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湿热论》是清代温病学经典著作。笔者查考了现知较早含有此书的9种清代书籍,得出如下结论:该书共35条正文,作者确为薛雪,且其书约撰于1731~1756年之间,名为《湿热论》。该书最早的载体为徐行《医学蒙求》,其次为舒松摩重刻之《医师秘笈》。此二书也成为以后《温热论》传本的主要来源。王孟英《温热经纬》所载薛雪《湿热条辨》条文46条,其中所补11条出自陈平伯《温热病指南集》,乃陈氏补撰之文,非薛氏原著所有。  相似文献   

2.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的《制药企业实施GMP指南》(以下称《指南》)称该书是国家药品监督局颁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8年修订)》后,“一本可读性、实用性很强的工具书,对指导制药企业GMP认证工作有很大帮助”。总览《指南》全书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治疗方案,为疫病的防治提供治疗思路。方法挖掘《温热病指南集》中的风温理论,并结合岭南地区的环境特点,将这一理论运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治。结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冬春季节感受风热病邪而致的新感温病,肺胃功能失常,气机失调是风温病的基本病机。结论在《温热病指南集》风温理论的指导下,针对肺胃功能失常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对《枕藏外科》版本的研究,有助于对该书学术源流及学术价值的研究和利用。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枕藏外科》有10种版本。但在实际版本调查中,发现有12种版本。经比对,发现《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著述与实际版本有不符之处。通过对各版本特点及相互关系的研究,发现该书的版本流传系统分为2个,其一,以胡刻本为代表;其二,以元盛堂本为代表。  相似文献   

5.
黄虞稷所撰的《千顷堂书目》,广泛搜集明代著作,其中不乏《明史》及其他传记所不载者,是研究明史和古籍版本的重要工具书,尤其是考订明代著作的最佳依据。但该书对明代医籍的著录有较多错误。其中,书名著录错误16条,撰人著录错误22条,书名和撰人著录皆误2条。  相似文献   

6.
阐述吴氏治疗温疫病透达膜原、攻下疫邪、滋养阴液的三个重要治则。认为《温疫论》该书为我国第一部温热病专著,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影响极大。该书不但在理论上敢于否定前人独创新说,在治法上也是颇有见地。  相似文献   

7.
《医垒元戎》系元代医家王好古(1200-1264)所撰,凡12卷.该书以十二经为纲,首述伤寒,附以杂病.其特点是打破了伤寒与杂病的界限,既把六经辨证的原则用于杂病,又把杂病方药用于六经诸证,将伤寒与杂病的治疗统一起来,对临床实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记载,该书现存多种版本,经调研考证,归纳为12卷本和1卷本2类.12卷本系全本,为王好古所撰,而1卷本则仅摘录其要义,并非全文,为元代杜思敬所辑.  相似文献   

8.
温热病发于四时,由温热邪气而致。“温热,阳邪也。阳盛,伤人之阴也。”(《温病条辨》)温热之邪侵入人体,阳热炽盛,消灼阴津,热愈炽,津愈伤,温热伤阴是温热病的基本病机。这一病机,始终贯穿于温热病的各个阶段。病在卫分,则伤肺阴,病在气分,则伤胃律,病在营血伤肾液。阴液耗伤程度,标志着温热病的预后及转归,故“温热为法,法在救阴。”1 祛邪除热——防止伤阴津1.1 辛凉保津 温热病多从口鼻而入,首先侵犯肺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外感温热篇》)温为阳邪,初犯人体即有高热,口微渴,舌边尖红等邪热伤阴征象。此时宜尽早祛邪外出,使邪从卫分而解。“太阴风温……但热不恶寒而渴者,  相似文献   

9.
吴崐是新安医学名家之一.1584年,吴崐撰成《医方考》6卷.1594年,撰成《素问吴注》24卷.1618年,撰成《针方六集》6卷,由程标捐资刊刻.吴崐尚撰有《脉语》2卷,成书年代不详.《医方考》有明刊本、日本及朝鲜刊本、旧抄本、现代版本4类版本.《吴注素问》有明清刊本、日本刊本、旧抄本、影印本、现代版本5类版本.《针方六集》有明刊本、抄本、影印本及现代版本4类版本.《脉语》多与《医方考》合刊,除部分现代版本未附《脉语》之外,《脉语》的版本大致同于《医方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佛医著作《一得集》的作者身份、刊印历史、学术思想、学术地位,探讨清代普陀山佛医文化代表人物心禅及其代表作。[方法]查阅各版本《一得集》资料及相关史料,研究该书的作者身份、刊印历史,总结该书的学术思想,探讨该书的学术地位。[结果]《一得集》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论述医理,中卷、下卷记载医案,作者是清代普陀山僧医心禅。心禅少年时在普陀山出家,精通针药,后于舟山、宁波、杭州等周边地区行医,留下不少行医事迹,将行医心得和医案编辑成书,称为《一得集》。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心禅勤恳好学、医术高明、身份神秘,该书具备一定学术价值,多次刊印基本能够满足传承需要。[结论]《一得集》是清代佛医著作之一,也是唯一一部由普陀山僧医完成的佛医著作,具有特殊历史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1.
《温病学》与《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合称为"中医四大经典",属于中医主干学科之一,对中医临床有着广泛的实用性和指导作用,加强《温病学》的教学工作对培养中医临床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总结《温病学》教学的实践体会,提出了"5个结合"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宋·唐慎微《证类本草》中收载的苏颂《本草图经》中,曾引录张仲景佚文48条,均系未经宋臣校定的佚文。分析可知苏颂所见张仲景医书至少有两类传本,一类兼含伤寒、杂病内容,很可能是古本《伤寒杂病论》或王洙发掘的《金匮玉函要略方》;另一类专论杂病,有可能是宋臣校正《金匮要略方》的基础。另据《本草图经》引文中的文字特点,以及该书转引其他来源仲景佚文中有今本《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未载内容,推测苏颂所参底本可能早于唐高宗李治之时,比宋臣校改的仲景医书底本更加古老。  相似文献   

