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从循证医学角度评价中国人群ABO血型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及乙型病毒性肝炎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通过检索可得的中英文数据库,收集我国不同区域发表的关于ABO血型与HBV或乙型病毒性肝炎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R软件对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中国人群中ABO血型与HBV的感染无关。ABO血型与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相关性,B型血个体较非B型血个体发生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9047,95%CI (0.8328;0.9828),P值为0.0177,0.05。结论 HBV感染与ABO血型之间无相关性,但ABO血型与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B型血的人群感染HBV后更不容易发展成为乙型病毒性肝炎。  相似文献   

2.
重型肝炎患者血清sCR1与肝功能损伤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重型肝炎患者血清sCR1浓度的变化 ,探讨其临床意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对 3 0例重型肝炎、46例慢性病毒性肝炎及 3 0例正常人群红细胞研究表明 ,重型肝炎及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sCR1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人群 (P <0 0 1) ,但重型肝炎患者血清sCR1浓度升高的幅度明显大于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 (P <0 0 1) ,并与CHE、PT及PTA的变化明显相关。重型肝炎患者血清sCR1浓度的变化与肝功能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该指标可作为分析重型肝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判断病情发展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中ABO血型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安贞医院2013-01至2014-12收治入院的1 039例NSTEMI患者(病例组)和经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证实冠脉正常的1 039例患者(对照组)的ABO血型的临床资料。观察记录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既往病史及ABO血型等。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A血型287例(27.6%)和259例(24.9%),B血型345例(33.3%)和356例(34.3%)AB血型102例(9.8%)和114例(11.0%),O血型305例(29.4%)和310例(29.8%),两组ABO血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A血型与非A血型、B血型与非B血型、AB血型与非AB血型和O血型与非O血型分析,在两组间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调整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脑血管疾病和吸烟等心肌梗死危险因素后,模型显示A、B及AB血型者罹患NSTEMI的风险与O血型者相似;A、B AB及O血型与NSTEMI的发生均没有相关性。结论:ABO血型与NSTEMI的发生无关。  相似文献   

4.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合并病毒性肝炎40例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亢)合并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对40例甲亢合并病毒性肝炎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综合分析。结果 85%病人血清总胆红素(SB)升高,SB平均值为454.9±293.2μmol/L重型肝炎发生率为32.5%;病人肝病病情与甲亢病程长短和病情轻重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病前使用抗甲状腺药物者SB显著高于未使用抗甲状腺药物者(P<0.01);在综合护肝治疗同时加用小至中等剂量抗甲状腺药治疗后,82.5%病例肝功能恢复、甲亢症状控制。结论 甲亢合并病毒性肝炎黄疸程度深,重型肝炎发生率高,但肝病病情轻重与甲亢病程和病情无显著差异,在加强护肝治疗的基础上同时使用小至中等剂量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可使大部分病例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5.
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重度及重型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重度及重症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8例重度或重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基本用药相同,观察组加用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25天,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和胆碱酯酶(CHE)的水平,统计病死率。结果疗程结束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TBIL、PTA、CHE水平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重症肝炎观察组病死率为43.2%,对照组为41.94%,两者比较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重度和重症型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不确切。同时难以降低重症肝炎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本地区近6年急性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1年10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急性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188例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8例戊肝中非老年组(年龄<60岁)137例,老年组(年龄≥60岁)51例;均为四季散发病例,无家庭聚集现象。临床类型急性黄疸型152例(80.85%);急性无黄疸型24例(12.77%);重型肝炎12例(6.38%)。非老年组重型肝炎5例(3.65%),无死亡病例。老年组重型肝炎7例(13.73%),死亡3例。老年组乏力、黄疸、腹水及重症肝炎发生率较非老年组明显增高,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T-BIL、D-BIL、AS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ALT、ALB、CHE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组7例重型肝炎中6例发现合并抗-HBs+抗-HBc阳性。结论急性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中,急性黄疸型比例高,老年组重症肝炎发生率高,死亡率高,其中针对抗-HBs伴随有其他抗体阳性患者,要注意隐匿性HBV感染的存在,应使用高敏感性检测方法进一步行HBV DNA检测,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重型肝炎患者可溶性补体受体1型(sCR1)浓度及红细胞粘附活性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76例重型肝炎、22例重型肝炎恢复期、58例肝硬化、58例慢性病毒性肝炎及80例正常人群进行了细胞竞争酶联免疫实验和红细胞天然免疫粘附功能实验.结果重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sCR1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重型肝炎患者明显高于肝硬化、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P<0.01)并与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时间(PT)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变化明显相关.