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十二指肠间质瘤临床病理学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特征。方法:对18例十二指肠间质瘤作了临床病理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18例肿瘤良性3例,恶性15例,基本细胞类型为梭形细胞,1例肿瘤细胞外基质可见丝团样纤维。免疫表型特征为:C-kit18例(100%)胞质强阳性表达;CD347例(38.9%)阳性;S-100蛋白9例(50%)呈局灶性或散在阳性,其中包括2例良性,7例恶性;SMA仅1例阳性。结论:十二指肠间质瘤恶性发生率较高,细胞类型以梭形细胞为主。C-kit因其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成为十二指肠间质瘤的可靠标记物,但不能作为良恶性判断指标,CD34阳性表达率低;神经化生率较高平滑肌方向分化率低。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为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和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对消化道内169例间叶源性肿瘤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和形态学观察,确诊113例胃肠道间质瘤。结果 肿瘤多见于胃,临床常见首发症状为消化道出血及腹部包块。瘤细胞主要有梭形细胞及上皮样细胞两种形态,梭形细胞型70例,上皮样细胞型10例,混合细胞型33例。相对良性33例,交界性26例,恶性54例。免疫表型:CD117阳性112例,CD34阳性102例,阳性率分别为99.1%及90.2%,且呈弥漫强阳性表达。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是消化道最常见间叶源性肿瘤,以胃内多见;主要有2种细胞形态和3种组合形式;确诊需要依靠CD117、CD34等免疫标记物配合。  相似文献   

3.
胃肠、泌尿、会阴部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与胃肠道外GIST型间质瘤的组织学起源与病理特征。方法 对46例胃肠道及13例泌尿道、会阴部原诊断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许旺瘤的病例作回顾性研究,观察其病理特点,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4种抗体(CD117、CD34、平滑肌肌动蛋白、S—100)的表达,对发生于不同部位的间质瘤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5例为GIST组,CD117阳性表达率为93.3%,CD34阳性率88.9%;12例为胃肠道外GIST型间质瘤组,CDll7阳性表达率为83.3%,CD34阳性率75.0%;2例(其中1例为胃肠道)平滑肌瘤组,CDll7和CD34均为阴性,平滑肌肌动蛋白瘤细胞呈弥漫性强阳性表达。结论 CDll7和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间质瘤最具有诊断价值的依据。推测GIST和胃肠道外GIST型间质瘤均系起源于一种非定向分化的、原始间充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4.
阑尾的间叶性肿瘤十分罕见 ,特殊性间质肿瘤 (即胃肠间质瘤GIST)尚无报道。作者复习AFIP自 1970年至 1998年间阑尾原发性间叶肿瘤 ,发现阑尾GIST 4例。 4例均为男性 ,年龄 5 6~ 72岁。 2例临床拟诊阑尾炎 ,行阑尾切除时被发现 ;1例死于肺腺癌转移及支气管肺炎 ,于尸检中意外发现阑尾肿瘤 ;1例因巨大胃上皮样GIST行手术时发现阑尾病变。眼观 :阑尾壁或呈偏心性增厚 (病灶范围 0 9cm×0 5cm) ,或见实性结节 (直径 1 2~ 1 4cm) ,或呈息肉状。镜检 :4例肿瘤均由梭形细胞组成 ,3例含有明显的细胞外胶原小球 ,即所谓丝…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9例上皮样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以及诊断和鉴别诊断,对临床正确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安阳市肿瘤医院病理科2009年月3月至2016年8月321例完整切除GIST标本,经筛查并重新阅片诊断上皮样GIST 29例.结果:29例上皮样GIST,发生胃部15例,小肠2例,肠系膜3例,直肠4例,腹腔3例,腹膜后1例,盆腔1例.恶性GIST 25例,良性4例.瘤细胞丰富,胞质嗜酸或透明,部分瘤细胞核质比高,核大小不等具有多形性,核分裂较多,可伴有多灶凝固性坏死,间质多数伴有黏液样变性.组织结构形成器官样、片状、巢状及腺泡状等.免疫组织化学CD34,DOG-1在上皮样GIST均弥漫阳性(阳性率100%),CD117阳性率(86%).结论:上皮样GIST发生部位广泛,形态多变,易误诊其他上皮样分化的肿瘤;免疫组织化学CD34,DOG-1,CD117在上皮样GIST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如肿物较大、细胞丰富、核分裂多、间质黏液样变性;绝大多数要考虑恶性GIST.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卵巢硬化性间质瘤(sclerosing stromaltumer of ovarg,SST)的临床病理、电镜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通过11例SST的临床、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及其中的5例电镜观察和10例随访。结果 11例中30岁以下8例,10例有月经紊乱,1例早熟,5例伴有腹水。光镜显示假小叶结构及小叶间疏松水肿的结缔组织和致密的胶原纤维,瘤细胞形态多样,可见印戒样细胞,血管丰富。电镜见有三类瘤细胞:分别为类似储脂细胞,纤维母细胞及原始未分化间叶细胞,瘤细胞间或周围有大量的毛细血管。组织化学:PAS全部(-);免疫组化:α-inhibin7例(+),4例(-);ER4例(+),7例(-);CR3例(+),8例(-);vimentin、SMA、PR均(+);CK、EMA均(-)。随访:术后月经均恢复正常,已婚未育2例术后都怀孕生子,未婚者中术后有2例结婚并已生子。结论 SST是一种具有特殊组织学结构的少见卵巢良性肿瘤,术后不复发,预后好。病理诊断应注意与卵巢印戒细胞间质瘤、卵泡膜细胞瘤、卵巢纤维瘤、Krukenberg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7.
