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他汀治疗的时机和强度会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临床结局产生何种影响?目前尚缺乏相关评估资料。目的:在ACS患者中比较早期强化他汀治疗与迟发低强度他汀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设计、地点和参试者:国际化随机双盲试验。于1999年12月29日~2003年1月6日参与A to Z试验Z阶段研究的ACS患者中,2265例接受辛伐他汀40mg/d,1个月后剂量增至80mg/d;另2232例接受安慰剂,4个月后服用辛伐他汀20mg/d。二者进行比较。主要观察指标:一级研究终点包括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ACS再入院以及卒中。随访6~24个月。结果:安慰剂 辛伐他汀组患者服用安慰剂1个月后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胆固醇中值水平为122mg/dL(3.16mmol/L),服用辛伐他汀20mg/d8个月后LDL胆固醇中值水平为77mg/dL(1.99mmol/L)。单用辛伐他汀组患者服用辛伐他汀40mg/d1个月后LDL胆固醇平均水平为68mg/dL(1.76mmol/L),服用辛伐他汀80mg/d8个月后LDL胆固醇平均水平为63mg/dL(1.63mmol/L)。安慰剂 辛伐他汀组共有343例患者(占16.7%)出现一级终点事件,而单用辛伐他汀组(40mg/80mg)有309例患者(占14.4%)出现一级终点事件(风险比[HR],0.89;95%可信区间[CI],0.76~1.04;P=0.14)。两组中分别有109例(占5.4%)和83例(占4.1%)患者出现心血管死亡(HR,0.75;95% CI 0.57~1.00;P=0.05)。其他各一级终点事件无差异。前4个月,两组一级终点事件无显著差异(HR,1.01;95%CI,0.83~1.25;P=0.89),从第4个月起至研究结束,单用辛伐他汀组一级终点事件明显减少(HR,0.75;95%CI,0.60~0.95;P=0.02)。9例(占0.4%)接受辛伐他汀80mg/d治疗的患者发生肌病(肌酸激酶高于正常值上限10倍,同时伴有肌肉症状),服用低剂量辛伐他汀的患者未出现肌病,1例接受安慰剂治疗的患者发生肌病(P=0.02)。结论:尽管试验未能达到预定终点,但是早期启用辛伐他汀强化治疗有助于减少ACS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背景:他汀类药物可降低高危人群中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但其治疗心力衰竭(HF)的可能作用尚不清楚。方法和结果: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n=10001)被随机分配接受80mg/d或10mg/d的阿托伐他汀治疗,并中位随访4.9年。7.8%的患者有HF病史。将已知射血分数〈30%和重度HF作为研究的排除标准,并预先定义因HF住院为次级终点。80mg/d组的HF住院率为2.4%,10mg/d组为3.3%(HR0.74,95%C10.59~0.94,P=0.0116)。对于有HF病史的患者,较大剂量药物的治疗效果更显著:10mg/d组住院率为17.3%,而80mg/d组为10.6%(HR0.59,95%C10.4~0.88,P=0.009)。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作用,观察他汀类药物调脂外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分常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其中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是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40mg/d,治疗12周后观察两组临床心血管事件发生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变化,应用统计学处理,比较P值。结果和治疗组相比较,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心血管事件明显减少;血清CRP、TC、LDL—C、TG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不仅有降低血脂作用.亦可明显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减少临床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降低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风险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2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辛伐他汀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血管发生事件以及治疗前后的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总心血管发生率分别为13.04%、2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TG、TC、H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G、TC均显著低于对照组,HDL-C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显著降低血清中TG、TC水平,升高HDL—C水平,对降低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事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高龄冠心病患者进行强化降脂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70例高龄(1〉75岁)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阿托伐他汀30mg/d)和对照组(阿托伐他汀10mg/a),观察患者服药前及服药后12个月血脂、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及药物不良作用。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后,治疗组TC、LDL—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发生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管重建、冠心病死亡者较对照组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血ALT轻度升高者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高龄冠心病患者,阿托伐他汀30mg/d能降低TC、LDL—C水平,明显减少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6.
