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内皮素-1(ET-1)与尿清蛋白排泄率(UAER)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30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尿微量清蛋白水平,并根据UAER将其分为正常蛋白尿纽(n=184)、微量清蛋白尿组(n=76)和临床清蛋白尿组(n=40)。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的血浆ET-1和血清胰岛素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从微量清蛋白尿组到;临床清蛋白尿组,血浆ET-1水平依次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t=6.451,30.696,19.381)。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ET-1水平与UAER(r=0.421,P〈0.01)呈正相亳,调整年龄、性别、血压及血脂的影响后,血浆ET-1水平仍与UAER呈正相关(r=0.202,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ET-1与UAER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糖尿病肾脏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的变化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其影响。方法测定40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30例体检健康者血浆脂联素、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分析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脂联素、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的变化及二者间的相互关系。观察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喹那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脂联素、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的变化。结果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明显降低(P〈0.01)。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明显升高(P〈0.01)。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与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83,P〈0.01)。应用喹那普利治疗可使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升高(P〈0.01),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降低(P〈0.01)。结论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降低,血浆脂联素水平降低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增强有关,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喹那普利治疗可升高血浆脂联素水平,对促进糖尿病肾病恢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α-硫辛酸治疗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的效果。方法:将47例伴有微量白蛋白尿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α-硫辛酸治疗组(观察组)24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23例,治疗前后测定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浆内皮素-1(ET-1)及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UAER及ET-1均显著降低(P〈0.01),NO明显升高(P〈0.01)。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UAER、ET-1及510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α-硫辛酸能减少2型糖尿病肾病(DN)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在2型糖尿病肾病中的意义。方法:将108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清蛋白排泄率(UAER)和血肌酐水平分为单纯性糖尿病组、早期糖尿病肾病组、临床糖尿病肾病组和糖尿病肾衰组,以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采用循环酶法测定血清中Hcy的含量。结果:健康对照组、单纯糖尿病组、早期糖尿病肾病组、临床糖尿病肾病组和糖尿病肾衰组血清Hcy水平分别为7.85±1.86umol/L、8.04±2.13umol/L、13.54±2.68umol/L、18.20±3.56umol/L和25.53±6.89umol/L。单纯糖尿病组血清Hcy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糖尿病合并肾病患者血清Hcy水平均显著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且随着肾脏损伤程度的加重而显著增加(P〈0.05)。结论:高Hcy血症与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血清Hcy水平可反映肾功能损伤,并对糖尿病肾病的严重程度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贝前列素钠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2型糖尿病肾病(DN)Ⅲ期患者64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2例口服厄贝沙坦150 mg/次,每日1次;治疗组32例口服厄贝沙坦150 mg/次(每日1次)+贝前列素钠40μg/次(每日3次),疗程均为4周。评估2组治疗前后UACR、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浆内皮素(ET-1)和血清一氧化氮(NO)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UACR(mg/g)均下降(治疗组212±121 vs 111±56,对照组214±125 vs 168±65,均为P<0.05);且治疗组下降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的Hcy、ET-1降低,NO明显升高,分别为[(19.0±3.2)μmol/L vs(14.2±2.6)μmol/L;(79.1±9.9)ng/L vs(45.2±9.2)ng/L;(47.6±8.5)μmol/L vs(89.0±9.4)μmol/L,均为P<0.05],而对照组无显著改善(P>0.05)。结论贝前列素钠能显著降低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尿白蛋白/肌酐比值,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内皮素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以了解其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提供早期有效的治疗措施。方法: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51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A)组21例和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B)组30例,治疗4周,用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方法分别测定糖尿病肾病患者药物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1(ET-1),24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和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6-酮-前列腺素F1a(6-keto-PGF1a)及血栓素B2(TXB2);并选择18名健康人为对照(C)组。结果;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ET-1、GMP-140、TXB2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而6-keto-PGF1a则低于健康人;经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后血浆ET-1水平降低,GMP-140、TXB2和UAER显著降低(P〈0.01)。结论: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及进展可能与血浆内皮素水平改变和血小板功能的活化有关,参芪扶正注射液可改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小板功能和血浆内皮素水平。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与游离脂肪酸(FFA)的关系。方法:分别测定150例老年(≥60岁)T2DM患者(男81例,女69例)及115例非老年(〈60岁)T2DM患者(男63例,女52例)的ET-1与FFA水平,分析老年T2DM患者的ET-1与FFA水平的关系。结果:老年组的血浆ET-1水平(0.50±0.14pmol/L)显著高于非老年组(0.35±0.17pmol/L,P〈0.05),FFA水平(0.79±0.33mmol/L)也显著高于菲老年组(0.52±0.18mmol/L,P〈0.05)。老年T2DM患者组血浆ET-1的升高与FFA相关(r=0.370,P〈O.05),与糖尿病病程也相关(r=-0.107,P〈0.05)。结论:老年T2DM患者与非老年T2DM患者相比,血浆ET-1与FFA水平显著升高,ET-1水平的升高可能与FFA和病程有关。  相似文献   

8.
