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全世界约有1.9亿糖尿病患者,占世界人口的6%~8%。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DM)发病率正在逐年升高,1994年全球约有1.20亿患者,1997年上升至1.35亿;2000年则达到1.75亿。在中国,1980年患病率约0.5%,1994年约为2.25%,1996年约为3.0%,目前约有3千万2型糖尿病患者,另外还有糖耐量减低患者约3-4千万。因此,DM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尤其是大血管并发症)为DM的首要致死、致残原因。1991年,有人提出“心血管事件链”观点,强调一系列危险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血脂紊乱、吸烟等)都可使病人经历动脉粥样硬化,并逐渐发展为一系列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DM)最为常见和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它是以新生血管生成为主要标志的一种眼疾病,是DM代谢紊乱和内分泌系统与血液系统损害在视网膜上的反映,其发病率随DM病程的发展而增高,5年内DR发生率为44.4%,7年后为56%。在美国,DM发病10年后约有60%的患者出现DR,15年后高达80%,预计到2030年美国将有2500万,全世界约有3亿DR患者。中国DM患者中DR发生率为25.2%,且初诊的2型DM患者。中DR发生率就高达12.4%。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目前DM患者全球逾1.7亿,其中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 mellitus,T2DM)占90%左右。预计2030年患病人数将翻一番,新增患者主要集中在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DM致残和早亡的重要原因是血糖控制不佳所致的各种并发症,一直以来,DM被认为是内科不可治愈的疾病,而目前用于控制血糖的主要措施包括控制饮食、运动、口服降糖药或使用胰岛素等,  相似文献   

5.
田雅丽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12):1416-1417
在全世界范用内,大约有1.5亿名糖尿病患者,估计到2025年,糖尿病患者将达3亿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TO)的定义,糖尿病是一种具有多种病因的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作用缺损或二者兼而有之而导致长期的高血糖以及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其主要类型为1型糖尿病(T1DM)、2型糖尿病(T2DM)和妊娠期糖尿病。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足预防护理与健康教育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足部病变(又称DM足),是在DM患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的基础上,由于足部损伤、感染等引起的严重下肢病变的总称。是最令DM患者痛苦的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我国DM足患病率为0.9%~14.5%。专家预测,到2010年。我国的DM患者有可能达到6000万。DM足患病人数已达到糖尿病患者的49.5%.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红岩  朱栗文  张志茹 《吉林医学》2008,29(19):1687-1689
高血压病(EH)与糖尿病(DM)均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且常同时并存,导致大量心血管事件与死亡,严重影响人类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在DM患者中EH的患病率为20%~40%,我国大约是40%~50%,DM患者EH患病率是非糖尿病人群的1.5—3倍。反之,EH患者比血压正常的人更容易发生DM,EH人群中DM的患病率是正常血压人群的2~2.5倍,有85%的EH患者易发生DM,大约50%的EH病患者也同时有2型糖尿病(T2DM)。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90%~95%为2型糖尿病(T2DM ),其病理生理特征为胰岛β细胞功能失调和胰岛素抵抗。 T2DM 作为一种系统性疾病可以引起多种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尤其是与痴呆的关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痴呆是一种以认知功能缺损为核心症状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或社会职业功能产生明显影响。原发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痴呆主要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D)、血管性痴呆(VaD)和混合性痴呆。与健康人相比,T2DM 患者发生痴呆的风险要高出1.5~2.5倍。然而,T2DM 和痴呆的关系目前仍有争论,何种因素参与了 T2DM 患者发生痴呆也不明确,探讨这些因素对预防或延缓痴呆有极大的意义。为此,本文将对以下两个方面的新近研究成果进行综述:(1)T2DM 和痴呆主要亚型的关系;(2)T2DM 患者发生痴呆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糖尿病(DM)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2006年12月4日南非开普敦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大会上,DM发病现状的数据令人惊愕:目前侵袭全球2.46亿人,未来20年总人数将突破3.8亿。2型糖尿病(T2DM)占DM95%以上旧,传统治疗方法包括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口服降糖药、注射胰岛素等,但很少使患者血糖恢复正常,也不能避免各种DM并发症的出现和进一步加重;而外科治疗除胰岛移植外也都只针对其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颅内脑动脉狭窄的观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Liu Y  Huang Y  Wang B 《中华医学杂志》2001,81(22):1387-1389
目的 了解高血压和糖尿病引起脑血管狭窄的危险程度。方法 选择激光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方组)和北京协和医院(北方组)TCD室在特定时间内检查的所有患者。TCD检查颅内脑动脉狭窄,同时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和糖尿病情况。计数资料间比较使用x^2检验;高危因素危险比的合并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脑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多元回归。结果 南方和北方50岁患者高血压(HT)、糖尿病(DM)、同时患HT和DM(MIX)及不患这2种疾病(Nor)组,大脑中动脉狭窄的频率分别是:南方6.96%、11.43%、20.59%和1.75%;北方6.24%、11.18%、13.51%和1.95%;HT、DM和MIX的危险比分别为:南方4.0%、6.5、11.8;北方3.2、5.7、6.9;南北方合并后危险比为2.9、16.9和37.3。在以上4组中,南北方大脑中动脉狭窄频率差异无显著意义。南方患者大脑中动脉狭窄与年龄、特别、HT和DM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T和DM是脑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男女人群分别计算,男性组只有糖尿病、女性组只有高血压引入回归方程。结论 HT和DM是引起颅内脑动脉狭窄的独立高危因素。DM危险性较HT严重,患2种疾病时危险性进一步提高,这些引起脑动脉狭窄的危险性可能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diabetes mellims DM)是胰岛素分泌不足(缺陷)或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一组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并发多种组织,眼、神经、心脑血管、肾脏为主要病变。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为1.94亿。中国患者已达4000万,人数仅次于印度,2型糖尿病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本文着重从干预治疗DM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马常娥  王小平 《甘肃医药》2009,28(6):430-432
目的:对欠发达地区糖尿病(DM)患者入院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其变化趋势,为DM的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查询病案系统,调阅所有住院DM患者病历,随机抽取其中1/2进行查阅,然后填写统一的调查表,采用SPSS13.0软件,对入院原因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张掖市人民医院1998—2007年间共收治DM患者3110人次,随机抽取1/2进行查阅后,共获得完整资料记录者1200份。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DM患者的前五位入院原因分别为:慢性并发症(22.3%)、感染(21.6%)、DM高血糖症群(13.8%)、DM急性并发症(11.0%)、恶性肿瘤(6.1%)。其中,因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高血糖症群、心脑血管病变和合并恶性肿瘤人院的构成比呈上升趋势;因DM急性并发症入院者的构成比变化趋势不明显;感染一直是DM患者入院的主要原因。结论:DM慢性并发症、感染、DM高血糖症群仍为欠发达地区住院DM患者的首要入院原因。  相似文献   

