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7 毫秒
1.
目的:探讨神经根袖加固重建术治疗症状性骶管Tarlov囊肿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3月因症状性骶管Tarlov囊肿,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行神经袖加固重建术的7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手术均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进行,术中行囊肿探查、囊壁部分切除、漏口缩窄、神经根袖重建及人工硬膜加固。统计手术并发症、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手术前后疼痛变化,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s Association, JOA)下腰痛评分评估手术前后神经功能变化及手术改善效果。结果:71例患者共101个Tarlov囊肿,其中起源于左侧S1、S2、S3神经根者分别有19个(18.8%)、26个(25.7%)和3个(3.0%),右侧S1、S2、S3神经根者分别有14个(13.9%)、33个(32.7%)和6个(5.9%),均行神经根袖加固重建术。术后深部感染、皮下积液及切口脂肪液化各1例,泌尿系感染4例;随访12~43个月(中位数26个月),新发尿潴留2例,分...  相似文献   

2.
骶管囊肿是较常见的疾病,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该病尤其是在40岁以上的患者中较常见,骶管囊肿以压迫骶神经根为主,临床常有骶神经根受压症状,如骶尾部的疼痛、会阴部烧灼不适感、麻木感、大小便失禁,多数学者认为骶管囊肿是硬脊膜的先天性缺陷性憩室,当脑脊液压力增高时,是脑脊液通过蛛网膜的薄弱处逐渐流入先天性的憩室而形成囊肿。我科于2007年5月收治1例女性骶管囊肿的患者,经本科在全麻下行骶后正中入路骶管囊肿切除术,术后并发伤口愈合不良及外阴部、腹股沟部红疹,经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康复出院。现就其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特点、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2012年8月我院经手术治疗的11例骶管内蛛网膜囊肿住院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腰骶部酸痛等症状消失,合并马尾神经刺激症状者术后3~4周减轻消失,合并下肢麻痛等神经根性症状者术后2~3个月减轻消失;1例患者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经保守治疗后消失,3例患者囊肿与神经根粘连紧密,术后神经根分布区域轻度麻木。疗效评价优8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0.9%。结论:对有症状的骶管内蛛网膜囊肿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效果确切,临床应注重适应证选择,根据术中情况选择个体化手术方案,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骶管减压腰髂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不稳定骶骨骨折伴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5例采用骶管减压腰髂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不稳定骶骨骨折伴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有明显的骶神经根损伤症状,采用骶管减压腰髂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观察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1年复查X线片及CT检查,观察骨折复位情况和植骨愈合情况,应用Gibbons标准评分评定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80~240min,平均(216.0±25.10)min;术中出血量800~1 500 ml,平均(1180.0±327.11)ml,术中无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8.8±6.10)个月,术后6个月复查X线片及CT检查,提示骨折愈合,植骨融合,无明显骨盆畸形残留及假关节形成.结论 骶管减压腰髂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可以恢复脊柱骨盆的整体稳定性,有利于神经损伤的恢复,允许术后早期负重,便于术后护理,是治疗不稳定骶骨骨折伴神经损伤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骶管囊肿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术后复发因素.方法 总结32例有症状的骶管囊肿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手术方法及术后疗效.结果 本组32例患者全部进行手术治疗,术后患者症状不同程度缓解,随访6~18个月,2例患者复发,1例患者再次手术后症状完全缓解.结论 有症状的骶管囊肿患者需行手术治疗,术中注意交通孔的结扎及囊腔的填塞,防止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骶管蛛网膜囊肿的诊断与显微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6例显微手术治疗的骶管蛛网膜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症状完全缓解22例,部分缓解4侧。无复发病例。结论MRI是明确骶管蛛网膜囊肿的重要手段;对诊断明确的患者予显微手术治疗,而骶管减压、囊肿壁部分或大部分切除、带蒂骶脊肌填塞是治疗骶管囊肿的有效办法;合并有腰椎间盘突出或腰椎椎管狭窄的患者同时应行髓核摘除和椎管减压术。生物蛋白胶封闭及严密缝合各层并抬高臀部俯卧位等处理可有效预防伤口脑脊液漏。  相似文献   

7.
