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究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自2009年9月至2015年12月收治29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全部患者都实施Solitaire AB支架与弹簧圈栓塞联合治疗.并对术后90天通过脑血管造影的复查,对患者栓塞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对29例患者中有25例患者100%填塞,3例超过91%填塞,1例85~90%填塞.同时,进行0.5~1年的随访,根据改良后的Rankin评分进行评价,其中有24例0分,3例1分,2例2分.有1例患者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出现严重的脑血管痉挛,引发弥漫性脑肿胀,经过抢救无效后死亡.其余患者没有出现栓塞术中动脉瘤破裂的现象,也没有手术支架移位以及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介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效果显著,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不会增加再次出血和血栓栓塞的发生几率,且对患者预后无影响.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对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将13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5例。对照组接受弹簧圈栓塞手术治疗,观察组接受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以及随访6个月时的再发责任血管卒中事件发生率、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栓塞有效率为98. 46%,显著高于对照组92. 30%(P 0. 05)。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预后良好率、复发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对照组有3例出现再发责任血管卒中事件,而观察组未发生此类事件,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0. 05)。结论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疗效确切,可以提高栓塞成功率,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效果,选择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介入治疗的31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瘤颈∶体大于0.5)手术方式及效果.结果:1.14例瘤颈∶体0.5~0.7者均接受单纯三维(3D)弹簧圈栓塞,术中12例栓塞率大于90%,2例小于90%.7例复查,6例100%栓塞.2.11例瘤颈∶体0.7~0.9.①2例接受单纯3D弹簧圈栓塞,术中栓塞率大于90%,1例复查,100%栓塞;②1例接受单纯3D弹簧圈栓塞失败,采用BAGDC技术,术中栓塞率大于90%,未复查;③1例接受单纯3D弹簧圈栓塞失败后采用双导管技术部分栓塞,术中栓塞率小于90%,复查,瘤腔仍部分残留;④7例接受二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例栓塞率大于90%,4例栓塞率小于90%.4例复查100%栓塞.3.6例瘤颈∶体≥1.0.①4例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中2例栓塞率大于90%,2例栓塞率小于90%.2例复查,1例瘤腔100%栓塞,1例瘤腔仍部分残留;②2例微小宽颈动脉瘤使用Neuroform支架覆盖瘤颈,术中均有造影剂残留,术后复查瘤腔均消失.结论:对颅内瘤颈∶体0.5~0.7的宽颈动脉瘤,单纯应用3D弹簧圈栓塞可获成功.对瘤颈∶体≥0.7者应采取单纯血管内支架植入或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  相似文献   

4.
赵林  李林芳  张楠  刘增品  王铁刚  周存河 《临床荟萃》2011,26(21):1898-1899
对于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治疗,瘤颈重塑技术十分重要,常采用颅内自膨胀支架结合水解、电解弹簧圈栓塞,或采用球囊辅助结合水解、电解弹簧圈栓塞[1]。球囊半覆盖瘤颈辅助栓塞技术,国内未见报道,我们采用球囊半覆盖技术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5例,现将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7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医学影像科采用球囊半覆盖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5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经验及栓塞效果.方法 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我们对26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应用Solitaire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围术期给予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术后3个月复查脑血管造影评价栓塞效果.结果 26例患者共使用27枚Solitaire支架,其中1例患者使用2枚支架.术中支架均顺利到位,放置位置满意,即刻血管造影致密栓塞24例,次全栓塞2例,支架释放位置满意,载瘤血管通畅,3个月后,23例患者获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随访,无动脉瘤复发迹象.