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制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电解脱弹簧圈 (electrolysisdetachablecoils ,EDC) ,其目的就是为了替代进口的电解脱弹簧圈 ,提高动脉瘤治疗效果 ,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 ,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将我国的介入医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据报道 ,美国有 2 %的人患有颅内动脉瘤 ,其中 1%的动脉瘤会破裂 ,从而导致 0 .5 %的人死亡。在北美每年有 3 0 0 0 0人发生颅内动脉瘤破裂 ,造成 12 5 0 0人死亡。估计我国每年约有12~ 15万人发生动脉瘤破裂。目前我国为进行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诊疗 ,需从国外购进相关器械及栓塞材料 ,费用昂贵 ,治疗一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6月-2004年6月我们采用GDC栓塞颅内动脉瘤126例(其中4例有2个动脉瘤,共130个)。前交通动脉瘤42个,后交通动脉瘤53个,颈内动脉瘤6个,大脑中动脉瘤10个,大脑后动脉瘤8个,大脑前动脉瘤6个,小脑后下动脉瘤2个;基底动脉瘤3个。按Hunt-Hess分级:Ⅰ级38例,Ⅱ级54例,Ⅲ级23例,Ⅳ级11例。必要时辅以篮筐技术、重塑技术、支架技术、双微导管或连环技术、蚕食技术。结果成功栓塞126例动脉瘤,其中103例为100%栓塞,21例为95%,2例为90%。12例在栓塞后6~18个月进行造影随访,所栓塞动脉瘤均未见复发征象。结论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和微创的治疗手段。联合运用多种栓塞技术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式微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方法 采用美国波士顿公司GDC栓塞治疗17例患者中18个颅内动脉瘤,其中1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发病者,术前Hunt和Hess分级:Ⅰ-Ⅱ级10例;Ⅲ级3例;Ⅳ级2例。结果1例死亡,3例轻度短期神经功能障碍,13例痊愈。结论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较为理想,但还需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以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技术要点、并发症及其防治经验。方法采用GDC对16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结果成功栓塞168个动脉瘤,其中100%闭塞的144个,95%闭塞的14个,90%闭塞的10个;全组6例死亡,死亡率3.6%。术中并发动脉瘤破裂3例,脑血管痉挛9例,脑梗死2例,术后弹簧圈末端逸出2例;3例复发者经二次补充GDC栓塞而治愈。随访5~54个月,全组术后均无再出血。结论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应根据病情进行个体化设计,并采用与之相应的栓塞技术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动脉瘤栓塞的治愈率、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汪晖  刘靖  周红霞 《护理学杂志》2003,18(10):768-769
对69例颅内动脉瘤病人进行电解可脱弹簧圈(GDC)栓塞治疗,其中4例并发动脉瘤破裂再出血,3例并发脑血管痉挛,1例穿刺处绷带松散致穿刺部位血肿。其原因分别为机械刺激、凝血机制改变、血压急剧波动和术中肝素化、术后鱼精蛋白中和不够及穿刺点压迫包扎欠佳等。经及时对症处理。治愈4例,好转2例,死亡2例。  相似文献   

6.
铂金丝弹簧圈(GDC)的问世以来.血管内栓塞治疗由于疗效可靠.微侵袭.逐渐成为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本院自1998年至2005年5月.对19例对颅内动脉瘤进行了铂金丝弹簧圈栓塞。现将麻醉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近10年介入神经放射治疗的重要进展。本院自1999年1月至2001年1月间,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颅内动脉瘤3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3例中男1例,女2例;年龄32~60岁,平均46岁;所有病人均有SAH史,均因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入院;Hunt-Hess分级均Ⅱ级。2.动脉瘤大小和部位:所有病例均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动脉瘤直径分别是8mm、10mm、12mm。部位: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例,前交通动脉瘤2例。3.方法:本组用Tracker-18和FasTracker-18…  相似文献   

8.
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及中长期随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VSCAs)的有效性及稳定性。方法 19例患者(20枚VSCAs)接受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对其中9枚动脉瘤使用单纯弹簧圈栓塞,9枚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2枚使用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根据DSA表现,将栓塞程度分为完全栓塞、次全栓塞和部分栓塞。术后进行中长期随访并收集DSA及临床结果。结果所有VSCAs均获成功栓塞。术后即刻DSA显示,20枚VSCAs中5枚为完全栓塞,9枚为次全栓塞,6枚为部分栓塞。1~2年随访DSA示20枚VSCAs均完全栓塞,未发现动脉瘤复发及弹簧圈脱出、移位。临床随访显示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及神经系统缺血症状。结论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VSCAs有效、稳定;中长期随访证实次全及部分栓塞的患者可发展为完全栓塞。  相似文献   

9.
<正>我科自2007年以来在上级医院医师指导下对1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电解可脱性铂金弹簧圈行栓塞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6例患者中男9例,女7例;年龄36~60岁,平均50岁。临床均表现为突发不同程度的头痛、恶心、呕吐,经Hunt-Hess分级为:I级4例,II级8例,III级4例;均经  相似文献   

