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局部脑缺血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线粒体机制。方法:96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辛伐他汀处理组,每组32只。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观察大鼠神经功能、梗死体积、脑组织线粒体超微结构的改变;检测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Ca^2+含量,以及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改变;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辛伐他汀能明显提高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P〈0.01),缩小梗死体积(P〈0.01),改善脑组织线粒体结构,并提高脑组织线粒体SDH活性(P〈0.05),提高COX活性(P〈0.01),降低脑组织线粒体Ca^2+的含量(P〈0.01),提高血清CGRP水平(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能通过其抗氧化效应,提高脑组织线粒体SDH、COX活性及血清CGRP水平,减轻钙超载,缩小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从而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多种不同药理学机制的神经保护药联合应用是否较单独应用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有更好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分别应用尼莫地平(1mg/kg,n=10)、硫酸镁(100mg/kg,n=10)、MK-801(1mg/kg,n=10)、还原型谷胱甘肽(1g/kg,n=10)、环磷酰胺(63mg/kg,n=10)单独或联合腹腔注射,缺血后6h和24h进行神经功能评价,并观察神经元凋亡和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的变化。结果缺血后6h和24h时,联合处理组的神经元凋亡数量显著减少,Bcl-2表达明显增加,与各单药处理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神经保护药联合应用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明显优于单药处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尼莫地平、胞磷胆碱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脑保护作用。方法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48只,随机分为缺血对照组,尼莫地平组,胞磷胆碱组及联合用药组,每组12只。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栓塞90min,同侧颈总动脉结扎60min模型。尼莫地平经颈内动脉给药(40μg/kg);胞磷胆碱经腹腔注射给药(250mg/kg,1次/d,连用3d)。再灌注后24h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再灌注后72h测量脑组织梗死体积,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大鼠前脑皮质细胞凋亡率。结果对照组、尼莫地平组、胞磷胆碱组及联合用药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2.6±0.8、1.5±1.2、1.2±0.8和0.7±0.6;脑梗死体积分别为(186±25)、(122±22)、(119±21)和(81±27)mm^3;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0.6±1.9)、(8.8±2.0)、(4.6±2.4)、(2.2±1.7)%。所有观察指标,用药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尼莫地平组与胞磷胆碱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与尼莫地平组或胞磷胆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所有用药组神经细胞缺血性损伤较对照组明显减轻。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尼莫地平和胞磷胆碱早期使用均有效,两药联合使用疗效优于单独用药。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国外对葡萄籽原花青素的研究发现有心血管保护作用.它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可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通过抑制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作用而抗动脉粥样硬化,并具有降低血压、调节血脂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RSG)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40只雄性Sprague-Dawley 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小剂量RSG组[1mg/(kg·d)]、中剂量RSG组[2 mg/(kg·d)]和大剂量RSG组[4 mg/(kg·d)],每组8只.线栓法制备...  相似文献   

7.
葡萄籽原花青素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年来国外对葡萄籽原花青素的研究发现有心血管保护作用。它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可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通过抑制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作用而抗动脉粥样硬化,并具有降低血压、调节血脂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预处理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机制及最佳剂量。方法:将36只健康雄性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6)、缺血对照组(n=6)和阿司匹林预处理组(n=24)。阿司匹林预 处理组分为5、15、45和150mg/kg4个剂量组(每组6只)。以线栓法闭塞大脑中动脉制作脑缺血模 型。24h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断头取脑制备组织匀浆测定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结果:阿司 匹林5mg/kg组和15mg/kg组的神经功能评分优于缺血对照组(P<0.01);NOS活性低于缺血对照 组(P<0.01)。阿司匹林45mg/kg组和150mg/kg组在神经功能评分及NOS活性方面与缺血对照 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阿司匹林预处理对随后的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 是抑制NOS活性,减少NO释放。最佳剂量为5mg/kg。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化三醇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保护效应及其机制。