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光化学反应后 2 4h中心区、半暗区PAF受体结合特性 ,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受体拮抗剂 -银杏内酯B(ginkgolide ,GB)对脑缺血时神经元的保护机制。方法 :应用光化学诱导树鼠句局部脑缺血模型 ,于光化学反应后 6h ,给药组舌下静脉一次注射GB 5mg/kg(GB组 ) ,对照组同时注射等量溶剂(溶剂组 )。检测GB组缺血中心区及半暗区的PAF受体结合特性的变化。结果 :GB组半暗区两种PAF受体亲和力 (kd分别为 3 0 9± 0 0 8nM(高亲和性受体 ,kd1 )及 1 1 34± 0 78nM(低亲和性受体 ,kd2 …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血栓性局部脑缺血过程中缺血中心区及半暗区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受体的消长变化 ,探讨PAF在脑缺血中心区及半暗区神经元继发性脑损伤中的分子机制。方法 :建立光化学诱导树鼠句血栓性局部脑缺血模型并提取树鼠句脑细胞膜蛋白 ,用 [3H]-PAF放射配体结合试验检测中枢神经细胞膜不同特性的PAF结合位点 (受体 )。结果 :树鼠句脑细胞膜上存在两种亲和性不同的PAF受体 ,即高亲和性和低亲和性受体 ,其亲和力 (kD)分别为 ( 3 61± 0 72 )nmol/L(kD1)和 ( 17 0 4± 2 4 1)nmol/L(kD2 ) ,相应的最大结合容量 (Bmax)分别为 ( 14 5 7 94± 168 0 1)pmol/g蛋白和 ( 5 0 17 4 0± 74 2 16)pmol/g蛋白。脑缺血 4、2 4h及 72h中心区、半暗区及对侧区高、低亲和性受体的kD值、Bmax值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 (P <0 0 1) ,中心区及半暗区尤为明显 ,其中以缺血后 2 4h的变化最为显著。结论 :PAF受体在介导缺血性脑损伤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缺血中心区及半暗区机能代谢的不同与PAF受体亲和特性及最大结合容量改变不同有关 ,亦是PAF介导继发性脑损伤的重要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揭示血栓性脑缺血时缺血区和血清单胺氧化酶(MAO)活性变化及对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受体拮抗剂银杏内酯B(GB)作用机理的探讨。方法:建立光化学诱导树鼠句血栓性脑缺血模型,用酶比色法测量缺血后4、24及72h中心区、半暗区、对侧区及血清的MAO活性,并用双缩脲法测定上述各区的蛋白含量。结果:脑缺血后不同时间缺血中心区MAO活性显著低于假手术组或对侧区,以72h最为明显;此时缺血半暗区和血清MAO活性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光化学反应后6h舌下静脉一次注射PAF受体拮抗剂GB(5mg·kg-1)后24h时,半暗区MAO活性明显低于缺血组,而中心区则高于缺血组(P<0.01)。MAO活性变化与相应区域蛋白含量改变一致(r=0.81,P<0.05)。结论:脑缺血后中心区、半暗区MAO活性改变是相应区域单胺类递质消长变化的主要原因,MAO活性变化与神经元蛋白质合成能力的改变有关;GB的脑保护作用与其拮抗PAF受体和调节MAO活性而促进递质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细胞因子 ,即白细胞介素 8(interleukin - 8,IL - 8)在树鼠句血栓性脑缺血形成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探讨其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以及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拮抗剂 -银杏内酯B(ginkgolide ,GB)的脑保护作用机制是否与其对IL - 8水平的调节有关。方法 :采用光化学反应法诱导树鼠句局部脑血栓形成 ;采用经典双抗夹心酶联免疫法 (enzyme -linkedimmunosorbentassay ,ELISA)检测缺血 4、2 4及 72h中心区、半暗区、对侧区和血清的IL - 8水平 ,并观察在血栓形成后 6h静…  相似文献   

5.
