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斜疝术后硬膜外血肿致瘫痪1例分析。 1病历摘要 男,64岁。2005—12右腹股沟斜疝行斜疝修补术。手术顺利,术后0.5h麻醉消散、双下肢运动、浅感觉恢复,1h再次出现双下肢麻木、乏力,2h腹股沟平面以下感觉运动消失,尿潴留,留置尿管,继续观察。7h无恢复,CT检查示椎管内硬膜外血肿,9hMRI检查:T8~L1硬膜外血肿,以T12血肿最大,厚处达0.8cm。12h行后路全椎板减压血肿清除术,给予抗感染、激素冲击疗法、高压氧、神经生长因子等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的发病原因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例拔罐治疗诱发的急性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因胸背部酸痛不适,在外院行拔罐治疗。第2次拔罐治疗后数分钟出现双下肢瘫痪,伴胸部以下皮肤感觉功能减退。急诊脊髓MRI检查提示胸3~胸5水平脊髓外硬膜外背外侧占位,脊髓蛛网膜下腔和脊髓受压,脊髓水肿。急诊行椎管探查手术,清除胸3~胸5椎管水平硬脊膜外血肿,术中清除物病理检查报告为血凝块。术后诊断:急性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术后患者感觉功能及双下肢肌力恢复正常。结论拔罐治疗可能诱发急性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故选择合适病例,掌握治疗力度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MRI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9例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男4例,女5例,年龄9~57岁,平均36岁。所有病例均无明确外伤史。常规行SE T1WI矢状位及轴位,T2WI矢状位及轴位。7例注射Gd-DTPA行增强扫描。结果:9例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中,位于椎管内背侧8例,仅1例位于椎管内腹侧,累及3~5个椎体节段,平均4个椎体节段。颈段4例,颈胸段4例,腰段1例。血肿呈新月形及长条状。3例血肿呈T1WI及T2WI高信号,4例血肿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2例T1WI及T2WI均呈等高混杂信号。血肿与脊髓间T1WI及T2WI均可见低信号线相隔,以T2WI明显。增强扫描3例见血肿壁强化,4例未见强化。结论:MRI是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最佳检查方法,可清楚显示血肿部位、范围、血肿的新旧程度及脊髓受压受损情况。  相似文献   

4.
1病历摘要男,52岁。主因双下肢乏力1 d,大小便失禁及双下肢瘫痪3h入院。患者1 d前坐长途汽车时受到颠簸后,自觉双下肢乏力,3 h前逐渐发展至大小便失禁及双下肢瘫痪。既往有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病史5 a余,平素口服肠溶阿司匹林75 mg,1次/d。查体发现自耻骨联合以下感觉消失,双下肢肌力为0级。实验检查:PLT 150×109/L,凝血时间20 s,部分凝血时间51 s,均稍延长。X线片报告椎体未见异常,进一步复查CT报告为T11至L2有占位信号;诊断为自发性椎管硬膜外血肿,急诊行椎管硬膜外血肿清除术,术中发现T11至L2平面硬膜后方有条状血凝块,约有10 ml,清除后未找到明显出血处,下引流管后随逐层缝合切口。术后恢复较好,13 d后痊愈出院,出院时大小便正常,双下肢感觉正常,肌力5级。2讨论硬膜外血供有椎动脉分出的脊髓前后、动脉供应,脊髓静脉由软脊膜静脉丛经脊髓前、后静脉导入硬膜外腔的椎内静脉丛,再经椎骨外面的椎外静脉丛入节段静脉[1]。很难发生自发性血管破裂出血,该患者由于有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病史,血管壁脆性大;再加平素口服阿司匹林,影响了血小板的凝血功能,延长了凝血时间[2];患者坐车时受到了颠簸,椎...  相似文献   

5.
徐宗华  刘翼  游潮  李浩 《华西医学》2005,20(1):97-98
目的 :探讨非高血压性自发性脑内血肿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临床 6 3例非高血压性自发性脑内血肿病例 ;所有病例均行头颅CT检查 ,18例行MRI检查 ,4 8例次行全脑血管造影 (DSA)检查 ;早期行血肿清除术 4 7例 ,同期处理出血病灶 2 8例。结果 :动静脉畸形 2 8例 ,动脉瘤 10例 ,肿瘤卒中 7例 ,烟雾病 3例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 2例 ,出血性脑梗塞、凝血功能障碍及静脉瘤各 1例 ,另有 10例出血原因不明。预后 :出院时疗效优良 4 2例 ,较差 13例 ,死亡 8例。结论 :对于非高血压性自发性脑内血肿 ,完善全脑血管造影对明确诊断及指导治疗至关重要 ,而早期清除血肿及术中的正确处理有助于改善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11例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男7例,女4例,年龄27—74岁,平均53岁。本组病例均无明确外伤史。常规行SE T1WI、T2WI矢状位及T2WI轴位,部分患者行脂肪抑制。6例注射Gd—DTPA增强扫描。结果11例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中,9例位于椎管内背侧,2例位于椎管内背外侧。病变范围累及4—5个锥体节段,颈段8例,胸段3例。血肿呈长条状及长梭形。5例血肿呈T1WI、T2WI高信号,4例血肿呈T1WI、T2WI等、低、高混杂信号,2例呈T1WI及T2WI等信号。增强扫描,2例血肿壁强化,4例未见强化。结论MRI是脊髓硬膜外血肿最佳检查方法,能清楚显示血肿部位、范围,区分急慢性血肿,判定脊髓受压受损情况。  相似文献   

