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聚维酮碘预防白内障手术后眼内炎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白内障术中结膜囊内应用5%聚维酮碘与庆大霉素术后眼内炎发生率和不良反应,以评价5%聚维酮碘预防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将10659例白内障手术治疗患者分为庆大霉素组和5%聚维酮碘组,术中、术后观察眼部体征并询问患者主观不适.结果 2种药物组间眼内炎发病率的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使用5%聚维酮碘组的眼内炎发病率均较使用庆大霉素组明显降低:ECCE+IOL手术方式由0.29%下降到0.04%;Phaco+IOL手术方式由0.14%下降到0.00%.5%聚维酮碘可引起术中眼部刺激感,但无异物感、刺痛感,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术前结膜囊内使用5%聚维酮碘能使白内障术后眼内炎发病率明显下降,且无严重角膜并发症,是一种有效、安全的预防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陈洁 《中国消毒学杂志》2012,29(12):1113-1115
<正>近年来,随着白内障手术的大量开展,眼科医师越来越重视如何预防术后眼内炎的发生。眼内炎是白内障手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往往严重影响患者视力和手术的成功。大量研究证明,来自眼睑和结膜囊的菌群是引起术后眼内炎的主要原因,这些细菌可以通过手术入路进入房水和玻璃体成为引起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因此术前有效杀灭或清除眼睑部和结膜囊内污染的细菌是预防和控制白内障  相似文献   

3.
韩宇  郭小红  毕婧玮  宋芳 《护理研究》2013,27(3):228-229
内眼手术是治疗眼科疾病的常见手术,包括白内障、角膜、青光眼、玻璃体和视网膜手术等,术后眼内感染一直是内眼手术最严重的并发症。Wu等[1]报道其发生率在0.19%左右;有研究证明引起术后眼内炎的病原体主要来自眼睑及结膜囊,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手术切口进入眼内[2]。因此防止病原体进入眼表是防止术后眼内感染的重要途径。目前结膜囊冲洗是内眼手  相似文献   

