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网络成瘾大学生静息状态脑功能特点。方法:采用ReHo分析方法 ,19名网络成瘾大学生及19名对照进行磁共振脑功能成像,比较两组平均脑ReHo图的差异。结果:IAD组ReHo值升高区域主要集中在小脑、脑干、扣带回(右侧)、双侧海马旁回、右侧额叶(直回,额中回及额下回)、左侧额上回、左侧楔前叶、右侧中央后回、右侧枕中回、右侧颞下回、左侧颞上回及颞中回;ReHo降低的区域仅表现在左侧顶叶的楔前叶。结论:网络成瘾大学生局域一致性存在异常,大部分脑区同步性增强,小脑、脑干、边缘叶、额顶叶同步性增强可能与网络成瘾奖赏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遭受多重侵害的高职高专女生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特点。方法:15名遭受多重侵害无创伤后应激症状被试(PV无PTSS组)、15名多重侵害有创伤后应激症状被试(PV有PTSS组)和15名正常对照接受静息态脑功能扫描。采用SPM8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处理工具包分别进行数据预处理和ReHo分析。结果:静息状态下,与对照组相比,PV无PTSS组左侧额下回、左右额内侧回、右侧中央后回、左侧梭状回、左右海马旁回、右侧扣带回、左右豆状核和右侧岛叶的ReHo值降低;左右额上回、左右额中回、左右额下回、左右顶下小叶、左右楔前叶、左右颞上回、左侧颞横回、左右颞中回、右侧舌回和右侧扣带后回的ReHo值升高。与PV有PTSS组相比,PV无PTSS组在右侧额中回和额下回、左侧楔前叶、左侧舌回、左右海马旁回、左侧扣带回和左侧豆状核ReHo值降低;在左右额上回、左右额中回、左侧额内侧回、右侧中央后回、左侧缘上回、左右顶下小叶、左侧梭状回和左侧尾状核ReHo值升高。结论:遭受多重侵害但无创伤后应激症状的高职高专女生在静息状态下脑默认网络以及岛叶、基底神经节、海马旁回存在局部一致性信号异常,这些脑区异常可能为遭受多重侵害导致精神障碍的发病机制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3.
背景:平衡针治疗疾病疗效显著,但缺乏相关现代科学理论机制。 目的:利用静息态脑功能成像技术探讨平衡针疗法的中枢作用机制。 方法:纳入10例腰椎间盘突出腰腿痛患者及10例正常受试者,于平衡针针刺前后进行功能磁共振扫描,通过AFNI软件对与双侧杏仁核表现为显著联系的脑区进行功能连接分析,并对平衡针刺后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及正常受试者的脑功能连接的差异进行探讨。 结果与结论:经平衡针治疗后1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疼痛均有好转。脑功能连接分析显示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丘脑、脑干、腹前核、腹外侧核、额内侧回、额上回、额叶眶上回、额下回、颞上回、颞中回、海马回、扣带回、岛叶等脑区功能连接增强。正常受试者双侧颞中回、双侧眶上回、双侧尾状核头、双侧岛叶、左侧腹背侧核、双侧额上回、左侧额中回、前扣带回、右侧顶下小叶与杏仁核连接增强;双侧小脑齿状核、小脑蚓、左侧小脑坡、双侧舌回、左侧枕中回、右侧额上回、右侧中央前回、双侧顶下小叶、右侧顶上小叶、右侧中央后回与杏仁核连接下降。提示通过静息脑功能成像技术对杏仁核的研究有助于更深入理解平衡针灸治疗腰腿痛的中枢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方法探测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静息状态下是否存在脑功能异常。方法:对1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8例正常对照进行静息状态的fMRI检查,应用ReHo方法处理fMRI数据。结果:与正常人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静息状态下脑的BOLD信号的ReHo普遍降低(P〈0.05)。ReHo降低的脑区有双侧额叶内侧回、颞上回、颞下回、枕中回、枕下回和小脑后叶;左侧扣带回前部、海马回、颞中回、中央后回和脑桥;右侧额上回、顶上小叶、楔前叶、中央旁小叶、中央前回和小脑蚓部。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即可能存在脑功能异常,ReHo可能有助于精神分裂症静息状态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基于多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原发性失眠。方法: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原发性失眠患者50例为研究组,选取与研究组性别、年龄皆与之匹配的健康人群5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被研究者均进行临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以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选择PCC为种子点对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进行功能连接(FC)分析,获得被研究者的脑内功能连接参数,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差异,并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和年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研究组患者PSQI评分、HAMA评分以及HAMD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被研究者和研究组患者组间无弥散张量成像(DTI)差异,对照组与研究组比较,研究组患者的左侧海马以及右上额枕束FA值显著下降,而双侧扣带回、左下纵束、右上额枕束、左侧海马、双侧钩束的MD值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被研究者与PCC功能连接脑部区域,包括:颞极L/颞上回/额上回/岛叶、颞极R/岛叶、枕下回R/梭状回、额下回R/额下回眶部、楔前叶L、R/后扣带回/中间扣带回、颞上回L/颞横回、枕中回R/楔前叶/顶上小叶、颞上回R,显著阈值设为P=0.000,簇≥1 355 mm3;研究组患者与PCC功能连接脑部区域,包括:额下回眶部L/颞上回/额中回、楔前叶L、R/后扣带回/中间扣带回、颞中回R/枕中回/楔前叶/角回、枕中回L/楔前叶/枕上回、额中回L、中央前回R、额上回R,显著阈值设为P=0.000,簇≥1 355 mm3。结论:联合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和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可以作为一种多模态的方式揭示原发性失眠患者发生的病理和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6.
