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目的:分析小儿脓毒症与凝血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我院2009年10月-2012年2月间收治的73例脓毒症患者资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脓毒症组43例和严重脓毒症组30例,比较所有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脓毒症组及严重脓毒症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数量及血小板(PLT)计数变化情况。结果:小儿脓毒症患者急性期APTT、D-D明显高于恢复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T-Ⅲ及PLT也低于恢复期,比较差异明显,(P0.01);脓毒症组APTT低于严重脓毒症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D-D也低于严重脓毒症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AT-Ⅲ、PLT高于严重脓毒症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小儿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与凝血功能障碍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梁志奇  吴晖  叶妍婕  邵丹  洪丽芬 《当代医学》2021,27(25):136-137
目的 观察犀角地黄汤对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凝血指标和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60例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犀角地黄汤,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外周血PLT、PT、APTT、FIB、D-Dimer、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及中医临床症候积分.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PLT、PT、APTT、FIB及D-Dime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7天,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及中医临床症候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7天,两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及中医临床症候积分均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犀角地黄汤能改善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的凝血指标,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凝血功能障碍脓毒症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009年1月-2010年12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伴有凝血功能障碍的脓毒症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8例,治疗组40例,后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50 ml静脉滴注,2次/d,连用7 d,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7 d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等凝血指标水平,并检测C反应蛋白浓度(CRP),同时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和器官功能衰竭(Marshall)评分,并记录患者ICU住院时间及28 d病死率。结果治疗7 d后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均有所好转,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PACHEⅡ评分及Marshall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但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C反应蛋白浓度下降明显(P<0.05);治疗组ICU平均住院日较对照组有所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死亡8例,病死率为21.05%(8/38),治疗组死亡7例,病死率17.50%(7/40)。结论血必净注射液能够改善脓毒症患者的凝血功能,明显提高疗效,改善脓毒症患者的预后,是治疗脓毒症的临床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5.
秦苏徽  顿士娟 《中华全科医学》2021,19(12):2020-2023
  目的  通过分析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障碍(sepsis-associated coagulopathy,SAC)发病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为临床上预防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改善预后提供思路。  方法  收集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2020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57例脓毒症患者,根据是否符合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障碍诊断标准,将患者分成对照组(诊断脓毒症但凝血功能尚正常者,36例)和观察组(符合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诊断者,21例),死亡组(11例)和存活组(46例)。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通过比较临床资料分析脓毒症凝血病发病及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年龄和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血清PCT、APT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33.46(23.11, 63.25) ng/mL vs. 6.85(2.35, 8.77) ng/mL; 37.40(32.15, 45.15) s vs. 29.50(25.75, 33.50) s],FI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2.90±0.95)g/L vs. (5.01±1.08)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死亡组和存活组相比,年龄、性别和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血清PCT水平明显升高[44.73(7.48, 63.90) ng/mL vs. 7.78(3.56, 14.86) ng/mL],FIB水平明显低于存活组[(3.28±1.45)g/L vs. (4.46±1.37)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PCT升高(OR=1.275,95% CI:1.049~1.550)、FIB下降(OR=0.124,95% CI:0.023~0.676)是SAC发病的危险因素,PCT升高(OR=0.918,95% CI:0.859~0.981)是SAC预后的危险因素(均P < 0.05)。  结论  在临床中,当血清PCT水平升高、FIB水平降低时需警惕SAC的发生,对于确诊SAC的患者PCT水平的持续升高可能提示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脓毒症患者的肾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影响和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4年1月本科符合脓毒症诊断标准的109例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按《2008年国际严重脓毒血症和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治疗,其中在治疗组中加用乌司他丁。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分别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血小板(platelet,PL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rnbin time,PT),同时分别于1、3、5及7 d检测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肌酐(crea,Cr)、血清胱抑素C(cystatin,Cys-C)及尿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urine N-acetyl-glucosaminid,NAG),对两组患者发生肾损害和需要连续肾替代治疗情况连续观察7 d,并记录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30 d生存率。