方法将54只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8只)、骨化三醇干预组(23只,2μg.k-g1.d-1,持续8 d)和安慰剂组(23只,脂肪乳剂2m l.kg-1.d-1,持续8 d)。在第8天给药结束后1 h,以线栓法制作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后1 h再灌注模型,检测其3、6、9 h新皮质核转录因子(NF-κB)、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0及72 h时脑梗死体积及神经细胞损伤情况。结果骨化三醇干预组与安慰剂组相比,脑缺血-再灌注后3、6、9 h的NF-κB活性、TNF-α含量亦显著降低(P<0.05),6 h的IL-10含量显著增加(P<0.05)。脑缺血-再灌注72 h骨化三醇组大鼠相对脑梗死体积为(11.8±3.6)%,明显小于安慰剂组的(21.6±4.2)%,P<0.05。结论骨化三醇可能通过对炎症介质的免疫调节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性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EGB)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改良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EGB治疗组。观察局灶性脑缺血2 h再灌注24 h后,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及神经元的变化。结果再灌注24 h后,与单纯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给予EGB溶液注射可以改善动物的神经行为学评分、减轻神元损伤。结论 EGB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环磷酰胺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取45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OD组、环磷酰胺组及联合用药组,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4h模型,剔除模型制作期间死亡的大鼠后,并补齐每组6只。经尾静脉给药,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进行干预,分别给予相应组别大鼠等渗盐水1.5ml、SOD2mg/kg、环磷酰胺100mg/kg及联合用药SOD1mg/kg+环磷酰胺50mg/kg。给药时间为再灌注前20min、再灌注后12h和36h。MCAO期间及再灌注后48h记录大鼠脑组织血流量并计算相对值;再灌注后48h,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测定脑梗死相对体积。结果对照组、SOD组、环磷酰胺组和联合用药组的大鼠脑血流量变化相对值分别为(79±40)%、(81±19)%、(113±39)%和(134±43)%;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4.7±0.7、4.5±0.5、4.3±0.7和3.7±0.8;脑梗死相对体积分别为4.3±1.0、3.1±0.9、2.3±0.8和2.0±0.6。所有观察指标,联合用药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SOD组或环磷酰胺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SOD组或环磷酰胺组与对照组比较,除环磷酰胺组大鼠的脑血流量变化相对值增加外(P〈0.05),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环磷酰胺与SOD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的疗效较单独用药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槐果碱对酸敏感离子通道(acid-sensing ion channel,ASIC)的影响及其在缺血性脑损伤大鼠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2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以及槐果碱5、10和20 mg/kg预处理组,每组5只.采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大鼠缺血模型,5、10和20 mg/kg槐果碱腹腔注...  相似文献   

13.
尼莫地平联合环磷酰胺对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脑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尼莫地平和环磷酸酰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随机将48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四组,即尼莫地平组、环磷酰胺组、联合用药组(尼莫地平+环磷酰胺)及对照组,每组12只大鼠。应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缺血后4h行再灌注。于缺血后再灌注前20min、再灌注后12、36h,经大鼠尾静脉缓慢推注给药(将尼莫地平、环磷酰胺溶于1.5ml等渗盐水中)。尼莫地平组:1mg/kg;环磷酰胺组:100mg/kg;联合用药组:尼莫地平0.5mg/kg+环磷酰胺50mg/kg;对照组:等渗盐水1.5ml。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48h计算大鼠存活率,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血流量和脑梗死体积的测定。结果尼莫地平组、环磷酰胺组、联合用药组及对照组的各项测定结果:①大鼠存活比例分别为5/12、6/12、8/12及3/12。联合用药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四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4.39±0.20、4.27±0.67、3.65±0.47及4.67±0.71。尼莫地平组、环磷酰胺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用药组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大鼠脑组织血流量分别为(96±23)、(113±39)、(139±44)及(79±41)%。三个用药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用药组与尼莫地平组、环磷酰胺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④大鼠脑梗死体积分别为(261±55)、(183±58)、(104±54)及(384±59)mm3。尼莫地平组、环磷酰胺组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体积缩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用药组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与环磷酰胺联合应用,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脑保护作用效果优于单独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对人鼠脑缺血后电压门控型钠通道Na(v)1.6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10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5只)、脑缺血组(45只)和电针治疗组(45只)。线栓法制作右侧大脑中动脉永久性闭塞模型。电针治疗组在人鼠清醒后,选取内关、外关、足三里、三阴交穴位行针刺治疗,留针时间30min。