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珊 《微创医学》2007,2(3):227-228
用桡动脉穿刺引血,头静脉、肱静脉或大隐静脉作为血管回路为患者进行血液透析,因其操作简单,血透后活动不受限制而被临床广泛应用。但在实际操作中,常出现误穿破静脉造成皮下血肿、渗血等并发症,影响血液透析的顺利进行。为了提高穿刺成功率和减少血肿的形成,笔者从2005年8月起,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在血液透析中应用效果。方法:选择长期血液透析患者2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其中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并留置导管,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根据体表标志颈内静脉穿刺并留置导管。观察并比较2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以及误入动脉、局部血肿和血、气胸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6.0%,明显高于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的32.0%(P〈0.01)。观察组中仅出现局部血肿2例;对照组误入动脉6例,局部血肿32例;观察组2种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和P〈0.01)。2组均无血、气胸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一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对周围组织损伤小,是一种快速、准确、安全有效的方法,较常规方法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B超实时定位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留置透析导管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80例终末期肾功能衰竭需要留置透析导管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常规根据颈内静脉解剖特点经验性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留置透析导管,B组采用B超实时定位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留置透析导管。观察两组置管成功率、穿刺一次成功率以及穿刺点血肿、渗血的发生率,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结果 A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50%,总成功率80%,术后穿刺点血肿、渗血的发生率20%。B组40例患者一次穿刺置管成功87.5%,总成功率100%,术后穿刺点血肿、渗血的发生率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B超实时定位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留置透析导管,能明显提高置管的成功率,减少穿刺的次数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王桂英  赵淑梅  勾筱娟 《吉林医学》2008,29(20):1726-1727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患者直接动、静脉穿刺术后血肿的发生情况及总结护理要点。方法:对166例患者直接动、静脉穿刺血液透析4 300次术后血肿进行分析,并实施针对性护理。结果:动、静脉穿刺成功率为100%,术后出现肱动脉血肿28例次,占5.7%。其中有2例出现严重血肿需外科手术清除血肿,桡动脉血肿35例次,占0.9%。肱静脉血肿22例次,占2.5%。结论:直接动、静脉穿刺进行血透,较人造内瘘血管容易出现血肿,但血透过程及术后全程严密观察和针对性护理,可以减少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血液透析患者直接动、静脉穿刺术后血肿的发生情况及护理要点.方法 对160例患者直接动、静脉穿刺血液透析4200次,术后血肿进行分析,并实施针对性护理.结果 动、静脉穿刺成功率为100%,术后出现肱动脉血肿20例次,占5.6%.桡动脉血肿30例次,占0.9%.肱静脉血肿20例次,占2.1%.结论 直接动、静脉穿刺进行血透,较内瘘血管容易出现血肿,但血透过程及术后全程严密观察和针对性护理,可以减少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韩燕颜  杨小玲 《河北医学》2005,11(8):761-763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患者直接动、静脉穿刺术后血肿的发生情况及总结护理要点。方法:对166例患者直接动、静脉穿刺血液透析4300次,术后血肿进行分析,并实施针对性护理。结果:动、静脉穿刺成功率为100%,术后出现肱动脉血肿28例次,占5.7%。其中有2例出现严重血肿需外科手术清除血肿,桡动脉血肿35例次,占0.9%。肱静脉血肿22例次,占2.5%。结论:直接动、静脉穿刺进行血透,较人造内瘘血管容易出现血肿,但血透过程及术后全程严密观察和针对性护理,可以减少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中心静脉留置血液透析导管穿刺口渗血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留置血液透析导管后穿刺口渗血的原因及对策。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对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中心静脉穿刺,留置血液透析导管,观察透析前后BT、PLT、APTT、PT、TT及皮肤、穿刺口渗血情况,分析其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处理。结果312例留置血液透析导管病人,有28例(9.0%)出现穿刺口渗血,穿刺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的渗血率无显著差异(P>0.05)。渗血原因包括出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肝素过量渗血、血小板低下)与机械性因素(皮肤松驰、导管扩张管直径过大、穿刺口切口过大、导管松动脱出、股动脉合并淋巴导管损伤)两大类。分别给予按压、补充凝血因子、护肝、硫酸鱼精蛋白中和、绕导管穿刺口荷包缝合、脱出导管消毒回纳再固定、损伤淋巴管者拔管穿刺口“8”字缝合而止血。结论中心静脉留置透析管建立血液透析临时通路安全有效,渗血原因多样,只有正确地分析其穿刺口渗血原因,才能很好地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对血液透析并发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中心静脉置管(CVC)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探讨导管合理留置途径、时间及并发症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7年间我科对1 966例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穿刺股静脉、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3个部位CVC共2 000 例次,其中股静脉450例次,锁骨下静脉86例次,颈内静脉1 464例次.结果 股静脉留置5~75(20.5±13.1)d,血栓形成19.11%,感染18.22%,误穿入动脉5.77%,穿刺总渗血4%,导管脱出2.22%,血肿形成1.33%;锁骨下静脉留置10~84(41.8±20.1)d,感染12.79%,血栓形成9.3%,误穿入动脉9.3%,穿刺点渗血5.81%,血肿形成3.48%,血、气胸2.33%,导管脱出1.16%;颈内静脉留置12~155(53.8±28.5)d,误穿入动脉13.4%,感染8.06%,血栓形成6.08%,穿刺点渗血1.91%,血肿形成0.68%,导管脱出0.27%,心律失常0.10%,损伤喉返神经0.05%.结论 血液透析应用CVC具有快捷、方便、安全的优点,导管留置时间在颈内静脉比股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明显延长.并发症的发生率在股静脉最高,其次为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颈内静脉置管可作为临床上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定位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需血液透析拟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患者共123例,分成传统体表标记定位盲性穿刺置管的对照组(Ⅰ组)55例和超声定位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试验组(Ⅱ组)68例。Ⅰ组依据体表解剖标记定位,行右颈内静脉中路法穿刺置管,Ⅱ组术前超声定位,并标记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分别记录两组的置管成功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失败率、穿刺并发症发生率及成功置管所需时间等情况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Ⅰ组误伤动脉4例、血肿3例,血、气胸各1例;Ⅱ组仅发生血肿1例,无其他并发症发生,Ⅰ组与Ⅱ组置管成功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失败率、穿刺并发症发生率及成功置管所需时间分别为81.82%、70.82%、18.18%、16.36%、18.2±1.5 min和98.53%、95.59%、1.47%、1.47%、12.7±1.3 min,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定位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较安全,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血液透析时股静脉穿刺的两种不同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6年6到2016年12月我院接收的血液透析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采用两种不同方法进行股静脉穿刺,对比两组患者在股静脉穿刺时穿刺成功率、渗血率以及疼痛程度进行对比。结果:在股静脉穿刺中,采用钝针扣眼穿刺法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锐针绳梯穿刺法,同时患者在穿刺中渗血率低于锐针绳梯穿刺法,疼痛感评分也较低。结论:血液透析时股静脉穿刺的两种方法在选择上,钝针扣眼穿刺法的穿刺成功率更高,可以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1.
股静脉经皮插管留置作为急性血液透析的临时通路,成功地抢救了3例急性肾衰患者。股静脉经皮插管留置: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可在床边进行;比静脉切开插管法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比直接穿刺法容易固定,避免针头脱出引起血肿;可避免反复、多次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可见.股静脉经皮插管留置是急性血液透析的最佳临时通路之一。  相似文献   