背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抑制剂可降低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的危险,但是还不清楚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是否具有同样的效果。 目的:评价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坎地沙坦对心力衰竭患者MI和其他冠脉事件的影响。 设计、地点和参试者:“坎地沙坦治疗心力衰竭:降低病死率和发病率评价”(Candesartan in Heart Failure:Assessment of Reduction in Mortality and Morbidity,CHARM)计划是一项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研究入选有纽约心脏病协会分级Ⅱ至Ⅳ级症状的患者(平均年龄,66[SD,11]岁)。在心力衰竭最佳治疗的基础上,随机接受坎地沙坦(目标剂量,32mg每天一次)或匹配的安慰剂。患者入选期为1999年3月至2001年3月。分组的7599例患者中,4004例(53%)有MI病史,1808例(24%)患有心绞痛。基线时,服用ACE抑制剂3125例(41%);服用β-阻滞剂4203(55%)例;降脂药物3153例(42%);阿斯匹林4246例(56%);利尿药6286例(83%)。 主要观测指标:该分析的主要终点为坎地沙坦或安慰剂组心力衰竭患者心血管死亡和非致死性MI复合发生率。 结果:在37.7个月的中位随访期间,坎地沙坦组(775例患者[20.4%])心血管死亡和非致死性MI主要终点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安慰剂组(868[22.9%])(风险比[hazard ratio,HR],0.87;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79-0.96;P=0.004;所需治疗例数[numbe rneeded to treat,NNT],40)。与安慰剂组(522[13.8%])比较,坎地沙坦组(459[12.1%])单纯非致死性MI也明显降低(HR,0.86;95%CI,0.75-0.97;P=0.02;NNT,59)。在CHARM试验预先设定的不同亚组和分析间,心血管死亡和非致死性MI危险的降低相似。坎地沙坦对不稳定心绞痛或冠脉血运重建导致的住院没有影响。结论:坎地沙坦能明显降低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血管死亡或非致死性MI复合终点的危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早期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对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ACS的作用机制。方法8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n=40)及阿托伐他汀组(n=40)。常规治疗组应用阿司匹林、肝素、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及β-受体阻滞剂等,不使用其他调脂、抗氧化药物、非类固醇类消炎镇痛药物;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疗程4周。测定治疗前后CRP、血脂,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n=40)比较。结果ACS患者CRP升高,TC、TG、LDL—C升高,治疗后两组CRP均有下降,阿托伐他汀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CRP降低更明显(P〈0.01),且CRP变化幅度与其降脂幅度呈明显相关性;ACS患者治疗后TC、TG、LDL—C下降,阿托代他汀组分别下降了15%、6%、16.4%,HDL—C升高达5.0%;阿托伐他汀组有2例出现胃肠道反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早期治疗ACS通过降低CRP水平而起到稳定斑块、抑制炎症、改善内皮功能等作用,是有效、安全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早期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将180例U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阿托伐他汀治疗A组9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B组9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40mg/d,用药时间6个月。两组均于入院第2天及6个月后抽血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脂蛋a(LPa)及hs—CRP水平。结果阿托伐他汀A组和B组治疗6个月后检测TC、TG、LDL—C、LPa、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HDL—C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治疗前后血清TG、TC、HDL—C、LDL—C、LPa、hs—CRP两组间变化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服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调脂、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9.
阿托伐他汀与辛代他汀调脂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比较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临床调指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60例高脂血症患随机分成两组。A组:阿托代他汀10mg/d;B组:辛代他汀10mg/d。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化验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脂(TG),谷丙转氨酶(SGPT),肌酸激酶(CK)。结果:阿托伐他汀及辛伐他汀均能明显降低TC(P<0.05),LDL-C水平(P<0.01),阿托伐他汀降LDL-C作用强于辛伐他汀(P<0.05),阿托伐他汀能明显降低TG水平(P<0.05)辛伐他汀8周后降TG水平达到显差异(P<0.05),阿托代他汀降TG作用明显强于辛伐他汀(P<0.05),两药均能升高HDL-C水平(P<0.05),但两组间比较未达到显差别(P>0.05)。两药均有良好安全性。结论: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均能明显降低TC,LDL-C,TG水平,阿托伐他汀将LDL-C,TG作用优于辛伐他汀,两药均能升高HDL-C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烟酸缓释片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高脂血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10mg/d,n=50)、联合治疗组(烟酸缓释片500mg/d+阿托伐他汀10mg/d,n=50),疗程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主要血脂水平的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①两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三酰甘油(TG)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联合治疗组中血脂水平的变化幅度更大,尤其是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明显优于阿托伐他汀组(P〈0.05)。②联合治疗组与阿托伐他汀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结果提示,烟酸缓释片(500mg/d)与阿托伐他汀(10mg/d)联合治疗可以更全面地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异常,减少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11.
