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相关的因素和防治措施,以期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提高孕产妇的健康水平。方法:以2006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在我院分娩的产妇4 927例作为观察对象,通过研究我院剖宫产产后出血68例病例的临床资料,对出血原因、出血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我院产后出血率为1.13%,其中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2.67%,阴道分娩产后出血发生率为0.29%,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与阴道分娩产后出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产后出血原因主要有子宫收缩乏力和胎盘因素。妊娠并发症、妊娠合并症以及多次剖宫产和宫腔操作史使产后出血率增加。结论:剖宫产术是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降低剖宫产率,预防子宫收缩乏力,避免胎盘因素特别是前置胎盘的术中出血是减少产后出血、使孕产妇健康、平安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剖宫产产后出血10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熊军 《海南医学》2007,18(8):103-104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出血的原因.回顾性分析1997年3月~2007年3月在我院剖宫产产后出血和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对比.结果 剖宫产产后出血率和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率两者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正确掌握剖宫产的手术指征与提高手术技术操作,可使剖宫产产后出血率减少.  相似文献   

3.
剖宫产产后出血1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倪飞英 《海南医学》2009,20(5):55-56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相关的因素和防治措施,以期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提高孕产妇的健康水平。方法以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在我院分娩的产妇4290例作为观察对象,胎儿娩出后24h内失血量超过500ml者称为产后出血,采用容积法加称重法测量产后出血量,通过研究我院剖宫产产后出血186例病例的临床资料,对出血原因、出血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我院产后出血率为5.36%,其中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4.34%,阴道分娩产后出血发生率为2.29%,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与阴道分娩产后出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产后出血原因主要有子宫收缩乏力和胎盘因素。妊娠并发症、妊娠合并症以及多次剖宫产和宫腔操作史使产后出血率增加。结论剖宫产术是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降低剖宫产率,预防子宫收缩乏力,避免胎盘因素特别是前置胎盘的术中出血是减少产后出血、使孕产妇健康、平安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剖宫产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和防治措施。方法以2013年1月—12月在我院住院剖宫产分娩4536例作为观察对象,通过研究剖宫产产后出血2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产后出血量、出血因素和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我院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4.74%,剖宫产产后出血原因主要有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和子宫下段切口裂开。结论造成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因素很多,而剖宫产手术本身就是产后出血很重要的危险因素,降低剖宫产率,剖宫产手术中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是减少和防止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5.
1231例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分析近10年我院产后出血发病率及其相关因素,探讨减少产后出血合理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4年我院住院患者产后出血123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0年间产后出发生率为4、21%。经产妇产后出血率明显高于初产妇,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剖宫产发生产后出血率比阴道分娩明显增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产后出血原因以宫缩乏力、胎盘因素多见,分别占68.89%和19、25%。后5年与前5年相比:产后出血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剖宫产率及胎盘因素引起的产后出血显著增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强孕产妇保健和计划生育工作,提高住院分娩率,提高产科抢救能力,掌握剖宫产指征,以达到减少产后出血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剖宫产产后出血与手术指征的关系。方法分析2010年6月1日至2013年3月31日我科剖宫产1798人,发生产后出血450人。结果未试产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高于试产后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疤痕子宫、巨大儿、双胎产后出血发生率增高。结论减少社会因素剖宫产,减少疤痕子宫,减少巨大儿发生可减少剖宫产产后出血。  相似文献   

7.
285例剖宫产并发症的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剖宫产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寻找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6年我院285例剖宫产并发症的临床资料。结果我院剖宫产术的并发症发生率5.93%,明显高于阴道分娩的并发症发生率;产后出血仍然是剖宫产术的主要并发症,占我院并发症总数的68.34%;产后出血,晚期产后出血,总产褥病率,腹壁切口愈合不佳的发生率分别为4.05%,0.21%,0.90%,0.74%。结论术前已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是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一个重要原因: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伴感染应引起基层医院产科医师的重视。急诊剖宫产尤其应注意预防产褥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马美云 《基层医学论坛》2012,(28):3726-3727
目的分析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选择2004年6月-2011年6月在我院进行分娩的产妇1276例,分析产妇出血率、出血量、剖宫产产后出血原因及治疗效果。结果剖宫产患者产后出血率明显高于阴道分娩患者,产后出血量在500-1000mL的比例最高,产后出血的原因主要是宫缩乏力和胎盘因素两方面,治疗后有效率达到95.2%。结论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原因主要是宫缩乏力和胎盘因素。针对出血原因,严密观察产程,选择及时有效的止血方法,可以有效防治剖宫产产后出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对减少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有剖宫产产后出血高危因素产妇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2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产妇产后出血及切口感染率。结果:干预组产后出血及切口感染率明显好于对照组,干预组总发生率9.5%,低于对照组的33.3%(χ2=6.5641,P<0.05)。结论:对剖宫产产后出血高危因素产妇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是保证护理效果的关键,能有效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杨琼仙 《大家健康》2013,(3):107-108
目的分析和探讨剖宫产产后出血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3月~2012年12月院发生的30例剖宫产术后出血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 2010年3月~2012年12月间我院住院分娩孕妇中有260例剖宫产患者,共发生30例产后出血,产后出血率11.54%。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子宫损伤及其他因素。结论预防和减少剖宫产产后出血最为重要是治疗子宫收缩乏力,慎重处理胎盘因素,严格遵循剖宫产指征,并提高手术操作技能。  相似文献   

