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硬膜外麻醉因同时阻滞交感神经,所以对血管手术有利。只要避免低血压,肢体血运往往增加。但大多数病人在手术前后均接受抗凝治疗预防动脉血栓形成,术中又常用肝素,如果硬膜外间隙出血或形成血肿则可引起截瘫并伴有尿便失禁。脊髓及硬膜外血肿,文献报道已超过100例,其中1/3是抗凝治疗的病例。因此 De Angelis 等认为凡进行抗凝治疗的病人禁忌采用硬膜外麻醉。作者报道950例病人在全麻和硬膜外麻醉下实施血管再建手术共1,000次。病人术前均口服了抗凝剂。本组病人年龄平均68岁(49~90岁),体重平均73kg(56~92kg),体质 AS AⅡ~Ⅳ级。全部病人均先用戊炔巴比妥诱导,注琥珀胆碱后气管  相似文献   

2.
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与硬膜外麻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长期服用抗凝药的病人多见于静脉血栓栓塞症、遗传性高凝状态、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或房颤。合理的抗凝治疗可以降低静脉血栓栓塞风险达80%,降低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动脉血栓栓塞的风险可达75%,和房颤病人血栓栓塞的66%。  相似文献   

3.
抗凝治疗是椎管内麻醉后形成血肿的高危因素,但椎管内麻醉不是抗凝治疗病人的绝对禁忌证,此类病人椎管穿刺时操作要轻柔,严格掌握置管和拔管时机,同时密切监测ACT时间,出、凝血时间。  相似文献   

4.
抗凝治疗是椎管内麻醉后形成血肿的高危因素,但椎管内麻醉不是抗凝治疗病人的绝对禁忌症,此类病人椎管穿刺时操作要轻柔,严格掌握置管和拔管时机,同时密切监测ACT时间,出,凝血时间。  相似文献   

5.
自1929年首次应用肝素预防手术后血栓形成以来,抗凝剂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与此相应的围手术期内抗凝治疗的增加又大大提高了麻醉的危险性。因此,每个麻醉师都必要了解有关抗凝药物的一些知识,以确保抗凝治疗后麻醉的安全实施。肝素和维生素K拮抗剂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抗凝剂,本文将重进行讨论。主要生理性抗凝物质的研究近况在讨论抗凝剂之前,有必要对生理性抗凝物质研究近况作此介绍。生理性抗凝物质在维持血液凝固和抗凝作用的动态平衡,防止体内血栓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  相似文献   

6.
抗凝病人硬膜外麻醉——三年临床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抗凝病人硬膜外麻醉的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3-2006年107例关节置换或血管成形手术病例。关节置换病人术前12 h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血管成形病人在术中应用肝素抗凝。总共50例病人接受硬膜外麻醉,20例病人接受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29例病人接受全麻。结果所有病人均没有发生与硬膜外血肿有关的并发症。发生其它并发症的有10例,其中2例(3.45%)发生在硬膜外组,5例(25%)发生在全麻联合硬膜外组,3例(10.34%)发生在全麻组。结论硬膜外麻醉不是抗凝病人的绝对禁忌。掌握好硬膜外穿刺置管的时机,可以避免发生硬膜外血肿的风险。硬膜外麻醉在多方面优于全麻。  相似文献   

7.
硬膜外麻醉与止痛汇编对硬膜外麻醉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硬膜外麻醉在国内开始应用至今已过了不惑之年,早就是应用最普遍的一种麻醉术。据全国麻醉学会调查,在1987年时,已达数百万例次。因此,我们可以当之无愧地自封为“硬膜外大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这方面的临床经验、实验研究可谓硕果累累,其意外教训也足可车载斗量。杂志平时来稿也以此居多,因篇幅有限而压稿甚多。蒙编辑部同志好意,提议作一次清理,为他们的精神所感动,乃决定出一期汇编;此外,值此新岁,还多少有点送旧迎新的意思。趁此机会,试谈几点对硬膜外麻醉(以下简称“硬外”)的看法,求正于广大同行。  相似文献   

8.
既往认为椎管内麻醉因易发生血压下降,对心肌血液灌注不利,而不宜用于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但研究发现,伴随椎管内麻醉的血压降低对人体冠脉灌注并无明显损害。Bromage(1967年)曾预言,上胸段神经阻滞对冠脉血流是有利的,而不是有害的,但一直未得到人们的重视。血管扩张药和β-受体阻滞药等在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身上的应用,使人们对于血流动力学变化与心肌缺血之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使得许多学者对于硬膜外麻醉与心肌缺血、心肌梗塞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兴  相似文献   

9.
:VC 和Ⅷ:C 失活,因而达到抗滤作用。此外,PC 还能使血小板释放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的抑制失活,激活纤溶系统.凝血酶是唯一的PC 生理性激活剂,凝血酶一旦与内皮细胞辅因子血栓调节素(Thrombomodulin)相结合,激活PC 的作用可提高20,000倍以上。最近发现,PC 抗凝作用的表达需要另一种维生素K 依赖蛋白质—PS 作为辅因子。游离PS 与APC 能以1:1的方式形成复合物,并籍其氨基末端的r-羧基谷氨酸残基结  相似文献   

10.
<正>硬脊膜外间隙阻滞(epidural block),又称硬膜外阻滞或硬膜外麻醉,是将局麻药注射到硬脊膜外间隙,阻滞部分脊神经的传导功能,使其所支配区域的感觉或(和)运动功能暂时消失的麻醉方法[1]。此种麻醉已有90年多年历史,近60年来已广泛应用,是目前我国各级医院,尤其是基层医疗单位的临床麻醉工作中最主要的麻醉方法。而采用硬膜外麻醉施行腹部手术时,其麻醉效果的局限性则突显出来,手术中怎样减少操作刺激引起的应激反应:如牵拉内脏时引起的牵涉痛及牵拉所引起的迷走神经反射:如恶心、呕吐、胸闷、气短、  相似文献   

