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道德自我欺骗属性。方法:以自我欺骗理论为框架,以大学生为被试,通过行为实验和问卷分析,从意识和潜意识两个层面对大学生婚前性行为进行探究。结果:145.2%的大学生发生过婚前性行为,且男生的发生率要远高于女生(χ~2=44.814,P0.01);217%的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存在道德自我欺骗。结论: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存在道德自我欺骗属性;女大学生道德自我欺骗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2.
《校园心理》2008,6(11)
<正>在上海一些高校中进行的有关艾滋病及其相关行为的调查显示,有64.4%的人对婚前性行为持肯定态度,约有50%的人对婚外性行为持肯定态度,有4.8%的大学生有过性行为。长沙的抽样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超过一半的人同意婚前性行为,超过30%的人认为可以有多个性伙伴或婚外情,  相似文献   

3.
广州市年轻女性流动人口性行为知信行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州市年轻女性流动人口性行为知信行现状,为今后女性流动人口健康性行为的指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广州市黄埔区劳动密集型工厂中随机抽取8家,对18~29岁非广州籍女性工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374名调查对象中,性健康知识平均得分为(61.57±26.02)分,及格率为56.6%。多因素分析发现,文化程度低、未婚、未接受过生殖健康信息或服务者性健康知识及格率低。婚前性行为的发生率为21.1%,年龄大、未接受过生殖健康信息或服务者更有可能发生婚前性行为。在过去6个月有过性行为的661名调查对象中,3.9%存在多性伴侣,17.2%存在非意愿性行为,14.5%未采取避孕措施。在有过性行为的785名调查对象中,8.5%在过去1年中发生人工流产。结论流动女工知识和行为分离现象严重,虽然性健康知识掌握情况较好,但婚前性行为发生率高,高危性行为和人工流产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辽宁省大学生性知识态度进行调查,为大学生性教育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 采用自编大学生性知识态度问卷,被试来自辽宁省两所综合院校,共576人,其中男生276人,女生300人.结果 大学生艾滋病知识平均数为13.0;排在前3位的主要性知识来源分别为电视、教师、网络;26.7%的同学表示赞成婚前性行为,16.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发生婚前性行为,男同学在婚前性行为的态度表现更为开放(x2=37.48,65.93;P<0.01);婚前性行为男生比女生发生频率更高(x2=8.30,P<0.05).结论 辽宁省大学生艾滋病知识较丰富;电视、教师、网络等现代媒体及教育是大学生性知识的主要来源途径,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存在矛盾心理,既追求性开放,又不愿接受伴侣的婚前性行为;男生的性态度和行为较女生更为开放.  相似文献   

5.
了解当今大学生性观念和性行为的现状,帮助大学生对自己的性行为作出正确、客观的评价,树立一个正确的性观念,为学校开展性健康教育课程提供理论依据,避免其滑向性失范和性犯罪的道路。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共调查了410名在校大学生。结果显示:1男女生在性观念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男生性观念较开放,女生相对保守;2婚前性行为态度在性别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生大多数持同意态度,女生却只占少部分,故女生比男生更加重视性行为问题。3大学生对性知识的了解相对匮乏,只是更关注一些肤浅的恋爱故事。"90后"大学生缺乏对性知识全面的理解,男生较女生在性行为与性观念上相对开放。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性态度、性行为现状及其主要相关因素,为高校针对性地进行性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行编制的大学生性态度、性行为现况调查问卷,以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长沙市某综合性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在校大学生1832名,232人(12.7%)发生过插入性行为,其中119人(51.3%)曾采取避孕措施,避孕方法主要以避孕套(71.6%)为主,其次为体外射精(33.0%)、服用避孕药(27.0%)、安全期避孕法(21.3%)。首次性行为的平均年龄为19.0±1.7岁,最小年龄13岁,最大年龄22岁;大学生对自慰性行为和婚前性行为的接受程度较高,分别为59.0%和42.