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静 《吉林医学》2009,30(15):1626-1627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不同孕周的临床治疗及母婴结局。方法:对因未足月胎膜早破而早产的310例不同孕周患者的临床处理方式及母婴结局进行分析。结果:31—32^+6孕周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保胎治疗,容易导致宫内感染,但能降低早产儿死亡率(P〈0.05);33—34^+6孕周未足月胎膜早破组的宫内感染率和剖宫产率高于非保胎组(P〈0.05);而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低于非保胎组(P〈0.05);35—36^+6孕周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保胎除导致宫内感染率及剖宫产率增加外(P〈0.05);其余指标与前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不同孕周末足月胎膜早破患者的处理有不同策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发生早产的因素及对母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03年1月~2007年10月分娩的早产者120例进行分析,并对不同的年龄早产组28—34周,34^+1~37周做比较,从同期足月分娩的产妇中随机抽取12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同期分娩总数1435例,早产120例,早产率8.36%,胎膜早破、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原因不明、臀位、双胎、胎盘因素是早产的主要原因。早产组新生儿死亡10例,病死率7.75%;对照组新生儿死亡1倒,病死率0.81%。足月分娩与早产分娩的新生儿病死率差别显著(P〈0.01),在NRDS发生上差别显著,不同孕龄的早产组在新生儿死亡、NRDS及低体重儿发生率有显著差别。早产分娩组对母亲剖宫产、阴道助产、自然分娩、产后出血的影响无显著差别。结论:早产与多种因素有关;早产是新生儿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胎龄越小、新生儿体重越低,则病死率越高;早产对母亲无显著影响;加强早产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孕周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对分娩方式及早产儿的影响及合理的临床处理措施,方法:对97例PPROM进行回顾性分析,对28~33^+6周,34~36^+6用两组做分析比较:结果:两组分娩方式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新生儿死亡、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孕周越小,新生儿死亡率越高;对于孕28~33^+6周胎膜早破宜采取期待疗法,孕周小者尽量延长孕周至34周以上,以减少新生儿合并症的发生,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的临床处理方式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0年1月至2008年10月因未足月胎膜早破而早产的340例28-34^+6孕周患者的临床处理方式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本结果采用X^2分析法。结果: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保胎治疗,容易导致宫内感染,但能降低新生儿死亡率(P〈0.05)。结论:对于pPROM的处理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孕28~35^+6周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在34~35^+6周间不同时机终止妊娠的母婴结局进行观察。方法选取2008-01~2011-03间东莞石龙博爱医院和2011-04~2013-06间河源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28~35^+6的未足月胎膜早破且在34~35^+6周娩出胎儿的患者共395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妊娠终止时间分成A组178例,B组217例。对比两组的母婴结局。结果两组低出生体重儿存在差异,P〈0.01;新生儿窒息、死亡以及产妇不良结局差别不明显,P〉0.05。结论对无终止妊娠指征的未足月胎膜早破期待至35周后积极终止妊娠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6.
