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无创机械通气联合使用镇静剂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创机械通气,在呼吸衰竭治疗中,一般对于合并烦躁不安患者的治疗难以成功,这些患者常需要使用镇静剂后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闼,而我们尝试对于该类患者使用镇静剂后继续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适当使用镇静剂有利于ICU机械通气患者的康复。丙泊酚作为新的用于麻醉诱导和维持的药物,有起效快、消除迅速的特点,在ICU机械通气患者康复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运用双水平正压通气对12例多发伤患者辅助通气,结果使用该模式撤机成功11例(占92%),镇静剂使用量明显减少且能维持较好的动脉氧分压,全组无死亡。认为双水平正压通气是多发伤患者行辅助通气良好的通气模式,可避免肺气压伤、大剂量使用镇静剂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重症患者镇静剂耐受发生的相关因素,为制订相应的医疗护理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2月至2021年3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372例行镇静镇痛机械通气患者的电子病历资料,根据镇静剂耐受发生情况将其分为耐受组(60例)和非耐受组(312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患者发生镇静剂耐受的相关因素。结果耐受组年龄、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Ⅱ)评分低于非耐受组,体重指数,饮酒史、反复间断推注者占比高于非耐受组,镇静剂使用时间长于非耐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APACHEⅡ评分、饮酒、镇静剂使用时间、反复间断推注均为镇静剂耐受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 <0.05)。结论对于行镇静镇痛机械通气后易发生镇静剂耐受的患者,临床应重视并制订重症患者镇静药物的使用管理规范,积极采取措施,减少镇静剂耐受的发生,保护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同步间歇性指令性通气 (SIMV)在早产儿机械通气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36例需要机械通气的早产儿随机分成两组 ,SIMV组 2 1例 ,间歇性指令性通气 (IMV)组 1 5例 ,观察两组呼吸机参数的变化情况、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镇静剂的使用次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上机 2h后吸气峰压 (PIP)、4h后呼气频率 (RR)及 1 2h后吸入氧浓度 (FiO2 )明显低于IMV组 ,镇静剂的使用次数SIMV组小于IMV组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早产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时使用SIMV模式与IMV比较 ,前者能更快降低FiO2 、PIP、RR ,减少镇静剂和肌松剂的使用率  相似文献   

6.
《陕西医学杂志》2020,(1):102-104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感染性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COPD患者421例,根据是否合并发生感染性肺炎,分为肺炎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368例,肺炎组53例。根据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COPD患者发生感染性肺炎的单因素进行分析,同时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对COPD患者感染性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和肺炎组年龄、性别比、是否吸烟、体质量指数(BMI)≥25 kg/m~2、高血压、低蛋白血症、长期卧床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组糖尿病、糖皮质激素长期吸入、机械性通气、抗菌药物使用>2种、COPD分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糖皮质激素长期吸入、机械性通气、抗菌药物使用>2种和重度COPD均为导致COPD患者发生感染性肺炎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合并糖尿病、机械性通气、糖皮质激素长期吸入、抗菌药物使用>2种、重度COPD的高危COPD患者,应采取控制血糖水平,减少机械性通气时间,合理使用激素类和抗菌药物,以及及时监测COPD患者病情发展等措施,降低COPD并发感染性肺炎的发生风险,从而改善COPD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ICU是机械通气患者主要集中地区,是主要的生命支持手段。部分机械通气患者常因不能耐受气管插管而自行拔除气管插管、动静脉导管和各种引流管等,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机械通气过程中往往采用镇静治疗来改善患者的生理和精神顺应性。但过度镇静可引起患者咳嗽和排痰能力减弱,增加肺部感染机会,可导致机械通气时间、拔管时间、ICU住院时间延长.长期使用镇静剂,可产生药物依赖和戒断症状。