目的 :揭示血栓性脑缺血时缺血区和血清单胺氧化酶 (MAO)活性变化及对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受体拮抗剂银杏内酯B(GB)作用机理的探讨。方法 :建立光化学诱导树鼠句血栓性脑缺血模型 ,用酶比色法测量缺血后4、2 4及 72h中心区、半暗区、对侧区及血清的MAO活性 ,并用双缩脲法测定上述各区的蛋白含量。结果 :脑缺血后不同时间缺血中心区MAO活性显著低于假手术组 [(15 4 1± 1 6 3)× 10 3 U/g蛋白 ]或对侧区 [(15 4 7± 1 6 8)× 10 3 U/g蛋白 ],以 72h最为明显 [(2 19± 1 96 )× 10 3 U/g蛋白 ,P <0 0 1];此时缺血半暗区和血清MAO活性 [分别为 (2 5 30± 2 0 1)× 10 3 U/g蛋白和 (2 10 0 4± 2 6 6 7)× 10 3 U/L]明显高于假手术组 (P <0 0 1)。光化学反应后 6h舌下静脉一次注射PAF受体拮抗剂GB(5mg·kg-1)后 2 4h时 ,半暗区MAO活性明显低于缺血组 ,而中心区则高于缺血组 (P <0 0 1)。MAO活性变化与相应区域蛋白含量改变一致 (r=0 81,P <0 0 5 )。结论 :脑缺血后中心区、半暗区MAO活性改变是相应区域单胺类递质消长变化的主要原因 ,MAO活性变化与神经元蛋白质合成能力的改变有关 ;GB的脑保护作用与其拮抗PAF受体和调节MAO活性而促进递质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和方法:光化学诱导树鼠句血栓性脑缺血,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实验后4 、24 及72 h 中心区及半暗区单胺类递质的变化,并用密度梯度法测定以上各区脑水份含量,以探讨单胺类递质代谢紊乱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结果:光化学反应后中心区与半暗区的多巴胺(DA) 、去甲肾上腺素(NE) 和5 - 羟色胺(5 - HT) 含量分别在4 、24 及72 h 降至最低点( 与假手术组相比P 均< 0-01) ,然而5 - HT 的代谢产物—5 - 羟吲哚乙酸(5 - HIAA) 逐渐升高。中心区及半暗区脑水含量于实验后24 h 均达峰值( P 均< 0-01) 。结论:单胺类递质在光化学诱导树鼠句血栓性脑缺血,尤其是半暗区形成中具重要作用;其病理生理改变,既是血栓性脑缺血的结果,又是继发性脑损伤、脑水肿以及迟发性神经元坏死( DND) 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树鼠句血栓性脑缺血形成后不同部位星形胶质细胞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时间消长改变,以及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受体拮抗剂银杏内酯B(GB)对GFAP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建立光化学诱导树鼠句血栓性脑缺血模型,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缺血后4、2 4、72hGFAP表达,最后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其平均灰度。结果:脑缺血后半暗区GFAP表达增多,以2 4h最为显著,其平均灰度值为6 0 .33±3 .0 9(P <0 . 0 1) ,72h表达仍高,其平均灰度值为6 0. 88±2 . 6 2 (P <0 . 0 1) ,此时对侧及远隔区GFAP表达增强。光化学反应后6h于舌下静脉注射GB(5mg/kg) ,发现缺血后2. 4h半暗区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明显下调,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 <0 . 0 5 )。结论:缺血性脑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表达GFAP增多与神经元受损有关;GB通过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对神经元的损伤作用使星形胶质细胞表达GFAP减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环核苷酸 (cAMP/cGMP)对心肌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与转化生长因子 β1基因表达调节中的作用 ,为心肌肥大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 :将Wistar乳鼠无血清培养 2 4h的细胞分为对照组、cAMP组 ( 8-Bromo -cAMP 0 .1mmol/L)、cGMP组 [加入一氧化氮 (NO)的供体 -硝普钠 1mmol/L ,借此升高心肌细胞内cGMP浓度 ],并在 30min、3h、2 4h、48h、72h等 5个时相点检测如下指标 :( 1 )细胞生长代谢活性 (MTT法 ) ;( 2 )bFGF和TGFβ1 的mRNA表达 …  相似文献   

9.
脑血管病是威胁人类健康和致残致死的常见多发病 ,且随着年龄增长而呈上升的趋势。当前实验脑缺血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大多数实验性脑缺血多采用啮齿类动物开颅结扎其脑血管而复制 ,发病环节与临床差距甚远 ;②由于多为预防性给药 ,不利于“时间窗”选择的研究 ;③缺血半暗匹的划分因梗塞区不固定而难以获得较客观的观察指标 ,以致拯救半暗区的进展不大。因此采用接近于人类发病条件的血栓形成模型及生物学特性与人相似的树鼠句动物脑缺血半暗区神经元继发性损伤为当前国际关注的热点之一。目的 :探讨脑血栓形成缺血半暗区神经元继发性损…  相似文献   

10.