冯亚玲  周昌菊   《中国医学工程》2007,15(5):431-433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对母儿的影响。方法对湘雅三医院产科2005年4月~2006年11月收治的194例胎膜早破患者(其中未足月47例为A组;足月147例为B组)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指标包括孕周、分娩方式、宫内感染率、残余羊水指数和新生儿病率。结果未足月胎膜早破组的分娩孕周、剖宫产率小于足月胎膜早破组(P<0.05);未足月胎膜早破组的宫内感染率及新生儿病率明显高于足月胎膜早破组(P<0.05);残余羊水指数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早产率高,宫内感染机会增加,围生儿病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妊娠结局。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1月-2007年10月住院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56例,其中孕28-34^+6周16例,孕35~36^+6周40例,两组进行母儿对比分析。结果孕28~34周胎膜早破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孕35-37周者(P〈0.01)。结论对不同孕周胎膜早破患者,应采取不同治疗方案,以尽可能减少母儿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陈秀华  陈文 《河北医学》2005,11(2):112-115
目的:探讨早产胎膜早破(pretermprematureruptureofmembranes,PPROM)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早产并胎膜早破的发生原因及对母婴的影响,并对不同孕龄组28~34周,34+~37周二组作分析比较。结果:感染、臀位、多胎、早产流产史及妊高征占据PPROM病因的前五位。不同孕周的二组早产对母亲影响无显著差别;在新生儿死亡、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及低体重儿发生率有显著差别(P0.01)。结论:早产并胎膜早破是新生儿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胎龄越小、新生儿体重越轻、其死亡率越高。提高早产并胎膜早破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水平,对围产医学质量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的母婴预后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未足月胎膜早破单胎妊娠的106例孕产妇的临床资料,作为胎膜早破组;同时收集未破膜110例早产孕产妇作为对照组。按孕周各分为三组组,分析胎膜早破组与对照组的围生儿并发症及结局、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率,延长孕周时间等的差异。结果胎膜早破组的剖宫产率、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胎膜早破组中28-31^+6周延长孕周成功率低于对照组(χ^2=8.79,P〈0.05),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存活早产儿的呼吸窘迫、脑室内出血、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肺炎的发生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不同孕周未足月胎膜早破者围生儿并发症及母婴感染的发生与孕周及处理方式相关,对未足月胎膜早破应采取个体化处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产胎膜早破的危险因素及对母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 3例早产胎膜早破的主要原因及对母儿的影响。并对不同孕龄组2 8~34周,34+ ~37周两组作分析比较。结果:78%的早产胎膜早破有易发因素,下生殖道上行感染是主要原因,多数为亚临床感染。不同孕周的两组对母亲影响无显著差别;在新生儿死亡、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RDS)及低体重儿发生率有显著差别(P <0 .0 1)。结论:定期产检,注意下生殖道感染的筛查、治疗。对于孕2 8~34周的早产胎膜早破宜采取期待治疗法,以减少新生儿合并症的发生,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妊娠结局。方法对145例未足月胎膜早破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孕周及分娩方式的选择对围生儿结局的影响。结果63.4%未足月胎膜早破有易发因素存在。孕28~32周与孕32~37周,未足月胎膜早破分娩方式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孕32~34周与孕34~37周的分娩方式差异无显著性(P〉0.05)。孕28~34周未足月胎膜早破新生儿窒息率和死亡率比明显高于孕34~37周,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孕28~34周未足月胎膜早破,宜采取保胎疗法,以减少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选择合适分娩时机能获得良好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未足月妊娠胎膜早破并发早产分娩方式与新生儿结局关系。方法将住院分娩的未足月妊娠胎膜早破并发早产的孕妇306例分为孕28~34+6周阴道分娩组、孕28~34+6周剖宫产组、孕35~36+6周阴道分娩组、孕35~36+6周剖宫产组,并对新生儿结局进行比较。结果孕28~34+6周阴道分娩与剖宫产羊水污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Apgar评分、缺血缺氧性脑病(HIE)、颅内出血和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0.05)。孕35~36+6周阴道分娩羊水污染率高于剖宫产(〈0.01),NRDS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Apgar评分、HIE和颅内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恰当处理未足月妊娠胎膜早破可减少早产儿并发症,降低早产儿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106例早产胎膜早破对母婴的影响。方法 对1998年2月至2006年4月在我院分娩采取期待疗法的106例早产胎膜早破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孕28周~34^+6周的胎膜早破与孕35~36^+6周的胎膜早破比较,分娩方式无显著性意义(P〉0.05),孕28周~34^+6周PROM新生儿的发病率和死亡明显高于孕35周~36^+6周PROM新生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统计学显示(P〈0.01),同时母亲的并发症也明显增加。结论 对于孕28周~34^+6周PROM宜采取期待疗法:包括正确使用宫缩剂;合理应用抗生素;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此疗法可减少母儿并发症的发生;对促进母儿健康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未足月胎膜早破17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平  靳卓芳  陈光元 《当代医学》2011,17(18):86-87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对母儿影响及相关处理。方法对4年间收治的172例未足月胎膜早破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28周,28~33+6周,34~36+6周三组。分析围产儿预后及母体并发症。比较未足月胎膜早破在不同孕周之间的差异。结果胎儿窘迫发生率(63.4%),新生儿窒息发生率(51.2%),肺部并发症及感染发生率(58.5%)以28~33+6孕周高;〈28孕周者围生儿死亡率(57.1%)明显高于后二者,且随着孕龄的增长围生儿死亡率下降明显。172例中母体感染82例占47.7%,母体感染难产是未足月胎膜早破母体常见并发症。结论未足月胎膜早破可致母儿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孕龄越小围生儿死亡率越高。对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结合孕周和相关监测给予合理的处理并在产褥期的适当应用抗生素,适时终止妊娠是避免孕产妇不良结局和降低围生儿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选择性期待疗法治疗胎膜早破7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75例孕周26~35周的胎膜早破者进行监测及期待治疗,期待时间1~4周,新生儿体重1700~3200g,胎龄30~37+1孕周。孕产妇及新生儿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无1例新生儿死亡。分析认为,选择性地采用期待疗法可降低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的围产儿死亡。  相似文献   

16.
