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肠癌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临床中多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化疗、放疗以及靶向治疗等.大肠癌的恶性程度较高,容易复发转移.术后放化疗在预防大肠癌复发转移中具有一定效果,但患者耐受性较低.中医学具有多种医疗方法,其与大肠癌根治术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预防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基于中医学对大肠癌的认识,积...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结合血管成像对大肠癌患者术前诊断价值的探讨。方法收集就诊于我院普外科的大肠癌患者50例,术后经过病理证实,且术前已完善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结合血管成像检查,对术后病理证实的结果与CT检查提示的征象进行比较。结果所有大肠癌患者术后的病理结果与患者术前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结合血管成像相比无明显异常,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对大肠癌进行术前分期的评估中,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结合血管成像对其正确的诊断率为86.0%。结论对大肠癌患者术前完善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结合血管成像很有必要,其可为临床医生的手术方法及术后治疗提供一定的帮助,具有良好的术前诊断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3.
多原发大肠癌又称大肠重复癌 ,大肠癌患者中有2 %~ 9%的患者为多原发大肠癌 ,我院 1990年以来收治 9例多原发大肠癌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9例多原发大肠癌临床资料见附表。附表  9例多原发大肠癌临床资料例号性别年龄癌灶顺序部位诊断方法病理类型术后第一癌灶升结肠术前钡灌肠粘液腺癌浸润性右半结肠切除术第二癌灶1 ) 乙状结肠术前纤维结肠镜腺癌溃疡型横降乙状结肠切除术1男 43 (2年 ) 2 )回肠末端 -直肠上端吻合术第三癌灶1 ) 降结肠术中发现腺癌结节型第四癌灶1 )结肠脾曲术前纤维结肠镜腺癌溃疡型第一癌灶升结肠术前钡灌肠…  相似文献   

4.
同时性多原发大肠癌2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同时性多原发大肠癌的外科诊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同时性多原发大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均行同期手术切除,其中姑息性切除2例,根治性切除25例.其5、10年生存率分别为59.3%及37.0%,与同期大肠单癌病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肠癌治疗原则是根治性切除,患者术前或术中应常规行全程结肠镜检查,术中应常规解剖标本和仔细探查,可发现潜在的多原发病灶,以达到同期根治性切除的目的 .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大肠癌患者组织和外周血中Anchor Attachment蛋白(anchor attachment protein,AAP)的表达对大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术后复发转移风险的预测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武汉市第五医院收治的大肠癌患者107例,均行手术治疗,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判定AAP阳性表达;ELISA法检测静脉血AAP水平;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复发转移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带入Logistic回归模型中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AAP在大肠癌原发灶中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正常肠黏膜组织;此外,AAP阳性表达及其血清水平与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和肿瘤最大直径均无关(P>0.05),与远处转移、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Dukes分期、浸润深度和TNM分期均密切相关(P<0.05);AAP表达及其血清水平与大肠癌患者术后3年发生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和复发转移有关(P<0.05),AAP表达为阳性的大肠癌患者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中位时间明显短于AAP表达阴性的大肠癌患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肠癌的组织分化和Dukes分期是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AAP的表达与大肠癌复发和转移密切相关,对预测和判断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有重要意义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大肠癌患者外周血癌细胞CK20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癌细胞角蛋白20(cytokeratin,CK20)检测与转移复发的关系。方法:以非同位 素RT-PCR方法,检测30例大肠癌患者术前和术后外周血中大肠癌细胞的标志物CK20,同时检测20例健康者外周血作对 照。结果:30例患者外周血中查出CK20阳性表达23例,阳性率76.67%,20例健康者外周血均无CK20表达。CK20阳性检 出与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天内外周血CK20阳性检出较术前多出2例。随访 发现,外周血CK20扩增阳性者,术后发生肝转移的机会增加(33.3%)。结论: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癌细胞CK20可 提高大肠癌临床分期的准确性,帮助综合判断患者的预后,且可能有助于早期诊断大肠癌肝脏微小转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手术对大肠癌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将74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和对照组,腹腔镜组采用腹腔镜辅助大肠癌根治术,而对照组则采用开放式的手术治疗。比较2组大肠癌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的恢复情况和生存及复发率以及2组患者的营养状况的差别。结果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大肠癌患者的术中阳性淋巴结清扫数目无显著性差异(P>0.05);腔镜组术后的切口并发症、肺部感染和腹腔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术后1周腹腔镜组患者的血清ALB、PA和LC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大肠癌患者的术后1年生存率和转移复发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下行大肠癌根治术能够减少患者在手术中的损伤,改善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8.
