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改良Watson-Jones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技术要点和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小切口经后外侧入路行全髋置换术22例(24髋);术前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定按Harris评分.评估内容包括切口长度、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及手术效果.结果 全部患者术后随访8~15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提高.切口平均长度为9.5 cm,平均手术时间105 min,平均术中失血量500 ml.无伤口感染、骨折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随访时骨盆X线片未发现有假体松动、移位、断裂等迹象,大多数患者1个月后无需持拐辅助行走.结论 改良Watson-Jones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不损伤周围肌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且几乎无后脱位.  相似文献   

2.
施能槐  朱展标 《微创医学》2012,7(4):390-392
目的比较小切口与常规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行单侧全髋置换术治疗患者49例,其中25例患者采用小切口后外侧入路全髋置换术,24例患者采用常规后外侧入路全髋置换术。比较两组手术切口长度、髋关节Harris评分、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止痛药用量、术后引流量、并发症等。结果小切口组切口长度为(10.49±1.36)cm,常规组为(17.27±1.46)cm;手术时间小切口组为(117.80±15.89)min,常规组为(94.79±13.79)min;术后曲马多用量小切口组为(0.78±0.42)g,常规组为(1.14±0.39)g;小切口组术后24 h引流量为(265.84±67.34)mL,常规组为(311.50±86.38)mL;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小切口组为(89.44±5.75)分,常规组为(85.67±6.29)分,以上各指标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组术中失血量为(193.24±60.1)mL,常规组为(215.21±52.32)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切口后外侧入路全髋置换术是创伤小、术后康复快的手术入路,但是需严格把握适应证,并且对技术水平有一定要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髋关节前外侧切口入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可行性、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总结采用改良髋关节前外侧切口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06例。分别于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及术后每年进行髋关节功能和X线检查。结果:Harris评分从术前的30分(23~52分)提高至终末随访时的95分(88~99分),截止到本组末次随访时未见需翻修,未见感染、脱位、血管神经损伤或及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结论:改良髋关节前外侧切口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方便可靠的术式,临床疗效令人满意,其高效、安全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陈佳  施培华 《浙江医学》2019,41(9):940-942,946
目的评估改良后外侧小切口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选取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40例,根据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分为改良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改良组采用改良小切口后外侧入路,对照组采用经典后外侧Gibson入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隐性失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拆线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Harri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拆线时间、术后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隐性失血量、手术切口长度、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改良后外侧小切口入路比经典切口损伤小,更有利于康复,是一种有效的手术入路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髋关节后外侧小切口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总结近5年来我院应用改良髋关节后外侧小切口行全髋关节置换术45例。结果手术切口长9~15cm,平均12cm,术中出血量50~150mL,平均100mL。术后出血量120~200mL,平均170mL。手术时间40~80min,平均60min,拆线时间12~14d。结论改良髋关节后外侧小切口在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手术适应证广、并发症少,对高龄患者更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小切口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式可行性、技术要点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后外侧入路微创小口及常规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的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问、手术并发症、术后早中期恢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病例术后随访6~48个月,平均随访23个月。微创小切口组切口平均8.9cm,术中出血及术后引流量230~550ml.手术时间65~155min,平均95min,其中1例强直性脊柱炎及1例股骨头坏死移位、髋臼变形,因关节显露、松解困难延长切口完成手术。多数患者第3天扶拐下地行走,与普通术后对比有明显优势。结论 后外侧小切口微创全髋关节置换以最小侵袭和最小的生理干扰达到最佳手术效果,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但必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并在拥有一定技术和相应医疗设备的医院方可开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前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方法:回顾28例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采用改良前外侧入路,患者平卧位,经阔筋膜张肌与臀中、小肌间隙显露股骨头、颈及髋臼,实施髋关节人工假体置换。结果:采用此手术入路,平均手术时间90分钟,平均出血量约400ml,术中便于观察髋臼及股骨颈前倾角,不需切断任何肌肉,术后无1例出现与切口有关的并发症。结论:该入路对髋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小,术中便于操作,术后并发症少,适用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直接前方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接受初次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61例,其中直接前方入路36例(观察组),后外侧入路25例(对照组)。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率、疼痛VAS评分、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切口小(8.4±0.7 cm),术中失血量少(315.0±116.0 mL),输血率低(1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106.4±12.5 min)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VAS评分术后第1、3、7 d分别为2.5±0.6分、1.8±0.4分、1.1±0.5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观察组髋关节功能评分76.1±4.8分,优于后外侧组的65.2±5.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6个月两组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髋臼前倾角及外展角观察组分别为17.7±1.2 °、43.9±2.9 °,对照组分别为18.0±0.9 °、44.7±3.1 °,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直接前方入路组织损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轻,髋关节功能恢复快,手术并发症少,是安全可靠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臀大肌入路小切口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THA手术的76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采用小切口臀大肌入路,对照组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显性失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疼痛程度(VAS评分法)、术后1、4、6周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显性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1 d 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4、6周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均有1例(2.63%)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臀大肌入路小切口THA手术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切口,患者术后疼痛轻,髋关节功能较优。  相似文献   