郭剑峰   《中国医学工程》2013,(8):163-163
目的探讨采用手术方法治疗症状性骶管囊肿的临床效果,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间收治的症状性骶管囊肿的患者16例进行研究,全部采用手术进行囊肿部分或全部切除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复查显示囊肿消失,无脑脊液漏和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均可进行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活动,术后随访3~5月,未出现复发,14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2例患者部分缓解。结论显微镜下进行骶管囊肿部分或全部切除、囊肿交通孔寻找、修补及封闭,是治疗症状性骶管囊肿的有效方法,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①目的 探讨骶管囊肿影像诊断及治疗方法.②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骶管囊肿患者的影像特点及治疗方法.③结果 MRI容易显示病灶,行X线及CT检查多不易发现.骶管囊肿临床症状以骶管内神经受压表现为主,临床症状与体位改变关系密切.本组32例骶管囊肿患者中9例临床症状明显者采取手术治疗,症状改善明显.④结论 MRI是骶管囊肿诊断的主要依据.对MRI确诊骶管囊肿较大且临床症状明显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骶管Tarlov囊肿临床特点及囊肿壁切除加瘘口封闭后脂肪填塞手术方式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有症状的骶管囊肿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按Tarlov囊肿的类型不同,采取囊肿漏口结扎并囊壁切除,或囊肿壁大部分切除加神经根袖套的塑形,后用带蒂脂肪填塞囊肿遗留的残腔。结果 术后早期32例患者中28例症状缓解。出院后随访30例6~42个月(平均12月),复查MRI囊肿未见复发,28例患者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2例仍存在骶尾部疼痛及麻木不适感,但不影响生活及工作。结论 对症状型Tarlov囊肿患者采取囊肿壁切除加瘘口封闭后脂肪填塞治疗的手术方式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经CT或MRI确诊并有明确临床症状的11例骶管蛛网膜囊肿进行手术治疗,观察手术疗效.结果:11例患者术后症状大部分消失,仅2例遗留部分感觉障碍,随访1~3年无复发.结论:及时的外科手术干预可有效的缓解或消除临床症状,减少神经根或脊髓的永久性损害.  相似文献   

11.
骶神经束膜囊肿引起坐骨神经和(或)骶神经根损伤综合征3例,经手术治疗,症状缓解,神经缺失体征改善,恢复工作。随访一年以上无复发。参考有关文献,结合作者的体会,重点讨论了其诊断和手术的方式及注意点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袁志友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21):968-970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纤维蛋白黏合剂治疗骶神经根囊肿的疗效。方法对16例骶神经根囊肿患者,在高分辨CT引导下定位,行穿针经骶孔刺入神经根囊肿内,抽尽囊肿内液体。将医用生物蛋白胶(FG)的主体和催化剂溶液,同时等量注入囊腔内。结果16例骶神经根囊肿患者经治疗后,神经压迫症状解除,术后随诊1个月 ̄26个月无神经损伤、无感染、无复发。术后CT复查显示囊肿内CT值增高,无脑脊液存留。MRT示囊肿消失。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囊肿内注射FG黏合剂治疗骶神经根囊肿是一种安全、可靠、经济、有效的新疗法。  相似文献   

13.
张华东 《中外医疗》2009,28(24):16-17
目的探讨骶管蛛网膜囊肿的MRI特点并总结治疗体会。方法回顾分析11例经手术治疗的骶管蛛网膜囊肿病人MR及手术资料,分析其MR特点,总结手术方法。结果MRI显示硬膜囊末端囊性肿物,与脑脊液信号相同。本组11例获6个月~3年3个月(平均31.2个月)随访,优:9例,可:2例。结论MRI诊断骶管蛛网膜囊肿准确,是诊断主要依据。对临床症状重者应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效果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4.
