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北京市朝阳区成人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朝阳区18~79岁32668名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慢性疾病病史资料等,也进行体格测量。通过方差分析、偏相关分析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BMI、WC与高血压的关系。结果 调查人群新检出高血压患病率为19.80%(标化率为16.30%);不同性别人群BMI、WC组间血压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不同性别人群BMI、WC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呈正相关(P<0.050);随着BMI、WC增加,男女人群的高血压患病危险性均上升,且BMI和WC每增加一个标准差,男性人群高血压患病危险性分别增加0.66(OR=1.66,95% CI:1.57~1.75)和0.56(OR=1.56,95% CI:1.48~1.65),女性人群分别增加0.50 (OR=1.50,95% CI:1.42~1.57)和0.57(OR=1.57,95% CI:1.49~1.66)。结论 BMI、WC与高血压患病危险性密切相关,且BMI对男性人群患病危险性影响更大,WC对女性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MI和腰围(WC)对人群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方法:对1992—1994年和1998年在中国不同地区男女性中年人群中进行的两次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资科合并共35 003人,比较不同BMI和WC分组的平均血压水平及其高血压患病率。结果:随着BMI和/或WC的增加,人群血压水平、高血压患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多数BMI组中,男女性WC与血压均值和高血压患病车间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线性趋势检验P<0.05),同样在不同的WC组中,BMI均与血压均值和高血压患病车间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男女性按不同BMI及WC标准分组的年龄调整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6.5%、14.1%(BMI<24kg/m^2,男/女:WC<85/80cm),29.8%、20.6%(BMI<24kg/m^2,男/女:WC≥85/80cm),29.6%、24.7%(BMI:24.0—27.9kg/m^2,男/女:WC<85/80cm),39.2%、30.3%(BMI:24.0—27.9kg/m^2,男/女:WC≥85/80cm),57.5%、43.3%(BMI≥28kg/m^2,男/女:WC≥85/80cm)。结论:BMI和WC均与人群血压有相互独立的关联,保持BMI和WC均在正常范围是预防高血压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农村人群超重、肥胖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多阶段随机抽样确定样本,集中和人户结合方式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统计体重指数(BMI)、腰围、腰臀比(WHR)等指标和高血压的相关关系.结果婺城区农村居民超重、肥胖现患率为23.8%、6.9%.肥胖(BMI≥28)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51.7%,超重(24≤BMI≤27.9)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30.0%.腰围高于正常值(男≥95,女≥90)的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58.6%,OR=1.71.WHR高于正常值(男>0.90,女>0.80)的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31.9%,0R=1.71.结论 BMI、腰围、WHR与高血压患病率呈正相关.预防超重、肥胖是预防高血压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四川省泸州地区社区中老年居民BMI、腰围和腰臀比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 2015年3月27日至4月20日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泸州市35~69岁中老年人2 033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 泸州市社区中老年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43.48%,超重率、肥胖率及以腰围、腰臀比计算的向心性肥胖率分别为42.5%、14.6%和48.4%、74.0%。多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与高血压患病有关,45~60和≥60岁与<40岁相比,OR值分别为2.066和4.756。控制性别、年龄的混杂作用后,在BMI与腰围和腰臀比这3个指标中,BMI超重/肥胖和向心性肥胖(按腰围计算)对高血压患病有影响,腰臀比没有引入回归方程;BMI与腰围或腰臀比联合对高血压患病均有影响,从超重到肥胖者较两项指标正常人群患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均逐渐增加,OR值(95% CI)分别从1.524(1.044~2.226)增加至4.641(3.405~6.326),从1.569(1.134~2.171)增至5.468(3.797~7.876)。结论 BMI、腰围和腰臀比均与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有关联,腰围较腰臀比的关联更大,提示保持体重相关指标在正常范围可能是预防高血压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5.