因此,患者行镇静治疗后的护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急性光气中毒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5例急性光气中毒致ARDS患者,在"NPPV治疗窗"内全部采用NPPV治疗,观察患者的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镇静剂使用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采用NPPV疗法治疗的5例ARDS患者均救治成功,全部康复出院。使用呼吸机时间为72~90小时,平均为76.5小时。住院时间最短7天,最长22天,平均住院时间13.8天,无1例使用镇静剂,随诊均无通气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对急性光气中毒致ARDS患者,采用NPPV治疗,是有效的、可行的。与气管插管有创正压通气相比,无创正压通气疗法具有无创性,患者痛苦小,不需要使用镇静剂,能缩短住院时间,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重症创伤性湿肺(STWL)时实行肺保护通气策略中,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和压力控制通气(PCV)模式对患者呼吸力学、血气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78例STWL患者随机分为ASV组和PCV组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均实行肺保护通气策略,比较两组患者呼吸力学、血气及血流动力学各指标的变化,以及1周内使用镇静剂的用量及脱机时间。结果:ASV组通气24h气道峰压和平均气道压均低于PCV组;两组通气24h后中心静脉压均升高,而PCV组升高更明显;两组治疗后心率显著减慢,ASV组更明显;两组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气压伤;两组治疗24h后PaO2、PaO2/FiO2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ASV组24h后PaCO2明显下降,1周内使用镇静剂剂量小于PCV组,脱机时间缩短,住ICU时间相应减少。结论:对于STWL患者在实行肺保护通气策略时,ASV和PCV通气模式均可改善氧合,防止气压伤的发生,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小,ASV模式控制气道峰压及平均气道压更有效,能减少镇静剂的用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主张对于STWL患者尽量采用ASV模式实行肺保护通气策略。  相似文献   

10.
卢火佺  陈飞 《浙江医学》2004,26(11):851-852
临床常使用镇静剂来控制机械通气病人的人机对抗.自动变流(Auto Flow)为容积控制通气模式(VCV)的附加功能,能增加患者的舒适度.我们对2002年1月~2003年1月收住我院重症监护病房的机械通气、发生人机对抗的18例患者,采用附加自动变流的机械通气,以观察是否可减少机械通气病人人机对抗时镇静剂的依赖,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强化心理干预对清醒插管机械通气患者病程的影响。方法:选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Ⅱ型呼衰、胸廓外伤等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清醒患者60例,按相关病种分为基础护理组和加强心理护理组,每组30例。观察两组ICU综合征发病率、镇静剂使用时程、插管时程和ICU住院日数、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等指标。结果:加强心理护理组在镇静剂使用时程、插管时程和ICU住院日数、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等指标与基础护理组相比均有改善(P〈0.05)。结论:强化心理干预可提高清醒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对经口气管插管的耐受性,减少镇静剂的使用,缩短插管时程及ICU病程,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和医疗费用,同时减少治疗和护理中的负担和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镇静剂和镇痛剂对上腹部手术中肺通气的影响。方法 将60例随机分为氟芬组、哌异组和对照组,测定硬膜外阻滞麻醉前后,静脉注射镇静剂氟哌啶、异丙嗪前后及静脉注射麻醉性镇痛剂芬太尼、哌替啶前后Vt(潮气量)、PETCO2(呼吸末二氧化碳)、SPO2(脉搏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 麻醉前及静注镇静剂后与麻醉后各组相比较,Vt,PETCO2`SPO2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静注麻醉性镇痛剂后与用镇静剂后及对照组相比较,Vt、SPO2明显下降PETCO2明显升高(P<0.01)。结论 麻醉性镇痛剂芬太尼、哌替啶对上腹部手术中肺 通气的影响明显,对年老体弱者需慎重使用。镇静剂和镇痛剂宜分开给予。  相似文献   

13.
王玉芹 《中外医疗》2009,28(17):143-143
机械通气是治疗重症哮喘安全有效的方法,对不同的患者选择性使用经口鼻面罩无创性正压通气或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掌握上机撤机的时机,常规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及合理使用镇静剂是成功治疗重症哮喘的关键。护理时做好心理护理,选择合适面罩,调整适宜的呼吸机模式及参数,做好气道管理,严密观察病情,行心电监护,防治并发症等。  相似文献   

14.