4.
眼内炎是眼科手术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生率约为0.3%~1.2%,严重者可致盲,甚至摘除眼球.大量研究证明,来自眼睑和结膜囊的菌群是引起术后眼内炎的主要原因[1-2],术后眼内炎的病原体主要通过穿透性的手术切口进入眼内.术前洗眼可有效减少眼表细菌的数量,是预防或减少术后眼内炎发生的最重要、也是最简便的步骤.洗眼主要清除眼周、眼表及结膜囊内的异物、酸碱化学物质和脓性分泌物,是眼科术前准备重要的护理操作之一,现将北京同仁医院一种规范化的洗眼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白内障手术是目前最普遍的眼科手术之一,眼内炎是白内障摘除手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据报道,白内障术后眼内炎发生率为0~0.6‰~([1-4])。虽然眼内炎发生的概率极低,但常因为发现和治疗不及时而导致视力丧失等严重后果~([4-5])。为了降低眼内炎发生率,眼科医师采用了不同种类的手术和非手术预防措施。术前术眼聚维酮碘结膜囊消毒被认为是预防眼内炎的基本规范。另一个应用广泛的措施是围手术期抗生素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结膜囊使用聚维酮碘消毒对预防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9月至2015年8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其中,术前结膜囊未使用聚维酮碘的白内障患者692例共947只眼,术前结膜囊使用5%聚维酮碘的白内障患者587例共807只眼,比较两组眼内炎的发病率、自觉症状以及角膜荧光染色的情况。结果未使用聚维酮碘组有6例患者发生眼内炎,5%聚维酮碘组无患者发生眼内炎,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31,P=0.034)。5%聚维酮碘组在使用聚维酮碘后出现局部刺激症状295例,但术后两组自觉症状发生率(χ2=2.123,P=0.145)以及术后第1天(Z=1.363,P=0.173)和第1周(Z=0.569,P=0.570)角膜荧光染色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白内障术前应用5%聚维酮碘消毒结膜囊能有效、安全地降低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聚维酮碘在白内障术前结膜冲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眼内炎是内眼手术的罕见的并发症,具有破坏性。已有研究证明结膜囊是术后眼内炎的最初感染源。虽然术前抗生素点眼可以起到一定的清洁作用,但是因为眼睛经常暴露在外界,不能达到结膜囊的完全无菌状态,因此,结膜囊的冲洗就显得特别关键。聚维酮碘作为一种广谱的高效杀菌剂,对细菌、真菌、原虫和病毒均有一定的杀灭作用。术前应用聚维酮碘冲洗结膜囊能最大的杀灭细菌,但对应用浓度及应用时间上还应进一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优化术前护理措施对白内障手术后急性眼内炎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优化术前护理措施后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眼内炎变化情况,优化护理措施包括术前用氯霉素滴眼液冲洗结膜囊,手术时用聚维酮碘消毒结膜囊,在手术器械进入眼前房前用BSS彻底冲洗结膜囊。结果 在优化护理措施前的1221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发生手术后急性眼内炎4眼,发生率为3.28‰ 均为表皮葡萄球菌感染,为对氯霉素敏感。优化护理措施后1018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后急性眼内炎1例,发生率为0.99‰,细菌培养为金葡萄球菌感染。结论 通过优化术前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的降低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急性眼内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132例结膜囊细菌培养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术后眼内炎是一个极严重的并发症 ,严重地影响视功能 ,其至眼摘除。日前研究已经证实 ,术后眼内炎 83%的细菌来自眼表面 ,是经手术切口、器械进出或抗青光眼术后结膜滤过泡进入眼内[1] 。结膜囊可存留细菌而无炎症表现 ,这些细菌是术后眼内炎的主要来源。为了预防和及早有效地治疗眼内炎 ,结膜囊细菌培养 ,是内眼手术的一项必备术前准备 ,我们对 132份标本进行了培养 ,并对资料进行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 所有送检的结膜囊细菌培养标本均来自山水眼科医院术前准备的病人 ,自 2 0 0 4年 2月至 9月 ,共 132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使用改良的方法预防白内障术后感染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通过采样检测和临床观察方法,对预防白内障术后眼内感染方法的效果进行了观察。结果采用术前结膜囊内冲洗,滴入有效碘1 000 mg/L聚维酮碘消毒液;眼周围皮肤用有效碘5 000 mg/L聚维酮碘消毒液擦拭消毒。采样检测50例白内障术后标本均未检出存活菌,术后眼内感染率由对照组的0.5%降低到0.16%。结论采用术前结膜囊内冲洗和低浓度碘伏消毒的方法,可有效预防白内障手术后眼内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方法预防白内障术后眼内感染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接受白内障手术患者为A组,2013年1~12月接受白内障手术患者为B组,2014年1~6月接受白内障手术患者为C组。A组送入手术室前20min用庆大霉素稀释液洗眼,入手术室后再次洗眼并应用0.5%碘伏消毒眼周皮肤;B组送入手术室前20min用和A组相同的药液洗眼,并于结膜囊内滴入0.1%聚维酮碘消毒液,入手术室后再次洗眼,应用0.5%聚维酮碘消毒眼周皮肤;C组在B组的基础上于术前5min在结膜囊内滴入0.1%聚维酮碘消毒液。比较3组术后眼内感染发生率。结果 C组患者未发生术后感染。结论白内障手术应用0.1%聚维酮碘消毒液进行2次结膜囊消毒并用0.5%聚维酮碘消毒眼周皮肤,可有效预防术后感染。  相似文献   

12.
李卫平  梁亚楠  苏亚丽 《全科护理》2013,11(23):2128-2129
[目的]观察0.025%聚维酮碘用于内眼术前冲洗结膜囊的效果.[方法]选取接受内眼手术的病人共160例(160 眼),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0 例(80 眼).试验组采用0.025%聚维酮碘冲洗结膜囊.对照组常规应用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观察两组冲洗前后结膜囊细菌培养的阳性率的变化以及结膜和角膜改变情况. [结果]结膜囊冲洗前后细菌培养的阳性率:试验组为38.8%和5.0%;对照组为37.5%和23.8%,试验组冲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冲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膜充血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025%聚维酮碘用于内眼术前冲洗结膜囊可有效降低细菌数量,从而减少术后感染的风险,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发生术后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及应对措施。方法分析3年来白内障手术流程中引发术后眼内炎潜在的不安全环节及防范措施。结果 3 440例白内障手术发生眼内炎4例(0.116%),3例6周内发病。其中糖尿病史者1例;伴有全身免疫性疾病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者1例;泪囊炎1例,术中囊膜破裂1例。结论白内障术后眼内炎是一种严重危害视力的术后并发症,白内障手术眼内炎的预防包括临床评价各种危险因素、正确的手术步骤和术前术后抗生素预防。发生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眼内炎只有迅速诊断和有效治疗才能成功地挽救患者的视力。  相似文献   