儿童肥胖对高血压发病率影响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童肥胖状态及肥胖状态的改变对其高血压发病率的影响.方法 采取前瞻队列研究的方法,抽取2004年北京市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队列人群中2189名6~16岁血压正常儿童,于2010年12月对其随访,进行身高、腰围(WC)、体重和血压的测量.分别以体质指数(BMI)和WC作为评价超重、肥胖、腹型肥胖的指标.以不同肥胖状态组设置哑变量,以随访时点是否高血压作为结局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基线肥胖状态及肥胖状态的改变与高血压发病率之间的关系,并计算相应的OR值及95%CI值.结果 共完成了1184名在校学生的随访,6年间高血压累积发病率为19.9%(236/1184).男性高血压发病率(23.2%,149/643)高于女性(16.1%,87/541) (χ2=9.257,P=0.002).基线非超重组、超重组、肥胖组随访期间高血压累积发病率分别为8.7%(45/519)、19.3%(35/181)、32.4%(156/484)(χ2=9.332,P<0.001),基线非肥胖组与腹型肥胖组随访期间高血压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0.3%(63/613)、30.7%(173/567) (χ2=77.753,P<0.001).基线肥胖组的高血压发病危险高于基线非超重组(BMI:OR=4.9,95%CI:3.4~7.0)和基线非肥胖组(WC:OR=3.9,95%CI:2.8~5.3);基线时BMI、WC水平相同时,随访时BMI、WC水平增加,高血压发病危险增加.控制年龄、性别,基线BMI和WC每增加1 kg/m2和1 cm,高血压发病风险分别增加0.21和0.07倍,OR(95%CI)值分别为1.21(1.16~1.26)和1.07(1.05~1.09);随访时BMI和WC改变量每增加1 kg/m2和1 cm,高血压发病风险分别增加0.16和0.05倍,OR(95%CI)值分别为1.16(1.11~1.22) 和1.05(1.03~1.07).结论 儿童肥胖及肥胖水平升高的改变会增加其高血压发病风险.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obesity level and the level change in childhood on hypertension incidence.Methods A perspective cohort study was conducted.As part of Beijing Child and Adolescent Metabolic Syndrome Study,2189 aged 6-16 year non-hypertensive children was followed up in December,2010.In this study,height,weight,waist circumference (WC) and blood pressure was measured at follow-up,and body mass index (BMI) and WC was respectively used to assess overweight,obesity and abdominal obesity.Non-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baseline obesity status, change of obesity status and hypertension incidence. OR and 95%CI were computed in the model using obese status as dummy variable and hypertension at follow up visit as dependent variable.Results The total hypertension incidence of 1184 subjects during 6 years follow-up was 19.9%(236/1184).The hypertension incidence in male (23.2%,149/643)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female (16.1%,87/541) (χ2=9.257,P=0.002).The hypertension incidence of non-overweight,overweight and obese children at baseline was 8.7%(45/519),19.3%(35/181) and 32.4%(156/484)respectively (χ2=9.332,P<0.001),and the incidence of non-obese and abdominal obese children at baseline was respectively 10.3%(63/613) and 30.7%(173/567) (χ2=77.753,P<0.001).Hypertension incidence in the baseline obesity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non-overweight (BMI:OR=4.9,95%CI:3.4-7.0) and non-obese group (WC:OR=3.9,95%CI: 2.8-5.3).The hypertension incidence increased with the follow-up BMI/WC level,based on the same baseline level of BMI and WC.The hypertension risk increased to 0.21 and 0.07 times respectively with elevation of baseline BMI level by 1 kg/m2 and WC level by 1 cm,and OR(95%CI) were 1.21(1.16-1.26) and 1.07(1.05-1.09),respectively.Similarly,the hypertension risk increased 0.16 and 0.05 times respectively with the elevation of BMI level change by 1 kg/m2 and 1 cm,and OR (95%CI) were 1.16(1.11-1.22) and 1.05(1.03-1.07),respectively.Conclusion Obesity and increased obesity level change in childhood can increase the risk of incident hypertension.