结论 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操作简单,栓塞率高,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球囊或支架辅助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24例,介入治疗术前经影像学检查或术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明确诊断.采用全身麻醉,经股动脉穿刺入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根据动脉瘤的形状、大小,采用相应辅助技术,选用合适的弹簧圈,逐步将瘤腔满意填塞.结果 24例患者共计24个瘤体,使用球囊辅助弹簧圈技术栓塞8个,使用支架辅助栓塞技术16个,其中100%栓塞21例,95%栓塞2例,死亡1例.23例患者电话随访1个月后恢复良好,无再出血发生.结论 联合使用支架和微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支架在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使用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效果,选择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使用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的14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瘤颈∶体平均0.96)手术方式及效果。11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其中应用Neuroform支架6例,LEO支架5例。1个Neuroform支架覆盖瘤颈2例,2个LEO支架重叠覆盖瘤颈1例。结果:10例在术后3个月~12个月复查造影。①11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应用Neuroform支架6例,LEO支架5例;术中5例100%栓塞,3例复查瘤腔均不显影;术中6例75%~90%填塞,但均有造影剂严重滞留,4例复查,3例瘤腔完全闭塞,1例瘤腔扩大。②2例采用1个neuroform支架覆盖瘤颈,术中均有造影剂严重滞留,复查瘤腔均不显影。③1例采用2个neuroform支架重叠覆盖瘤颈,术中有造影剂严重滞留,10个月后瘤腔消失。结论:对颅内宽颈动脉瘤采取单纯血管内支架或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治疗关键是血管内支架的选择和操作技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可解脱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动脉瘤的疗效,评价该技术的安全性.方法 所选24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介入治疗术前影像学检查或术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在DSA监视下,载瘤动脉放置LEO支架封堵动脉瘤口,然后经支架网眼在微导丝引导下,电解可脱式弹簧圈栓塞动脉瘤腔,直到瘤腔致密填塞为止.结果 所有病例均一次成功置入支架,支架置入后造影显示支架位于载瘤动脉内并跨越动脉瘤颈.其中100%栓塞21例,95%栓塞2例,死亡1例.23例患者电话随访1个月后恢复良好,无再出血发生.结论 支架半释放技术联合微弹簧圈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 Solitaire AB 支架在辅助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武装警察总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应用 Solitaire AB 支架治疗的86例(91枚)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到2年,根据 Raymond 分级、改良 Rankin 评分、DSA 检查评价颅内动脉瘤影像学及临床结果。【结果】86例患者91枚动脉瘤中致密栓塞49枚(53.8%),瘤颈残余27枚(29.7%),部分栓塞15枚(16.4%)。栓塞术后复查 DSA、MRA 或 CTA 检查显示,48枚(55.1%)动脉瘤栓塞情况稳定,32枚(36.7%)动脉瘤内有进一步血栓形成,7枚(8.0%)动脉瘤可见动脉瘤内再通。3例患者发生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术后3个月改良 Rankin 评分0~2分恢复良好者为77例(93.9%),3~6分者5例(6.1%),4例失访。【结论】Solitaire AB 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可提高致密栓塞率,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其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颅内宽颈动脉瘤无论血管内介入治疗还是手术夹闭,都是神经外科非常棘手的难题。随着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的推广应用,血管内栓塞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手段。但据报道,85%的窄颈动脉瘤可通过血管内介入治疗获得完全闭塞,而宽颈动脉瘤中只有15%可获得完全闭塞[1]。鉴于单纯弹簧圈栓塞时弹簧圈易于突入载瘤动脉,无法致密填塞,目前临床已先后应用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技术和颅内专用自膨支架来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近年来作者应用血管内自膨式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和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技术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动脉瘤13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3例患者均为本院2005年2月~2007年12月确诊为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男8例,女5例;年龄32~68岁,平均44岁。