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ower PICC)与中心静脉导管(CVC)在危重症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76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Power PICC组)和对照组(CVC组)各38例,比较两组患者在1次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每1 000个导管日穿刺点红肿、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发生率。结果:Power PICC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7.36%,CVC组7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导管相关感染Power PICC组13.12‰,CVC组55.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比较,Power PICC组留置最长时间365 d,平均留置时间172.11±67.70,CVC组31.68±19.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治疗中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ower PICC)、中心静脉导管(CVC)能够满足补液、多通路用药、血流动动力学监测,加压输液等,但Power PICC较CVC留置时间长,感染发生率低,同时对长期的后续治疗提供了良好的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留置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化疗间隙应用社区护理的管道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96例留置PICC的肿瘤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化疗间隙应用社区护理方法,对照组化疗间隙在医院肿瘤科应用常规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方法。比较两组肿瘤患者静脉血栓、感染、导管阻塞、脱管等并发症发生率、平均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等。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静脉血栓、感染、导管阻塞、脱管等并发症发生率及平均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留置PICC的肿瘤患者在化疗间隙到社区进行PICC管道护理,与回原肿瘤科进行管道护理效果一样安全可行,能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反复置入导管的痛苦,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又可以方便患者及家属,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可在社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PDCA)护理模式在降低老年肿瘤病人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感染和不良事件发生率中的作用。方法:将108例行PICC置管的老年肿瘤病人随机分为2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干预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PDCA护理模式。比较2组病人PICC相关性感染和不良事件发生等情况。结果:干预组 PICC相关性感染和非计划性拔管、机械性静脉炎、导管脱落及导管堵塞等不良事件总发生率(11.11%)较对照组(53.70%)明显降低(P<0.01)。干预组病人导管留置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其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置管依从性和满意度较对照组升高(P<0.05~P<0.01)。干预组病人对护理人员PICC操作技能、沟通能力、护理态度、责任心及对PICC意外事件处理能力等方面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PDCA护理模式可明显降低老年肿瘤病人PICC相关性感染和不良事件发生率,可明显提高护理质量,增加导管留置时间,亦能促进病人满意度的提高,因此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心静脉导管术在长期大量输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用于长期大量输液的效果,以寻找最佳输液途径。方法将需长期大量输液(长期≥15d,每日补液量≥2500ml)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采用PICC,对照组50例采用四肢浅静脉留置针输液。结果两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留置时间PICC组长于浅静脉组,导管堵塞、液体渗漏、静脉炎、补钾疼痛的发生率PICC组低于浅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ICC用于长期大量输液患者,可减少静脉置管并发症,延长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外周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股静脉置管两种方法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8例置管患者按照住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PICC组34例和股静脉组34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 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6%,而股静脉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股静脉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股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结论 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危险性小,患者痛苦少,并发症轻微,不限制患者的活动,可长期留置,具有临床应用价值.股静脉穿刺适宜外周静脉条件差或有上腔静脉阻塞需从下肢静脉输液的化疗病员.  相似文献   

6.