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辽宁地区居民体重指数、腰围与血压值、高血压患病率的关系。方法按照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辽宁地区15岁及以上居民的血压、身高、体重、腰围等指标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体重指数(kg/m2)<18.5,18.5~23.9,24~27.9,≥28,血压均值分别为116.4/73.9mmHg、122.0/76.5mmHg、130.5/81.4mmHg、138.4/85.9mmHg,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3.6%、20.4%、35.2%和53.9%;腰围从正常到腹部肥胖,血压均值从121.7/76.6mmHg上升到133.6/82.9mmHg,高血压患病率从19.8%上升到42.8%。当体重指数≥24(kg/m2)或腰围进入腹部肥胖时,血压值、高血压患病率明显增加。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血压值与体重指数和腰围呈正相关,而且腰围对血压均值的影响大于体重指数对血压的影响;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超重、肥胖和腹部肥胖与正常组相比发生高血压的相对危险性增加1.5、2.6和2.0倍。结论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的两个危险因素,保持理想的体重和腰围对控制高血压的发生起着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和BMI水平社区老年人群的腰围与高血压患病率和控制率关系。 方法 2009年9月至2010年6月采用二阶段整群随机抽样,对北京市万寿路地区≥60岁老年人群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分析样本人群2 035人(男性828人,女性1 207人)。腰围增加可提高体重正常老年女性高血压患病率,且高血压控制率下降,调整OR(aOR)值(95%CI)分别为1.04(1.01~1.08)和0.96(0.92~1.00)。单纯中心性肥胖女性的高血压患病率(64.7%)显著高于腰围、体重均正常女性(52.2%),aOR=1.58(95%CI :1.07~2.32);而高血压控制率(32.9%)低于腰围正常者(43.5%),aOR=0.62(95%CI: 0.37~1.04),P=0.071。结论 腰围增加(中心性肥胖)可提高单纯肥胖和体重正常的社区老年女性高血压患病风险及降低高血压控制率。应关注老年女性单纯中心性肥胖者的高血压患病和血压控制情况。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 比较分析云南省白族、彝族和布依族的正常高值血压及高血压的流行现状及与体重指数和腰围的关系。方法 采用按比例概率抽样方法从云南省白族、彝族和布依族3个少数民族聚集乡随机抽取1145名≥18岁常住少数民族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 白族、彝族和布依族的正常高值血压标化率分别为44.4%、37.1%、33.7%,高血压患病标化率分别为24.0%、26.9%、12.9%;3个民族的正常高值血压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白族和彝族的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布依族(P<0.01)。正常高值血压和高血压患病的危险性均随腰围(WC)的增加而增加,而随体重指数(BMI)的增加仅高血压患病的危险性增加。结论 白族、彝族和布依族的高血压患病率存在明显差异;降低中心性肥胖率有助于减少正常高值血压和高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超重、肥胖及与高血压病的关系。方法对深圳地区21岁~60岁人群共21578人进行体重指数(BM I),腰围(WC),腰臀围比(WHR)及血压(HP)测量,按体重指数(BM I)将其分成三大组:正常非肥胖组(BM I≤24kg/m2)共14817人;超重组(2495 cm的人群为133‰。(χ12=821.26,P<0.005),(χ22=500.16,P<0.005)。血清脂联素浓度在肥胖人群及高血压病肥胖患者均显著低于正常人群[脂联素:单纯性肥胖组(7.16±1.41)mg/L,高血压病肥胖组(7.18±1.45)mg/L vs.正常非肥胖组(9.22±0.61)mg/L,F=3.217,P<0.05]。血清脂联素浓度在超重人群与正常人群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脂联素:超重组(7.71±1.73)mg/L vs.正常非肥胖组(9.22±0.61)mg/L,P=0.097>0.05]。在高血压病肥胖患者中,脂联素浓度与体重指数、腰围、腰臀围比、、收缩压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脂联素水平下降与肥胖、血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保持BM I和WC在正常范围,是预防高血压病发生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0.
