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利用动态血压监测技术观察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脉压疗效。方法:选取80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试验前未服用降压药物或停用其他降压药物1周以上,给予口服左旋氨氯地平2.5mg/d,连续用药4周,降压疗效较差者加量至5mg/d,所有患者于药物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左旋氨氯地平能明显降低诊室血压(P〈0.05)和24h动态血压(P〈0.05),能降低老年高血压的脉压(P〈0.05)。结论:左旋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的脉压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评价小剂量阿罗洛尔联合左旋氨氯地平对中青年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效果及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选择中青年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口服小剂量阿罗洛尔5mg,2次/d和左旋氨氯地平2.5mg,1次/d,在服药前及服药8周后分别记录24h平均血压、白天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并进行比较,计算患者用药前后24 h收缩压、舒张压平滑指数和谷峰比值,观察两种药物联合降压疗效和耐受性。结果共完成试验68例,治疗8周后24h平均血压、白天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谷峰比值为收缩压74%,舒张压72%。平滑指数为收缩压(1.49±0.38)mmHg,舒张压(1.43±0.40)mmHg;对患者血糖、血脂及其他生化指标无不良影响。结论小剂量阿罗洛尔联合左旋氨氯地平对中青年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效果显著,降压平稳,而且不良反应少,为理想的联合降压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左旋氨氯地平和氨氯地平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选择门诊轻中度高血压患者108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6例,接受氨氯地平5mg/d(A组)、左旋氨氯地平2.5mg/d(B组)、左旋氨氯地平5mg/d(C组),共治疗8周,观察降压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3组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与A、B组比较,C组血压变化值更高(P<0.01),血压达标率高(P<0.05)。3组治疗后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B组血K+明显降低(P<0.05)。结论左旋氨氯地平能有效降低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不良反应地域氨氯地平,左旋氨氯地平2.5mg治疗后血K+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左旋氨氯地平对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及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将96例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左旋氨氯地平组和拉西地平组(均n=48),分别口服左旋氨氯地平2.5 mg·d(-1)和拉西地平4 mg·d(-1)和拉西地平4 mg·d(-1),治疗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对能按规定服药并按时回访的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两种药物对患者血压、血压变异性、血压杓形及24 h收缩压(SBP)/24 h舒张压(DBP)平滑指数(SI)的影响。结果治疗12周后,左旋氨氯地平组及拉西地平组各时段SBP及DBP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左旋氨氯地平组降压幅度更显著(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杓形血压百分率明显提高(P<0.05);与拉西地平组比较,左旋氨氯地平组日间平均SBP/DBP变异性、夜间平均SBP/DBP变异性、清晨06:00(-1),治疗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对能按规定服药并按时回访的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两种药物对患者血压、血压变异性、血压杓形及24 h收缩压(SBP)/24 h舒张压(DBP)平滑指数(SI)的影响。结果治疗12周后,左旋氨氯地平组及拉西地平组各时段SBP及DBP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左旋氨氯地平组降压幅度更显著(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杓形血压百分率明显提高(P<0.05);与拉西地平组比较,左旋氨氯地平组日间平均SBP/DBP变异性、夜间平均SBP/DBP变异性、清晨06:0009:00点平均SBP/DBP变异性、夜间23:0009:00点平均SBP/DBP变异性、夜间23:0024:00点平均SBP/DBP变异性均显著改善(P<0.01)。左旋氨氯地平组SI_(SBP)和SI_(DBP)明显高于拉西地平组(P<0.01)。结论左旋氨氯地平能有效地控制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改善血压变异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左旋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治疗夜间高血压病人的疗效及其对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60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必须同时具备夜间血压增高)随机接受氨氯地平5mg或左旋氨氯地平2.5mg(和30例)治疗4周.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治疗前后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氨氯地平和左旋氨氯地平降压疗效显著,但两药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药均不影响血压昼夜节律.结论氨氯地平和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具有夜间血压增高的轻中度高血压病人疗效好且安全.  相似文献   