王位萍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9):2305-2306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进行化疗的常见并发症原因及护理方法。方法:对78例肿瘤患者采用PICC导管进行化疗,对PICC置管和留置过程相关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干预进行分析。结果:PICC置管与留置过程并发症发生情况:机械性静脉炎12例(15.38%),导管异位8例(10.26%),渗血、血肿8例(10.26%),导管置入困难6例(7.69%),导管堵塞、导管滑出、皮肤过敏各4例(5.13%),穿刺点感染2例(2.56%)。经过针对性预防护理后并发症得到有效缓解。结论:肿瘤化疗患者PICC相关并发症不容忽视,及时有效的预防护理可以减轻患者痛苦,保证治疗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方法 108例肿瘤患者采用两种化疗路径,PICC组(A组)54例和一般周围静脉留置针组(B组)54例,分别观察两组留管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PICC组无一例出现静脉炎及导管堵塞,留置时间长,对照组9例出现静脉炎,6例发生导管堵塞,留置时间短,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ICC组穿刺安全、方便,留置时间长,是肿瘤患者长期化疗首选静脉输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84例进行治疗的肿瘤患者资料,其中44例患者行静脉留置针穿刺,观察组患者接受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观察两组患者穿刺渗血量、操作时间、保留时间,并就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从渗血量、操作时间、保留时间等指标上来看,观察组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肢体肿胀、静脉炎、导管堵塞、脱落和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一般的静脉留置针穿刺来说,在肿瘤护理中实施PICC效果更好,且不会对患者造成严重影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和浅静脉留置针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为临床肿瘤化疗患者选择更合适地化疗途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2月某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肿瘤化疗患者68例。随机分为PICC组和浅静脉留置针组,其中PICC组使用PICC导管进行输液化疗,浅静脉留置针组使用浅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化疗,对两组患者置管后疼痛发生情况,留置时间,导管堵塞、静脉炎等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PICC组疼痛发生率低,导管堵塞、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浅静脉留置针组,导管留置时间比浅静脉留置针留置的时间长,且留置的时间越长,差异越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置管可以避免对患者周围血管的损伤,减少患者的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其生理、精神、心理等方面恢复到最佳的状态,建议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皮下埋藏式中心静脉导管应用于肿瘤化疗患者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皮下埋藏式中心静脉导管应用于肿瘤化疗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寻找一种合理的可长期留置的中央静脉导管给药方式.方法 120例肿瘤根治术后患者,需长期全身化疗(9个月至2年).分3组:40例患者采用经皮外周插入式中央导管(PICC)化疗(PICC组),40例患者采用反复中心静脉穿刺置管(CVC)行化疗(CVC组:颈内静脉组和锁骨下静脉组各20例),40例患者采用皮下埋藏式中心静脉导管(PORT)行化疗(PORT组:颈内静脉组和锁骨下静脉组各20例).比较3组患者导管植入并发症及化疗期间生活质量满意度评分.结果 PICC组的近期并发症主要表现为置入导管位置异常;中心静脉穿刺的近期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血肿(颈内静脉)和气胸(锁骨下静脉).PICC组导管阻塞及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另两组(均P<0.05).发生局部组织感染和全身感染的机会PIEC组和CVC组明显高于PORT组(均P<0.05).PORT组患者化疗期间生活质量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另两组(均P<0.05).结论 经皮下泵中心静脉留置技术在肿瘤化疗患者应用中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李艳  启连  李婷  李伟珍 《当代医学》2014,(31):117-119
目的探究改进护理方案对行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留置(PICC置管)肿瘤患者相关导管不良事件的影响,并为临床优质护理积累经验。方法选取江西省萍乡市人民医院肿瘤科于2011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3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给予常规PICC置管与维护;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34例患者,设为研究组,给予改进护理方案。记录2组患者出现导管相关性不良事件例数及导管留置时间,并做好对比。结果研究组出现导管相关性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82%,对照组为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置管时间为(10.76±1.21)个月,对照组为(8.91±0.9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护理方案对行PICC置管肿瘤患者而言,能够降低导管相关性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延长留置时间,取得较为满意的成效。  相似文献   

12.
孙丽华  孙萍  肖璐璐 《中外医疗》2016,(34):165-167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PICC相关感染因素,探讨护理对策。方法整群选择该院2014年5月_2016年5月收治的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133例,观察置管期间PICC相关感染发生发生情况,以发生PICC相关感染患者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患者的相关因素对比,分析影响因素,针对影响因素制定护理对策。结果133例患者中,发生PICC相关感染12例,发生率9.0%。静脉炎3例,占2.25%,菌血症1例,占0.75%。经比较,感染组输入TPN液体者相关感染率58.3%、留置时间≥60 d者相关感染率66.7%,均高于非感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属于影响因素。结论输入液体类型、PICC管道留置时间为肿瘤患者PICC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应在置管期间加强护理,减少感染。  相似文献   

13.
