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余英豪  李军 《中华眼科杂志》1994,30(3):210-213,T021
使用10种单克隆抗体,以免疫组化染色S-P法对56例眼眶淋巴组织增生病的石蜡标本进行淋巴细胞免疫表型标记。结果表明:炎性假瘤(15/15)及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32/33)显示组成细胞的多克隆性;3例不典型淋巴组织增生中,2例为单克隆性,结合组织学改变可诊断为恶性淋巴瘤;5例ML为单克隆性,经标记4例为B细胞,1例为T细胞来源。提示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有助于眼眶淋巴组织增生病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及M  相似文献   

2.
眼眶淋巴组织增生病组织学研究现状与展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十五医院黄瑞华综述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余英谊审校服眶淋巴组织增生病(包括炎性和肿瘤)较为多见,据统计占眼眶实体肿瘤性病变的10一!5%,其病理诊断与临床治疗等一直是困扰病理医师与临床医师的难题,据...  相似文献   

3.
眼眶淋巴组织增生病的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定量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五医院黄瑞华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余英豪眼眶淋巴组织增生病较为多见,其预后与组织学类型关系密切,由于病理组织学诊断误诊率各对临床预后的错误判断率均较高,给临床进一步处理带来困难,我们拟通...  相似文献   

4.
Wei R  Miao W  Ye T  Cai J  Lou Y  Xi S  Chai J 《中华眼科杂志》1998,34(2):113-116
目的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眼部淋巴样增生病的诊断、分类及肿瘤细胞的起源。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对29例(31只眼)眼部淋巴样增生病的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第三互补决定区(IgHCDR-Ⅲ)重排检测,并结合形态学及免疫表型进行分析检查。结果17只眼恶性淋巴瘤、5只眼反应性增生均呈IgH基因克隆性重排,电泳产物可见一明显的扩增窄带(100~120bp),其中2例双眼恶性淋巴瘤的两侧病变扩增带一致,1只眼恶性淋巴瘤、8只眼反应性增生均呈IgH基因多克隆性重排。结论采用PCR扩增IgHCDR-Ⅲ序列能确定此类疾病的克隆性质,并能发现免疫组化及形态学不能识别的小克隆B细胞病变,为诊断眼部淋巴样增生病提供了一个较为客观、敏感而又实用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CT对眼眶淋巴细胞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辛保时,储宪群眼部淋巴细胞性肿物临床统计约占眼眶种物的8-15%,以病变组织学分类为反应性淋巴细胞增生(亦称良性淋巴瘤、非典型淋巴细胞增生和恶性淋巴瘤三种类型)。其临床病变表现极为相似,其影象...  相似文献   

6.
Xu Q  Xiao LH  He YJ  Li M  Li N  Gao ZF 《中华眼科杂志》2004,40(12):795-799
目的 探讨诊断和鉴别诊断眼附属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MALT)型淋巴瘤和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的方法。方法 对 2 9例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和 8例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进行临床、形态学、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结果  2 9例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和 8例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的临床表现相似 ,差异无显著意义。在病理学的诊断中 ,2 9例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全部表达B细胞标记 ,不表达T细胞标记 ;免疫球蛋白轻链κ或λ限制 1 1例 ;PCR检测单克隆增生 1 5例 ,无特异表达 1 4例。 8例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中 ,7例同时表达B细胞标记和T细胞标记 ,且T细胞标记 >30 %;κ和λ阴性 ;PCR检测呈多克隆增生。结论 在眼附属器MALT型淋巴瘤和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的鉴别诊断中 ,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眼附属器淋巴瘤组织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眼附属器淋巴瘤的临床特点,组织学分型及免疫表型。方法 收集眼附属器淋巴瘤病例33例。采用HE染色常规观察形态学特点。采用多种抗体标记B淋巴细胞,行T细胞鉴别,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及探讨B细胞起源,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诊断和鉴别诊断,判定免疫表型,细胞分化及增殖状态。结果 29例(87.9%)瘤细胞B细胞标记物CD20,CD79a阳性,并出现k或λ的克隆性增生,诊断为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MZL-MALT)。2例(6.1%)诊断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3%)为组织学典型的浆细胞瘤分化,1例(3%)为此部位极为罕见的T细胞淋巴瘤,免疫表型为T细胞分化。结论 MZL-MALT型淋巴瘤是眼附属器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一类,免疫组化抗体标记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起重要作用,其他类型的淋巴瘤较少见。  相似文献   

