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儿童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变化.方法 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HBV宫内感染21例及宫内未感染25例脐血IFN-γ、Ⅱ-4并追踪检测其1周岁时外周静脉血血清中乙型肝炎指标及IFN-γ、IL-4水平.结果 出生时,宫内感染组及未感染组IFN-γ[(12.23±2.41)与(12.91±2.38)ng/L]及IL-4[(21.37±2.13)与(21.14±2.15)ng/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例儿童1岁时HBsAg阳性,抗HBs≤10 mIU,免疫失败.宫内未感染组及免疫有效组IFN-γ水平增加高于免疫失败组[(39.05±6.92)、(36.21±6.45)、(23.40±4.12)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IL-4增加均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06 ±9.01)、(28.53±8.49)、(26.51±4.67)ng/L,P>0.05].结论 新生儿细胞因子水平低下,1岁时1型细胞因子分泌不足可能是宫内感染HBV导致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生儿脐血中T细胞亚群,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的表达水平及两者比值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择HBV感染的孕妇分娩新生儿72例为研究组,根据检测的新生儿脐血乙肝五项和HBV-DNA结果,将研究组中诊断HBV宫内感染14例作为宫内感染组,无宫内感染58例作为宫内未感染组,并选择同期正常孕妇分娩新生儿18例为对照组。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ELISA法测定新生儿脐带血细胞因子IFN-γ、IL-4表达水平,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的CD19~+、NK细胞阳性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3~+、CD4~+阳性率及CD4~+/CD8~+比值,HBV宫内感染组低于HBV宫内未感染组及对照组(P 0.05);CD8~+阳性率,HBV宫内感染组明显高于HBV宫内未感染组及对照组(P 0.05),而HBV宫内未感染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宫内感染组新生儿的IFN-γ水平[385.16(369.46,451.29)pg/ml比529.73(498.13,550.81)pg/ml,P 0.001]、[385.16(369.46,451.29)pg/ml比506.87(444.90,597.16)pg/ml,P=0.003],IFN-γ/IL-4比值[0.63(0.58,0.69)比0.93(0.87,0.97),P 0.001]、[0.63(0.58,0.69)比0.97(0.92,0.97),P 0.001]低于宫内未感染组及对照组,而IL-4水平[630.51(612.49,652.35)pg/ml比573.33(530.74,600.39)pg/ml,P 0.001]、[630.51(612.49,652.35)pg/ml比565.83(427.85,628.72)pg/ml,P=0.004]显著高于HBV宫内未感染组及对照组新生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宫内未感染组与对照组相比,IFN-γ、IL-4及IFN-γ/IL-4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HBV宫内感染孕妇分娩新生儿细胞免疫功能紊乱造成IFN-γ作用减弱,IL-4水平升高,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较低且比例失调,不利于母体清除病毒,易致胎儿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综合评价新生儿脐血中IFN-γ、IL-4的表达水平与HBV宫内感染的相关性,为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的早期诊断、预防和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系统性收集建库至今新生儿脐血中IFN-γ、IL-4的表达水平的相关文献,追踪检索文献的参考文献,以尽量降低漏检率,对纳入的实验进行质量评价,并使用Rev 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了6个RCT研究,共588例新生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宫内感染组新生儿的IFN-γ水平显著低于HBV宫内未感染组(MD=-3.68,95%CI-7.31^-0.05,P=0.05),IL-4水平则显著高于HBV宫内未感染组新生儿(MD=3.77,95%CI 0.64~6.89,P=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BV宫内感染孕妇分娩新生儿细胞免疫功能紊乱造成IFN-γ作用减弱,IL-4水平升高,Th1/Th2型因子失衡,不利于母体清除病毒,易致胎儿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HBV感染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33(IL-33)及白细胞介素-18(IL-18)的水平,探讨其与乙肝患者病情发展中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110例HBV感染者(无症状携带者35例,慢性乙肝患者42例,重症乙肝患者33例)和36例正常对照血清IL-33及IL-18的水平,同时检测以上乙肝患者血清转氨酶ALT,分析IL-33、IL-18与ALT的关系。结果重症乙肝患者组与慢性乙肝患者组血清IL-33及IL-18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无症状携带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P0.05),且各组乙肝患者IL-33及IL-18水平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呈正相关(分别为r=0.568;r=0.612,P0.01)。