13.
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与血管并发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之一。据第60届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年会报道,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 smellitus,T2DM)的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佛罗里达州糖尿病中心研究表明:青少年T2DM5年发病率从8.7%上升至19.9%,平均诊断年龄13.5岁,以每年18%的速度递增^[1]。随着DM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孟月玲  成宝军 《新疆医学》2009,39(12):26-28
我国目前已确诊的糖尿病(DM)患者达4,500多万,并以每年150万的速度递增,其中90%以上为2型糖尿病(T2DM)。DM及DM所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已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健康,而目前大多数T2DM患者仍单纯依赖于药物来控制病情的发展,但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长期用药不仅会给病人带来巨大的药物副作用,同时也给家庭增加了一笔不小的开销,我国一年用于DM及其并发症的医疗成本费用高达1,700亿元。根据医学对DM治疗中强调的“五驾马车”即“糖尿病教育、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血糖监测和药物治疗”来看,运动是首位的,也是最直接,最简便控制糖尿病症状行之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王秀丽  张婷 《新疆医学》2010,40(11):133-137
众所周知,糖尿病是一种需终身治疗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近年来,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据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显示,目前全球有糖尿病人共1.35亿人,预测2025年降增止3亿。1980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还不足1.0%,目前为止,我国成人糖尿病(DM)患病率为3.6%,糖耐量低减者(IGT)约2.5%,保守地估计Ⅱ型糖尿病有3000万人以上,为10年前的2.7—3倍,其中60岁以上的人群中5.0%以上为糖尿病病人,越来越多的个人和家庭受到糖尿病的威胁。  相似文献   

16.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致炎机制及其在DN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又称糖尿病肾小球硬化(Diabetic Clomemlosclerosis),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主要慢性并发症之一。大约有30%~35%的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将发展至肾病。由于生活习惯的改变,如营养过剩、高糖高脂饮食、运动减少等原因,糖尿病的发病率迅速上升,2001年调查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24000余例住院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肾病的患病率约为33%,其中早期肾病18.0%,临床肾病13.2%,  相似文献   

17.
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代谢紊乱,其特点是慢性高血糖,伴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作用障碍,导致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造成多器官的慢性损伤、功能障碍,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临床综合征.近几十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糖尿病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又一严重危害大众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第五届国际糖尿病联盟西太区会议上的统计数字显示.全球已确诊糖尿病患者达1.3亿人.且每年以新增病例100万的速度增长。我国已经超过4000万人,其中2型糖尿病占90%~95%。预计202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突破3亿,我国糖尿病患者总数近1亿。因此,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本文对近几年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蔡逊  邵俊伟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4,(11):1157-1159,1162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当今严重威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目前DM患者全球已超过1.7亿,且其患病率逐年上升,新增患者主要集中在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预计2025年将达到3.5亿,其中90%以上是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1]。传统的治疗方法以内科为主,主要包括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干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多见于中老年人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Amos等报道40岁以上的T2DM患者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达31%,60岁以上者达67%。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易引起肢端坏疽而导致截肢。一项来自欧洲的报道显示,非外伤性截肢患者中35%~50%为糖尿病所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眼表状态的临床改变。方法:将107例(107眼)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DM组和100例(100眼)正常眼做为对照组。观察分析两组患者主观感觉,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T),泪膜破裂时间(BUT),测定角膜荧光素染色及结膜印迹细胞学状态改变。结果:DM组患者发生干眼的几率为54.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DM组基础泪液分泌试验为8.48±4.34mm。较对照组的13.73±4.79mm降低;泪膜破裂时间为6.78±4.08s,较对照组的14.31±4.78s明显缩短;角膜荧光素着色点为19.6%,较对照组的6.0%明显增多,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DM组结膜杯状细胞密度平均值为80.03±40.38/mm^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2.14±33.01/mm^2;结膜鳞状化生级别较对照组增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糖尿病可引起角膜、结膜状态的改变。对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在各种手术时,要充分考虑眼表的改变,给予恰当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