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归纳总结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的骨髓象和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检测情况,分析各种治疗的效果与骨髓巨核细胞增生度和PAIg表达的关系及疾病的转归的情况,阐明骨髓检查对诊断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性。方法收集广州市五家三级甲等医院,1997至2008年近11年间住院的所有诊断为ITP的患者共198例,其中激素治疗有效136例,激素禁忌9例,激素治疗无效53例,激素治疗无效的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将其分为两组,脾切除组21例,免疫抑制剂组3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者占84.1%,激素治疗效果优于巨核细胞减少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脾切除组中巨核细胞增多者与减少者相比,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免疫抑制剂组中巨核细胞增多者与减少者相比,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115例患者行PAIg检测,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者抗体阳性率高于巨核细胞减少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抗体阳性者激素治疗效果优于抗体阴性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脾切除组中抗体阳性者与阴性者相比,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免疫抑制剂组中抗体阳性者与阴性者相比,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PAIg阳性且激素治疗、脾切除术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者,其抗体水平治疗前后对比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3种治疗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ITP患者中,骨髓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者占大多数,其PAIg阳性率高于巨核细胞减少者。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与治疗前巨核细胞数和PAIg表达相关,脾切除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疗效与巨核细胞数和PAIg表达无关。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对于ITP的诊断,是一项必要的方法,巨核细胞数及PAIg水平有助于激素疗效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thrombocytopenia,ITP)初诊时骨髓巨核细胞数量改变与疗效的关系,探讨巨核细胞数量的改变对急性ITP预后的估计及对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将70例急性重度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治疗前行骨髓细胞涂片检查,根据巨核细胞数量将其分为A、B、C三组,A组骨髓涂片巨核细胞数<7个/4.5 cm2,B组骨髓涂片巨核细胞为7~35个/4.5 cm2,C组>35个/4.5 cm2,分析三组激素治疗的疗效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三组患儿对激素冲击治疗反应不同,A组有效率25.0%,B组有效率76.5%,C组有效率93.3%,B、C两组分别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有效率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TP患儿发病时骨髓细胞涂片,巨核细胞增殖明显者对激素、丙种球蛋白等治疗敏感,疗效好,恢复快;骨髓涂片巨核细胞不增多或减少者对激素、丙种球蛋白等治疗反应性差,应与家属沟通,及早采取其他联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在巨核细胞系改变的原因。方法观察47例ITP患者,其中急性ITP20例,慢性ITP27例的巨核细胞的形态和数量,结合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血小板参数检测结果的分析。结果急性ITP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颗粒巨核细胞增多(P<0.05),产血小板巨核细胞减少(P<0.05),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急性ITP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的差异(P<0.01),慢性ITP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差异(P<0.05),急性ITP组与慢性ITP组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观察ITP患者的骨髓巨核细胞系及血小板参数的改变,有助于对ITP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糖皮质激素治疗新诊断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相关因素,以寻找一种在治疗前预测判定激素疗效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新诊断ITP并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首先对性别、年龄、治疗前血小板计数、治疗前骨髓巨核细胞计数、抗核抗体(ANA)、NAP、淋巴细胞亚群、血小板相关抗体做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后有意义的预后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疗效的独立预后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治疗前血小板计数、治疗前骨髓巨核细胞计数、NAP阳性率、ANA、CD3-CD19+B细胞比例对糖皮质激素疗效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小板相关抗体在有效组和无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小板相关抗体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无预测价值。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上述7项有统计学差异的影响因素中,只有骨髓巨核细胞计数是影响糖皮质激素治疗ITP疗效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糖皮质激素是治疗ITP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近期有效率为82.9%。骨髓巨核细胞计数是影响糖皮质激素治疗ITP疗效的独立预后因素。通过预后方程可以来推判巨核细胞计数对于糖皮质激素的疗效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在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该院儿科住院部收治的临床诊断为ITP的患儿50例,常规检查血小板计数,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 G、PAIg A、PAIg M),观察PAIg G、PAIg A、PAIg M与血小板计数的相关性。经治疗2周后,分别比较不同治疗效果的患儿治疗前后各血小板相关抗体的表达水平。