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OR=1.677)、饮酒(OR=1.314)以及家庭人均年收入越高(OR=2.143)可以正向预测大学生的性观念;性观念开放程度(OR=3.910)、恋爱(OR=23.666)、吸烟(OR=2.492)、饮酒(OR=1.868)可正向预测大学生的插入性行为,而大学前同父母生活在一起(OR=0.634)对其起到负向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接受的比例较高;其家庭背景、性观念、恋爱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对大学生性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某高校大学生性观念、性行为及其相关因素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了解某综合性高校大学生性观念、性行为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自编大学生性行为和性观念问卷,以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长沙市某综合性高校97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被调查大学生中234人(24.1%)发生过亲吻、抚摸性敏感部位等边缘性行为;71人(7.3%)发生过插入式性行为,并且其中的55人(77,5%)没有每次都使用安全套;6条目共30分的性观念指数中位数得分为12,男、女大学生性观念指数中位数分别为13和11,男大学生总体性观念较女大学生开放(中位数分别为13和11,U=8.027,P〈0.001);有654名(67,4%)大学生表示认可婚前性行为,其中男生407人,女生人247。多因素分析发现性观念开放程度是大学生发生性行为的重要相关因素(OR=4.88,95%CI:2.68~8.89,P〈0.001)。结论:研究点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表示认可的比例较高;不安全性行为使其面临性传播感染的危险。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性道德和安伞性行为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家长对高中生异性交往的态度和做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家长对高中生异性交往的态度和做法,提高家长的指导子女异性交往的能力。方法:在广东番禺中学随机选取3个高中教学班,对学生家长(有效样本136个)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家长对高中生性心理特点的认识水平较低,对异性交往、青春期恋爱和婚前性行为的部分态度做法不当;相对年轻、受教育程度较高、相关认识正确的家长.在态度和做法上更加恰当;母亲比父亲做法更恰当。结论:家长的受教育水平、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富于母爱是恰当性教育的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性行为及性道德观发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当代大学生性行为及性道德观念的发展变化。方法 自制问卷,对全国9所高校的2000余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并用SPSS10.0对结果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大学生性交行为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随年级上升而增加;大学生认可性交行为道德观的5个雏度,但各年级之间有差异;大学生边缘性行为和独自性行为发生率随年级显著上升,认可度也随年级增加而上升;大学生对同性性接触基本持排斥态度,但排斥态度则趋于下降。结论 大学生性行为和性道德随年级上升而明显变化,应加强学校教育和引导。  相似文献   

10.
400例婚 前性行为者心理,生理状态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自编调查表对200对未婚男女进行了婚前性行为调查,结合婚前体格健康检查结果,提示婚前有性行为的男女性知识缺乏,性行为后内心冲突较多,且患生殖器官疾病明显高于无婚前性行为组,特别是女方因性生活后引起细菌感染而导致妇科炎 症较为多见。  相似文献   

11.
高校医学新生婚恋观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高校医学新生的婚恋观现状,探讨大学新生婚恋观的特点,为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婚恋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高校320名医学新生进行婚恋观调查.结果 高校医学新生恋爱发生率为20.6%,婚恋观较积极,大部分学生认为恋爱是婚姻的前奏,婚姻应该从一而终,双方保持忠诚;当代大学生性观念较为开放,部分学生对婚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学生性态度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北京市十所大学的5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性态度中的性责任性存在性别、年级、性经验的交互作用;性别、大学前性教育、性知识对自我中心取向的性态度有预测作用,而年级、性知识对关系取向的性态度有预测作用。结论:低年级有性经验的男生性责任感最低,大学期间性教育的效果不如大学前性教育。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各类失德性事件的态度及其影响的认知情况。方法在349名大学生中进行自制的"失德性事件态度问卷"调查,按照性别、生源、恋爱经历进行分组,采用SPSS软件进行配对卡方检验。结果男女两组在包养二奶,女生被拍裸照,性爱自拍,各类偷拍,女生求包养,女生卖淫,一夜情(χ2=14.766,12.034,19.295,29.566,11.239,9.199,11.268;P0.01)等7个项目上存在显著差异;城镇组与农村组在"女生被拍裸照"(χ2=7.623,P0.01),及"各类偷拍"(χ2=42.42,P0.01)两个项目上存在显著差异;已恋组与未恋组仅在"女生被拍裸照"(χ2=7.072,P0.01),"一夜情"(χ2=8.959,P0.01)2个项目上存在显著差异。3种分组大学生在自身遭遇性潜规则时的态度均存在显著差异,性别分组比较情况为:(χ2=7.006,P0.01);生源分组比较情况为:(χ2=4.414,P0.05);恋爱经历分组比较情况为:(χ2=6.747,P0.01)。被调查大学生总体上有超过60%的反对率的事件分别为:包养二奶、女生被拍裸照、性爱自拍、偷拍、女生求包养、女生卖淫等6项。