8.
应用增殖细胞核抗原单克隆抗体(PC10)对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34例(炎性假瘤5例,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9例,不典型淋巴组织增生9例,恶性淋巴瘤11例)标本石腊切片进行免疫组化(ABC法)染色。结果显示炎性假瘤与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PCNA计数相差不显著(P>0.05),反应性增生与后二者PCNA计数之间均有显著的差异(P<0.05,P<0.001),不典型淋巴组织增生与恶性淋巴瘤之间阳性细胞均值差异显著(P<0.05)。认为PCNA计数有助于区别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的良、恶性,本技术用于研究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AgNORs定量研究在眼眶淋巴组织增生病良恶性诊断中的价值,采用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染色对77例眼眶淋巴组织增生病进行实验。结果:恶性淋巴瘤每核颗粒数为2.918±0.943,与炎性假瘤、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不典型淋巴组织增生比较P<0.05,后三者比较P>0.05。结论: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染色为一种简便经济的病理学检查辅助手段,对鉴别肿瘤良恶性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眼部淋巴增生病AgNORs的定量及免疫表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的增殖活性与组织学分型的关系.方法用银染色技术对眼部淋巴增生病34例(良性淋巴组织增生14例,不典型淋巴组织增生9例,恶性淋巴瘤11例)进行银染核仁组织区(AgNORS)定量观察。结果发现良性淋巴组织增生与后二者AgNORS颗粒数量间均有极显著性的差异(P<0.01,P<0.001),不典型淋巴组织增生与恶性淋巴瘤之间AgNORs颗粒数量相差不显著。结论二种技术对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组织学分型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游启生  李彬  韦萍  孙宪丽 《眼科》2008,17(1):33-36
目的 探讨多聚酶链反应(PCR)检测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在眼附属器淋巴增生性病变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设计 实验性研究.研究对象 32例眼附属器淋巴增生性病变存档蜡块标本.方法 应用PCR检测眼附属器淋巴增生性病变的IgH基因重排,结合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进行分析.主要指标 组织病理形态,免疫表型特征及基因重排形式.结果 17例淋巴瘤中12例IgH基因呈单克隆性重排,阳性率为70.6%;10例反应性淋巴细胞增生中1例呈单克隆性重排,阳性率为1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04).5例不典型淋巴细胞增生中,3例基因呈单克隆性重排,支持恶性淋巴瘤的诊断;2例呈多克隆性重排,支持良性反应性增生的诊断.结论 依靠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有时难以明确眼附属器淋巴增生性病变的良恶性,此时应用PCR检测病变的IgH基因重排,有助于鉴别其良恶性.(眼科,2008,17:33-36)  相似文献   

12.
眼眶淋巴样增生病的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定量研究黄瑞华,余英豪细胞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rgentumofnuclearorganizerregion,AGNOR)定量技术由于检测方法简便,因而已作为一种新的指标广泛应用于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1921例眼眶肿瘤的组织病理分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马小葵 《眼科学报》1995,11(2):101-104
对本院收检的1921例眼眶肿瘤进行组织病理分类,对有代表性的肿瘤,容易误诊的肿瘤及眼眶的罕见肿瘤进行讨论。对本文包括的所有病例及病理切片进行复查,疑难及争议病例进行讨论,并采用特殊染色,免疫组化等手段加以证实。恶性肿瘤的前5位:泪腺恶性肿瘤138例(32%),泪囊恶性肿瘤112例(26%),横纹肌肉瘤65例(15%),淋巴肉瘤56例(13%),血管外皮肉瘤31例(7%),良性肿瘤前5位为:窦性血管  相似文献   