腰围和体质指数动态变化对高血压发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腰围(WC)和BMI在2年随访时间内的动态变化对队列人群高血压发病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于2002年1月,对江苏省多代谢异常和代谢综合征(MS)综合防治研究队列人群中随访时间满2年的5888名对象进行第1次随访,完成随访4582名,并于2006年3月对随访时间满5年及参与了第1次随访的对象进行了第2次随访,完成2次随访的对象共3847名,其中满足条件的共2778名基线血压正常对象被纳入分析.基线时WC或BMI正常者在第1次随访时变为非正常者以及基线WC或BMI不正常者在第1次随访时依旧不正常者定义为非控制组;基线WC或BMI非正常者在第1次随访时变为正常以及基线WC或BMI正常者在第1次随访时依旧保持正常者定义为控制组.以第2次随访时是否为高血压作为结局变量(高血压=1,正常血压=0).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相互调整的WC和BMI差值与高血压发病的关系,以及按照WC和BMI控制与否分层的高血压发病风险,并计算相应的OR和RR值及95% CI值.结果 2778名研究对象中,新发高血压660例.WC差值和BMI差值以连续型变量进入模型作相巨调整时,男女性中高血压发病与WC差值的关联仍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OR=1.04,95% CI:1.01~1.05;女性:OR=1.04,95%CI:1.02 ~1.06),而与BMI差值的关联不再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OR=1.04,95%CI:0.97~1.11;女性:OR =0.98,95% CI:0.93~1.03).不论基线WC正常与否,非控制组人群的高血压风险高于控制组人群(基线WC正常组:RR=1.41,95% CI:1.01~2.39;基线WC非正常组:RR =4.41,95% CI:1.66 ~9.80).而在基线BMI非正常组中,控制组与非控制组的高血压发病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33,95% CI:0.88 ~2.02).当WC得到控制,BM1控制与否对高血压发病风险无明显影响(男性:RR=1.03,95% CI:0.36~2.96;女性:RR =1.02,95% CI:0.70~5.85),WC未得到控制时,即使BMI得到控制,高血压发病风险仍会明显增加(男性:RR =4.03,95% CI:1.61~10.09;女性:RR=1.55,95% CI:1.13 ~3.60).结论 WC和BMI的控制均可降低高血压发病风险,而相比于控制BMI,控制WC对降低高血压风险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成年人体质指数、腰围与血压、血糖、血脂等慢性病相关指标的关系。[方法]2011年多阶段随机抽取四方区2个街道办事处的6个居委会社区18~69岁社区居民600名,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调查600人中,超重发生率为36.33%,肥胖发生率为17.67%,腰围超标者占60.67%。随着体质指数与腰围的增加,血压、血脂和血糖平均水平呈上升趋势(P〈0.05),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患病率也随之增长(P〈0.05)。所有调查对象的BMI和WC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空腹血糖(FPG)水平均有相关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437、0.495、0.399、0.208、0.275、-0.310、0.344和0.506、0.514、0.453、0.214、0.299、一0.385和0.340,(P〈0.01)。[结论]青岛市四方区18~69岁居民超重、肥胖患病率和腰围超标率较高,肥胖和腹型肥胖均可增加罹患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广西城乡成年居民体质指数(BMI)、腰围(WC)与高血压发病的关系,为确定高血压高危人群和开展有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所确定的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广西4个城市所辖的4个城区18岁以上1 487名城市居民和4个县12个乡镇18岁以上1 532名农村居民,分别进行了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的测量,分析不同BMI、WC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结果 BMI从18.5,18.5~23.9,24~27.9,≥28,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1.1%、15.3%、30.1%、46.5%,差异十分显著(P<0.01);男性WC从<85,85~89,≥90,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9.1%、28%、41.2%,女性腰围从<75,75~79,≥80,患病率分别为10.3%、16.0%、37.8%,也均有显著差异(P<0.01);同时发现同年龄组随着BMI增大患病率不断上升,同BMI组也随着年龄增长高血压患病率也随着上升;而男性WC除60岁以上老年组外、女性WC则除30~45岁组外,各年龄组均呈现出随着WC增大而高血压患病率也明显上升.研究还发现双重肥胖者(BMI≥28,同时男WC≥90或女性WC≥80)高血压患病率高达49.6%,农村居民双重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高达58.3%,是成年居民平均患病率的2.1倍.结论 广西城乡居民随着BMI的增加高血压患病率明显上升,而腹部(WC)肥胖除个别年龄组外,同样随着WC的增大患病率而上升,均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双重肥胖者更是高血压患病的危险人群.