结论 IL-33及IL-18在HBV感染者中高水平表达,可能与炎症因子激活有关,在HBV感染免疫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哮喘发作期和缓解期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2(IL-12)、白细胞介素-13(IL-13)和干扰素(IFN-γ)与免疫球蛋白E(IgE)的浓度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生物素亲合素双抗体夹心和间接ELISA法分别对60例哮喘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患者进行血清IL-4,IL-12,IL-13,IFN-γ和IgE水平的测定.结果 60例哮喘急性发作期和哮喘缓解期患者血清IL-4,IL-13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血清IFN-γ,IL-12水平均较对照组(40例)显著下降(P<0.01);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清IL-4,IL-13水平高于哮喘缓解期患者(P<0.01),而IFN-γ,IL-12水平均较缓解组显著下降(P<0.01);在哮喘发作期患者血清中IL-4,IL-13水平与IgE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IL-12,IFN-γ水平与IgE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细胞因子分泌紊乱、网络失衡是哮喘病急性发作的重要因素,而细胞因子IL-4,IFN-γ,IL-12,IL-13等在其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外周血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32(IL-32)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及其与肝功能水平和HBV DNA载量的相关性。方法收集60例HBV携带者空腹血清标本,其中慢性HBV携带者39例,非活动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21例,另收集体检健康者50例(对照组),检测血清IFN-γ、IL-32和IL-6水平、HBV DNA载量及血清肝功能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慢性HBV携带者和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外周血IFN-γ、IL-32和IL-6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病毒载量慢性HBV携带者外周血IFN-γ、IL-32和IL-6水平均高于低病毒载量与高病毒载量携带者,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携带者外周血IL-32水平与AST水平呈正相关(r=0.32,P0.05),与ALB水平呈负相关(r=-0.27,P0.05)。结论细胞因子IFN-γ、IL-32和IL-6在慢性HBV感染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可作为评估HBV携带者肝脏炎症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IL-2)、IL-12、γ-干扰素(IFN-γ)、IL-4因子水平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该院收治的尖锐湿疣患者5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对两组研究对象外周血IL-2、IL-12、IFN-γ、IL-4及CD3^+、CD4^+、CD8^+、CD4^+/CD8^+T细胞亚群水平进行检测。结果研究组IL-2、IL-12、IFN-γ、Th1/Th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IL-4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CD3^+、CD4^+、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IL-2、IL-12、IFN-γ、IL-4因子水平存在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肺腺癌患者血清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并分析其与肺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将本院2018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86例肺腺癌作为研究组,另将同期我院体检健康者94例作为对照组。对比研究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血清IFN-γ、IL-4、IL-6水平;比较预后不良与预后良好肺腺癌患者治疗前血清IFN-γ、IL-4、IL-6水平,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治疗前血清IFN-γ、IL-4、IL-6水平对肺腺癌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血清IFN-γ水平研究组治疗前<研究组治疗后<对照组,IL-4、IL-6水平研究组治疗前>研究组治疗后>对照组(P<0.05)。预后不良组治疗前血清IFN-γ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IL-4及IL-6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IFN-γ、IL-4、IL-6联合预测肺腺癌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更高。结论 血清IFN-γ、IL-4、IL-6在肺腺癌患者中异常表达,可能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其联合检测可为患者预后评估提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对不同临床类型HIV-l感染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 18,IL-18)和白细胞介素-18结合蛋白(Interleukin 18 binding protein,IL-18BP)水平的影响.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67例经12个月以上HAART治疗有效的HIV-1感染者及18例健康人的血清IL-18和IL-18BP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HIV-1感染者血液中CD4+、CD8+T细胞水平.结果:不同临床类型HIV-1感染者血清IL-18、IL-18BP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A类HIV-1感染组CD4/CD8比值高于B类、C类HIV-1感染组(P<0.05,P=0.004,0.014).CD4+T细胞<500的两组血清IL-18、IL-18BP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正常对照组血清IL-18和IL-18BP水平呈正相关(P< 0.01,r=0.705).结论:HAART治疗不能完全逆转HIV-1感染者免疫系统失衡,但艾滋病患者早期治疗可能降低机体免疫系统失衡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付囡  樊沛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9):1240-1242