胃肠间质肿瘤免疫组化及细胞增殖活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研究胃肠间质肿瘤的组织起源,分化以及细胞增殖。方法:应用LSAB法观察CD34系系列标记物在28例GISTs中的表达。结果:GISTs中CD34和Vim的阳性率达88.5%和94%,且阳性程度强;肌源性和神经源性标记在部分阳性且相对偏弱;CD34和PCNA在良恶性GISTs中表达无差异,Ki67有一定区别。  相似文献   

8.
胃肠间质瘤28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开医院2002年1月至2007年9月收治的胃肠间质瘤28例临床资料及其肿瘤组织病理切片免疫组化结果 .结果 肿瘤部位以胃肠为主,本组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10例良性,18例为潜在恶性和恶性;免疫组化CD34阳性19例(67.9%),CD117阳性28例(100%),抗平滑肌抗体(SMA)阳性13例(46.4%),而S-100阳性1例(3.6%).胃间质瘤中CD34表达率在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之间以及交界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之间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随访:良性GIST 10例,平均随访时间25.6个月,8例无局部复发、转移;2例术后1年内复发再手术;恶性GIST 18例,平均随访18.5个月,9例局部复发再手术,5例肝肺转移,4例死亡.结论 CDM可能在胃间质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手术完全切除对于GIST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肿瘤大小及核分裂像数目是GIST重要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9.
不同部位胃肠道间质瘤免疫组化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免疫组化表达谱的一般规律及变异。方法 用CD117、CD34、α-SMA、S 100蛋白等抗体对205例GIST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CD117在原发性GIST中总阳性率为96 6%,阳性表达与部位无关,CD34在消化道不同部位GIST阳性率分别为食管(3 /3)、胃88 5% (108 /122)、小肠42 .9% (21 /49)、结肠66 7% (2 /3)、直肠100% (28 /28),小肠GISTCD34阳性率最低,与其它部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 =52 50,P<0 001)。α-SMA、MSA在不同部位GIST中的表达呈现与CD34相反的规律,小肠阳性率最高,分别为40. 8% ( 20 /49 ) (χ2 =11 47,P<0 01)和26 5% (13 /49),GIST中desmin偶尔局灶阳性(2 2% ),S 100蛋白、PGP9 5总阳性率为17. 0%和12. 5%,均以小肠阳性率较高,分别为24. 5%和22. 4%。结论 CD34、αSMA、MSA以及S 100蛋白、PGP9 5在GIST中的表达与GIST的部位有关,了解此规律对避免将表达αSMA、MSA的小肠GIST诊断为平滑肌肿瘤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此组抗原谱在GIST的变化规律可能与消化道不同部位卡哈尔间质细胞(interstitialcellsofCajal,ICC)的内在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76例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   总被引:138,自引:6,他引:13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及良恶性参考指标。方法:用CD117、CD34等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对原发性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进行研究,确诊76例GIST,并结合随访资料,对其生物学行为进行分析。结果:本组GIST均为成年人,年龄32-81岁(平均54岁),男性39例,女性37例,发生于胃34例,小肠23例,结肠2例,直肠17例,最常见症状为腹部肿块、腹部胀痛不适及消化道出血。黏膜下生长者3例,浆膜外生长者25例,余48例主要位于肌壁。大体上,肿瘤较易出现出血、坏死、囊性变等继发性改变。镜下观察,梭形细胞型46例,上皮样细胞型9例,梭形/上皮样细胞混合型21例,呈交叉束状、弥漫片状、栅栏状、漩涡状、小巢状、器官样及假菊形团样排列,瘤细胞胞质空亮、淡伊红、轻至中度嗜伊红及略嗜碱,核梭形、卵圆、圆形或镰状。CD117和CD34多为弥漫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98.7%、68.4%,α-平滑肌肌动蛋白( α-SMA)、肌特异性肌动蛋白、S-100、蛋白基因产物9.5呈片状或局灶阳性,阳性率分别为25.0%、19.7%、23.7%、17.1%,波形蛋白均阳性,结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丝蛋白均阴性。76例GIST中,良性9例,交界性19例,恶性48例。良性及交界性获访20例均健在,恶性组获访34例,10例无瘤生存,10例复发及转移,14例死亡。