10.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大脑后交通动脉瘤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讨论以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瘤的疗效及技术要点。方法对42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术后早期处理出血。结果42个动脉瘤中38个瘤腔完全闭塞,3个95%闭塞,1个被90%闭塞。术后41例临床痊愈,1例死亡,死亡率2.4%。术中并发脑血管痉挛1例;术后弹簧圈末端逸出1例。1例复发者经二次补充GDc栓塞而治愈。全组出现与栓塞技术相关的并发症2例。术后随访3~50个月均无再出血。结论对后交通动脉瘤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血管内囊内栓塞疗效可靠;早期栓塞及有效的术后处理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颅内不同部位和类型动脉瘤介入治疗疗效,总结个体化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不同部位和类型共51个动脉瘤栓塞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51个动脉瘤完全闭塞43个,闭塞95%以上5个,闭塞90%以上3个,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死亡1例,成功随访30例。312个月无复发。结论对不同部位和类型颅内动脉瘤采用可脱性弹簧圈栓塞及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2.
对3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8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5例脑梗死、1例动脉瘤破裂再出血、1例脑血管痉挛、1例穿刺点血肿.经及时发现作相应处理后,6例痊愈、1例好转、1例死亡.提出加强栓塞治疗术后的并发症观察及护理,是保证栓塞治疗预期效果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20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术后护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20例颅内动脉瘤病人采用可脱性球囊,自制钨丝微螺旋圈,蓝色组织胶,机械解脱钨丝微螺旋圈等栓塞材料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18例治愈,1例出现脑血管痉挛,1例瘤体破裂再出血,均经对症处理症状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14.
对3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8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5例脑梗死、1例动脉瘤破裂再出血、1例脑血管痉挛、1例穿刺点血肿,经及时发现作相应处理后。6例痊愈、1例好转、1例死亡。提出加强栓塞治疗术后的并发症观察及护理,是保证栓塞治疗预期效果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正>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病因之一,具有发病突然和死亡率高的特点,近年来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已成为有效的治疗手段[1]。2010-01—2013-01,我科对应用弹簧圈介入栓塞术治疗此类患者22例实施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2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中男8例,女性14例,年龄36~65岁,平均48.2岁,临床主要表现:突发头  相似文献   

16.
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治疗术中动脉瘤再破裂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颅内动脉瘤在弹簧圈栓塞过程中发生破裂是最可怕的术中并发症之一,本文探讨处理、预防这一并发症的初步经验。方法2002年4月-2006年12月,共有153例患有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在我院接受了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中141例患者曾有过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史。5例有动脉瘤破裂出血史的患者术中再次发生动脉瘤破裂。术中动脉瘤再破裂时,常规使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并设法用弹簧圈尽快填塞动脉瘤腔。微导丝引起动脉瘤破裂时,尽量保持微导丝不动,微导管尽快送到瘤腔中进行填塞治疗。若微导管引起破裂而微导管头端位于瘤壁外蛛网膜下腔时,微导管且勿退入瘤腔内,应将弹簧圈经微导管送入蛛网膜下腔一部分后,再将微导管头撤入瘤腔内,继续弹簧圈填塞。若弹簧圈引起破裂,要将弹簧圈完全或部分送出去,将破裂口堵住后,调整微导管头端位置继续弹簧圈填塞。结果在接受动脉瘤栓塞治疗的153例患者中,141例曾有过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中5例发生了术中再破裂,占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3.5%,总发生率为3.3%。1例破裂由导丝引起,1例由微导管引起,1例由弹簧圈过度填塞引起,弹簧圈穿孔1例,其余1例由微导管和弹簧圈共同引起。2例死亡,死亡率占术中破裂的40%,占总例数的1.3%;1例患者出院时遗留有右下肢瘫痪,其余2例患者无残留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动脉瘤栓塞术中动脉瘤的再破裂是一少见、威胁生命但又不可避免的事件。应该立即采取妥善措施以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降低可怕并发症的发生。如处理恰当,多数术中动脉瘤破裂的患者能够存活,无后遗症。  相似文献   

17.
制造家犬双侧颈动脉动脉瘤模型,3周后采用自制钨微弹簧圈,在DSA透视监视下,经血管内栓塞动脉瘤模型,而保留载瘤动脉血流。进行了颈动脉造影影像学,。光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并对栓塞效果和相应组织病亘变化进行了对比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8.
显微外科与血管内治疗联合处理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随着电解可脱弹簧圈(Guglielmide-tachablecoils,GDC)和机械可脱弹簧圈(Machnicaldetachablecoilsystem,MDS)的问世,已有文献报道用GDC和MDS来治疗颅内动脉瘤,完全闭塞率达80%[1、2]。...  相似文献   

19.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而又危害极大的脑血管疾病,一旦破裂出血其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而80%-85%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20世纪90年代,一种可脱性铂金弹簧圈装置(GDC)进入临床应用领域,随着栓塞材料的改进和栓塞技术的革新,运用血管内栓塞技术治疗动脉瘤预防再出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患.一些研究机构甚至建议将血管内栓塞作为治疗的首选方法。本研究主要探讨这些问题.明确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在宽颈的颅内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中,支架辅助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治疗效果.但在某些瘤颈较宽的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治疗中支架完全释放后再采用微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可能遇到支架移位、微弹簧圈填塞不全等问题.我们采用支架半释放技术,以期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