7.
现将硬膜下脓肿误诊为慢性硬膜下血肿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男,39岁。外伤后头痛、头晕4个月入院。入院前4个月自2m高处摔下,伤及头部,伤后意识不清,30min后清醒,自觉头痛、头晕,未曾治疗,症状有所加重,出现恶心。头颅CT示(图1):左额顶部颅骨内板下可见梭形混杂密度影,内侧缘可见钙化,相邻脑实质受压,考虑硬膜下血肿机化。查体:T36.7℃,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入院第2天在全麻下行手术治疗,拟行开骨瓣硬膜下血肿及钙化层清除术。术中行颅骨钻孔,切开硬脑膜探查见乳白色脓液溢出,  相似文献   

8.
对自发性椎管内硬脊膜外出血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男,44岁。于夜间零点左右无诱因突发腰部剧烈疼痛,呈持续性,以右侧为主,未见向其他部位放射,2h后就诊时自觉排尿困难,行B超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4h后复查B超示右输尿管扩张、肾盂积水,予碎石治疗,但治疗后疼痛未缓解,于发病后约10h自觉双脚肿胀麻木并向双下肢近端发展,约14h后双下肢感觉完全消失,并不能自主活动。查体:神清,双上肢未见异常,T11平面以下感觉消失,双下肢肌力0级,肌张力低,腱反射消失,Babinski征阴性。行腰椎MRI检查提示椎管内硬脊膜外血肿。于发病后约20h行椎管探查术,取正中切口,暴露T8~L1棘突及椎板并咬除,见硬脊膜外广泛陈旧血块,以T11水平处血肿最厚,约0.8cm,清除陈旧血块约10m1,见硬脊膜有搏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致椎管并发症的诊疗方法。方法:对9例硬膜外穿刺麻醉导致的椎管并发症的诊疗进行回顾性的分析。4例为硬膜外间隙感染,其中3例行椎管减压、病灶清除加灌注引流术,1例保守治疗;3例为硬膜外血肿,进行椎管减压、血肿清除术;2例发生全脊髓麻醉,术中抢救。结果:平均随访6个月,参照Frankel分级,4例椎管内感染均被控制,神经功能恢复至E级;2例硬膜外内血肿,恢复至E级,1例恢复至B级;2例全脊髓麻醉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对硬膜外穿刺麻醉导致的椎管并发症,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椎板成形术在椎管内肿瘤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椎管打开方法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行椎板成形术,对照组行椎板切除术。比较2组患者的近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全切率、术后切口脑脊液漏发生率、术后1个月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程度)和远期指标(包括术后2年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程度、椎管腔最窄处的截面积、脊柱不稳率、脊柱成角畸形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脑脊液漏发生率、术后2年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程度、椎管腔最窄处的截面积、脊柱不稳率及脊柱成角畸形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椎板成形术开放椎管,术野显露充分,肿瘤全切率与传统方法相同,但出血量更少,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颈椎椎管扩大术后因引流不畅、引流管阻塞导致硬膜外血肿形成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颈椎椎管扩大术后出现4例硬膜外血肿进行临床分析。结果4例患者均在颈后路术后48h之内紧急行伤口探查、血肿清除、脊髓减压术,术后神经系统症状均有恢复。结论颈椎椎管扩大术后因引流不畅、引流管阻塞导致硬膜外血肿形成,早期手术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2.
硬脊膜瘢痕粘连是椎管内手术的主要并发症 ,是导致下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 (Failed Back Surgery Syndrome)的重要原因[1 - 3] 。如何防止椎板切除术后硬脊膜及神经根粘连受压是目前骨科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现对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硬膜外瘢痕粘连的形成机理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粘连是手术局部损伤、血肿形成及炎症反应综合作用的结果 [4- 6 ] ,其详细发病机理目前仍有争议。1948年 Key研究认为硬膜外瘢痕形成来源于椎管前方受损的纤维环 ,指出血肿是术后瘢痕形成的主要原因 ,首次提出了纤维化形成的前源学说。 1974年 ,L a Rocca…  相似文献   