结果:治疗组患者FIB及PLT均明显升高,APTT和PT均显著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血Cr、第3天血BUN、Cys-C及NAG下降(P<0.05),而第5、7天时血BUN无显著下降(P<0.05),总体发生肾功能损害降低(P<0.05),同时治疗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且近期生存率较好(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减轻脓毒症患者的肾功能损害,改善脓毒症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住院时间,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罗格列酮辅助治疗严重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效果。方法选择近年周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6例严重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罗格列酮治疗,均治疗7 d,对比两组病情变化、炎症因子变化及凝血功能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量表、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严重脓毒症患者辅以罗格列酮治疗有助于改善凝血功能障碍,抑制炎性因子释放,继而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者单核细胞百分比水平与脓毒症性凝血病(sepsis-induced coagulopathy, SIC)发生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2022年7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住院的脓毒症患者的临床信息,主要包括住院后24h的血常规、血液生化、凝血指标、序贯器官衰竭评分、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及临床转归等信息。根据入院第1天是否发生SIC将患者分为SIC组和非SIC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检验指标、病死率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价单核细胞百分比与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单核细胞百分比与SIC发生之间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评估单核细胞百分比对SIC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25例患者,中位年龄68(49,81)岁,男性占59.2%(74/125),病死率为29.6%(37/125),SIC发生率为78.4%(98/125)。SIC组的单核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非SIC组[3.5(2.3,5.5) vs 5.5(4.2,7.8),P<0.05]。单核细胞百分比与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D-二聚体均呈负相关(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单核细胞百分比是SI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0.729,95% CI:0.548~0.958,P=0.024)。单核细胞百分比预测SIC发生的AUC为0.723(P<0.001),敏感度为59.18%,特异性为77.78%。结论 脓毒症患者单核细胞百分比与凝血功能存在相关性;单核细胞百分比降低是脓毒症患者发生SIC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预测SIC有较高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挖掘真实世界临床数据,观察大黄对脓毒症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19年12月第908医院重症医学科80例脓毒症性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病例按照是否接受大黄分为治疗组(n=40)和对照组(n=40)。收集病例确诊时和治疗后第1、3、5和7天的真实世界数据,包括白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血栓弹力图相关指标,采用t分布随机邻域嵌入(t-distributed stochastic neighbor embeddin,t-SNE)和离心降维法对大黄治疗前后的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采用不同降维算法t-SNE和离心法显示脓毒症性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使用大黄治疗第1、3、5和7天的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压积明显改善。结论 大黄可改善脓毒症性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的血小板计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度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四项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脓毒症患者78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中度组40例、重度组38例,其中重度组根据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22例和死亡组16例。检测所有患者凝血功能四项指标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bg),比较轻中度组、重度组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四项指标水平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II)与病死率,同时比较重度患者存活组、死亡组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四项指标水平。结果重度组PT、aPTT、TT(均明显较轻中度组长(P0.05),Fbg(较轻中度组低(P0.01)。重度组APACHE II评分显著高于轻中度组(P0.01);重度组病死率42.11%显著高于轻中度组5.00%(P0.01)。死亡组PT、aPTT、TT均明显较存活组长(P0.05),Fbg较存活组低(P0.05)。结论重度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与轻、中度患者相比存在显著差异,重度患者死亡与存活亦存在明显差异,故四项凝血功能指标对重度脓毒症的诊断与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PT、TT、APTT、Fib和D-dimer临床指标检测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9月~2010年3月收治的恶性肿瘤合并凝血功能障碍35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20例非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并比较PT、TT、APTT、Fib和D-dimer指标。结果恶性肿瘤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的凝血指标PT、TT、APTT和Fib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恶性肿瘤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D-dimer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TT、APTT、Fib和D-dimer联合检测可以用于探索恶性肿瘤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为加强临床早期诊断与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胆囊结石患者围术期血栓弹力图(TEG)各参数与常规凝血试验各指标的相关性,评价两种方法在围术期检测凝血状况的价值.方法 选择100例需手术治疗的胆囊结石患者和80例正常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同步进行血栓弹力图(TEG)检测与常规凝血试验.结果 胆囊结石组R值和K值明显缩短,α角、MA值和CL值明显增大,表明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R值与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呈正相关,与纤维蛋白原(FIB)呈负相关.