重型肝炎患者红细胞CR1粘附活性显著下降,与sCR1含量呈负相关.结论重型肝炎患者血清sCR1浓度变化与肝功能损伤程度密切相关,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联合检测是评估重型肝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判断病情发展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IL-12与TNF在病毒性肝炎发病过程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64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血清IL-12与TNF水平。结果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L-12与TN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与临床病型关系密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恢复期,血清IL-12水平正常(P>0.05);血清TNF在急性肝炎正常(P>0.05),慢性肝炎及部分重型肝炎仍高于正常(P<0.05)。血清IL-12与TNF水平与血清总胆红素及ALT水平呈正相关。结论IL-12及TNF参与了病毒性肝炎的免疫病理过程。早期检测血清IL-12与TNF水平,可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血型相关性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 elicobacter pylori,Hp )感染与遗传因素 ABO血型的相关性。方法 作者观察了 177例消化性溃疡患者 :Hp感染的为 A组 12 7例和无 Hp感染的 B组 5 0例 ,将其 ABO血型分布比率相互比较并与对照组华东地区人群血型分布比率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1A组 O型血比率 (5 3.5 4% )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2 B组血型分布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与 A组也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Hp感染与 O型血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广西黑衣壮族人群肝硬化的发病情况,分析肝硬化患者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那坡县中医院及人民医院住院的广西黑衣壮族人群肝硬化患者313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按年龄分为成人期(19~40岁),更年期(40~60岁),老年期(60岁以上)各组,观察各组比例以及HBsAg阳性率及肝硬化住院患者的病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男性与女性比例均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211例(70.3%),酒精性肝炎肝硬化76例(25.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硬化13例(4.3%);观察组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280例(89.5%),酒精性肝炎肝硬化20例(4.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硬化13例(4.1%),两组相比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炎肝硬化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32例男性患者中,HBsAg阳性率为68.9%;在81例女性患者中,HBsAg阳性率为11.11%,男、女HBsAg阳性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成年人组HBsAg阳性率与其余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黑衣壮族肝硬化主要病因为乙型病毒性肝炎,男性的乙肝病毒感染率及肝硬化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11.
血清前白蛋白在肝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了解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前白蛋白 (PA)的变化 ,探讨测定血清前白蛋白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诊断价值。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 2 7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前白蛋白 ,比较不同临床类型的血清PA的水平及同一临床类型间PA与A的异常率。血清PA的水平在急性肝炎与轻度慢性肝炎之间、慢性肝炎轻度与中度、中度与重度之间、肝硬化与慢性重型肝炎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急性肝炎组PA与白蛋白 (A)两者相比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PA值比A值更灵敏地反映肝功能损害。血清PA的水平持续 <10 0mg/L作为重症肝炎早期诊断指标之一。检测血清PA对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病情判断和预后估计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无偿献血人群中RhD阴性血型血清学表型分布特点。方法:选择中心血站2017年1月—2022年8月共39 105名初次献血者中RhD血型初筛为阴性的141例样本,采用血型血清学检测方法进行确认试验,利用血型群体遗传学研究方法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141例RhD血型初筛阴性献血者中,确认RhD阴性139例、RhD变异2例,RhD阴性献血者占献血人群的0.36%;139例确认RhD阴性献血者4种主要抗原频率分别为C:0.446 0,c:0.935 3,E:0.057 6,e:1.000 0,RhCcEe表型分布特征为ccee>Ccee>CCee>CcEe=ccEe,其中ccee表型和Ccee表型占87.8%,表型频率观察值与期望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327,P>0.05);139例确认RhD阴性献血者中,ABO血型分布为A型(40.3%)、O型(33.1%)、B型(20.1%)、AB型(6.5%)。结论:RhD阴性献血人群中,4种主要抗原表达以e抗原频率最高,RhCcEe表型分布以ccee、Ccee为主,ABO血型分布中A型...  相似文献   

13.
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庚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武汉地区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庚型肝炎病毒(HGV)感染的情况。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抗HGV和HGV RNA,并对庚肝病毒感染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351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抗HGV阳性者56例,占15.05%;此56例中HGV RNA阳性者21例,占37.50%。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抗HGV阳性率及庚肝抗体阳性者中HGV RNA阳性率分别为:甲肝14.29%(5/35)及20.00%(1/5);乙肝17.29%(37/214)及35.14%(13/37);丙肝14.52%(9/62)及55.56%(5/9);戊肝4.00%(1/25),0.00%(0/1);非甲~戊肝26.67%(4/15),50.00%(2/4)。56例抗HGV阳性者中43例有输血、使用血制品或静脉药癌史,占76.79%。HGV感染在肝炎各临床类型分布为急性、慢性和重型肝炎患者无明显差异,且无性别和年龄分布的差异。HBV重叠感染HGV患者的SALT及TBil水平明显高于单纯HBV感染者(P<0.05),而HGV和其它肝炎病毒((HAV、HCV、HEV)重叠感染患者与单纯其它肝炎病毒感染者的SALT及TBiL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武汉地区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均可存在HGV感染。HGV可单独感染或与其它病毒混合感染。血液传播是HGV感染的主要途径。乙型肝炎患者合并庚肝病毒重叠感染可加重病情,而甲、丙、戊型肝  相似文献   

14.