各组之间术中黏连、瘤体直径大于5cm、核分裂象大于5/50HPF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肿瘤性坏死、核分裂象大于10/50HPF、细胞密集明显异型者均在恶性组。恶性组内,肿瘤性坏死或核分裂象大于5/50HPF者3年生存率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GISF好发于中老年人,肿瘤细胞形态多变,排列结构多样;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为CD117、CD34阳性,结蛋白阴性;除转移和浸润外,肿瘤性坏死、核分裂象大于10/50HPF、细胞密集明显异型等提示恶性,此外,术中粘连、瘤体直径大于5cm、核分裂象大于5/50HPF可作为良恶性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直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直肠间质瘤发病率低,确诊依赖于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目前治疗趋向于手术和分子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术后易复发,需密切监测与随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 对我院2006年3月至2010年4月期间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19例GIST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例中病变位于胃12例,小肠5例,结肠1例,肠系膜1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腹痛和消化道出血.均行手术治疗,无术中死亡病历.术前3例病理确诊;19例患者施行根治性手术治疗,6例复发再次手术,术后口服伊马替尼治疗.结论 GIST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性,术前确诊率低,治疗以手术为主,治愈率较其他方式高.  相似文献   

13.
脉络丛乳头状瘤尸检及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脉络丛乳头状瘤 (choroidplexuspapilloma,CPP)起源于脑室脉络丛上皮细胞 ,生长缓慢。尽管其生物学行为良性 ,因长于脑室常伴脑积水 ,导致占位与颅内高压 ,甚至局限性神经系统损害。该病发病率极低 ,笔者在行婴儿侧脑室尸检时发现 1例脉络丛乳头状瘤 ,对其做常规病理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并复习相关文献 ,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组化特征与诊断。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男性 ,出生后 18d。因出生后喂养困难伴拒奶 2d入院。患儿系G2 P2 ,孕 39+ 6周自行阴道分娩 ,出生体重 2 40 0g。体检 :体温 …  相似文献   

14.
上皮样胃肠道间质瘤12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上皮样细胞型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病理形态、免疫表型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2例上皮样GIST进行形态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本组上皮样GIST男女之比为2∶1,平均年龄53.5岁。发生部位包括胃3例,小肠3例,肠系膜2例,网膜3例,腹膜后GIST侵犯肾脏1例。除3例活检小标本外,其余9例肿瘤均完整切除。上皮样GIST镜下形态以圆形、卵圆形或短梭形上皮样细胞为主,瘤细胞中等大小,胞质略嗜酸,细颗粒状。核圆或卵圆形,多为单核,偶见多核细胞。多数病例还可见多少不等的空泡样细胞或核偏位呈印戒样细胞。肿瘤细胞呈器官样构型(4例)、大的片块状构型(3例)、富细胞性构型(4例)及假乳头状构型(1例)。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显示绝大多数上皮样GIST表达CD117、CD34或Dog-1,而不表达CK、Syn、Melan-A等。结论上皮样GIST因其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具有上皮性肿瘤的特点而可能与之混淆,CD117和CK免疫标记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结节性胸腺瘤伴淋巴样间质(micronodular thymoma with lymphoid stroma,MN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通过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3例MNT,研究其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文献.结果:肿瘤有纤维性假包膜,肿块内见多发性散在或局部融合的上皮性结节,由丰富淋巴细胞间质分隔,其中可见淋巴滤泡形成.上皮性结节由温和的细长形或卵圆形细胞组成,核仁不明显,结节内淋巴细胞稀少.免疫组织化学:上皮性结节内上皮细胞CKpan,CK5/6,CK19,CK8/18均阳性,Ki67约2%阳性,CD20,EMA阴性;间隔内淋巴细胞CD20,CD3,CD5,CD99,TdT均灶区阳性,p53,CD1α均散在阳性;淋巴细胞背景内CK5/6,C8/18,EMA均阴性.