10.
任洋  王乐  周峰  曾文舟  潘文杰  王晓东 《海南医学》2022,(23):3027-3030
目的 比较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的应用效果,为THA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洋县人民医院骨科于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期间收治的80例拟接受THA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手术选择后外侧入路,观察组患者则选取直接前方入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临床指标、术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以及随访6个月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和住院时间分别为(7.39±1.10) cm、(6.10±2.18) 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8.22±1.47) cm、(7.87±2.32) d,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87.10±11.38) min、(143.90±32.75) mL,明显长(多)于对照组的(76.22±9.06) min、(125.16±28.04)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为(3.76±1.1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32±1.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医学创新》2015,(34):67-70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治疗的80例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给予对照组传统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观察两组手术各项指标、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56.34±10.25)min,术中出血量为(72.14±15.39)m L,卧床时间为(7.54±1.08)d,住院时间为(14.58±2.54)d,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为82.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7.5%,对照组为27.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临床推广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2.
Hip Fractures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探讨髋关节脱位护理干预的作用,预防全髋置换术后髋关节脱位的发生。方法:对35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正确的功能锻炼,体位指导,出院指导。结果:通过对35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患者均知道预防髋关节脱位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所有病人均未出现髋脱位,弃拐融入健康人群中。结论:髋关节脱位的护理干预可以预防或杜绝全髋关节置换术髋关节脱位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小切口微创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髋部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切口微创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髋部骨折的可行性及结果。方法:自2003年1月~2006年2月,采用Hading入路切8cm切口,微创为25例高龄患者(85岁以上)进行髋关节人工关节置换术,男20例,女5例,年龄86~94岁,平均90岁。股骨颈GardenⅡ型7例,GardenⅢ-Ⅳ型15例,粗隆间骨折Evan分型Ⅳ型3例,均采用Plus公司的假体及工具完成手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天数以及精神状态和并发症。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25个月,小切口对髋关节局部解剖、生物学环境干扰小,平均手术时间50min,围手术期出血量、引流量平均200ml,平均住院2周,术后2~4d有3例出现一过性精神障碍,1例深静脉炎发生,术后平均2d下地。结论:小切口微创技术可选择性的用于高龄髋部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术。其创伤小、围手术期出血少,切口仅为8cm,并不影响关节假体的置换及位置,术后早期下地疼痛轻、功能恢复快。对高龄老人精神状态变化、睡眠活动定型的“颠倒黑白”应该有良好的心理安慰与治疗。积极的预防性的开展一般抗凝、机械抗凝、药物性抗凝综合抗凝治疗,提高高龄髋部骨折置换术后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同期双髋、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治疗严重髋部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10月-2012年10月从该院的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单侧全髋关节的置换,实验组的患者给予同期双侧的置换手术。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总的输血量、总的失血量、功能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手术费用、住院时间、肢长差异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期双侧髋关节置换术相较于分期对单侧的髋关节进行置换的手术,在住院的时间、住院的费用、手术的费用、肢长差异上都有优势。  相似文献   

18.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原因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原因,评价全髋翻修术的临床效果。方法:1999年2月~2003年8月共进行了人工髋关节翻修手术28例(29髋),根据前次手术失败的原因进行分组分析。初次关节置换类型:人工股骨头置换19例(20髋),全髋关节置换8例,双杯髋关节置换1例。翻修原因;无菌性松动15例16髋,股骨头置换后髋臼磨损11例11髋,感染1例1髋,髋臼位置不良1例1髋。结果:平均随访2.4年。骨水泥翻修组26例,优良18例(69.1%),尚可6例(23.1%),差2例(7.8%),其中再翻修2例(7.8%)。非骨水泥翻修组,优良2例(66.7%),尚可1例(33.3%),无1例再翻修。结论:翻修的最常见原因为无菌性松动,人工股骨头置换后髋臼磨损也是翻修的主要原因之一,对较年轻的患者,如行假体置换,最好采用全髋关节置换。非骨水泥翻修疗效显著优于骨水泥翻修术。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髋关节结核发病率逐年增多,手术是治疗髋关节结核的重要方法,其中人工关节置换术在髋关节结核中的应用越来越多。该文对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结核的历史概况、手术时机、手术疗效、手术方法、假体选择、并发症及其防治等方面进行了总结,介绍当前国内外对髋关节结核治疗的最新理念。  相似文献   

20.
罗育润 《中外医疗》2014,(22):57-58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对髋关节发育不良合并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该院27例(33髋)髋关节发育不良合并骨性关节炎的患者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Crowe IV型患者9例(12髋),CroweⅢ型患者12例(15髋),CroweⅡ型患者6例(6髋),对手术时间、髋关节功能、矫正恢复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患者随访3年。结果患者全部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在65~120 min,术后双侧下肢长度差在0.5~3 cm,X片示人工髋臼均位于真髋关节窝内,假体无松动移位,末次回访髋关节Harris评分明显高于术前评分[分别为术前评分(45.15±8.81);36个月回访(87.88±6.33)],关节活动度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合并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式,能够纠正关节畸形,改善关节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