983803病毒性肝炎息者血清层粘蛋白检洲及其临床愈义/高评…刀临床内科杂志一1998,15(3)一141~142 肝炎组126例血清层粘蛋白(LN)为200.52士94.32(ng/ml,放免法),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0例的105.70士11.24,P(0.01;非肝炎组20例血清LN与对照组比较尸>0.05。肝炎组患者血清LN含量,肝硬变(活动期)>肝硬变(静止期)>重型肝炎(慢性)>慢性肝炎(中、重度)>重型肝炎(亚急性)>慢性肝炎(轻度)>重型肝炎(急性)>急性肝炎。认为血清LN含量可反映肝纤维化程度,是一项非创伤性诊断肝纤维化的可靠指标。表2参5(杨光和)983804恤性肝炎及肝硬化息者血清白细胞…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庚型肝炎病毒(HGV)在各型病毒性肝炎中的感染率和探讨其对临床可能的影响。方法:以巢式逆转录PCR法检测1997年1月-1999年12月住院的5024例患者血清中HGV 5’NCR和NS5b基因片段,两者均检出判定为HGV感染,同时与临床类型、肝功能、疾病转归进行比较。结果:①5024例肝病患者中550例检出HGV RNA,总的感染率为10.9%,其中慢性肝炎、重型肝炎的感染明显高于急性非甲-戊型、急性甲型和急性乙型肝炎(14.2%和15.8% vs 7.8%、4.6%、8.3%,P<0.05)。②急性戊型肝炎合并HGV感染率高达14.2%,明显高于其他急性病毒性肝炎(P<0.05)。③重叠HGV感染与否并不影响各型肝炎的肝功能损害程度,也不影响重型肝炎患者的存活率(61.43% vs 59.85%,P>0.05)。④27例单一感染HGV的惠性肝炎患者。均临床治愈出院,HGV的病毒血症与肝炎的临床表现没有相关性,37%(10/27)患者在6个月随访期中在肝功能恢复正常后仍有HGV病毒血症。结论:①HGV感染可发生于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②急性戊型肝炎合并HGV感染明显高于其他急性病毒性肝炎的原因,值得进一步探讨。③HGV感染对人类没有重要的致病性,HGV感染不是原因不明的非甲-戊型肝炎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16.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在各型病毒性肝炎中的变化,探讨测定血清RBP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诊断价值。分别检测161例不同类型的肝炎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血清RBP、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除慢性肝炎轻度组外,各组肝病患者血清RBP、PA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异常率均高于同组PA、ALB的异常率(P<0.05)。重型肝炎组死亡者RPB、PA均显著低于存活者,死亡者与存活者之间的RBP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血清RBP可作为判断急性肝损害的灵敏指标。能更准确地反映肝脏贮备功能,对估计重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的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重型病毒性肝炎住院病例的临床及病原学特点,探讨慢性肝炎重症化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349例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及病毒标志物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49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发生于急性肝炎的28例,发生于慢性肝炎有明确肝病史和无明确肝病史的分别为245例和76例;引起重型肝炎的病毒中以HBV单一或重叠感染率最高,占82.2%(287/349),6例(1.72%)未能确定病原,未发现单一HAV、HDV和HGV感染者,HBV重叠HEV感染者病死率为65.2%(15/23),HEV重叠其他肝炎病毒感染者的病死率为60%(18/30),均比单一HBV或单一HEV感染者高(P<0.01和P<0.05)。结论重型肝炎仍以HBV感染为主,HBV和HEV重叠感染可以加重病情、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8.
365例重型肝炎预后影响因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365例重型肝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单纯的HBV感染是重型肝炎的主要病因,重叠病毒感染(HBV HCV和/或HBV HEV)均加重病情;(2)重型肝炎好发年龄主要分布于(20~60)岁,年龄越大,病死率越高,≥60岁老年患者病死率达74.5%,预后与性别无关;(3)重型肝炎病死率为54.8%,其中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及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病死率分别为83.3%,64.3%和53.0%;(4)预后与不同水平凝血酶原活动度、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空腹血糖、血胆固醇及有无胆酶分离密切相关,但与总胆汁酸无显著相关;(5)93.1%重型肝炎患者合并并发症,并发症(肝性脑病、自发性腹膜炎、电解质紊乱、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及其它感染)是影响重型肝炎预后的重要因素,并发症越多,病死率越高.结论 年龄、病因、临床分型、多个生化指标、凝血功能及并发症均能影响重型肝炎的转归,性别、总胆汁酸与重肝预后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19.
53例重型病毒性肝炎并发症及死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型病毒性肝炎是目前肝炎诊治的难点,也是引起肝炎死亡的主要原因.及时发现重型病毒性肝炎的各种并发症并对其作相应治疗,可降低病毒性肝炎的死亡率.我们对我院53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死因进行分析,以期对临床上重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我们对近三年来在我院住院的212例重型病毒性肝炎进行了血清病原学检测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结果 一、一般资料 212例均系1994年1月~1997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男176例、女36例。年龄7~74岁。其中60岁以上者31例。212例中死亡85例。根据1995年(北京)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标准分型,212型中急性重型肝炎7例、亚急性重型肝炎32例、慢性重型肝炎173例。 二、检测结果 212例重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有以下十种模式:单纯甲型肝炎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