李腾  李晓华  罗梅  陈南燕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7):3537-3539
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对观察组58例行PICC的肿瘤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与我科室既往60例肿瘤患者(对照组)的PICC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PICC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58.3%和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的机械性静脉炎、导管堵塞或鞘蛋白形成和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及时发现、正确处理导管相关并发症,同时增强护理人员防范意识,正确维护导管,规范操作,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可减少和预防PICC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复合定位法在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异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以PICC置管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临床常规PICC外测量法与置管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PICC复合定位法。比较两组患者PICC置管成功率(包括一次置管成功率、尖端位置最佳率、导管最终到位率)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PICC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P<0.05;观察组患者PICC置管后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P<0.05。结论 肿瘤化疗患者采用PICC复合定位法测量准确性高,一次置管成功率、尖端位置最佳率、导管最终到位率高,能够有效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并预防及调整PICC导管异位,提高患者满意度,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置管专项护理干预冠脉搭桥术后患者PICC后下肢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7年4月于我院就诊的120例行PICC置管的冠脉搭桥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试验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试验组采用PICC置管专项护理。探讨置管专项护理干预冠脉搭桥术后患者PICC后下肢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结果试验组下肢肿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下肢肿胀发生率(3.33%10.00%);试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33%1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试验组血栓标志物D-D和v WF水平较对照组均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试验组无菌操作、基础护理、护理记录、并发症预防、健康教育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置管专项护理干预冠脉搭桥术后患者PICC后预防下肢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护理干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采用PICC标准护理对置管患者自护能力和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根据是否采用PICC标准护理,将2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实施)和对照组(未实施),各100例。应用问卷调查量表对两组患者的护理人员进行实地考察与现场考核,对两组护理人员护理质量、PICC置管后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患者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置管后维护流程、导管固定、导管冲封、无菌操作、穿刺置管所需时间、PICC平均留置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置管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PICC标准护理在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明显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及患者的自护能力,并降低了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王文珍 《基层医学论坛》2014,(18):2313-2315
目的:通过恶性肿瘤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及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护理观察,寻求更适宜恶性肿瘤患者化疗的静脉置管方法。方法观察比较2010年12月-2012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PICC置管术化疗的60例患者和60例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PICC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为95%,锁骨下静脉置管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为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平均(111±18)d,锁骨下组留置时间平均(28±6)d,锁骨下穿刺组留置时间明显少于PICC组(P〈0.01);2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不仅可以减少化疗药物渗透、感染及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而且可以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保留时间长,是一种可靠有效的静脉治疗途径,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比较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发生规律进行相关探讨,同时探究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对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10月期间600例PICC置管术后患者DVT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统计观察期间PICC置管术后发生DVT的患者使用LMWH并进行护理干预后深静脉血栓复发情况,将同期PICC置管术后未应用LMWH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并进行比较。结果 PICC置管术后DVT发生率为7.00%,其与伴糖尿病或高血压、冠心病、感染、长期卧床、D二聚体增高有明显的关系;应用LMWH后,PICC置管术后发生DVT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00%,PICC置管术后未应用过LMWH的患者DVT发生率为7.00%,差异显著(P0.05)。结论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发生DVT概率较高,其与伴糖尿病或高血压、冠心病、感染、长期卧床、D二聚体增高有明显的关系;通过LMWH的使用以及积极的护理干预能对DVT的发生率进行显著的减少,同时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赵月琴 《中外医疗》2016,(20):146-148
目的:分析整体护理干预在妇科化疗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该院2013年7月—2015年4月妇科收治肿瘤患者中随机抽选80例作为对象,按随机抽样法分成两组:常规组40例患者行基础护理,干预组40例患者行整体护理干预,评定护理干预后的效果。结果干预组的并发症率(5.0%)少于常规组(2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的护理满意率(97.5%)高于对照组(75.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妇科化疗患者PICC置管中实施整体护理干预作用突出,可预防并发症,减轻疼痛度,提高护理质量,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