液外观、不溶性微粒及pH值.结果:配伍溶液的外观和pH值无明显变化,不溶性微粒符合药典规定,药物含量下降值有所差异.结论:临床上头孢他啶与输液的配伍使用需根据情况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产儿早期强化静脉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早产儿随机分为强化组46例,对照组42例.强化组24h内给予氨基酸和脂肪乳,初始量各为1.0g/(kg·d),以后每天各增加1.0g/(kg·d),氨基酸最大剂量3.0g/kg·d,脂肪乳最大剂量3~3.5g/(kg·d);对照组42例,生后第3天静脉应用氨基酸,以后每天增加O.5g/(kg·d),最大剂量3.0g/(kg·d),生后第4天开始用脂肪乳,初始量0.5g/(kg·d),以后每天增加0.5g/(kg·d),最大剂量3.0g/(kg·d).除静脉营养方式不同外,其它治疗均相同。营养液采用“全合一”方式,经外周静脉24h均匀输入。比较两组患儿营养支持9天后胆红素、尿素氮、甘油三脂、血糖等血生化指标和相关并发症、住院期间存活者的静脉营养时间、体重增长、住院天数。结果两组患儿胆红素、尿素氮、甘油三脂、血糖等血生化指标和相关并发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强化组患儿与对照组相比,强化组体重增长(g)高于对照组[(31.9±8.3)g/d比(20.9±7.5)g/dP〈0.01],静脉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天)短于对照组【(8.9±3.50)比(12.8±4.0),(18.1±9.6)比(24.9±10.4)1,差异均有显著性;两组均无静脉炎、氮质血症及高胆红素血症及肝肾功能损害。结论早期强化静脉营养可以改善早产儿氮质平衡,加速体重增长,缩短静脉营养及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未增加静脉营养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殷秀琴  曾艳  陈爱荣 《新疆医学》2007,37(4):253-254
静脉注射脂肪乳是一种浓缩的高能量肠外营养液,是以植物油脂为主要成份,加乳化剂与注射用水制成的水包油乳剂供静脉注射。11.20%脂肪乳剂输液相当于101.5%葡萄糖溶液的热量,与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配合,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静脉剂。[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