α角与PT、PT-INR、APTT呈负相关.MA值与FIB呈正相关,与PT、PT-INR、APTT呈负相关.结论 胆囊结石患者围术期血栓弹力图指标与常规凝血试验指标存在明显相关性,两者可起到互补作用.血栓弹力图检测对于评估凝血全貌,判断出血风险、指导输血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纤溶系统与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10例急性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为两组(GCS>8分组和GCS≤8分组),同时选取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患者伤后24小时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及血小板计数(PLT)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在伤后24h内,急性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除TT外,其余5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GCS>8分组与GCS≤8分组比较,上述6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急性外伤性颅脑损伤后患者凝血纤溶系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且与其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样本来源于73例正常妊娠妇女(A组)和66例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B组),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i)。结果:与正常妊娠妇女(A组)比较,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B组)的PT、APTT指标均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bg、FDP、D-Di指标均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T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正常妊娠妇女进行凝血系统指标的监测,有利于预防和监控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凝血功能指标与肿瘤恶性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6例NSCLC患者为NSCLC组,同时选取我院体检合格的80名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NSCLC组患者不同TNM分期凝血功能指标。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NSCLC患者凝血功能与TNM分期的相关性。结果NSCLC组FIB、D-二聚体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NSCLC组Ⅲ期、Ⅳ期FIB、D-二聚体水平高于NSCLC组Ⅰ期、Ⅱ期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NSCLC患者FIB、D-二聚体水平与TNM分期呈正相关(r=0.254、0.361,P<0.05)。结论NSCLC患者FIB、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机体水平,凝血功能障碍程度与TNM分期呈正相关,有助于评估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恶性肿瘤化疗患者败血症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监测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合并败血症病原菌分布及常见病原菌耐药情况,指导抗菌药物的应用。方法对我院112例肿瘤化疗患者合并败血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用K—B法进行药敏实验,按NCCLS标准判断细菌耐药性,并对革兰氏阳性球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排位前三位的病原菌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112株病原菌中,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不动杆菌、克雷伯菌为主,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结论l临床需掌握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合并败血症病原菌分布及其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特点,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急诊胸痛患者中的水平,以分析其在治疗中的诊断意义。方法入选2009年1月至2009年9月期间我院急诊科接诊主诉为胸痛的患者,对267例进行hs-CRP测定,以及心电图、心肌酶谱检查。结果各组心血管性疾病患者(140例)血清hs-CRP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62例,(1.22±0.96)mg/L]。心血管性疾病患者的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非心血管性疾病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别。结论hs-CRP的测定可辅助急诊胸痛患者预测心源性疾病的发生,这将有助于急诊科医生对于心源性疾病的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了33例肝硬化患者的部分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的活性变化,并对其中20例伴有不同出血表现者作了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①肝硬化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凝血因子减少,有出血表现者减少更明显;②当凝血因子减少到其活性的30%以下时,临床上易见到出血表现;③多种凝血因子减少常提示病变严重,预后不良;④对有严重出血倾向或急需手术者,应使用新鲜血浆及凝血酶原复合物(PPSB)。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肠湿热证候积分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86例大肠湿热型UC患者,检测其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和D-二聚体(D-dimer,D-D)水平,比较不同病情UC患者的大肠湿热证积分、Mayo积分和凝血功能,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大肠湿热证积分与凝血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与缓解期比较,活动期UC患者大肠湿热证积分、Mayo积分、PLT、D-D、Fib均显著升高(P<0.05),MPV和PT均显著下降(P<0.05);活动期UC患者,病情程度越重,大肠湿热证积分、Mayo积分、PLT、D-D、Fib越高,MPV和PT越低;轻度、中度、重度病情三者间大肠湿热证积分、Mayo积分、PLT、D-D、Fib、MPV、PT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湿热证积分与Mayo积分、PLT、Fib、D-D呈正相关(P<0.05),与PT、MPV呈负相关(P<0.05)。结论 大肠湿热型UC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是清热除湿法改善凝血功能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凝血功能检测在评估ICU重症休克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以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ICU收治的125例重症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28 d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存活组(95例)与死亡组(30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APACHEII评分、凝血功能、乳酸水平等相关资料,并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重症休克患者预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CU重症休克患者预后独立危险因素为APACHEII评分,乳酸、D-D水平。结论凝血功能四项检测对ICU重症休克患者预后评估有一定的价值,同时乳酸水平、D-D水平可作为重症休克患者死亡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