目的研究孕妇被动免疫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56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为阳性,由于各种原因未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孕妇为对照组,并选取同期102例HBsAg阳性,并且分别在妊娠第28、32和36周注射200IU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孕妇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新生儿的脐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检出率、HBV宫内感染率,两组产妇分娩时的血清HBV-DNA、白细胞介素(IL)-6、IL-12、干扰素-γ(IFN-γ)水平。结果观察组新生儿脐血清HBsAb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HBV的宫内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分娩时的血清HBV-DNA、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血清IL-12、IFN-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被动免疫对HBV宫内感染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其机制与机体感染HBV引发的免疫缺陷调节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
金边瑞香浸膏对小鼠血清IFN-γ、IL-4、IL-18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金边瑞香(daphne odora var.marginata,DOVM)浸膏对小鼠血清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8(IL-18)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昆明系小鼠6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对照组)和1、2、4、8、16 g/(kg.d)DOVM浸膏组共6组,每组10只。DOVM浸膏不同浓度组分别灌胃给药0.02 mL/g,1次/d,连续14 d;生理盐水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0.02 mL/g,1次/d,连续14 d。常规分离血清后,采用生物素双抗体ELISA夹心法(ABC-ELISA)测定各组小鼠血清IFN-γ、IL-4、IL-18的水平。结果1 g/(kg.d)DOVM浸膏组血清IL-4水平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生理盐水组与DOVM浸膏不同浓度组血清IFN-γ、IL-18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OVM浸膏不同浓度组间血清IFN-γ、IL-18水平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1 g/(kg.d)DOVM浸膏对小鼠IL-4的表达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杨岩  赖娅芳  盛慧萍  张小亚 《临床荟萃》2010,25(10):839-841
目的定量检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中HBVcccDNA与血清中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探讨CHB患者肝组织中HBVcccDNA定量与机体免疫的关系。方法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FQ-PCR)检测CHB患者肝组织内HBV cccDNA水平,同时检测肝组织、血清HBV DNA,并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LISA)定量测定血清IFN-γ、IL-10、TGF-β1水平。结果①患者的血清中IFN-γ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IL-10及TGF-β1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546.29±208.68)pg/L vs(762.82±78.58)pg/L,(403.71±177.48)pg/L vs(228.86±61.39)pg/L,(608.57±142.88)pg/L vs(373.86±86.18)pg/L(均P〈0.05)。②肝组织HBVcccDNA定量与肝组织HBV DNA及血清中HBV DNA定量均呈正相关(r=0.856、0.602,均P〈0.01),肝组织HBV DNA定量与血清中HBV DNA也呈正相关(r=0.745,P〈0.01)。