11.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168例剖宫产产后出血。表明剖宫产产后出血率明显高于阴道分娩出血率(P<0.01).影响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子宫切口出血。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必须首先重视剖宫产问题,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提倡阴道分娩,提高手术质量,减少术中出血,降低剖宫产产后出血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剖官产出血的原因及剖官产指征的分析.总结剖宫产上升的原因及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病历资料.结果 剖官产术中出血的原因为宫缩乏力;胎盘因索;切口撕裂.晚期产后出血.结论 剖宫产出血率明显高于阴道出血率.重视高危因素.提高手术质量,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官产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影响产后出血的原因、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53例产后出血原因及危险因素.结果 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胎盘因素引起产后出血的出血量最多;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高于阴道分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减少产后出血的关键是防治宫缩乏力;宫缩乏力的危险因素包括剖宫产术,胎盘因素,多胎妊娠,羊水过多,产妇疲劳等.重视危险因素,对因处理,才能真正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郭静 《黑龙江医学》2014,38(10):1181-1182
目的探究剖宫产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1-03-2014-03间在我院行剖宫产出现产后出血的54例产妇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在我院行剖宫产未出现产后出血的54例产妇作为对照组,综合比较两组产妇的临床资料。结果对两组产妇行相关因素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表明胎盘因素、巨大胎儿为剖宫产产后出血相关危险因素。结论剖宫产产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主要为胎盘因素与巨大胎儿,在临床上应控制这两种因素的发生,降低剖宫产产后出血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产后出血相关因素。方法: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分娩产妇2683例中患者相关因素。结果:本组2683例分娩产妇中,2012年1408例,2013年1275例,产后出血患者92例,产后出血发生率为3.43%。Logistic回归分析,剖宫产、胎盘因素、产程异常、孕次≥2次是产后出血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阴道产,有胎盘因素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无胎盘因素产后出血发生率,有产程异常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无产程异常,产次≥2次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产次1次产后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原因及临床特点。方法以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91例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为研究组,以我院同期行剖宫产未发生出血者2157例为对照组。比较分析2组患者产科情况,总结分析研究组产后出血量、出血原因和治疗方法。结果本组剖宫产产后出血91例,占同期剖宫产总数的4.05%,经积极治疗,无一例死亡;研究组平均年龄、多胎妊娠及伴有合并症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剖宫产产后出血原因主要有宫缩乏力、胎盘因素及手术因素3类,其构成比分别为60.33%、24.18%和5.49%;结论剖宫产产后出血主要原因复杂,临床上应早期预见并消除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术中加强规范操作,科学合理的处置产后出血,以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张延荣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5):1854-1855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的原因、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28例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剖宫产晚期产后出血原因主要为子宫切口愈合不良(53.5%)、子宫复旧不良(25%)、子宫内膜炎(14.3%)及胎盘胎膜残留(7.1%).23例经保守治疗治愈,5例经手术治疗治愈.结论:减少感染因素,提高剖宫产技术是预防晚期产后出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出血与剖宫产指征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剖宫产致产后出血的原因。方法:对492例剖宫产后出血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产后出血与剖宫产指征的关系。结果:剖宫产后出血率及出血量与剖宫产指征关系密切。结论:剖宫产手术本身可成为产后出血的主原因,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对高危因素以有效预防,可减少剖宫产后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随着剖宫产指征的放宽和人为因素的干预,近年来剖宫产人数明显提高,有的医院达分娩人数的50%,而我院近年来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剖宫产引起的产后出血率明显高于自然分娩者,因此,设法减少剖宫产产后出血,应受到重视。剖宫产产后出血主要由子宫收缩不佳引起,临床多采用缩宫素来加强子宫收缩,达到止血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给药途径和方式对产后出血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产后出血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探讨相应的防治措施.方法:对2009年1至2011年1月在我院分娩的45例产后出血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及产后出血量均大于阴道分娩者,两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妊娠并发症或心理因素者产后出血发生率及产后出血量均大于无并发症或心理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