研究表明,默认网络(DMN)的功能失调与阿尔茨海默病有关。为进一步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默认网络存在的异常连接结构,使用最小生成树方法构建无偏的脑网络,采用树层次聚类方法分析早期轻度认知障碍组(EMCI)、晚期轻度认知障碍组(LMCI)、阿尔茨海默病患者(AD)和健康对照者(NC)DMN社团结构的变化,并且对4种被试大脑网络中回直肌-眶部额上回、楔前叶-后扣带回的连接以及颞上回中心性进行差异分析。结果显示:DMN在NC和EMCI中分成5个社团,在LMCI中分成7个社团,但是在AD分成9个社团;LMCI和AD在回直肌-眶部额上回的连接存在显著差异(P=0.048),LMCI和EMCI在楔前叶-后扣带回的连接存在显著差异(P=0.042),LMCI和NC在楔前叶-后扣带回的连接存在显著差异(P=0.016);颞上回介数中心性在AD组与LMCI组(P=0.028)、LMCI组与NC组(P=0.001)、EMCI组与NC组(P=0.048)都存在显著差异。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随着病情的进展,DMN的结构逐渐分散,脑区之间的连接以及中心性发生变化,这些脑区主要包括海马、海马旁回、楔前叶、后扣带回、眶部额上回、眶部额中回、回直肌和颞上回。  相似文献   

7.
静息态下不同性别抑郁症患者脑功能及其差异的fMRI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静息态下不同性别抑郁症患者的脑功能特点及其差异.方法:男女抑郁患者各11例及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均与患者匹配的健康对照22例参加静息态fMRI扫描.结果:男抑郁组较男对照组右额上回、双侧额中回、左楔前叶、右前扣带回背侧、左后扣带回、右海马旁回及右尾状核区域局部一致性增高(K值≥10,P<0.005).女抑郁组较女对照组右额中回、左额下回、右后扣带回及左尾状核区域局部一致性增高(K≥10,P<0.005).男抑郁组较女抑郁组左顶下小叶、右颞上回、右颞中回区域局部一致性增高(K≥10,P<0.005),而女抑郁组未显示较男抑郁组局部一致性的增高;女对照组较男对照组左尾状核局部一致性增高(K≥10,P<0.005),而男对照组未显示较女对照组局部一致性的增高.结论:进一步支持了既往提出的抑郁症存在的病理神经环路(边缘-皮层-纹状体-苍白球-丘脑)的假说,并认为静息态下抑郁症患者的脑功能具有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核磁共振下高分辨率结构成像及功能扫描评价老年抑郁症患者的脑功能及结构。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于我院就诊的抑郁症老年患者50例为研究组,招募50例老年健康者为对照组,所有入组者均进行核磁共振下高分辨率结构像及功能扫描,采用MRIcro软件转化,应用REST、SPM 8软件进行图像结果分析。结果:抑郁组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为(26.7±1.6)分,对照组为(4.7±1.7)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6.636,P0.001)。抑郁组患者中左侧的梭状回、颞上回、楔前叶、顶下小叶、中央后回、中央旁小叶,以及右侧的枕中回、顶下小叶、额上回的ReHo较健康组显著减低(P0.05),抑郁组患者的左侧颞下回、额下回、楔前叶,右侧内侧扣带回、梭状回、颞下回、楔叶的GMV较健康组显著减低(P0.05)。结论:老年抑郁症患者中脑功能与结构异常的区域没有重叠,异常的脑功能与结构对于抑郁症神经病理机制的作用相互独立。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照研究奥氮平、阿立哌唑对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睡眠呼吸的影响。方法:AD伴精神行为症状患者随机接受6周的奥氮平(n=42)、阿立哌唑(n=36)治疗;采用多导睡眠图监测治疗前后睡眠呼吸功能的变化,观察指标包括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平均血氧饱和度(MSaO2)、血氧饱和度90%时间占监测总时间的百分比(TS90%)。结果:1治疗后6周时,奥氮平组AHI、TS90%较治疗前增高(t=3.101,2.613;P0.01,0.05),MSaO2则有所降低(t=2.398,P0.05);阿立哌唑组AHI、TS90%、MSaO2的变化均不显著(P0.05);奥氮平组治疗后6周时的AHI、TS90%均高于阿立哌唑组(t=4.219,3.674;P均0.001),MSaO2则低于阿立哌唑组(t=3.286,P0.001);2治疗后6周时,两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分均较治疗前无显著变化(P0.05);AD病理行为量表(BEHAVE-AD)评分均显著下降(P0.01);两组治疗后6周时的MMSE、BEHAVE-AD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奥氮平对AD患者睡眠状态时的呼吸功能存在不良影响,阿立哌唑则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终末期肾病患者脑默认网络异常的功能连接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1例终末期肾病患者和31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静息态脑功能数据。应用基于种子点的分析方法行全脑功能连接分析,分别以后扣带回皮层和腹内侧前额叶皮层为种子点研究全脑前、后默认网络的功能性连接。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终末期肾病患者表现出左侧颞中回、右侧前扣带回及双侧额上回内侧与后扣带回的功能连接上明显降低。当以腹内侧前额叶皮层为种子点,患者出现右侧丘脑功能性连接明显下降。此外,患者的后扣带回和右额上回内侧的功能连接与血红蛋白水平表现出显著正相关。