结果 所有患儿PAIg G、PAIg A、PAIg M表达水平与血小板计数之间均呈负相关(γ=-0.71、-0.66、-0.82,P<0.05)。疗效满意患儿治疗后各血小板相关抗体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不佳患儿治疗后各血小板相关抗体表达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不明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小板相关抗体可作为ITP诊断的辅助指标,同时检测治疗前后的变化可用于评估预后及病情监测;流式细胞术可快速、有效、准确地测定血小板相关抗体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髓巨核细胞数对判断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预后的意义。方法计数ITP患 儿治疗前骨髓巨核细胞数,并将其分为巨核细胞数正常组和巨核细胞数增多组,给予相同的治疗方案,并随访1 .年。结果50例患儿治疗后,巨核细胞数正常组77.8%(21/27例)于2周内达完全反应,而巨核细胞数增多组仅 39.1%(9/23例)在2周内达完全反应。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GPIb/Ⅸ)特异性抗体表达和促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与血小板计数(PLT)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改良血小板抗原单克隆抗体固相化检测技术(MAIPA)、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50例ITP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抗GPⅡb/Ⅲa、GPⅠb/Ⅸ特异性抗体及血清TPO水平,同时检测其PLT及骨髓巨核细胞数。结果抗GPⅡb/Ⅲa及GPⅠb/Ⅸ抗体吸光度(A值)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血清TPO较健康对照组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表明ITP组血小板计数与两种特异性抗体水平呈负相关;ITP患者血清TPO水平与血小板计数、骨髓巨核细胞数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抗体检测对确定ITP诊断有重要意义,血清TPO检测对探讨血小板生成的调节机制及辅助ITP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骨髓巨核细胞数量、血小板相关抗体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和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中的不同,探讨巨核细胞数量、血小板相关抗体在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中的意义。方法观察132例ITP患者及48例非ITP患者的骨髓巨核细胞数量、血小板相关抗体水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32例ITP患者中巨核细胞数量正常者35例,增多者78例,77例ITP患者中血小板抗体阳性58例。结论由于血小板抗体生成使ITP患者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因此血小板生成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诊断中是必要的检查,血小板抗体与巨核细胞数量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长春地辛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有效性,找出其适应证。方法2015年1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30例,所有患者选用长春地辛治疗,根据疗效将其分为2组,治疗有效组16例(53.3%),无效组14例(46.7%),分析两组在性别构成、年龄、病程(新诊断;持续性;慢性)、抗核抗体阳性率及既往激素和(或)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等方面对长春地辛疗效有无影响。同时分析两组患者在长春地辛治疗前单核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宽度、大血小板比率及骨髓巨核细胞上的差异。结果治疗无效组抗核抗体阳性率高于有效组(P<0.05),治疗有效组血小板宽度(17.42±3.87)、大血小板比率(43.40±9.22)值均较无效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长春地辛治疗ITP在抗核抗体阴性、大血小板比率及血小板宽度显著升高者有较好的疗效,无严重不良反应,且骨髓巨核细胞数量不影响最终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急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骨髓巨核细胞改变特点.方法 包括30例急性ITP及38例慢性ITP初诊患者,其骨髓片经瑞氏染色,显微镜下计数巨核细胞.结果 急慢性ITP的原巨核细胞、幼巨核细胞、颗粒型巨核细胞及裸核巨核细胞数量增多,尤其是急性ITP.急慢性ITP的产生,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均减少,急性ITP更为显著.慢性ITP易见血小板型幼巨核细胞.结论 急慢性ITP巨核细胞增多,且显著成熟障碍,尤其是急性ITP.  相似文献   

11.
钱珂  秦锡虎  邱国强 《江苏医药》2006,32(3):210-211
目的研究选择素的表达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发生中的作用。方法激素治疗ITP23例中,13例疗效不良者为A组,10例疗效良好者为B组;另8例肝硬化脾亢者为C组,15名健康献血者为D组。抽全血用ELISA法检测可溶性E-选择素(E-selectin)、可溶性L-选择素(sL-selectin)、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P-选择素(P-selectin)及L-选择素(L-selectin)。结果血小板计数,A组为34.2×109/L,B组35.6×109/L,C组56.3×109/L,D组166×109/L。A组sE-selectin水平为53.1 ng/ml,明显高于D组(28.3 ng/ml,P<0.05);B组为21.2 ng/ml;C组61.8 ng/ml,也高于D组(P<0.05)。A组sP-selectin水平上升(15.3 ng/ml),高于B组(3.2 ng/ml,P<0.01)和D组(10.9 ng/ml);A组sP-selectin/Plt显著高于D组(6.9 vs 0.6fg/platelet、P<0.01);B、C组P-selectin低于D组,但sP-selectin/Plt却高于D组。A、B、C 3组sL-selectin、L-selectin水平与D组无明显差异。结论P-selectin、E-selectin参与了ITP时血小板破坏的病理过程,sE-selectins、P-selectin/Plt明显上升的ITP患者激素治疗效果可能较差,白细胞的活化与否和ITP无关。  相似文献   