黄娟  陈文莉  黄云芳  吴丹  段晓宇 《西部医学》2011,23(7):1244-1245,1247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注射液对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纤维蛋白原(FN)的影响。方法测定28例无肾病糖尿病患者、50例临床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ET、NO和FN水平,探讨血浆ET、NO和FN水平变化在糖尿病肾病发病中的可能作用。将5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前列地尔治疗组(治疗组),测定两组治疗前后血浆ET、NO及FN水平、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变化。结果糖尿病肾病患者较无肾病糖尿病患者血浆ET、FN水平明显升高(P〈0.01),血浆NO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应用前列地尔治疗可使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ET、FN水平明显降低(均P〈0.01),血浆NO水平明显升高(P〈0.01),UAER明显降低(P〈0.01)。结论血浆ET、FN水平升高,NO水平降低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前列地尔治疗可纠正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ET、NO和FN平衡失调,减少UAER,促进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α-硫辛酸治疗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的效果。方法:65例伴有微量白蛋尿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α-硫辛酸治疗组(观察组)34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31例,治疗前后测定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浆内皮素-1(ET-1)及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UAER及ET-1均显著降低(P〈0.01),NO明显增高(P〈0.01)。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UAER、ET-1及NO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α-硫辛酸能减少2型糖尿病肾病(DN)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消渴保肾汤联合贝前列素钠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贝前列素钠组、消渴保肾汤组,每组30例。贝前列素钠组采用贝前列素钠治疗;消渴保肾汤组采用消渴保肾汤治疗;联合治疗组采用贝前列素钠与消渴保肾汤联合治疗,3组治疗周期均为20周。比较治疗前后各组的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血清 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水平。结果:治疗前,3组之间的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血清 CRP 与 TNF-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的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血清 CRP 与 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联合治疗组的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血清 CRP 与 TNF-α水平显著低于贝前列素钠组及消渴保肾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3组患者的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和血肌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消渴保肾汤联合贝前列素钠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较好,能够降低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血清 CRP 与 TNF-α水平,缓解糖尿病肾病患者微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α-硫辛酸对2型糖尿病肾病(DN)的保护作用.方法 67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α-硫辛酸观察组(34例)和常规治疗组(33例).治疗前后测定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浆内皮素(ET-1)、血清一氧化氮(NO)、空腹血糖(FPG)和血脂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UAER及ET-1均显著降低(P〈0.01),NO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UAER、ET-1及NO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FPG和血脂均无明显变化.结论α-硫辛酸能减少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降低ET-1,升高NO水平,对早期肾病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西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方法:6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给予磷酸西格列汀和格华止口服,共12周;对照组给予拜糖平和格华止口服,共12周。记录比较治疗前后血清ET-1、NO、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 c)及血脂含量。结果:两组患者血清ET-1、FPG、2hPG、HbA1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NO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血脂变化不明显;实验组血清ET-1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实验组血清NO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西格列汀能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ET-1和升高NO含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普罗布考对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抗氧化作用的疗效.方法 60例老年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经伦理学委员会批准,并经患者知情同意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30例)给予饮食控制、降糖、降压,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普罗布考0.5 g,2次/天,疗程12周;分别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肾功能、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以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参数水平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控制良好,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疗程结束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UAER明显下降(P〈0.05),SOD较治疗前升高,MDA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普罗布考改善早期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氧化应激状态,有效降低MDA水平,改善SOD活性,降低尿微量白蛋白,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外周血中的VEGF和IGF-1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为试验组;试验组再分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组30例,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BDR)组33例,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黄斑水肿(macular edema ME)组22例,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35例。用ELISA法检测血浆VEGF和IGF-1水平。