③肝组织HBVcccDNA定量和肝组织HBV DNA定量均与血清中IFN-γ呈负相关(r=-0.679、-0.523,均P〈0.01),血清HBV DNA定量与IFN-γ呈负相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198,P〉0.05);肝组织HBVcccDNA定量、肝组织HBV DNA定量及血清HBV DNA定量与IL-10呈正相关(r=0.723、0.657、0.458,均P〈0.01),与TGFβ1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肝组织内HBVcccDNA、HBV DNA、血清中HBV DNA载量与血清中IFN-γ、IL-10水平有相关性,说明病毒活跃及持续感染,除了取决于病毒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外,更重要的是与宿主的免疫功能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孕妇血清和羊水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与胎膜早破合并宫内感染的相关性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 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住院胎膜早破孕妇52例(研究组),以及产科门诊定期产检的正常孕妇5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清与羊水IL-8、TNF-α水平;同步取胎盘胎膜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研究组血清和羊水IL-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研究组TNF-α仅羊水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37%vs4%,P<0.01).羊水IL-8水平与血清 IL-8水平呈较好的正性相关(r=0.677,P<0.01);羊水TNF-α与羊水IL-8水平间亦有较好的正性相关(r=0.788,P <0.01).结论:血清和羊水IL-8水平、羊水TNF-α水平与胎膜早破合并宫内感染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其中羊水IL-8的相关性最好.孕妇羊水IL -8、TNF-α水平可作为早期诊断胎膜早破合并宫内感染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周血Th1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Th2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及TIgE的水平在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发病中的作用以及肺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64例,其中喘息组27例,非喘息组37例,健康体检儿童20例为研究对象。用ELISA法测定Th1细胞因子IFN-γ、Th2细胞因子IL-4。荧光酶标法测定血清中TIgE的水平,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行肺功能检测。结果 (1)肺炎支原体肺炎喘息组、非喘息组与对照组三者比较应用方差分析,血清IL-4、IFN-γ、IFN-γ/IL-4及TIgE水平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2)肺炎支原体肺炎喘息组与非喘息组常规肺功能及小气道功能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00)。(3)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IL-4与IFN-γ水平经Pearson相关分析呈正相关(r=0.780,P=0.000)。(4)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IL-4与TIgE水平经Pearson相关分析呈正相关(r=0.531,P=0.000)。(5)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IL-4、IFN-γ水平经Pearson相关分析与肺功能FEV1/%、PEF%及V50%、V25%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490、-0.377、-0.296、-0.407,P均<0.05)。结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Th1/Th2值下降,Th2细胞占优势,患儿存在免疫失调;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肺功能改变主要表现为阻塞性、限制性或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5.
禹福科  郭亚 《临床医学》2011,31(4):18-2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中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10(IL-10)与HBV-DNA载量关系,为CHB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血清中IFN-γ、IL-4和IL-10的水平,荧光定量PCR法测血清HBV-DNA载量。结果 IFN-γ水平与HBV-DNA载量呈负相关(r=-0.290,P〈0.01);IL-4和IL-10水平与HBV-DNA载量正相关(r=0.320,r=0.352,P〈0.05)。结论血清中细胞因子IFN-γ、IL-4和IL-10与HBV-DNA复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探讨细胞因子在疾病预后中的作用。方法收集HBV相关ACLF患者24例(治愈者13例,死亡者11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30例和正常对照者15名,采用Luminex液相芯片技术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2、IL-4、IL-6、IL-8、IL-10、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GM-CSF)、γ干扰素(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细胞因子水平,并结合临床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ACLF组IL-6、IL-8和TNF-α水平高于CHB组和对照组(P0.01),CHB组亦高于对照组(P0.05);ACLF死亡组IL-6、TNF-α水平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明显高于治愈组(P0.05);TNF-α、IL-6与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之间呈明显负相关(r=-0.712,P0.001;r=-0.521,P=0.009);TNF-α、IL-6与MELD评分之间呈明显正相关(r=0.491,P0.015;r=0.379,P=0.048)。