13.
《痧症全书》及其主要传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痧症全书》为清初痧书名著,影响到此后痧书的痧症分类及病名等。该书在流传中屡经改编删补,传本异常混乱,致使其书形式、内容几经变迁,不利于书目著录及医书传承与学术源流的研究。经比较研究该书数十种传本,归纳出4类主要传本系统。其中张本最早,于原编者王凯完成此书4年后刊行,最能反映王书真貌。沈本将张本改编重组,有多种单行本,内容、书名、作者名改变较大。何本将张本删订重编,流传最广,后世多误将何本当作王氏原本。胡本在何本基础上再加删节,增入《痧疫论》。  相似文献   

14.
在51部清代医案中,梳理出记录有温病舌诊医案的著作29部,进一步将全部温病舌诊医案488例摘录出来,以高等中医院校中医诊断学教材的舌诊分类为主,对温病舌诊医案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488例温病医案中,以舌苔的记录比率最高,为65.16%,其中黄苔的比重最高,其次为白胎和黑苔。清代1850-1911年期间苔色的变化特征为:白苔、黄苔的出现率上升,黑苔的出现率下降,复合苔色的描述增加。舌色的纪录为23.16%,以红舌和绛舌的比例最高。苔质的记录为37.70%,清代1850~1911年,对腻苔的记录上升到苔质纪录的第一位。舌诊的运用范围涉及温热类温病、湿热类温病和瘟疫。  相似文献   

15.
咳嗽为温病中常见症状,该文对吴鞠通《温病条辨》中涉及咳嗽条文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其对咳嗽的辨治涉及辨病、辨证、辨病程、辨病位、辨病时等多方面,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6.
荆达  李华荣 《中医学报》2021,36(2):450-452
通过分析《易筋经》有关释名、成书年代、作者及版本流传等内容发现,《易筋经》释名为通过变易经络,强壮体质的一种方式;《易筋经》现存最早的文献为明天启四年,故成书时间应不晚于1624年;《易筋经》的作者暂无定论,目前有3种假说:达摩说、紫凝道人说、新说;《易筋经》的版本分两类罗列,一类为抄本("西谛本"和"述古堂本"最为古...  相似文献   

17.
中医舌诊是望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诊断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温病的辨证中,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舌象能及时反映温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杂病重脉,温病重舌,所以,舌象与温病的关系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18.
王育林  温佳雨  付鹏 《中医学报》2021,36(3):661-664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以下简称《总目》)是我国目前较为全面准确记载中医古籍收藏分布情况的大型中医古籍联合目录,其中著录国家图书馆藏中医古籍1 898种。但经分析发现,《总目》对国家图书馆藏中医古籍信息的著录存在作者信息不全或错误、成书年代不详以及版本记录错讹等问题,尤其体现在版本记录方面,《总目》记载的有,但国家图书馆并无存书或者其官网联机目录暂时检索缺失的医籍版本计351种。国家图书馆能检索到的版本,而《总目》中未载录此版本的医籍计639种。通过对《总目》著录信息与国家图书馆实际藏书信息进行对比,并对相关古籍进行实地勘察及进一步的考证,补充、修正了《总目》著录部分书目的作者信息、成书时间和版本信息。  相似文献   

19.
中医舌诊是望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诊断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温病的辨证中,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舌象能及时反映温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杂病重脉,温病重舌,所以,舌象与温病的关系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20.
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名瑭、字配珩,鞠通实乃其号。生于1758年,卒于1836年。故里乃今江苏淮安市。温病名著《温病条辨》并非著成于落笔的1798年,而是经过15年艰辛努力,成书于1813年。力矫医界时弊的《医医病书》成书于1831年。1833年又将医案整理成册,嘉惠后学。吴氏一生不仅精究医学,勇于创新,而且居心忠厚,医德高尚。其治学反对门户之见,能虚心而师百氏,博采诸贤之长,并正确对待成就,从不居功自傲,给后人树立了楷模,值得很好地学习和永远怀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