大肠癌骨髓微转移的检测及其对治疗的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大肠癌患者骨髓中微转移的检测,并观察手术前后的变化情况.方法应用CK20非同位素RT-PCR方法,检测51例大肠癌患者术前和术后化疗后骨髓中转移癌细胞.结果51例术前骨髓中CK20阳性检出36例,阳性率70.6%.阳性检出与Dukes分期、淋巴转移显著相关.术后早期短程化疗结束后13例转阴.结论大肠癌患者骨髓转移癌细胞的检测,有助于大肠癌血路转移的早期诊断,对判断肿瘤恶性程度和患者预后并指导术后辅助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意义.术后早期短程化疗对消除大肠癌微转移具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肠癌致急性肠梗阻术后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78例大肠癌致急性肠梗阻病例临床资料,对其各项术前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影响术后30d内死亡的因素。[结果]78例大肠癌致急性肠梗阻入院后30d内死亡15例,死亡率为19.2%(15/78)。单因素分析显示大肠癌致急性肠梗阻患者术后死亡的发生与患者年龄、ASA评分、是否有腹膜炎及术前肾功能情况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大肠癌致急性肠梗阻患者中,年龄、ASA评分、是否有腹膜炎及术前肾功能情况是影响患者术后死亡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多原发性大肠癌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多原发性大肠癌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 65例多原发性大肠癌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共 65例 ,占同期收治大肠癌病例的 1.3 % ( 65 /5 0 70 ) ,其中同时性多原发癌 3 5例 ,异时性多原发癌 3 0例 ,65例均行手术治疗 ,3 5例同时性多原发癌行根治性切除 2 9例 ,患者 5年生存率为 3 4.6% ( 9/2 6) ;3 0例异时性多原发癌首次治疗时 2 8例行根治术 ,2例行局部切除术 ,患者第一癌术后 5年生存率为 92 .0 % ( 2 3 /2 5 )。结论 多原发性大肠癌以手术治疗为主 ,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多原发性大肠癌患者 5年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大肠息肉癌变的相关影响因素及探讨全结肠镜检查对大肠癌及腺瘤患者诊断治疗的重要性。方法 对电子肠镜检查中检出的大肠息肉及大肠癌患者的内镜特点及病理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在1100例肠镜检查者中, 发现大肠息肉患者387例(1543枚), 大肠息肉中有42例发生癌变(42枚), 息肉好发部位为左半结肠。左半结肠息肉、宽基息肉、直径>2cm息肉和绒毛状腺瘤容易癌变。大肠癌患者326例, 检出率29.63%。大肠息肉、大肠癌以及大肠息肉癌变高发年龄均为45岁以上, 具有相似性。大肠癌伴结直肠息肉患者92例, 多原发癌29例。术后再发息肉患者66例。结论 大肠息肉癌变与患者年龄, 息肉部位、大小、形态以及病理类型显著相关。大肠癌及腺瘤患者做全结肠镜检查可以防止漏诊, 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和总结高龄大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特点及处理.方法回顾分析1994年6月~2001年6月102例年龄超过65岁经手术治疗的大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2例高龄大肠癌患者有68例(66.7%)并存其他疾病,术后并发症28例(27.5%),围手术期死亡6例(5.9%).结论高龄大肠癌患者并存病多,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高.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大肠癌患者血清IL-10水平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大肠癌患者血清IL-10浓度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测定了56例大肠癌患者术前、术后血清IL-10浓度。结果:大肠癌患者术前、术后血清IL-10浓度均高于健康人,术前血清IL-10浓度高于术后,不同分期的大肠癌患者其术前血清IL-10浓度也不相同。结论:血清IL-10浓度可作为大肠癌术后随访观察的指标之一,并且与Duke's分期相关,是估计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大肠癌(CRC)患者外周血STAT1,STAT3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状态与大肠癌预后的关系以及影响大肠癌患者预后生存的因素。方法 采用队列研究的方法,对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确诊的原发性大肠癌住院患者239例进行生物学采样并随访,通过甲基化特异性高分辨率熔解曲线(MS-HRM)分析STAT1,STAT3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状态。结果 239例大肠癌患者术后1年、3年和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为94.90%、86.00%和67.20%。STAT1,STAT3基因甲基化状态与大肠癌患者术后生存期无关(STAT1:HR=0.85,95% CI:0.55~1.30,P=0.44;STAT3:HR=0.75,95% CI:0.36~1.58,P=0.45),Dukes分期(HR=1.31,95% CI:1.14~1.51,P<0.01)和术中肠吻合器的使用(HR=1.98,95% CI:1.25~3.14,P<0.01)是影响大肠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Dukes分期为C、D期的患者死亡风险显著高于A、B期(HR=1.31,95% CI:1.14~1.51,P<0.01),术中使用肠吻合器的患者预后优于没有使用肠吻合器的患者。而性别、年龄、肿瘤位置、肿瘤大体分型、组织学分型、术后化疗与大肠癌的预后无关。结论 Dukes分期是影响大肠癌预后生存的独立因素,术中使用肠吻合器患者预后优于未使用者,外周血STAT1,STAT3基因甲基化状态尚不能作为影响大肠癌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提高同时多原发大肠癌诊断率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8例同时多原发大肠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同时多原发大肠癌18例,癌灶38个,其中腺瘤癌变占263%,均行手术治疗,术后三年生存率、五年生存率分别为647%和470%。结论术前钡灌肠造影、纤维结肠镜检查,术中充分仔细探查全结肠及经结肠切口结肠镜检查,是提高同时多原发大肠癌诊断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多原发大肠癌7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ang W  Zhou ZW  Wan DS  Lu ZH  Chen G  Pan ZZ  Li LR  Wu XJ  Ding PR 《癌症》2008,27(5):505-509