11.
胸部硬膜外麻醉与冠脉血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正常冠脉血流大约 2 2 5ml/min ,但变化范围较大 ,因为冠脉血流与心肌氧需存在天然的匹配。用局麻药实施硬膜外麻醉必然会产生交感神经阻滞 ,明显干扰循环的重要参数。其干扰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1)阻滞的部位和范围 ;(2 )病人有无冠心病 ;(3)肾上腺髓质是否受到阻滞 ;(4)局麻药中是否加用肾上腺素 ;(5 )特殊局麻药的应用及镇静程度等。本文重点讨论胸部硬膜外麻醉对正常人或冠心病人的影响[1,2 ] 。交感神经心肌、冠脉血管和冠小动脉有稠密的交感神经分布 ,无论静息、运动和工作时冠脉循环的交感张力均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还伴有冠小动…  相似文献   

12.
季节变化与硬膜外麻醉寒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观察两年硬膜外麻醉中的寒战病例,发现有明显的季节性,多集中在冬春季,与环境温度密切相关。资料及方法1994年10月至1996年9月硬膜外麻醉548例,发生寒战40例。麻醉用药为133%~16%利多卡因加1∶20万肾上腺素混合液。统计试验剂量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心率变异功能频谱分析(HRV-PSA),观察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对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影响。方法:选择32例ASAⅠ-Ⅱ级择期子宫切除术成年女性患者,分为硬膜外组(EA组,n=16)和全麻组(GA组,n=16),观察两组患者在麻醉前(T1)、麻醉诱导后15min(T2)、切皮后1min(T3)、牵拉子宫(T4)、子宫切下后(T5)及术毕时(T6)的HRV、MAP及HR的变化。结果:EA组:与T1比较,LF/HF在T4时显著性升高;低频(LF)和高频(HF)在T5、T6时显著性下降;其余各时点的LF、HF、LF/HF无明显改变。GA组:与T1比较,LF、HF均显著性下降;LF/HF除T6时显著性升高外,其余各时点均显著性下降。结论:硬膜外麻醉和全身麻醉对HRV均产生一定程度的抑制,以硬膜外麻醉的影响较小,其交感/迷走神经张力呈交感占优势的方向转移;全身麻醉对LF、HF的抑制较强,使交感/迷走神经张力呈副交感占优势的方向转移,而术后LF/HF又急剧升高,提示自主神经系统稳定性受到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疾病谱的变化,老年人手术及心脑血管病的手术愈来愈多,这些病人的术前或术后常需进行抗凝处理[1],如再需行其他手术,特别是一些短小的下腹或下肢手术,椎管内麻醉能否选择?围术期处理应注意哪些问题?这已引起国内外麻醉工作者的普遍关注[2],美国及欧洲等国家已制定了这方面的操作指南[3],国内尚无报道,本文对此作一简单介绍。为什么要抗凝治疗现已明确,血液滞留、血液高凝状态和血管内膜损伤是血管栓塞的主要原因。手术前或后卧床制动,可使血液流动变慢,据统计外科大手术后深静脉栓塞(DVT)的发生率高达50%[4],在未…  相似文献   

15.
联合腰麻硬膜外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用于老年病人手术的比较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我们对联合腰麻硬膜外麻醉(CSEA)与硬膜外麻醉(EA)用于老年人下腹部至下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其并发症进行了临床观察和比较。资料与方法同期行下腹部至下肢手术的老年病人(60~88岁)120例,ASAⅠ~Ⅲ级,随机分为CSEA组(C组)和EA组(E组),各60例,两组一般资料相仿。C组采用侧卧位单间隙针内针法,SA药用0.5%丁哌卡因重比重液。针刺法测定麻醉平面,若10~15分钟内测定的SA平面不能满足手术要求,则通过硬膜外导管注射局麻药3~8ml。术中根据手术需要,距SA70~130分钟追加局麻…  相似文献   

16.
硬膜外麻醉和镇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重点讨论了硬膜外麻醉和镇痛对全身各系统的影响及术后并发症,并对硬膜外麻醉和镇痛与全麻合并硬膜外镇痛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7.
硬膜外麻醉研究近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8.
硬膜外麻醉和镇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重点讨论了硬膜外麻醉和镇痛对全身各系统的影响及术后并发症,并对硬膜外麻醉和镇痛与安麻合并硬膜外镇痛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一例应用硬膜外麻醉后出现截瘫,脊髓造影显示该患者有发育性椎板狭窄症,这是会发展成截瘫的进展性疾病。作者认为有必要引起其他麻醉师注意这种钟发症出现的可能性。患者女性,35岁。患者临床、化验、胸部 X 线及心电图均正常,准备施行子宫切除术,术前血压100/60毫米汞柱,取右侧屈曲位自腰3~4间隙行硬膜外麻醉,注入1. 5%利多卡因20毫升内加1:200,000肾上腺素,血压在整个手术中稳定。2小时45分钟后,硬膜外麻醉作用开始消失,因而用氧、氧化亚氮和三  相似文献   

20.
硬膜外麻醉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硬膜外麻醉应用于临床已有60多年的历史,经过不断的实践与研究已逐步完善,成为现代麻醉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普及最广,应用最多的常用麻醉方法之一。在其临床应用和研究方面,我国麻醉工作者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硬膜外麻醉的优点,目前公认的是:(1)可获得良好的节段性阻滞,不麻醉与手术无关部位,从而保持了较大范围的生理代偿区域;(2)硬膜外麻醉对全身代谢无直接影响,麻醉后恢复较平顺,适于原有代谢失调的病人;(3)麻醉作用的发挥较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