1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引起广泛皮肤、黏膜或内脏出血.以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及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出现为特征.我院对1例ITP住院患者应用免疫抑制剂泼尼松及中药治疗,效果较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引起广泛皮肤、黏膜或内脏出血。以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及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出现为特征。我院对1例ITP住院患者应用免疫抑制剂泼尼松及中药治疗,效果较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探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与血小板相关抗体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方法对140例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进行PAIgG、PAIgM、PAIgA3项联合检测。结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伴血小板减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PAIg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血液肿瘤组和肝病患者组PAIg阳性略高于正常对照组。ITP、SLE的PAIgG、PAIgA、PAIgM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肿瘤组和肝病患者组则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PAIg的检测有助于了解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机制,必要时也可作为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巨核细胞(MK)的形态学改变及临床治疗的关系。方法对84例ITP及20例健康志愿者的巨核细胞数量进行比较分析,并随访2年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并进行比较,探讨疗效与巨核细胞之间的关系。结果 ITP组与正常组相比,MK数量明显增加,包括原、幼巨核细胞、颗粒巨核细胞明显增加,产板巨核细胞数量减少,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预后与各MK细胞比例关系,预后好的患者,其原、幼巨核细胞、颗粒巨核细胞、产板巨核细胞比例明显高于预后差患者,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TP患者MK的形态学改变与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在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治中的价值.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测定53例ITP患儿及15例非ITP的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A、G、M)的水平,并分别进行ITP与非ITP的进行配对比较,ITP的PAIg与血小板计数行相关分析,ITP急性期与恢复期进行比较.结果 ITP患儿的PAIgG, PAIgM和PAIgA分别为(77.00±20.99)%、(62.02±24.91)%和(48.98±25.36)%,明显高于非ITP的(28.47±32.52)%、(5.13±9.19)%和(10.27±17.09)%(P<0.01).PAIgG、PAIgM和PAIg与血小板计数呈高度负相关,r值分别为-0.86、-0.79和-0.60,急性期PAIg高于恢复期(P<0.01).结论 血小板相关抗体可作为诊断ITP的重要参数,可与非ITP的患者进行鉴别,其数值(尤其PAIgG)与血小板计数呈高度负相关,并与预后密切相关.流式细胞术可快速、有效、准确地测定PAIg.  相似文献   

17.
罗晓菊  宪莹 《儿科药学杂志》2005,11(6):16-17,24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的抗核抗体(ANA)阳性率、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以及对激素与激素+IVIG治疗效果的分析.为临床提供辅助诊断依据及指导治疗。方法: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骨髓细胞彩色图文分析系统对巨核细胞进行人工分类计数.ELISA法检测TPO水平,采用金标免疫斑点试剂盒对ANA进行定性检测。结果:急慢性ITP儿童抗核抗体阳性率高于正常对照组.抗核抗体阳性与阴性的ITP患儿治疗前后PLT、TPO无显著性差异;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慢性ITP儿童PLT水平低于正常.巨核细胞数量高于正常,TPO水平无显著性差异;在治疗方面,激素与激素+IVIG两种方法治疗后PLT水平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慢性ITP儿童由抗核抗体阳性与阴性治疗前后PLT、TPO水平无变化推测抗核搞体阳性与阳性治疗前后PLT、TPO水平无变化推测抗核抗体阳性仅仅是一种伴随现象。TPO水平受到血小板和巨核细胞数量的双重调控。在治疗方面.激素+IVIG优于单用激素。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清洲  何清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8):1339-134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相关性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及免疫学特点。方法对24例HBV感染相关性ITP病例(A组)与同期22例HBV阴性的ITP病例(B组)及20例健康对照组(C组)的血像、骨髓像、免疫指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B两组比较,大部分指标无明显差异,A组Hb、WBC计数较B组明显降低,且幼稚巨核细胞较B组增多(P〈0.01)。结论HBV与其他致ITP的原因一样,可诱发机体产生血小板自身抗体。HBV感染相关性ITP患者巨核细胞成熟障碍似乎停滞在更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ITP)与EBV感染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87例AITP患儿病毒特异性抗体EBV-IgM,做骨髓巨核细胞、外周血小板以及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计数,采用改良MAIPA法检测血小板特异性抗体(GPIIb/IIIa)。对照组为40例健康体检的儿童。用统计学分析软件包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87例AITP患儿中,EBV-IgM阳性者21例,阳性率24.1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ITP患儿EBV阳性组的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数、血小板抗GPIIb/IIIa抗体阳性率均明显高于EBV阴性组(P<0.01)。而AITP患儿EBV阳性组的骨髓巨核细胞数和外周血小板数与EBV阴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EBV感染确实与部分儿童AITP的发病有关。EBV感染引起ITP的机制可能与引发机体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血小板计数与骨髓巨核细胞数及分类关系。方法:对145例ITP患者根据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进行分组:Ⅰ组53例(血小板计数〈20&#215;10^9/L),Ⅱ组49例(血小板计数20&#215;10^9/L),Ⅲ组43例(血小板数50-80&#215;10^9/L),各组患者分别行骨髓穿刺、涂片、染色后,用光学显微镜计数全片巨核细胞数,再根据巨核细胞形态特点进行分类,每例患者分50个巨核细胞。结果:Ⅰ、Ⅱ、Ⅲ组巨核细胞总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巨核细胞分类中,除原始型巨核细胞Ⅱ、Ⅲ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幼稚、颗粒、产血小板及裸核型巨核细胞三组之间两两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在ITP时,外周血血小板数与骨髓中巨核细胞成熟情况有密切联系,骨髓中产板型巨核细胞越多,外周血小板计数就越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