背景与目的:多原发大肠癌在大肠癌中并非少见,但其生物学行为较独特。本研究探讨多原发大肠癌(MPCC)的临床特点、诊断、外科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997~2003年间手术治疗的70例MPC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同时性多原发大肠癌(SC)61例,异时性多原发大肠癌(MC)9例,并结合随访资料进行生存分析。结果:55例患者术前经肠镜、钡灌肠或CT诊断,15例患者因远端肿瘤过大无法进镜于术中诊断。70例患者中伴发结肠多发腺瘤性息肉者33例。除3例患者肿瘤广泛播散仅行短路手术外,其余均同期手术切除。其中根治性切除52例,姑息性切除15例。总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65.7%和45.7%,其中根治性切除患者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8.1%和59.3%。结论:MPCC的发生过程与腺瘤及息肉关系密切。其手术治疗并无固定模式,需根据肿瘤的位置、范围、间距以及患者的综合情况等决定。MPCC总体预后较好。应着重随访伴发腺瘤及息肉的MPCC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EAmRNA、HNP1-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NestedRT-PCR法检测外周血CEAmRNA、ELISA法检测血清HNP1-3在大肠癌患者术前组、术后组及正常对照组中的表达。结果:外周血CEAmRNA在大肠癌患者术前组、术后组及正常对照组的阳性率分别为54%、34%、5%,术前组和术后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44),二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P=0.012);CEAmRNA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及分化程度无关,但与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外周血CEAmRNA对大肠癌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4%、95%。大肠癌患者术前组血清HNP1-3浓度中位数为20.33ng/ml,正常对照组7.69ng/ml,术后组14.35ng/ml;术前组、术后组血清HNP1-3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5);并且血清HNP1-3水平也与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血清HNP1-3对大肠癌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62%、95%。联合检测外周血CEAmRNA与血清HNP1-3的敏感性(72%)及特异性(100%)均高于单一指标。结论: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EAmRN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且与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HNP1-3在大肠癌患者血清中呈高表达,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有望成为一种新的大肠癌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外周血CEAmRNA表达及血清HNP1-3水平可提高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对发现大肠癌微转移可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大肠癌术后发生肝转移的关系。方法检测160例大肠癌标本中VEGF、和MVD的表达并结合随访结果。结果 VEGF、和MVD与大肠癌的临床分期密切相关:Duke C期的vEGF和MVD表达高于B期,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发生肝转移组VEGF和MVD表达高于无转移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检测大肠癌病灶中MVD和VEGF的表达能预测患者的临床分期,MVD和VEGF过度表达的患者,术后发生肝转移的危险性大。  相似文献   

19.
李智  王刚成  韩广森  李进东 《中国肿瘤临床》2004,31(19):1111-1112,1116
目的:探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理想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8月~2002年8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31例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的临床资料,17例接受大肠癌次全切术,14例接受大肠癌常规手术.比较手术前、后患者体重、血浆营养参数(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以及术后排便次数、术后复发率在两种手术方式组间的差异.结果:患者的体重变化、血红蛋白、血浆蛋白的变化及术后每天排便次数在两种术式组中无明显差异(P>0.05);次全大肠切除术组复发率比常规手术方式组低,二者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次全结肠切除术较大肠癌常规手术更适合于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术前、术后和复发转移时外周血MDR-1mRNA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7月至2010年5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术前(n=30)、术后(n=33)和复发转移(n=28)大肠癌患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不同时间点患者的外周血MDR-1 mRNA并进行比较。结果 MDR-1基因和内参β-actin基因扩增良好,扩增效率分别为92.8%和105.7%。实时定量PCR检测显示MDR-1基因扩增产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大肠癌术前患者外周血中MDR-1mRNA相对表达量为0.565±0.069,术后患者为0.271±0.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转移大肠癌患者MDR-1mRNA相对表达量为1.458±0.254,明显高于在术前及术后大肠癌患者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癌患者外周血MDR-1 mRNA表达水平在不同时间点存在差异,不同时间点检测外周血MDR-1 mRNA表达对制定临床治疗策略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