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11例(按Hunt-Hess分级:Ⅰ级3例,Ⅱ级6例,Ⅲ级2例;合并颅内血肿2例);动眼神经麻痹2例。1.2影像学检查本组病例均行CTA及DSA检查,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1例,后交通动脉5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2例,眼动脉3例,椎动脉1例,基底动脉顶端1例。动脉瘤直径3~15 mm,瘤颈宽度2~7 mm,7...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球囊辅助电解可脱式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效果。方法采用全身麻醉,经股动脉入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机监视下,先经导引导管放置不可脱球囊于载瘤动脉瘤开口处,然后在微导丝引导下,再置微导管头端于动脉瘤腔内。在行电解可脱式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前,先在透视下用低浓度造影剂缓慢充盈动脉瘤开口处的球囊,使其暂时闭塞载瘤动脉与动脉瘤颈开口后,通过预先放置的微导管用合适的弹簧圈填塞动脉瘤囊,然后抽出球囊内的造影剂,恢复血流后行造影检查,确认所致弹簧圈稳妥后再解脱。如此反复进行,直到弹簧圈填塞满意为止。结果 10例宽颈动脉瘤患者在球囊辅助下弹簧圈均填塞满意,其中1例在栓塞左侧后交通动脉开口处宽颈动脉瘤结束撤出球囊复查造影时,发现半环弹簧圈突出载瘤动脉内,但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在扩展了栓塞动脉瘤适应证的同时,也有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但是,由于它是一种不开颅、创伤小、恢复快的技术操作,对宽颈动脉瘤来说,该项介入治疗技术仍是一种比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球囊辅助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治疗的应用体会.方法 采用球囊辅助技术对57例患者57个颅内宽颈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观察其安全性、有效性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49例达到完全致密填塞;8例因瘤颈非常宽大而使瘸颈部未能致密填塞;7例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4例出现术后一过性肢体运动障碍;无死亡病例.术后36例患者进行3个月至4年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6.9个月.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复查,8例动脉瘤瘤颈复发,载瘤动脉通畅.结论 球囊辅助技术是处理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Neuroform自膨式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接受介入治疗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152例纳入研究,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单纯弹簧圈组)56例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支架辅助组)96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治疗一般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及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复发率及预后。结果:2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支架辅助组NIHSS评分低于单纯弹簧圈组,GCS分数高于单纯弹簧圈组(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支架辅助组复发率及mRS评分低于单纯弹簧圈组(P<0.05)。结论: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在弹簧圈栓塞的基础上联合Neuroform自膨式支架可明显提高疗效,同时降低动脉瘤的复发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Solitaire AB支架半释放技术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前循环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10月33例患者34个前循环宽颈动脉瘤采用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和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采用支架半释放技术,33例患者共应用Solitaire AB支架34个,均成功到位并准确释放。1个支架内血栓形成,其余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动脉瘤完全栓塞26个,瘤颈残留6个,部分栓塞2个。载瘤动脉通畅。除1例后交通动脉瘤病人术后3 d并发颅内出血死亡外,余32例临床随访6~12个月无临床症状加重,未发生再出血及缺血并发症。22例术后6~12个月行DSA随访,2个动脉瘤瘤颈有残留,未见支架内狭窄和闭塞。结论 Solitaire AB支架操作简便,采用支架半释放技术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前循环宽颈动脉瘤是安全的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临床效果,选择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栓塞治疗25例颅内微小动脉瘤(直径小于3.0mm)的手术方式及效果。均在全麻下行介入治疗。