13.
正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SSEH)是一种病因不明,以颈肩部或背部疼痛急性发作,伴进行性神经根或脊髓受压为特征的疾病,临床上较为少见,国外研究统计发病率约为0.1/100 000[1]。起病急,进展迅速,如不及时确诊和手术减压,常可导致脊髓功能不可逆损伤致终身残疾,甚至危及生命[2]。目前主要的手术方法为椎板减压血肿清除术[1]。该疾病并发症多,有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便秘、截瘫等,患者多存在  相似文献   

14.
上矢状窦破裂单侧硬膜外血肿漏诊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上矢状窦破裂单侧硬膜外血肿漏诊2例分析如下。 1 病历摘要 例1:男,38岁。因头部撞击伤后短暂昏迷伴头痛6h入院。入院时患者呈昏睡状态,头部未见伤口。伤后0.5h头CT示:右颞部少量硬膜外血肿,右颞顶骨骨折。入院复查头CT:右颞顶部大量硬膜外血肿,量约150ml,中线左移。急诊在全麻下为患者行右颞顶部骨瓣开颅硬膜外血肿清除术,术中取下游离骨瓣后,见硬膜外血肿块被大量暗红色血液冲出,硬膜悬吊未能控制出血。  相似文献   

15.
胡凯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3):541-543
[目的]对比分析颈椎全椎板切除加侧块内固定术与单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的中期疗效.[方法]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患者30例患,其中A组16例,行单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B组14例,行全椎板切除加侧块内固定术.两组患者均随访至术后3年.采用Frankel分级结合日本骨科学会(JOA)17分法评价临床效果;对比...  相似文献   

16.
卢惠娟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6):1443-1444
重症患者的眼睛护理 1案例 王先生,37岁。因骑摩托车与汽车相撞,头部摔伤,伤后昏迷急诊入院。头颅扫描:全脑挫裂伤,右额部、颞部硬膜外血肿。立即行开颅探查及血肿清除术,术中行气管切开。术后住进ICU,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昏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多节段髓内室管膜瘤的手术技巧,并报告利用微型钛板行椎板内固定及改良椎管扩大成形术的可行性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4月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并行椎板复位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的14例颈胸交界区多节段髓内室管膜瘤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点。结果肿瘤全切除13例,近全切除1例,14例患者均行椎板复位,以微型钛板-钛钉固定,恢复脊柱的正常解剖结构。术后肌力改善10例,无变化3例,1例略有加重。术后随访未发现脊柱不稳。结论积极的显微外科手术,全切髓内室管膜瘤是最佳的治疗方法;椎板用微型钛板-钛钉固定,行改良椎管扩大成形术,是保持椎管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的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刘翠芳  钟俊华  李福梅 《护理研究》2006,20(36):3318-3319
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后再发血肿病人,往往病情危重,需要再次手术,病死率较高,有报道为33%[1]。在治疗过程中,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改善病人的预后,降低病死率。我院神经外科2003年1月—2005年12月对176例病人行颅内血肿清除术,其中有15例出现术后再发血肿。现将其护理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共15例,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20岁~61岁;7例硬膜外血肿(其中1例合并右股骨干粉碎性骨折),6例硬膜下血肿,2例硬膜下血肿合并脑组织内血肿。硬膜外血肿病人均采用去颅骨瓣血肿清除术,术后骨瓣回植;其他病人采用去颅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手术。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椎管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提高对该少见疾病MRI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硬膜外血管瘤的MRI表现,并与其他髓外病变进行鉴别。结果: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4例均发生在胸椎椎管内,3例沿脊髓长轴生长呈长梭形,1例呈哑铃形,经椎间孔向外生长。T1呈等、稍低信号,T2呈高信号,增强后均呈明显均一强化。结论:椎管内硬膜外血管瘤是少见的良性肿瘤,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腰椎椎间隙感染手术治疗疗效。方法收集2000年8月至2005年8月收治的原发性腰椎椎间隙感染7例临床资料。结果发病时间平均23天(18天至4月),伴行走困难者5例,大小便困难者1例。全组病例均无脊柱手术病史,均行X射线、CT和MRI检查,MRI可见椎间盘呈T2低信号,T1高信号,伴椎间盘破裂。本组7例均行后路椎板减压、病灶清除、闭式冲洗引流术,术后常规抗感染、卧床休息。结论早期诊断原发性腰椎椎间隙感染的主要手段为MRI。后路椎板减压、病灶清除、闭式冲洗引流术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