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中VEGF及IGF-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单纯型DR组血清VEGF及IGF-1水平明显高于无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型并黄斑水肿组及增生型组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单纯型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血清IGF-1水平明显高于单纯型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纯型并黄斑水肿组和增生型组血清VEGF及IGF-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VEGF及IGF-1水平随着DR的发生、黄斑水肿以及DR的加重而逐渐升高,对其进行监测有利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荷丹片联合瑞舒伐他汀钙对中老年高脂血症患者降脂效果以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141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成2组,研究组84例给予荷丹片1.46 g口服,每日3次,瑞舒伐他汀钙10 mg口服,每日1次;对照组57例仅给予瑞舒伐他汀钙10 mg口服,每日1次。观察治疗前及治疗4、8周后血脂、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血脂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4周和8周后2组患者血脂水平均较前下降,研究组TG、TC、LDL-C、ET-1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VEGF、NO水平较对照组升高明显(P<0.05),而HDL-C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荷丹片联合瑞舒伐他汀钙能够明显降低TG、TC、LDL-C、ET-1水平,升高VEGF、NO水平,降脂的同时明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α-L-岩藻糖苷酶(AFU)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选择T2DM患者120例,根据患者24 h尿mALB将其分为NDN组(45例)和DN组(75例)。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PA、AFU、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24 h尿mALB等。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DN组的AFU较NDN组明显升高,而PA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两组AFU均与HbA1c呈正相关(r=0.288&0.665,P<0.05),PA均与HbA1c呈负相关(r=-0.439&-0.774,P<0.05)。③两组PA与AFU之间均呈负相关(r=-0.652&-0.833,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血中AFU、PA水平可反映患者糖代谢控制的情况。AFU水平增高,PA水平降低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可能存在某种联系。联合监测患者血AFU、PA、尿mALB,对早期诊断及控制糖尿病肾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患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与意义。方法:对55例单纯性2型糖尿病患者,41例伴感染患者,44例伴血管病变患者,55例伴肾病患者和46例正常对照组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浆胰岛素(Ins)、睾酮(Testosterone,T)、孕酮(Progesterone,P)、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等激素的含量。结果:男性糖尿病各组睾酮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E2、FSH、L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伴血管病变组睾酮和雌二醇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各慢性病变组(P<0.01)。女性糖尿病各组睾酮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E2、FSH、L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伴血管病变组E2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慢性病变组(P<0.01)。结论:男性糖尿病患者雌激素水平升高,雄激素水平降低,女性糖尿病患者血浆雌激素水平降低,雄激素水平升高,且性激素水平紊乱更易导致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C肽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联合检测在糖尿病患者临床诊断中的意义与作用。方法选择2011-03~2012-12间于我院就诊的84例糖尿病患者,将其中56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糖尿病组,2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糖尿病肾病组,另筛选同期我院体检中心健康成人体检人员3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血清C肽等相关指标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1)糖尿病组、糖尿病肾病组患者血清HbA1c、FBG、餐后2 h血糖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C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糖尿病组与糖尿病肾病组的FBG、餐后2 h血糖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肾病组HbA1c水平显著高于糖尿病组,血清C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HbA1c与FBG呈正相关(r=0.443,P〈0.05),与C肽呈负相关(r=-0.628,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HbA1c与血清C肽水平发生异常,其结果可以作为反映胰岛素分泌功能和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两者联合检验对糖尿病肾病辅助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王晓婧  柳洁 《当代医师》2014,(4):491-494,497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2型糖尿病(T2DM)视网膜病变(DR)和肾病(DN)的影响,分析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与胰岛素抵抗( HOMA-IR、ISI)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关系。方法纳入241例T2DM患者,根据201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视网膜病变和肾病诊断标准分组,分析其年龄、BMI、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程、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PG)、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ISI)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微量白蛋白(MAU)与VEGF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结果相关分析显示年龄、BMI、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程、HOMA-IR、HbA1c以及MAU与VEGF及Hcy水平增高均呈正相关,ISI与VEGF及Hcy水平增高呈负相关;Hcy与VEGF两者之间也呈正相关( r =0.498, P <0.01);分组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较大、糖尿病病程较长、HbA1c和VEGF水平较高、ISI较低、Hcy≥10μmol/L可能为DR的危险因素( P <0.05),而较高的Hcy和VEGF水平可能为DN早期的危险因素( P <0.05)。结论血浆VEGF和Hcy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均与ISI呈负相关;高血浆Hcy、VEGF水平可能是T2DM患者患DR、DN早期的危险因素,较低ISI的患者DR的危险程度较高,但ISI降低可能并不是DN进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