结论:终末期肾病患者的脑默认网络呈现出空间连接上的紊乱。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奥氮平与阿立哌唑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81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奥氮平组(n=41)与阿立哌唑组(n=40),分别以奥氮平与阿立哌唑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评定疗效与生活质量,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两组PANSS评分治疗8周末均有显著下降(P0.05或0.01),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GQOLI总分及各维度评分治疗前与治疗8周末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奥氮平与阿立哌唑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相当,均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阿立哌唑、利培酮治疗过程中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组,分别接受阿立哌唑(n=35)、利培酮(n=35)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4、6周时测定血清尿酸水平。结果①治疗4、6周时,利培酮治疗组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分别t=3.263,3.735;P0.01);阿立哌唑治疗组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则较治疗前无显著改变(分别t=1.562,1.848;P均0.05);②利培酮治疗组患者治疗后4、6周时的血清尿酸变化值,显著高于同期阿立哌唑治疗组血清尿酸水平的变化值(分别t=2.508,2.557;P均0.05)。结论利培酮治疗可显著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尿酸水平,而阿立哌唑对血清尿酸水平影响甚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男性攻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否存在杏仁核与其他脑区功能连接的异常.方法:对有攻击行为和没有攻击行为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各13例进行静息状态下功能磁共振成像.结果:与非攻击组相比,攻击组双侧额中回、右侧额上回、右侧脑岛、右侧顶上小叶、右侧扣带回等脑区与左侧杏仁核功能连接增强;双侧额上回、额中回、双侧颞上回、右侧颢中回等脑区与右侧杏仁核功能增强.结论:杏仁核与多个脑区之间特别是与额上回、额中回的功能连接增强可能与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阿立哌唑与奥氮平治疗老年期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0例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阿立哌唑组和奥氮平组,分别给予阿立哌唑和奥氮平治疗。疗程8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 SS)评定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治疗后不良反应。结果在阴性症状方面,治疗2周后,阿立哌唑组即有明显改善(t=2.210,P0.05),且与奥氮平组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2.021,P0.05),而在阳性症状方面,奥氮平组改善优于阿立哌唑组(t=2.016,P0.05),但在治疗4、6、8周后,两组总体疗效相当,但阿立哌唑组在阴性症状方面改善较奥氮平组有显著性差异(t=3.302,P0.01)。在副反应方面,阿立哌唑组副反应较少。结论阿立哌唑治疗老年期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好,阴性症状改善优越,安全性高,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阿立哌唑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开放性对照研究,随机将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患者58例分为两组,28例给予阿立哌唑治疗,10~30mg/d。30例给予利培酮治疗,2~4mg/d。观察6周后经PANSS,BPRS及TESS量表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结束时,阿立哌唑组和利培酮组病人临床疗效无明显着差异(P〉0.05)。但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阿立哌唑在静坐不能、内分泌和体重增加方面优于利培酮。结论 阿立哌唑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与利培酮一样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且较少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奥氮平和阿立哌唑治疗前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指数、瘦素及生长激素刺激肽的变化。方法:共99例门诊或住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选用奥氮平或阿立哌唑治疗,均单一用药。