对自己遭遇潜规则的反对率达到了85.7%。失德性事件对大学生在人生观、性观念、道德观等多方面存在负面影响,其中"自己没有以前那么单纯",男女各组超过或接近50%的选择了此条。大学生性知识的主要来源仍为网络。结论大学生总体对多数失德性事件均持反对态度,其中女生对失德性事件的反对较男生强烈,但大学生对自己能参与的性事件却表现出了极高的自我包容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父母性取向支持、归因方式在男同性恋大学生内化同性恋嫌恶与焦虑间的多重中介机制。方法:选取313名男同性恋大学生,使用内化同性恋嫌恶量表、父母性取向支持量表、归因方式量表、焦虑量表进行测量。结果:男同性恋大学生内化同性恋嫌恶与焦虑呈显著正相关。父母性取向支持在内化同性恋嫌恶与焦虑间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且父母性取向支持与归因方式在内化同性恋嫌恶与焦虑间存在显著的链式中介效应。结论:增强父母的性取向支持和改善自身的归因方式,是缓解高内化同性恋嫌恶男同性恋大学生焦虑水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新婚登记夫妻婚前暴力的社会心理因素,为制定防止家庭暴力有关政策及心理干预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采取横断面调查。于2005年11月—2006年2月在长沙市5个市辖区中抽取2个市辖区,再在每个市辖区对新婚登记夫妻进行自编的新婚夫妻婚前暴力调查问卷评估,仅限于初婚的夫妻。根据新婚夫妻报告在婚前1年至少有1次暴力的发生作为暴力家庭组(Spouse v iolence,SV组),有122对(244人);婚前1年双方都无暴力的发生作为非暴力家庭组(非SV组),195对(390人)。结果婚前暴力的前3位诱发因素是夫妻的个性与应对方式问题、沟通与交流不足、经济问题或工作问题。SV组同居、饮酒史、赌博高于非SV组(P<0.01)。SV组职业与非SV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干部或职员的比例(54.9%)明显高于非SV组(46.9%)(P<0.05)。结论新婚夫妻在婚前出现暴力的主要诱发因素是个性和/或应对方式问题、沟通与交流问题、经济问题或工作问题。婚前暴力与职业、同居、赌博、饮酒史均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一学生的性观念、性行为以及性健康教育情况,为高校性健康教育提供有针对性的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1054名大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男女生在认为性是正常生理需求(χ2=31.42,P=0.00)、性自慰(χ2=39.24,P=0.00)以及性梦(χ2=74.44,P=0.00)是正常现象,以及性行为的发生(χ2=32.45,P=0.00)等项目存在显著差异;城乡学生差异不大,仅在对待同性恋、双性恋的态度(χ2=24.42,P=0.02)以及观看色情书刊或录像方面(χ2=12.83,P=0.04)差异显著。69.8%的大学生表示会主动获取性相关知识,85.2%的大学生认为学校/父母应该对其进行性教育。结论大一学生性行为发生率不高,对婚前性行为持较为开放的态度,但相应性知识尚欠缺,对性健康教育有强烈需求。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低年级大学生性态度、行为和性健康知识状况,为高校开展生殖健康教育与服务提供参考。方法参考以往同类型调查和项目自行设计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性态度、性行为、生殖健康知识、性病知识的知晓率和对性健康知识和服务需求状况。结果低年级大学生性态度性别差异大,男生性态度较开放,有性经历的男生(13.9%)明显多于女生(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32,P〈0.01);对于人流危害的认识女生优于男生(P〈0.05);对AIDS知识的知晓情况男生优于女生(P〈0.05),但两者对避孕知识及性健康知识掌握均有所不足;男女生性健康知识的获取途径主要为互联网、媒体和同伴;男女生希望提供的服务均依次为知识教育、生殖健康咨询及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避孕方法。结论对大学生进行性健康咨询、性知识教育、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及避孕方法知识的教育非常迫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和竞争态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竞争态度量表(中国版)对37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大学生对支持利用度的年级差异不显著,但不同年级学生在主观支持、客观支持以及社会支持总分上存在差异,成长于不同家庭气氛中的学生在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上均存在差异(P<0.05);②不同年级学生在过度竞争态度和竞争态度总分上差异显著(P<0.01),而成长于不同家庭气氛中的学生在良性竞争态度得分上差异显著(P<0.01);③相关分析发现,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与良性竞争态度呈显著正相关(r=0.279,0.341;P<0.01),客观支持与过度竞争态度有显著负相关(r=-0.241,P<0.01),对支持的利用度和良性竞争态度存在显著正相关(r=0.201,P<0.01);④大学生主观支持与客观支持对良性竞争态度有预测作用(R=0.380,R2=0.144,P<0.01,R=0.341,R2=0.116,P<0.01)。结论社会支持的各个维度得分越高,大学生良性竞争态度越积极;客观支持得分越高,过度竞争态度表现越为明显,且主观支持与客观支持对良性竞争态度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