结论:MNT是一种罕见的胸腺肿瘤,目前WHO归于交界性,有特殊的发病部位和形态学表现,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该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贺生  刘安丽 《解剖学研究》2007,29(6):429-431,F0003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收集我校附属医院临床病理科6年来对外科手术切除的小肠肿瘤标本,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imentin、desmin、S-100、actin、CD117、CD34和SMA的表达。结果13例肿瘤中良性3例,潜在恶性4例,恶性6例;其中黏膜下生长3例,浆膜下生长5例,肠系膜处生长2例,肌壁内生长3例,常见症状是上腹部肿块和上消化道出血,免疫表形特征为:CD11713例(100%)胞质阳性表达;CD3410例阳性(76.9%)表达,S-100蛋白2例(15.4%)呈局灶表达,10例SMA阴性表达。结论小肠间质瘤发生率较高,多为恶性,有必要和肠的雪旺细胞瘤、平滑肌瘤相区别,CD117、CD34可作为诊断小肠间质瘤免疫标记物,而肿瘤大小、有无出血和坏死、核分裂像等均可作为良恶之判断的参照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BRAF V600E突变型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方法 收集13例BRAF V600E免疫组化阳性GIST,采用ARMS法和Sanger测序进行验证。回顾性分析13例BRAF V600E突变型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随访,并采用2008版NIH方案和良恶性分析方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13例BRAF V600E突变型GIST中男性5例,女性8例。年龄范围41~69岁,平均54.8岁。发病部位:胃5例、十二指肠3例、小肠4例、大网膜1例。肿瘤最大径0.9~25 cm,平均5.3 cm。手术切除标本8例,内镜切除标本5例。梭形细胞型11例,上皮样细胞型2例。NIH危险度分级:极低危5例、低危3例、中危0例、高危5例;中山方法:非恶性5例(良性3例,交界性2例)、低度恶性5例、中度恶性2例、高度恶性1例。随访时间2~84个月,平均32个月,11例无瘤生存,2例术后用伊马替尼分别治疗6个月和15个月后肿瘤进展。NIH高危患者疾病进展率为40%;中山方法的中度恶性疾病进展率为50%,高度恶性疾病进展率...  相似文献   

18.
网膜和肠系膜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研究网膜和肠系膜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特点,并探讨其组织来源、预后评价及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关系。方法 运用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CD117、CD34等)研究19例网膜和肠系膜原诊断为平滑肌肿瘤、许旺瘤的间叶性肿瘤。结果 共诊断14例EGIST,其中网膜6例,肠系膜8例。肿瘤大小3.5~29.0cm(平均12.4cm)。梭形细胞为主型9例,上皮样细胞为主型2例,混合型3例。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表达结果:CD117(14/14)、CD34(8/14)、α-平滑肌肌动蛋白(6/14)。结蛋白、S-100蛋白均阴性。随访结果:6例网膜EGIST均无瘤生存;7例肠系膜EGIST3例死于肿瘤,1例带瘤生存,3例无瘤生存。结论 EGIST与GIST为同一性质肿瘤,可能共同起源于多分化潜能的间叶干细胞或肿瘤向卡哈尔间质细胞分化。EGIST有独特的行为谱,预后评价不能完全套用GIST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影响预后的可能因素,为判断患者病情和制定诊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7月~2013年7月兴化市人民医院收治经手术治疗并经病理确诊的63例GIST的临床资料,记录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相关检查、肿瘤性质、CD117、CD34、S-100、NSE、Ki-67指数等信息,分析其与GIST危险度分级的相关性。结果临床多见的症状为腹痛,肿瘤最多见发生部位为胃,其次为小肠。免疫组化检测CD117、CD34、S-100、NSE、Ki-6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74.2%,11.9%,32.6%,57.1%。影响总体生存时间的因素是肿瘤大于5cm、有丝分裂数>5/50HPF、肿瘤转移、手术切除不完全、Ki-67过度表达。结论①GIST患者临床症状无特异性,诊断依靠常规病理与免疫组化的联合检测,CD117是特异性指标,在大多数胃肠间质瘤中表达;②GIST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肿瘤应尽可能完整切除,避免肿瘤破裂,Imatinib可明显改善GIST预后;③影响GIST预后主要因素有:肿瘤大小、有丝分裂、转移、能否完全切除、Ki-67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由于免疫组化的研究结果与传统上对胃肠道梭形细胞肿瘤的认识间存在差距,促使人们重新思索胃肠道间质瘤的组织发生及生物学行为。作者收集了8例小肠间质瘤(SIST),对其形态、免疫组化、良恶性及预后作初步分析。1材料与方法本组8例小肠梭形细胞肿瘤,原诊断分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