蒋翎 《广西医学》2013,(9):1212-1213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ACS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阿托伐他汀负荷剂量(60mg/d)口服,对照组加用常规剂量(20mg/d)口服,均连续服用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肝功能及出院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TC、TG、LDL-C、HDL-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随访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3%(7/30),对照组为10.0%(3/3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负荷剂量较常规剂量更能改善ACS病人血脂、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且安全性与常规剂量相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住院早期48h内应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的疗效与安全性,及其对近、中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所有临床确定为UA患者入院24h内采空腹静脉血测血脂等生化指标,对总胆固醇(TC)≥4.68mmol/L和(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mmol/L患者则按随机原则分为辛伐他汀10mg组与30嘴组:①10mg组52例,辛伐他汀10mg/d;②30mg组53例,辛伐他汀30mg/d。分别于服药后3个月、6个月时复查血脂,同时观察疗效、不良反应及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辛伐他汀10mg与30mg均能有效降低UA患者血清TC及LDL—C水平,其中30mg组降低TC及LDL—C疗效明显优于10mg组。2组之间各时间段的达标率差异显著(3个月时TC为30.8%比17.6%,LDL—C为32.7%比19.2%。P〈0.05;6个月时TC为41.2%比25.5%,LDL—C为47.1%比27.6%,P〈0.05);随访期间辛伐他汀30mg组心肌梗死发生率、再住院率及血管重建率明显低于10mg组。结论2种剂量辛伐他汀应用于UA早期均能安全、有效降低UA患者血清TC及LDL—C水平,辛伐他汀30mg疗效明显优于10mg。  相似文献   

13.
黄维义  石娟  彭永权  李刚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24):3800-3802,3805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体内脂质过氧化水平与HO-1活性变化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效果。方法从接受冠脉造影者中选择冠脉正常者45例(A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9例(B组)、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46例(C组),抽取肘静脉血栓测血清OX—LDL、MDA浓度及HO-1活性,B、C组应用阿托伐他汀10mg/d治疗2个月后再复查上述指标。结果B组及C组血清OX—LDL、MDA浓度及HO-1活性均显著高于A组(P〈0.05或P〈0.01),相比之下,C组又明显高于B组(P〈0.05或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血清HO-1活性与OX-LDL及MDA均呈正相关关系(分别为r=0.445,P〈0.05;r=0.419,P〈0.05)。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B组血清OX—LDL、HO-1及C组血清OX—LDL、MDA、HO-1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或0.01)。结论冠心病患者体内氧化应激水平显著升高。阿托伐他汀能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升高的氧化应激水平。HO-1是体内氧化应激状态的一个敏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英国医学杂志》2009,(3):154-154
维持血液透析的患者具有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高风险,目前正在寻求一种安全的方法以保护患者不发生与终末期肾病伴随的心血管事件。他汀类药物现在处于大量不予考虑药物名单之列。因为在一项安慰剂对照试验中,罗苏伐他汀(rosuvastatin)无法使这类患者避免由心血管问题引发的心脏病发作、卒中或者死亡等事件(罗苏伐他汀相对安慰剂的危险比为0.96,95%CI 0.84—1.11)。  相似文献   

15.