14.
眼内炎是任何内眼手术都有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 ,细菌感染是白内障术后眼内炎主要致病原因[1] 。据统计 ,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发生率为0 1%~ 0 6 % [2 ] 。我院于 2 0 0 1年 1月 15日收治了一例左眼先天性白内障伴慢性结膜炎患者准备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 ,入院后经手术治疗及术前后精心护理 ,视力提高明显 ,无出现眼内炎症状 ,7天后治愈出院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患者男 ,30岁 ,1993年开始出现视力下降 ,1996年曾到当地医院诊治 ,行右眼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在术后第三天出现术眼疼痛及一系…  相似文献   

15.
王文革  许岩 《全科护理》2012,10(36):3426-3427
白内障术后眼内感染罹患眼内炎,是一种对病人视力极具破坏性的严重并发症。随着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消毒灭菌技术的日臻完善,术后眼内炎的发生率已由20世纪的10%下降到目前的0.015%~0.360%[1,2]。刘玉华等[3]报道7 998例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发生眼内炎17例(0.21%)。  相似文献   

16.
结膜囊长期暴露于自然界且与眼睑皮肤相延续,出生数小时后就可有非致病菌侵入.结膜囊内的细菌容易引起眼内炎的发生.据报道[1~3],眼内炎的病原体主要来自眼睑和结膜囊,而结膜囊又是内眼手术的必经途径,所以内眼手术术前的结膜囊准备非常重要,目前常用的方法为术前应用抗生素、消毒及冲洗结膜囊,本文将此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 目的 探讨白内障手术术前硼酸溶液结膜囊冲洗对白内障手术术后眼内炎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属于前后对照类实验研究。研究共纳入27460例白内障眼手术患者,根据术前硼酸溶液结膜囊冲洗与否及手术时间,将病人分为三组: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为术前硼酸溶液冲洗组(A组),共8188例,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为取消术前硼酸溶液结膜囊冲洗组1组(B组),共纳入8712例,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为取消术前硼酸溶液结膜囊冲洗组2组(C组),共纳入10560例。比较三组术后眼内炎的发生率。结果 共19例病人被诊断为眼内炎(2012年发现5例,2013年发现6例,2014年发现8例)。三年的眼内炎发生分别是0.61‰、0.69‰、0.76‰。三组比较p=0.9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白内障手术术前使用硼酸溶液结膜囊冲洗不能够有效减低术后眼内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白内障术后眼内炎是一种严重危害视力的术后并发症,预后差,常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功能。眼内炎的预防包括临床评价各种危险因素、正确的手术步骤和术前术后抗生素预防,严格无菌操作,提高手术技巧,缩短手术时问,减少手术并发症等措施对眼内炎的预防有积极作用,只有迅速诊断和有效治疗,才能成功地挽救患者的视力。  相似文献   

19.
自1970年Machemer发明玻璃体注吸切割器(Vitreours Infusion Suction Cuter)以来^[1],经过大量临床实验,目前已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于玻璃体手术。随着玻璃体手术的进展,眼内炎的救治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通过手术排除玻璃体腔积脓,消除致病菌,明显改善患者的视力。我院近年来收治的30例30只眼感染性眼内炎行玻璃体切割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围术期整体护理干预对减少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效果观察和满意度调查。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06月至2015年6月,在该院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患者共有2 634例患者。其中白内障手术1 258例1 359眼按照传统方法行护理(对照组),1 376例1 453眼白内障手术患者按围术期整体护理进行干预(干预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眼内炎的发病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有10眼发生眼内炎,干预组只有1眼发生眼内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对照组满意度92.29%,整体护理干预组满意度98.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白内障手术患者加强围术期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术后眼内炎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