机械通气时镇静剂、镇痛剂和肌松剂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机械通气治疗时应用镇静剂和镇痛剂的目的是:使患者能耐受气管插管,抑制呼吸中枢的呼吸驱动力,减轻焦虑心情,使患者容易入睡,使机械通气机与患者的自主呼吸同步。此外,改善患者的舒适程度,使患者有安全感(表1)。临床上应按照机械通气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适当使用相关镇静剂和/或镇痛剂、肌松剂,选用适当的制剂和剂量,从而达到所需的镇静和/或肌肉松弛水平[1] 。表1 机械通气时应用镇静剂和镇痛剂的益处降低氧耗量和能量消耗改善通气和降低气压伤的危险性 降低内源性呼气末正压 机械通气与患者自主呼吸同步 抑制中枢呼吸驱动力改善对患者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eCASH理念结合早期分级康复训练在ICU机械通气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1例ICU机械通气病人为研究对象,其中2019年4月至2019年11月收集的40例病人为对照组,2019年12月至2020年7月收集的41例病人为试验组,对照组给予安徽省三甲医院常规镇痛镇静及护理,试验组实施基于eCASH理念的舒适化浅镇静管理结合早期分级康复训练。比较2组病人谵妄发生情况、镇静剂使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入住ICU时间。结果试验组病人谵妄发生率、谵妄持续时间、镇静剂使用时间、入住ICU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 < 0.05~P < 0.01)。结论eCASH理念结合早期分级康复训练应用于ICU机械通气病人,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性,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机械通气治疗哮喘重症患者时使用肌松剂及镇静剂的护理方法。方法对42例哮喘重症患者行机械通气治疗,给予20mg咪唑安定+20mg维库溴铵静脉泵注,辅之以镇静效果评估、不良反应及并发症预防护理、安全监护及人工气道管理等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 42例患者镇静治疗(51.2±9.4)h,抢救成功率为100%;护理后MAP、呼吸、PaO2、PaCO2、SaO2等血气指标较护理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哮喘重症患者进行机械通气治疗时,联合使用肌松剂及镇静剂可起到良好的镇静效果,辅助优质护理可提高治疗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在使用镇静剂的基础上,尽早气管切开、精心的护理与重症破伤风患者成功救治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1年1月-2012年6月,由爆竹炸伤致重症破伤风患者5例的临床资料及其救治效果.结果 5例患者3例采取镇静剂、气管切开、机械通气,2例采取镇静剂、气管切开,均获得治愈.结论 重症破伤风患者在使用镇静剂的基础上,尽早的气管切开、精心的护理是保证成功救治、预防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盐酸戊乙奎醚治疗重度有机磷中毒并发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重度有机磷中毒合并呼吸衰竭者43例纳入研究,盐酸戊乙奎醚治疗组19例,阿托品对照组24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O2和氧合指数变化以及两组间24小时、72小时用药总量和胆碱酯酶变化,以及两组间需机械通气的人数和机械通气患者时间及需使用镇静剂的人数。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气结果改善明显,两组患者需要机械通气人数、达到阿托品化/K托宁化时间及24小时、72小时胆碱酯酶恢复水平均无显著差异,但盐酸戊乙奎醚组24小时及72小时用药量显著少于阿托品组,在需机械通气的患者中,盐酸戊乙奎醚组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短于阿托品组,需使用镇静剂者亦较少。结论盐酸戊乙奎醚可有效治疗重度有机磷中毒并发呼吸衰竭,与阿托品相比较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治疗危重症支气管哮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8例危重症哮喘患者及时使用低潮气量、低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容许性高碳酸血症通气策略(PHC)治疗。[结果]18例患者均抢救成功,并安全脱机拔管。[结论]机械通气是治疗急性发作危重症哮喘的有效方法,应注意把握适应证和正确的通气策略,合理应用镇静剂,尽早脱机拔管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经鼻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抢救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分别利用经鼻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经口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等方法对重症呼吸衰竭进行临床治疗,对呼吸频率(RR)、心率(HR)、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白细胞计数、总机械通气时间、有创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镇静剂使用次数、脱机成功率、住院病死率、住院费用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利用经鼻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重症呼吸衰竭患者不仅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RR、HR、PaCO2、PaO2及白细胞计数等生理指标,而且较经口有创无创气管插管明显减少了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治疗期间的镇静剂使用次数及总住院费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或〈0.001)。结论经鼻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能有效地改善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的生理指标,还能更有效地改善重症呼吸衰竭患者治疗期间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