骶神经根囊肿的影像学特点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骶神经根囊肿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68例骶神经根囊肿的临床表现及MR、CT(16例)、脊髓造影(29例)和X线平片等影像学特征进行总结,分析。探讨了病因和治疗方法。结果本病的临床特点是腰骶部疼痛伴骶神经压迫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症状性骶管囊肿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00年1月~2012年4月收治的症状性骶管囊肿患者15例,采用在显微镜下切除部分囊壁,并用腰背筋膜及生物胶严密修补交通孔的手术方法,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术后无脑脊液漏及感染发生,经复查腰骶椎MRI示囊肿消失,术后随访3个月~5年,均未见囊肿复发,临床症状完全缓解13例,部分缓解2例,所有患者均恢复了正常工作和生活。结论术中在显微镜下仔细寻找到交通孔、切除部分囊壁并用腰背筋膜及生物胶严密修补交通孔是治疗症状性骶管囊肿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影像学和临床特点,以助于临床诊断,方法:观察24例经手术证实的骶管内蛛网膜囊肿患的X线片,CT,造影后CT,MRI等影像学资料中的影像改变,分析该组患的临床表现特点及手术中的病理特点,结果:X线片,CT,及MRI中均可显示出骶骨的骨性改变,造影后CT囊肿内造影剂显影,MRI可以清楚的显示出囊肿呈长T1及T2信号,信号强度与脑脊液一致,临床症状以骶管内神经受压表现为主,囊肿与硬膜囊一般有交通孔,结论:MRI是最好的影像学诊断方法;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发生是由于先天的硬膜缺损所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小针刀联合整脊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小针刀治疗;治疗组采用小针刀与整脊手法联合方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病情好转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VAS评分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小针刀联合整脊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用于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6月~2010年9月,对18例保守治疗无效患者的22个节段进行了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男12例,女6例;年龄35~54岁,平均40±2.6岁。单节段i4例,双节段4例,术后随访12个月~18个月,平均12.4±1.6个月。结果:所有患者伤口均1期IJ盏床愈合,术中及术后没有神经和血管损伤的并发症,结合术前术后颈椎活动范围检查、神经系统症状、JOA评分及影像学检查,置换节段稳定并部分恢复了颈椎正常的活动范围,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均获得满意改善,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术后随访x线检查与术前比较生理弯曲改善,后凸生理弯曲纠正,人工颈椎间盘与上下终板紧密贴合,无假体松动,无失稳及脱位。CT及MRI结果未见脊髓及神经根重新受压,邻近节段椎间盘未见明显退变,未见易位骨化发生。结论:颈椎人工椎间盘手术操作简单,减压彻底,与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最大的不同点是患者恢复快,没有颈椎活动受限的缺陷。脊髓及神经根受压明显解除,重建了满意的椎间隙高度及生理弯曲,并且更重要的是恢复了椎间关节的活动度。由于维持了正常的生物运动力学,可避免或防止邻近节段的退变,预期具有良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用于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6月~2010年9月,对18例保守治疗无效患者的22个节段进行了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男12例,女6例;年龄35~54岁,平均40±2.6岁。单节段14例,双节段4例,术后随访12个月~18个月,平均12.4±1.6个月。结果:所有患者伤口均1期临床愈合,术中及术后没有神经和血管损伤的并发症,结合术前术后颈椎活动范围检查、神经系统症状、JOA评分及影像学检查,置换节段稳定并部分恢复了颈椎正常的活动范围,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均获得满意改善,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术后随访X线检查与术前比较生理弯曲改善,后凸生理弯曲纠正,人工颈椎间盘与上下终板紧密贴合,无假体松动,无失稳及脱位。CT及MRI结果未见脊髓及神经根重新受压,邻近节段椎间盘未见明显退变,未见易位骨化发生。结论:颈椎人工椎间盘手术操作简单,减压彻底,与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最大的不同点是患者恢复快,没有颈椎活动受限的缺陷。脊髓及神经根受压明显解除,重建了满意的椎间隙高度及生理弯曲,并且更重要的是恢复了椎间关节的活动度。由于维持了正常的生物运动力学,可避免或防止邻近节段的退变,预期具有良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