1次/d:在缺血后6h,1、2、3d及7d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及纹状体区Na(v)1.6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腑梗死体积的变化。结果①缺血组和电针治疗组火鼠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在缺血后2d最严重;相同时间点,缺血组比电针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稃度严重(P〈0.05)。②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缺血组和电针治疗组Na(v)1.6的表达均在缺血后1d达高峰,随后下调。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缺血组6h~1d表达上调,1d表达最强,2~7d表达呈下调趋势;电针治疗组从缺血6h开始至缺血7d,Na(v)1.6表达呈下调趋势。L述2种方法均昆示,相同时间点,电针治疗组较缺血组Na(v)1.6表达下调(P〈0.05)。③缺血组和电针治疗组恼梗死体积均在缺血3d最大。相同时间点电针治疗组脑梗死体积比缺血组小(P〈0.05):结论Na(v)1.6可能参与缺血性脑损伤的发病过程。电针治疗可能通过下调Na(v)1.6表达发挥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丁苯酞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 60只健康清洁级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小剂量丁苯酞组和大剂量丁苯酞组,每组15只.应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再灌注开始时,小剂量丁苯酞组和大剂量丁苯酞组分别腹腔注射丁苯酞注射液100 mg/k和400 mg/kg,假手术组和生理盐水组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5 ml/kg.所有大鼠在缺血再灌注24h后处死.结果 小剂量丁苯酞组(t=1.488,P=0.000)和大剂量丁苯酞组(=2.362,P=0.000)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生理盐水组均显著性改善,其中大剂量丁苯酞组较小剂量丁苯酞组改善更为显著(t=-0.873,P=0.000).小剂量丁苯酞组(t=18.589,P=0.000)和大剂量丁苯酞组(=36.963,P=0.000)脑梗死体积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显著性缩小,其中大剂量丁苯酞组梗死体积较小剂量丁苯酞组缩小更显著(t=-18.374,P=0.000).HE染色显示,生理盐水对照组神经元稀疏、大量变性坏死,细胞间隙增大,细胞间质空泡样改变.丁苯酞组神经元变性坏死明显减少,存活神经细胞增多,大剂量丁苯酞组改善更为显著.小剂量丁苯酞组和大剂量丁苯酞组SOD活性较假手术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显著性增高(P均<0.05),其中大剂量丁苯酞组SOD活性显著性高于小剂量丁苯酞组(t=80.199,P=0.000);小剂量丁苯酞组和大剂量丁苯酞组MDA水平较假手术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显著性降低(P均<0.05),其中大剂量丁苯酞组MDA水平显著性低于小剂量丁苯酞组(t=-1.308,P=0.000).结论 丁苯酞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机体抗氧化活性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西酞普兰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75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西酞普兰干预组,每组25只.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改良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价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每组5只).激光共聚焦技术观察缺血区微血管直径、密度和总面积(每组5只).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浓度(每组5只).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每组5只)和蛋白质印迹法(每组5只)检测缺血脑组织VEGF表达.结果 模型制作后14 d时,西酞普兰干预组神经功能缺损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显著改善[(4.39±0.92)分对(6.57±1.13)分,P=0.015].三维共聚焦血管成像显示,西酞普兰干预组毛细血管直径显著性小于生理盐水对照组[(2.93±0.19)μm对(3.56±0.22)μm; P=0.000];血管密度显著性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232.68±12.54)个/0.002 mm3对(176.26±10.87)个/0.002 mm3;P=0.000];微血管总面积显著性大于生理盐水对照组[(89 154±3 298) μm2/0.002 mm3对(75 368.14±3 519) μm2/0.002 mm3;P=0.000].酶联免疫吸附法显示,西酞普兰干预组血浆VEGF浓度显著性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50.35±5.44) pg/ml对(13.75±4.12) pg/ml;P=0.000].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西酞普兰干预组缺血区VEGF表达显著性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 =0.000).蛋白质印迹法显示,西酞普兰干预组缺血脑组织VEGF表达显著性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0.94±0.18)对(0.62±0.22);P=0.006].结论 西酞普兰可显著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其机制可能与VEGF介导的血管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7.
脑缺血预处理对calpain活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局灶脑缺血预处理模型对钙依赖中性蛋白酶(calpain)活性变化的影响,初步探讨calpain与脑缺血预处理神经保护作用的关系。方法5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对照组、预处理对照组、预处理缺血组、脑缺血组,比较各组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calpain活性变化及组织病理变化。结果预处理缺血组神经功能评分、梗死体积明显低于脑缺血组(P<0.01)。预处理缺血组calpain活性低于脑缺血组(P<0.05)。组织病理可见预处理缺血组有部分梗死性病变,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但组织结构轮廓尚存。假手术对照组及预处理对照组无神经功能缺损及梗死灶形成。结论脑缺血预处理可产生缺血耐受现象,减小梗死体积,减轻缺血性神经损伤,抑制calpain活性。calpain活性减弱可能在脑缺血耐受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已对缺血性脑损伤的内源性和外源性保护机制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发现脑缺血能刺激细胞增殖和神经发生.文章对脑缺血诱导神经干细胞增殖、定向迁移和分化的保护机制以及外源性因子的应用对缺血后神经发生的促进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