因此控制或保持BMI和或WC在正常范围内是有效防制高血压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陕西省汉中农村地区男性居民的吸烟行为与不同百分位点上BMI和腰围(WC)的关系.方法 利用2010年汉中农村居民健康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将BMI(WC)和吸烟状况(程度)分别以因变量和白变量纳入分位数回归模型,并控制相关混杂因素.结果 调查汉中市农村地区男性居民1039人;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28.0%和5.9%,中心性肥胖率为35.0%,现在吸烟率为63 6%;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当BMI处于第80百分位点(BMl=24.4)及以上时,已戒烟者、不吸烟者与现在吸烟者的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BMI处于第90百分位点(BMI=24.9)及以上时,随着BMI的增加,与轻度吸烟者相比,重度吸烟者BMI增加的幅度随之增加;当WC处于第95白分位点时(WC=96.7 cm),现在吸烟者的WC显著高于已戒烟者;WC第85百分位点(WC=89.9 cm)及以上时,随着WC增加,中度和重度吸烟者的WC幅度随之增加.结论 吸烟状况和吸烟程度对不同百分位点上的BMI和WC的影响不一致,在较高百分位点上,随着吸烟程度的加深,BMI和WC增加的更明显,应大力倡导肥胖者戒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我国不同地区、不同人群成人中心型肥胖的流行现状和腰围的分布,为开展有针对性的肥胖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10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身体测量获得的数据,分析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中心型肥胖的流行现状,描述城乡、不同地区、不同性别及年龄人群的分布及差异.结果 我国成人中心型肥胖率为40.7%,男性、女性中心型肥胖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心型肥胖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城市地区居民中心型肥胖率(44.6%)明显高于农村居民(3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男性、女性,中心型肥胖率在东部城市最高,西部农村最低.成人平均腰围为(80.3±0.3) cm,男性为(82.3±0.3) cm,女性为(78.2±0.3) cm,男性腰围明显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腰围逐渐升高,到60岁以后逐渐降低.城市地区人群平均腰围(81.3±0.4) cm,农村地区为(79.7±0.3) cm.结论 我国中心型肥胖在人群中广泛流行并呈现加速上升的趋势,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遏制肥胖的持续流行和加速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山东省中西部农村居民高血压的患病现状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8个农业县(市、区),对25岁及以上的常住农村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共调查了16 364人.结果:25岁及以上的山东中西部农村居民高血压标化患病率37.2%,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血压分类中,1、2、3...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不同肥胖状态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关联。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浙江农村社区T2DM队列,该队列2016年完成基线调查,本研究使用的随访数据截至 2021年12月31日,剔除随访期间失访或资料不全者,共纳入10 310例研究对象。根据BMI和腰围将研究对象分为低体重、正常体型、单纯中心性肥胖、单纯全身肥胖、复合超重和复合肥胖6种状态,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肥胖状态T2DM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比(HR)值及其95%CI。结果 研究对象累计随访57 049.47人年,随访(5.53±0.89)人年,随访期间共死亡971例,死亡密度为1 702.03/10万人年。以正常体型患者为对照,调整混杂因素后低体重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增加104%(HR=2.04,95%CI:1.42~2.92),单纯全身肥胖、复合超重、复合肥胖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分别下降34%(HR=0.66,95%CI:0.53~0.82)、22%(HR=0.78,95%CI:0.66~0.92)、38%(HR=0.62,95%CI:0.49~0.78),单纯中心性肥胖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显示,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组低体重T2DM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增加,女性复合肥胖患者全因死亡风险较正常体型患者下降50%,而男性该肥胖状态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5岁老年患者中,单纯全身肥胖、复合超重、复合肥胖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均明显低于正常体型组(HR=0.61,95%