高华  费天彬 《中原医刊》2009,(13):80-81
目的评价阿托伐他汀对极高危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和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128倒极高危冠心病患者根据是否使用阿托伐他汀及其用量分为治疗组1、治疗组2与非阿托伐他汀对照组,对三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及治疗期间临床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下降水平均明显低于阿托伐他汀治疗组(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升高水平明显低于阿托伐他汀治疗组(P〈0.05);而阿托伐他汀强化组较阿托伐他汀常规组,TC、TG、LDL—C及HDL—c水平改善更加明显。对照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47.5%)明显高于阿托伐他汀治疗组(21.5%,15.2%)。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可相对减少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29.0%)。结论阿托伐他汀可调节极高危冠心病患者的血脂及降低其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强化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背景:在美国降脂药物已获广泛应用。但是对各种降脂药物发生肌溶解症的危险性目前尚缺乏可靠的估计。 目的:对门诊情况下,不同他汀及贝特类药物(单用或联用)治疗病人肌溶解症的发生率进行估计。 设计、地点及病人:根据全美11个卫生保健计划申报数据建立不同他汀和贝特类用药起始队列。人选本队列的病例为1998年1月1H至2001年6月30日人组保健计划前至少用药180天的病人。人-时间按照单药治疗或他汀-贝特类联合治疗分类。 主要结局指标:每治疗10000人一年肌溶解症的发生率、所需治疗例数以及发生肌溶解症的相对危险性。 结果:在252460例采用降脂药物治疗的病人中,24例于治疗期间发生住院的肌溶解症。采用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或辛伐他汀单药治疗平均每10000人一年肌溶解症的发生率为0.44(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20~0.84);西立伐汀为5.34(95%CI,1.46~13.68);贝特类为2.82(95%CI,0.58—8.24;P=0.056)。未用药者(unexposed person—time)肌溶解症的发生率为0(95%CI,0—0.48,P=0.56)。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与一种贝特联川肌溶解症的发生率增至5.98(95%CI,0.72~216.0),西立伐他汀与叭特类联用增至1035(95%CI,389—2117)。每治疗1年,发现1例肌溶解症的所需治疗例数他汀单药治疗为2272例,采用他汀和贝特类联合治疗的年龄较大的糖尿病人为484例,采用西立伐他汀加贝特类治疗的病人为9.7到12.7例。 结论:采用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及辛伐他汀单药治疗发生肌溶解症的危险相似而且很低;联合使用他汀及贝特类者危险增加,特别是在老年糖尿病病人。西立伐他汀联合贝特类每年治疗10例即可能有1例发生肌溶解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早期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79例ACS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阿托伐他汀20 mg/d和依折麦布10 mg/d,n=41)和阿托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20 mg/d,n=38)。治疗2周后检测患者血脂、丙氨酸转氨酶(ALT)、磷酸肌酸激酶(CK)水平,并观察两组治疗2周内心血管事件及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经治疗2周后,两组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低于治疗前,联合治疗组胆固醇水平下降较阿托伐他汀组更明显(P<0.05)。联合治疗组心血管事件(再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低于阿托伐他汀组(P<0.05)。结论: 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较单用阿托伐他汀能更显著降低胆固醇水平,减少心血管事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短期干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对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s-9)水平的影响。方法67例ACS患者随机分为:①对照组(22例);②阿托伐他汀20婵治疗组(22例);③阿托伐他汀40mg治疗组(23例),分别测定治疗前后hsCRP及MMPs-9水平。结果阿托伐他汀加嘲治疗组和20mg治疗组治疗后hsCRP及MMPs-9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3d后,阿托伐他汀40mg治疗组患者hsCRP和MMPs-9水平分别下降39.3%,31.4%;阿托伐他汀20mg治疗组则分别下降25.8%,19.4%。40mg治疗组较20mg治疗组下降更显著(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ACS具有明显的抗炎,稳定斑块的作用,且剂量偏大可能具有更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尿酸(UA)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将住院治疗符合标准的ACS患者112例随机分为10mg/d阿托伐他汀组和20mg/d阿托伐他汀组,同时给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CRP、血uA和血脂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CRP、血UA、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水平显著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轻度升高,20mg/d阿托伐他汀组效果更好,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剂量阿托伐他汀除均能有效降低ACS患者血脂水平外,同时具有抗炎、降低UA作用,其降低CRP〈UA作用独立于降脂作用之外,对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一定的作用。20mg/d阿托伐他汀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介入患者治疗12个月的调脂作用及安全性,方法:随机将成功行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50例分为两组,于PCI术后分别服10mg和40mg阿托伐他汀,每晚1次,至少12个月。结果:12个月后两组调脂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12个月内阿托伐他汀10mg/日组有5例心绞痛发作,1例急性心肌梗死,再次血管重建术6例,阿托伐他汀40mg/日组有1例心绞痛发作,无急性心肌梗死,再次血管重建术1例,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40mg,每晚1次的方法,调脂有效率更高,可进一步减少冠心病介入患者心脏事件和血管重建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