分别于治疗前、4周末、8周末及24周末测定体重指数,并进行瘦素和生长激素刺激肽测定,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病情变化及疗效。结果:经奥氮平或阿立哌唑治疗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并与体重指数呈正相关,且这种变化在治疗初期(4周末)即已显现,并持续至24周末。治疗后生长激素刺激肽与治疗后体重指数的相关性仅在阿立哌唑组观察到(r=-0.291,P<0.05)。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经奥氮平或阿立哌唑治疗,持续存在不同程度的瘦素水平升高;奥氮平组体重指数与血清瘦素水平的相关性较显著,而阿立哌唑组则与生长激素刺激肽水平的相关性较显著;阿立哌唑对体重指数的影响可能通过生长激素刺激肽的作用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奥氮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的影响。方法首发、未经药物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组,分别接受奥氮平(n=34)、阿立哌唑(n=28)治疗,测定治疗前及治疗后4、8周时体质量指数(BMI)、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RBP4水平。结果①奥氮平组治疗8周时的RBP4较治疗前显著增高(t=2.891,P0.01);阿立哌唑治疗组无显著变化;②奥氮平组治疗4、8周时的BMI(t=2.499,3.468;P0.05或0.001),治疗8周时的TC、TG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t=2.599,2.463;P0.05);阿立哌唑组则无显著变化;③奥氮平组治疗8周时的RBP4水平与BMI有显著的相关性(r=0.372,P0.05)。结论奥氮平治疗可显著增高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RBP4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研究通过结合任务态与静息态的fMRI数据探讨导致抑郁症患者脑功能障碍的神经病理学因素。方法:采集25例抑郁症患者、24例健康对照N-back任务和静息态fMRI数据,采用双样本t检验进行任务态数据组间比较,低频振幅(ALFF)测量静息态。结果:重度抑郁症患者在静息态下,左丘脑、壳核、脑岛、额中回及额下回活跃程度显著增高,在任务态下,双边颞下回、右丘脑、契前叶、后扣带回、顶下回及左枕上回和梭状回活跃程度减弱。结论:皮质-丘脑-纹状体回路受损可能是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和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的潜在神经病理学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利培酮和阿立哌唑对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雌二醇(E2)水平和疗效影响。方法:收集138例符合入组标准的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用简单随机法分为利培酮组和阿立哌唑组,分别在基线时和治疗后1月、3月、6月末,检测血清E2水平,并评定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副反应量表(TESS);同时检测健康对照组的血清E2水平。结果:共入组利培酮组70例(治疗6月末脱落20例)、阿立哌唑组68例(治疗6月末脱落18例)、健康对照组30例。基线时,利培酮组和阿立哌唑组的E2水平且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t=-2.804,-2.748;P0.01);治疗后,利培酮组E2水平进一步降低,患者的E2水平在治疗1月、3月、6月末均显著低于基线时(t=-7.617,-7.613,-5.262;P0.01),阿立哌唑组的E2水平逐渐升高,患者的E2水平在治疗1月、3月、6月末均显著高于基线时(t=6.309,4.963,4.967;P0.01);研究组患者的PANSS评分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下降(P0.01),同时TESS评分逐渐升高(P0.01)。研究组患者在基线时E2水平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0.279,P=0.028)。结论 :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E2水平异常;阴性症状可能与较低的E2水平有关;阿立哌唑和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相当,而阿立哌唑可升高患者E2水平,且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阿立哌唑与奎硫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9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阿立哌唑组及奎硫平组进行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2,4,6,8周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疗效,用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药物不良反应。结果阿立哌唑能有效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及阴性症状,疗效与奎硫平相当,不良反应较奎硫平更少。结论阿立哌唑是一种有效而安全的新型抗精神病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