12.
赵辉  薛为贞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12):1515-1516
血液透析是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最常用的措施,而建立通畅的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的必备条件,股静脉直接穿刺是急性透析、血液灌流、内瘘成熟前常用的方法。在透析过程中,用16G内瘘针直接进行穿刺,不好固定,针头容易脱出血管,造成血肿或出血,不利于患者反复透析、对肥胖或高度浮肿的患者穿刺更困难。我院自2006年10月--2009年5月对39例患者采用套管针进行股静脉直接穿刺,行血液透析,临床上收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3.
血液透析是抢救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的有效治疗方法。建立有效的血管通路是关系着血液透析疗法成败的关键。常规的血液透析上机采用的方法是 :有内瘘的先把动、静脉针都穿刺好 ,再接上予冲好的血液回路管上。直接动、静脉穿刺的是先把静脉针穿刺好 ,再行动脉穿刺有回血就马上接到血液回路管动脉端 ,开动血泵引血 ,待血流至静脉壶时停血泵再连接静脉端。我院自 1 998年以来对血管弹性差 ,病情危重 ,末梢循环差 ,高度水肿、鱼胆、药物、化学制剂等中毒病人、血液粘稠度高的病人都采用了上机时不停血泵 (即不停机 )直接连接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向心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早期使用的影响。方法按时间顺序将35例初次使用内瘘的血液透析惠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于内瘘术后第2—3天选择内瘘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作为动脉出路向心方向穿刺,选择对侧上肢头静脉或贵要静脉或任意一条非瘘静脉作为静脉回路。对照组于内瘘术后第28天以后(常规穿刺法、常规开始使用时间)采用距离瘘口近侧(上5—6cm)头静脉为动脉出路离心方向穿刺,静脉回路选择动脉端5cm以上任意静脉向心穿刺。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皮下血肿发生率、血流量、内瘘堵塞情况。结果观察组动脉出路端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7.09%,皮下血肿发生率为4.65%,透析中94.77%血流量迭200—250ml/min,内瘘无堵塞,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后2—3天可选择内瘘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作为动脉出路向心方向穿刺。  相似文献   