6.
蒋明辉  刘靖  陈传红 《安徽医药》2011,15(6):757-758
目的 利用血压平滑指数与谷峰比值观察左旋氨氯地平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作用.方法 选取2008年9月~2010年6月期间该院就诊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8例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2.5 mg,每天1次,服用8周.用药前和用药8周后分别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计算患者用药前后24 h收缩压、舒张压平滑指数和谷峰...  相似文献   

7.
简航宇 《北方药学》2018,15(1):25-26
目的:探讨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和清晨血压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2014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100例高血压患者,均给予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2.5~5mg/d口服,采用24h动态血压监测基线和治疗8周时的昼夜节律和清晨血压变化情况,并进行对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的清晨血压、夜间血压、日间血压以及24h血压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前后血液昼夜节律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清晨高血压发生率为37.00%,与治疗前的69.00%比较显著降低(P<0.05);在治疗期间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高血压应用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进行治疗疗效确切,可有效控制血压,显著减少清晨高血压,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左旋氨氯地平(施慧达)对微创脑出血术后轻中度高血压的疗效。方法选取微创脑出血术后轻中度(1~2级)高血压患者42例,服用施慧达2.5~5mg,1次/d,服药2d、2、4、6周末分别测定患者血压。结果42例患者治疗2d及2、4、6周末,收缩压、舒张压与服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降压总有效率83.3%。结论左旋氨氯地平可有效降低立体定向微创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轻中度高血压。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80例原发高血压患者分为3组,A组28例为服用原有降压药物产生不良反应需停药,换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者;B组24例为原有降压药物效果不佳(BP≥140/90mm Hg),直接加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者;C组28例为原发性高血压未用降压药物治疗者.3组均以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2.5mg,每天1次为起始剂量,第4周平均血压≥140/90mm Hg者加用替米沙坦80mg,每天1次.结果 患者服药5周后,A组换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后全部不良反应消失,耐受性良好且降压效果与原有药物相似或更好;B组5周时16例患者血压降至正常;C组5周时血压全部降至正常.3组5周后血压均低于用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是一种有效的、安全的、耐受性好的降压药物.  相似文献   

10.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非洛地平降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左旋氨氯地平与非洛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并左心室肥厚的效果.方法 70例原发性高血压并左心室肥厚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左旋氨氯地平组给予左旋氨氯地平2.5~5mg/d,非洛地平组给予非洛地平5~10mg/d,1次/d,疗程24周.两组在治疗前、后分别测24h动态血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治疗后两组血压显著降低,24h平均血压、白昼及夜间血压治疗组降幅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壁厚度、左心室心肌质量及左心室质量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治疗组降幅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左旋氨氯地平疗效确切,耐受性好,是较理想的抗高血压新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对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方法 90例原发性高血压伴微量蛋白尿门诊或住院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成3组:口服磺酸左旋氨氯地平2.5~5mg.d-1(A组,30例);口服依那普利10~20mg.d-1(B组,30例);口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依那普利2.5~5mg.d-1+10~20mg.d-1(C组,30例);疗程共24周。比较3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12周、24周血压下降水平,同时测定尿微量白蛋白、血清尿素氮和肌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3组在治疗2周后血压均开始下降,C组降压疗效与A组、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在治疗4周后尿微量白蛋白均有所下降,其中C组明显降低(P〈0.01),并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C组尿微量白蛋白不断降低,24周后明显低于A组、B组(P〈0.01)。结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并且能降低尿微量白蛋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左旋氨氯地平和替米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的影响。方法 90例轻、中度原发高血压病患者分别给予左旋氨氯地平和替米沙坦单药或联合用药,比较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动态血压和BPV的变化。结果左旋氨氯地平和替米沙坦单药或联合用药8周后患者血压和BPV均有显著降低,以联合用药组下降更为明显。结论不仅能有效地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而且能有效降低BPV,因而是一种理想的联合用药方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瑞舒伐他汀钙联合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原发性高血压并颈动脉硬化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试验组(40例)。对照组使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2·5mg,1次/d,2周后,血压未达标者,增加剂量至5mg,试验组同时口服瑞舒伐他汀钙10mg,1次/晚,疗程为4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颈动脉IMT、血压、血脂、hsCRP的变化。结果服药48周后,两组IMT、B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其中试验组IMT降低更明显(P<0·05)。试验组TG、TC、LDL-C、hsCRP明显下降,HDL-C明显增高,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瑞舒伐他汀钙联合对颈动脉IMT作用明显,能有效延缓?逆转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相似文献   