CI:0.48~0.78;HR=0.76,95%CI:0.63~0.91;HR=0.56,95%CI:0.42~0.73),而<65岁的各种肥胖状态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敏感性分析结果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T2DM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存在“肥胖悖论”现象,低体重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体型者,全身型或复合型超重/肥胖患者的死亡风险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贵州黔南地区3个世居民族农村老年人高血压患病与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臀比(waist-to-hip ratio,WHR)及上臂皮褶厚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2县3个乡镇8个村的布依族、水族、毛南族60岁以上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测定身高、体重、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臀围、上臂皮褶厚度及血压,计算BMI、WHR.结果 3个世居民族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37.57%,男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6,P=0.018),民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58,P=0.101).单因素分析显示老年人有无高血压患者中女性的BMI、WHR、WC、臀围及上臂皮褶厚度各指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除臀围外各指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WC、性别是3个世居民族老年人高血压的独立相关因素,尤以WC对高血压贡献最大.结论 WC、性别是预测该地世居民族老年人高血压病的理想指标,BMI、WHR及上臂皮褶厚度可作为不同民族老年人高血压病预测指标的补充.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珠海市斗门区居民体重指数(BMI)、腹围与血压的关系,为控制体重及向心性肥胖从而降低高血压发病率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分层、整群、随机相结合的方法,抽取斗门区两镇,对其农村居民进行面对面调查和体检。结果体重指数为〈24、24~28、≥28时,血压均值分别为125.49/79.81、135.62/85.42、/44.63/93.77mmHg,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27.5%、47.6%、71.0%;腹围从正常到腹部肥胖,血压均值从124.67/79.65mmHg上升到135.50/85.09mmHg,高血压患病率从25.5%上升到48.5%。体重指数对血压、高血压患病率的预测效果高于腹围;超重、肥胖与正常组相比,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分别增加3.0和5.2倍。结论珠海市斗门区居民血压值和高血压患病率随着体重指数、腹围的增加而上升,体重指数是预测高血压的重要指标,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控制体重指数在正常范围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不同肥胖类型、不同BMI和腰围水平与成年人糖尿病患病风险的关联。方法 利用2018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依据《成人体重判定》(WS/T 428-2013)重新划分肥胖定义,包括非肥胖、单纯一般性肥胖、单纯中心性肥胖和复合型肥胖。应用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及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不同肥胖类型、不同BMI和腰围水平与糖尿病患病风险的关联。结果 共纳入7 030名18~65岁居民,其中一般性肥胖率、中心性肥胖率分别为男性16.29%(502/3 082)和42.28%(1 303/3 082);女性14.41%(569/3 948)和37.87%(1 495/3 948);其中复合型肥胖率男、女性分别为14.70%和12.97%。糖尿病患病率为11.28%,其中男、女性复合型肥胖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18.98%和22.07%,高于单纯中心性肥胖人群(16.24%,15.26%)和非肥胖人群(9.65%,5.18%)。男性单纯中心性肥胖、复合型肥胖患糖尿病的可能性分别是非肥胖人群的1.61(95%CI:1.24~2.08)和2.11(95%CI:1.56~2.86)倍;女性单纯一般性肥胖、单纯中心性肥胖和复合型肥胖患糖尿病的可能性分别是非肥胖人群的2.70(95%CI:1.16~6.28)、2.62(95%CI:2.01~3.40)和4.47(95%CI:3.35~5.98)倍。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显示:BMI水平与糖尿病患病风险间呈近乎线性正关联;腰围水平与糖尿病患病风险呈显著正关联,其中女性呈非线性升高(非线性P=0.024)。男性BMI≥22.5 kg/m2、女性BMI≥23.0 kg/m2;男性腰围≥85.0 cm、女性腰围≥80.0 cm时,糖尿病患病风险显著上升。结论 复合型肥胖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更高。BMI处于正常高值、腰围水平处于中心性肥胖前期时,糖尿病患病风险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