15.
王卫连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3):3142-3142
血管通路是透析患者的生命线,透析治疗时及治疗结束后,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血管通路周围皮下血肿严重影响血管通路的寿命,通过对皮下血肿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预防皮下血肿的再发生,以保护血管通路的使用寿命。1一般资料2002年至2007年在我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0例,共进行6000余次血液透析,发生皮下血肿24次。年龄17岁~80岁。24次皮下血肿均无表皮出血,其中2例造成内瘘闭塞。以上患者均采用肝素抗凝。2原因分析2.1压迫位置不准确只压迫到表皮穿刺点,内瘘血管穿刺点压迫不准确,导致渗血。2.2血管内部张力过大穿刺部位距吻合口较近,吻合口处的压力过大或血压过高;或静脉止血压力过大,导致吻合口周围压力升高血管穿刺点难以闭合。2.3肝素用量过大,凝血时间延长。2.4压迫物错位过早活动肢体或放下衣袖使压迫物错位。3预防和护理3.1选择合理的穿刺部位动脉穿刺点应距离吻合口5cm~6cm,并偏离桡骨,以免手腕活动引起血管渗血;新内瘘管壁薄,最初几次使用易引起皮下血肿,最好由经验丰富的护士操作并全程护理。3.2止血方法拔出穿刺针的角度与穿刺时的角度相同,且与针翼方向垂直,在穿刺针没有完全拔出之前不要重压血...  相似文献   

16.
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其功能维护是血液透析成功的关键[1].临床上使用一次性血液透析专用穿刺针,一般选择肘正中静脉或其临近静脉作为血液体外循环的回路,由于透析时间比较长,在透析治疗的过程中患者难免发生体位变化,如内瘘保护不当可致穿刺部位出现血肿、血流量不足、渗血、内瘘针头滑出血管外、疼痛等并发症[2-3].为此,本研究研制了一种动静脉内瘘保护罩,并巳在部分患者试用,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临床工作中,病儿常需取血化验。股静脉隐蔽,加之患儿肥胖、哭闹不合作,不易触及股动脉搏动点。常规的股静脉穿刺难度大,成功率低,冬天病儿暴露多、时间长、易受凉,取血后按压不妥易致皮下血肿。近两年来,我科多应用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代替股静脉穿刺抽血,避免了上述缺点,且?..  相似文献   

18.
余秀峰 《吉林医学》2012,33(8):1755
<正>动静脉内瘘穿刺是血液透析护士研究的重要课题。肘关节静脉表浅、粗大,血流量好,血流冲击力小,易穿刺和压迫止血。对30例未建立有效血管通路的患者直接穿刺肘正中静脉引血,成功进行了血液透析[1]。有研究认为未成熟瘘和新瘘以内瘘口远端血管(肘关节处或近肘关节段静脉血管)作动  相似文献   

19.
血液透析疗法主要用于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及一些急性药物中毒。血液透析时需将病人的血液引进透析器,净化后的血液同时还需再输回体内,故需作动-静脉内瘘。紧急情况下可作直接穿刺:①前臂正中静脉或股静脉;③肱动脉、股动脉或足背动脉;③建立动-静脉外瘘。直接穿刺法较为困难且失败机会较多,透析结束后需长时间按压穿刺部位,否则形成血肿,压迫周围神经或造成大出血;亦易引起感染,给病人带来痛苦。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基于超声的血管穿刺定位技术在血液透析疑难动静脉内瘘患者中的应用。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21年3月至5月我院收治的血液透析疑难动静脉内瘘患者,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研究对象共119例,按入组先后进行编号,根据编号奇偶将入组患者分为对照组(59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进行传统穿刺,观察组采用基于超声的血管穿刺定位技术进行穿刺,两组穿刺后均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穿刺损伤发生情况、穿刺疼痛情况、拔针后止血时间及随访期间穿刺点渗血、皮下血肿发生率、随访3个月后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前评估时间、穿刺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拔针后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疼痛耐受率高于对照组(P<0.05),穿刺期间穿刺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动脉端和静脉端穿刺点渗血发生率、皮下血肿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后,观察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穿刺相比,基于超声的血管穿刺定位技术用于血液透析疑难动静脉内瘘患者,血管穿刺前评估时间及穿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