术后即刻血管造影:16例单纯弹簧圈栓塞中14例100%填塞,2例95%填塞;6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中4例100%填塞,2例95%填塞。3例单纯支架覆盖瘤颈造影剂滞留加重。结果:单纯弹簧圈栓塞中10例复查,8例100%填塞,2例50%填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4例复查,全部100%填塞。2例单纯支架覆盖瘤颈复查动脉瘤均不显影。结论:对颅内微小动脉瘤采取单纯使用弹簧圈或结合颅内支架栓塞是较好的治疗方法,治疗关键是治疗方法的选择和微导管的操作技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05年~2009年24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单纯应用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动脉瘤6例,应用颅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动脉瘤18例,其中100%栓塞17例,95%栓塞5例,90%栓塞2例。术中并发症3例:弹簧圈溢入载瘤动脉2例,支架移位1例。24例术后2~46个月随访,均无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结论: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支架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颅内支架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中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治疗过程,其中3例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2例位于颈内动脉眼动脉段,2例位于颈内动脉后交通段,1例位于前交通动脉,2例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部,1例位于椎动脉,1例位于基底动脉;绝对宽颈(瘤颈〉4mm)动脉瘤9例,相对宽颈3例,瘤颈/瘤体均〉0.7。术中将颅内支架引至动脉瘤处并释放支架覆盖动脉瘤颈,然后行弹簧圈栓塞术。结果7例采用Neuroform自膨式支架,5例采用Leo支架,12枚支架全部成功释放。其中100%栓塞8例,95%栓塞3例,1例支架释放后动脉瘤不显影未行弹簧圈栓塞。1例术中出血经迅速填塞弹簧圈及支持对症治疗后患者治愈。本组患者无死亡。10例术后3个月随访造影,9例动脉瘤腔完全闭塞,1例达95%栓塞,载瘤动脉无狭窄。结论颅内自膨式支架辅助弹簧圈闭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既可保护载瘤动脉通畅,又可提高宽颈动脉瘤栓塞的致密程度,效果较好,并且可降低穿支血管阻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型和巨大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方法的选择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方法]对16例经DSA确诊为大型和巨大型颅内动脉瘤进行了经皮穿刺血管内治疗,其中椎动脉瘤2例,基底动脉瘤4例,后交通动脉瘤1例,眼动脉瘤2例,颈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7例,分别采用了球囊,游离弹簧圈,MDS-N(机械解脱弹簧圈),GDC水解弹簧圈,Neuroform支架辅助水解弹簧圈栓塞技术.[结果]游离弹簧圈致密填塞6例,6例95%以上填塞,2例获90%填塞.2例行球囊载瘤动脉栓塞术.支架结合GDC或水解弹簧圈致密填塞4例,另4例应用水解弹簧圈有2例获致密填塞,2例获95%栓塞.除1例因术中游离弹簧圈脱入大脑中动脉术后出现轻偏瘫,其余病例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8例随访2个月至3年,无再出血或症状加重.[结论]大型和巨大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术中常见并发症及其防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学院近3年来采用血管内治疗的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并参考有关文献,探讨减少和处理术中并发症的操作技巧和经验.结果 60例患者血管造影共检出69个囊形动脉瘤和1个椎动脉夹层动脉瘤.65个囊形动脉瘤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其中支架辅助栓塞5例,球囊辅助栓塞3例.有50例患者的53个(81.5%)动脉瘤被完全栓塞,5例的8个动脉瘤被次全栓塞(12.3%),3例的4个(6.2%)被部分栓塞;治疗失败1例.1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行载瘤动脉闭塞.发生术中动脉瘤破裂4例;症状性血管闭塞2例;支架移位、弹簧圈脱出1例;术中血管痉挛15例.出院时恢复良好率达93.3%(mRS≤2分).随访55例(91.6%),时间1~24个月,恢复良好(mRS≤2分)51例(92.7%),死亡3例;随访期间无再出血和动脉瘤复发.结论 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确切;提高于术操作技巧,减少和正确处理术中并发症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破裂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给予可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动脉瘤。结果 20例动脉瘤患者均成功完成栓塞,其中16例窄颈动脉瘤患者给予可解脱弹簧圈栓塞,4例宽颈动脉瘤患者给予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栓塞。术后即刻造影结果显示,完全栓塞19例,瘤颈残留1例,部分栓塞0例。无出血和血栓等并发症发生。16例动脉瘤随访3~12个月,无动脉瘤复发。改良Rankin评分(MRS)显示,0分10例,1分9例,2分1例。结论弹簧圈栓塞治疗前循环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而提高动脉瘤的致密栓塞率是防止复发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