李树清  杨丽君  张利能  孟强  张颖 《中国微循环》2005,9(5):301-304,310
目的研究树鼩血栓性脑缺血时,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受体活化介导的缺血半暗区微环境改变,并探讨PAF受体拮抗剂—银杏内酯B(ginkgolide,GB)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采用光化学诱导树鼩血栓性局部性脑缺血模型,用3H?PAF放射免疫标记法检测缺血区微环境脑细胞PAF受体亲合性(Kd值)和结合特性(Bm ax值)的变化;用密度梯度法及原子吸收分光法分别测定缺血微环境水含量及Na+、Ca2+含量,并于光化学反应后6 h静注GB(5 mg/Kg),观察其对脑血栓形成后24 h时缺血微环境的改善效应。结果树鼩脑血栓形成后缺血半暗区微环境的改变以24 h为著,脑细胞膜高亲和性、低亲和性PAF受体的Kd值及Bm ax值明显降低,其中Kd1及Bm ax1分别为(0.611±0.9)nM和(419.4±72.6)fmol.mg-1蛋白,Kd2及Bm ax2分别为(4.08±0.5)nM和(676.8±98.66)fmol.mg-1蛋白(与对照组相比P<0.01);GB可促使缺血微环境脑细胞PAF受体Kd及Bm ax的恢复,并具有改善局部脑水肿和缓解Ca2+超载(P均<0.01)。结论PAF受体活化在介导缺血半暗区微环境改变中具有重要作用,GB可改善缺血半暗区微环境和逆转PAF受体活化介导的神经元泵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血栓性局部脑缺血过程中缺血中心区及半暗区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受体的消长变化,探讨PAF在脑缺血中心区及半暗区神经元继发性脑损伤中的分子机制。方法:建立光化学诱导树鼩血栓性局部脑缺血模型并提取树鼩脑细胞膜蛋白,用[3H]-PAF放射配体结合试验检测中枢神经细胞膜不同特性的PAF结合位点(受体)。结果:树鼩脑细胞膜上存在两种亲和性不同的PAF受体,即高亲和性和低亲和性受体,其亲和力(kD)分别为(3.61±0.72) nmol/L(kD1)和17.04±2.41) nmol/L(kD2)相应的最大结合容量(Bmax)分别为(1 457.94±168.01) pmol/g蛋白和(5 017.40±742.16) pmol/g蛋白。脑缺血4、24及72 h中心区、半暗区及对侧区高、低亲和性受体的kD值、Bmax值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1),中心区及半暗区尤为明显,其中以缺血后24 h的变化最为显著。结论:PAF受体在介导缺血性脑损伤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缺血中心区及半暗区机能代谢的不同与PAF受体亲和特性及最大结合容量改变不同有关,亦是PAF介导继发性脑损伤的重要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环核苷酸 (cAMP/cGMP)对心肌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与转化生长因子 β1基因表达调节中的作用 ,为心肌肥大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 :将Wistar乳鼠无血清培养 2 4h的心肌细胞分为对照组、cAMP组 (8 BromocAMP 0 .1mmol/L)、cGMP组 [加入一氧化氮 (NO)的供体硝普钠 1mmol/L ,借此升高心肌细胞内cGMP浓度 ],并在 30min、3h、2 4h、48h、72h等 5个时相点检测如下指标 :(1)细胞生长代谢活性 (MTT法 ) ;(2 )bFGF和TGFβ1的mRNA表达 (原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即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 IL-8)在树鼠句血栓性脑缺血形成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以及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拮抗剂-银杏内酯B(ginkgolide, GB)的脑保护作用机制是否与其对IL-8水平的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14.