未足月胎膜早破7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卢金玲 《海南医学》2009,20(8):87-89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发生的相关因素、期待治疗和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未足月胎膜早破病例79例。结果妊娠前有生殖道感染病史为易发因素,其次为有药物流产和人工流产史,双胎妊娠、妊娠高血压疾病、多产次经产。本组中54例经期待治疗能延长孕周,最短延长13.4h,最长达248h,平均62.1h。孕28至33^+7周与孕34—36^+6周的未足月胎膜早破比较,两组早产儿死亡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未足月胎膜早破的易发因素为妊娠前有生殖道感染病史,期待治疗延长孕周可降低早产儿的发病率、新生儿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吕汕群  吴淑卿 《四川医学》2006,27(8):865-865
目的 探讨胎膜早破合并早产的妊娠结局。方法 对44例胎膜早破合并早产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孕28—34^+6周新生儿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高于35-36^+6周者(P〈0.01)。结论 孕28.34^+6周胎膜早破者采用期待疗法,以减少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尽量延长孕周至35周以上,以降低新生儿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分娩方式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28—36^+6周胎膜早破孕妇96例,分为阴道分娩组及剖宫产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分娩方式与分娩孕周有明显关系(P〈0.05),产后出血率与分娩方式无关(P〉0.05),两组〈32^+6孕周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32^+6孕周新生儿窒息率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正确选择未足月胎膜早破分娩方式,有助于降低新生儿窒息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的期待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1~12月笔者所在医院的孕28周~36+6周胎膜早破孕妇62例,即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足月无胎膜早破孕妇62例作为对照组,探讨适当的治疗以改善妊娠结局。结果 62例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中,孕28周~33+6周者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死亡发生率明显高于孕34周~36+6周者,未足月胎膜早破组与足月无胎膜早破组相比,发生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产褥感染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娩方式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采用适当的期待治疗,选择合适的分娩时机,可减少母儿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研究我院220例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胎膜早破(PPROM)的相关因素、分娩结局及对母儿的影响以指导临床。方法将120例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按孕周分为两组,28周~34+6组及35周~36+6周组。统计胎膜早破相关因素,统计对比不同孕周分娩方式、不同孕周产妇情况、不同孕周新生儿围生期情况。结果胎膜早破的原因很多,生殖道感染是引起PPROM的主要原因;28周~34+6周组85例,自然分娩60例、臀位助产14例、剖宫产11例;而35周~36+6周组135例,自然分娩72例、臀位助产7例、剖宫产56例,两组存在较大差异(p〈0.05);35周~36+6周PPROM患者的宫内感染、产后出血、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及围生儿死亡情况明显低于28周~34+6周PPROM患者(p〈0.05),产褥感染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床上应尽量预防PPROM,对于已发生PPROM的患者,选择何种分娩方式对母婴有利,应结合临床实际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