14.
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包括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非典型淋巴组织增生、淋巴瘤,三临床上没有明确的区分标准,组织学形态学区分亦有难度,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为明确诊断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按照最新的WHO分类,眼附属器淋巴瘤多为B细胞淋巴瘤,其中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最为多见,呈惰性发展过程,低度恶性,局部放疗效果好;该分类对于眼附属器淋巴瘤各型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本着重从病理学分类角度描述各型特点,更好地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服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初步探讨根据WHO淋巴造血系统肿瘤新分类标准对眼眶淋巴瘤进行分型及分析不同类型眼眶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收集2002年1月至2006年6月经手术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78例眼眶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根据WHO淋巴造血系统肿瘤新分类标准进行分类,进一步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 78例眼眶淋巴瘤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其中77例为B细胞来源(98.7%),包括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71例(91.0%),髓外浆细胞瘤3例(3.8%),滤泡性淋巴瘤1例(1.3%),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1.3%),前驱B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1例(1.3%);1例为T细胞来源,为非特殊性周围T细胞性淋巴瘤(1.3%).MALT淋巴瘤经局部放疗后肿瘤明显消退,孤立性髓外浆细胞瘤经局部放疗后病情稳定,滤泡性淋巴瘤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行全身化疗和局部放疗后病情得到控制.前驱B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和非特殊性周围T细胞性淋巴瘤恶性程度较高,患者均于短期内死亡.结论 眼眶淋巴瘤因其类型不同而恶性程度和临床表现不同,治疗和预后也各异,故根据WHO淋巴造血系统肿瘤新分类标准对眼眶淋巴瘤进行分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眼眶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眼眶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年龄、发生部位、病理特点以及其他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眼眶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患者31例35眼;年龄35~89岁,60岁以上者17例;发生于泪腺8例,眶内其他部位23例。淋巴组织增生4例4眼,淋巴组织非典型增生6例7眼,B细胞淋巴瘤18例19眼,霍奇金淋巴瘤1例2眼,T细胞淋巴瘤1例1眼,T/NK细胞淋巴瘤1例2眼。CT显示:未发现眶壁骨质受损。MRI显示:T1W1为中等信号,T2W1为中偏高信号,病变可被轻到中度强化,部分明显强化。2例2眼患者侵及眼前节,出现葡萄膜炎表现,3例4眼患者存在全身病灶,1例1眼患者进行骨髓细胞学分析,发现瘤细胞存在。31例中25例25眼完全切除,6例10眼部分切除,术后给予放射治疗和(或)化学治疗。随访3~12个月,1例2眼明确复发,5例8眼正在接受治疗,25例25眼未发现肿物增长。结论 眼眶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在临床较为常见,在发病年龄、病变发生部位、影像学以及病理学方面均有其自身特点,正确认识该疾病,对临床诊断与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眼部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眼部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探讨其可能的致病机制。方法回顾分析3年46例(46只眼)眼部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眼睑、结膜恶性淋巴瘤14例,占同期眼睑、结膜恶性肿瘤的11.2%;眼眶恶性淋巴瘤32例,占同期眼眶实体肿瘤的11.3%。免疫组化染色33例(71.7%),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32例为低度恶性B细胞黏膜相关性淋巴瘤,且入表达者高达92.3%,1例为T细胞性淋巴瘤。结论眼部淋巴瘤多为低度恶性B细胞黏膜相关性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有助于诊断,其发病率具有地域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包括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非典型淋巴组织增生、淋巴瘤,三者临床上没有明确的区分标准,组织学形态学区分亦有难度,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为明确诊断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按照最新的WHO分类,眼附属器淋巴瘤多为B细胞淋巴瘤,其中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最为多见,呈惰性发展过程,低度恶性,局部放疗效果好;该分类对于眼附属器淋巴瘤各型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本文着重从病理学分类角度描述各型特点,更好地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服务。  相似文献   

19.
眼眶淋巴增生性病变较为多见,但其病理组织学诊断的误诊率和对临床预后的错误判断率都较高。近年来,已开始采用免疫学技术对其进行研究和分类,并主张把对细胞表面标志的研究结果同组织病理学和病人的临床表现相联系,从而为眶淋巴增生性病变的研究提出了新的途径,对其诊断、治疗和预后分析都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114例眼附属器淋巴增生性病变的病理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眼附属器淋巴增生性病变的组织病理学分类。方法:对114例患者局部切除的眼附属淋巴增生性病变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反应性淋巴样增生27例,非典型性增生7例,恶性淋巴瘤80例。80例恶性淋巴瘤包括76例原发性肿瘤和6例继发性肿瘤。粘膜相关组织细胞来源的恶性淋巴瘤有66例(89.19%)。结论:眼附属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多数为粘膜相关组织细胞来源的恶性淋巴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