建立大鼠单次和反复全脑缺血模型,动态对比观察缺血总时间相等的单次和反复缺血及再灌流后大脑皮质LTC_4和cAMP含量变化及相应的病理改变,发现脑缺血及再灌早期,LTC_4和cAMP含量均明显增高,以反复缺血组显著;反复缺血组神经元损害显著重于单次缺血组。提示LTC_4和cAMP等有关的第二信使系统均可能参与反复性脑缺血神经元累积性损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树 鼠句脑缺血时单胺氧化酶 (MAO)活化在脑缺血时心功能障碍以及扩布性抑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采用光化学法诱导树 鼠句血栓性脑缺血 ,测定缺血区及血清MAO活性、多巴胺及去甲肾上腺素 (NA)水平 ,经电镜观察脑及肾上腺的超微结构。记录仪检测心率(HR)、左室收缩压峰值 (LVSP) ,左室瞬间收缩与舒张最大速率 (±dp/dtmax) ,左室舒张末期压力 (LVEDP) ,平均动脉压 (MAP)。结果 :树鼠句脑缺血过程中血清NA先升高 (由 11.60± 0 .73ng/ml升高至18.46± 0 .3 9ng/ml,P <0 .0 1) ,72h后降至 8.3 2± 1.86ng/ml;血清MAO活性逐渐升高 ,达 2 10 .1± 2 6.67U/ml(P <0 .0 1) ,72h降低至对照水平 ;心功能指标 (±dp/dtmax,LVSP ) ,尤其是HR明显降低 ,由3 17.0± 98.0 1beat/min降至 2 3 7.4± 3 1.90beat/min(P <0 .0 1) ,于2 4h恢复至对照水平。结论 :血栓性脑缺血时血清NA水平明显取决于MAO活性的变化 ,后者对脑缺血时心脏舒缩功能可能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AngⅡ在脑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规律及应用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干预治疗对脑组织中AngⅡ表达的影响,探讨脑缺血后脑内AngⅡ表达的生物学作用及依达拉奉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微创开颅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脑缺血组和药物干预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尼氏染色方法分别观察脑缺血后和依达拉奉干预后AngⅡ在脑内的表达和神经元的变化。结果:在缺血半暗区可见大量AngⅡ阳性细胞,以缺血后1周数目最多,且免疫阳性反应最强,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尼氏染色显示,缺血半暗区可见大量变性坏死神经元,其中以1周组数量最多,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依达拉奉干预后半暗区AngⅡ阳性细胞数量、光密度值及变性坏死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以治疗后3 d最为显著(P<0.01)。结论:①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缺血半暗区AngⅡ表达增强,可能与缺血后神经元的病理变化有一定联系;②脑损伤后,依达拉奉可能通过抑制AngⅡ的表达而减少神经元的坏死,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探讨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受体信号转导途径的介质分子之一过氧化氮(H2O2)在低氧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ulmonary artery smooth musclecell,PASMC)增殖中的是否起作用。方法:应用共聚焦显微镜、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印迹杂交等方法,检测了低氧的PASMC PCDF受体途径中的H  相似文献   

18.
银杏天宝对脑梗塞血液流变性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 所周知 ,脑对缺血极为敏感 ,短期脑缺血即能导致一系列的功能及代谢紊乱 ,因此尽快恢复脑血流是改善缺血后脑功能的重要措施 ,药用银杏叶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 ,银杏天宝所含的银杏黄酮和银杏苦内酯能清除自由基、提高红细胞SOD活性 ,具有降低血粘度、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改善微循环及选择性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 (Plateletactivitingfactor ,PAF)等作用。我院近几年来使用贵州信帮生产的银杏天宝治疗脑梗塞 80例 ,并对其进行治疗前后的对比研究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观察对象 :脑梗塞 80例均为住院…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的变化规律及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GF)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雌性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自然恢复组、人工脑脊液组和NGF治疗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CAO)动物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GAP-43的表达。结果:⑴脑缺血再灌注6h后,缺血周围区GAP-43表达逐渐增高,第7天达高峰,以后逐渐降低,第21天仍有表达。⑵应用外源性NGF后,GAP-43表达较对照组有所增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提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神经元具有再生和修复的可塑性,外源性NGF对GAP-43的调节有特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脑缺血再灌流过程中沙土鼠脑组织和血浆SOD、MDA含量的变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复制沙土鼠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流模型,测定了在缺血及再灌流不同阶段血清及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和脂质过氧化反应最终产物(MDA)的含量变化,结果发现单纯缺血组与再灌流各组脑组织MDA的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再灌流1h、6h组的MDA含量明显高于单纯缺血组(P<0.05),并有随再灌时间延长不断升高的趋势,但三个再灌流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单纯缺血组与再灌流各组比较脑组织SOD的活性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以再灌1h、6h最为明显,与单纯缺血组比较P<0.05。实验各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浆SOD的活性无显著差异。表明单纯缺血和再灌流后均发生了脂质过氧化反应,并认为自由基引起的损伤,在缺血后再灌流中比单纯缺血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