14.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褚晓华 《中国药房》2010,(44):4175-4176
目的:观察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11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给予口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2.5mg,qd,晨起顿服。治疗8周后观察患者血压和心率变化。结果:服药8周后与服药前比较,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降压总有效率为88.4%。心率较基线时慢,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患者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大剂量贝那普利治疗慢性肾病蛋白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9例慢性肾病患者采用完全随机单盲法分成2组,贝那普利组完成观察35例,对照组完成观察32例,2组患者均给予激素或激素加环磷酰胺,或仅用潘生丁、保肾康等一般治疗。贝那普利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贝那普利,开始以10mg/d,1周后加至20mg/d,2周后加至30~40mg/d,分2次口服,疗程24周。结果贝那普利组完全缓解19例,部分缓解10例,部分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3%;对照组完全缓解14例,部分缓解9例,部分有效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7.5%,2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贝那普利组治疗前24h尿蛋白定量(2.67±1.32)g,治疗后为(0.67±0.58)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24h尿蛋白定量(2.74±1.29)g,治疗后为(0.94±0.73)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尿蛋白定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贝那普利组与对照组血压、血肌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剂量贝那普利治疗慢性肾病有降低尿蛋白的作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胡蓉  李家树 《淮海医药》2006,24(5):373-374
目的 观察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的疗效.方法 对66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进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填写问卷调查表,并监测血氧饱和度和血压.结果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4周后,所有患者白天困倦、嗜睡及低氧血症消失,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38例夜尿增多患者夜尿次数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34例存在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可使主观症状明显好转,夜尿次数减少,血压明显下降,低氧血症消失,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缬沙坦与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对血尿酸的影响。方法将8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予以缬沙坦片80mg,每日1次。治疗组予以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5mg,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8周。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压达标有26例,达标率为61.90%,对照组治疗后血压达标有17例,达标率为54.76%。两组血压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尿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缬沙坦与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均能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且缬沙坦能显著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赖诺普利对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方法将6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左旋氨氯地平组(2.55 mg/d),赖诺普利组(105 mg/d),赖诺普利组(1020 mg/d)和联合治疗组(氨氯地平2.5 mg/d联合赖诺普利10 mg/d),3组于治疗前和治疗后4、10、20周检测尿微量白蛋白,血清肌酐及尿素氮水平。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4周后,尿微量白蛋白都有所下降,联合治疗组更明显。3组血清肌酐,尿素氮水平较前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赖诺普利降压效果明显,可减少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  相似文献   

19.
程鹏 《世界临床药物》2012,33(10):609-611,I0002
目的探讨缬沙坦用于胰岛素强化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92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6)和对照组(n=46),均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控制血糖,观察组接受缬沙坦胶囊一日1次80 mg,对照组接受除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其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RB)外的其他口服降压药,疗程均为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血糖、血肌酐、尿白蛋白排泄率和24 h尿蛋白总量。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的血压、空腹和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尿白蛋白排泄率和24 h尿蛋白总量均下降(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观察组血肌酐、尿白蛋白排泄率和24 h尿蛋白总量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缬沙坦用于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可安全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并可改善患者肾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