细胞因子与HBV DNA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HBV相关ACLF患者血清中多种细胞因子明显升高,其中IL-6和TNF-α水平随疾病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检测其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有助于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转归的判断。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探讨IL-23单独或联合IL-2诱导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效应及作用机制.IL-23(50 ng/ml)单独或联合IL-2(100 U/ml)体外诱导正常人PBMNC 72 h,并与白血病细胞株K562共同培养.采用CCK-8法测定不同时间诱导后的PBMNC对K562细胞的杀伤效应;采用ELISA方法检测杀伤活性最大时细胞培养液中IFN-γ的水平;应用RQ-PCR法检测诱导后PBMNC的穿孔素、颗粒酶B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IL-23单独或联合IL-2作用后的PBMNC均对K562细胞有杀伤活性,随着时间延长,杀伤率明显增加,各个时间点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细胞因子组培养液中分泌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其中以IL-23联合IL-2组诱导PBMNC表达IFN-γ的水平最高,与其它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各细胞因子组PBMNC的穿孔素、颗粒酶B mRNA的表达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且IL-23联合IL-2组的穿孔素、颗粒酶B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IL-23能促进PBMNC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与IL-2联合具有协同增强作用,并呈时间依赖性.IL-23作用于PBMNC后IFN-γ、穿孔素、颗粒酶B的表达均明显增加,且与IL-2具有协同作用.推测IL-23可能通过诱导PBMNC表达IFN-γ、穿孔素、颗粒酶B发挥抗白血病细胞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与T淋巴细胞失衡相关的血清炎症因子IL4、IFN-γ和TGF-β1、IL-10在支气管哮喘患儿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双抗夹心法(ELISA)检测5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和30例健康儿童血清中IL-4、IFN-γ和TGF-β1、IL-10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哮喘组IL4水平[(72.33±34.74)vs(38.17±17.12)pg/mL].显著升高(P〈0.01),而IFN-γ[(8.36±4.25)vs(10.57±3.58)ng/mL]、TGF-β1[(12.42±4.34)vs(26.14±6.32)ng/mL]和IL-10[(22.76±15.28)VS(38.28±15.17)pg/mL]水平显著降低(P〈0.05);TGF-β1和IL-10明显正相关(r=0.465,P〈0.01)。[结论]支气管哮喘患儿IL,4、IFN-γ和TGF-β1、IL-10紊乱可能因Th1/Th2功能失衡和Treg发育分化缺陷所致,调节气道T淋巴细胞失衡及相关炎症因子表达将是哮喘防治的一个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对银屑病患者辅助性T淋巴细胞(Th细胞)亚群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对20例银屑病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体外分别经植物血凝素(PHA)和PHA+黄芪诱导:即病例对照组和病例黄芪组,同时对1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体外经PHA诱导(即正常对照组),各组培养48h,用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Th类细胞因子IFN-γ和IL-4含量。结果:病例对照组IFN-γ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IL-4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病例黄芪组IFN-γ水平低于病例对照组(P〈0.05),而IL-4水平高于病例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可显著下调银屑病患者Th1亚群优势状态。促进向Th2亚群转换,改善患者Th1/Th2失衡状态,对银屑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患者化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2(IL-12)、γ干扰素(IFN-γ)及乳酸脱氢酶(LDH)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按照化疗后是否完全缓解分为完全缓解组(CR)和未完全缓解组(UCR)。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法(ELISA)法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酶法,分别测定并比较AML患者化疗前、后血清IL-12、IFN-γ及LDH的变化。结果初诊患者化疗前血清IL-12、IFN-γ含量显著低于正常,LDH高于正常;血清IL-12、IFN-γ、LDH含量与化疗的疗效相关,化疗过程中IL-12、IFN-γ持续降低和LDH持续升高者预后不良。化疗后CR组血清IL-12、IFN-γ含量较化疗前明显增高,LDH明显降低;化疗后UCR组血清IL-12和IFN-γ没有明显增高,LDH无明显下降;而化疗后CR组与UCR组比较,血清IL-12、IFN-γ、LDH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1)化疗效果与化疗后血清IL-12、IFN-γ和LDH的含量相关。(2)血清IL-12、IFN-γ等细胞因子的免疫学失衡可能是AML发病的重要因素,也为急性白血病对化疗的原发性耐药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3)血清IL-12IFN-γ和LDH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AML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