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言“八卦”在我国三千多年前已有流传,首见于《易经》。它在古人阴阳二气学术见解的启发下,制作了阴阳两爻,象徵宇宙事物的刚柔两性,用两爻组成八经卦和六十四别卦,以八经卦象宇宙刚柔两性的八类事物,以六十四别卦象宇宙万物的、相互关系,並用卦与爻的变化,象徵宇宙万事万物的复杂变化。《易经》八卦,很大一部份内容,曾被用来解释人体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如《易·系辞》云:“一阴一阳之谓道”;  相似文献   

2.
形神学说是《内经》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把人体生命过程概括为“形与神俱”的过程,这不仅科学地解释了复杂的生命现象,也是养生防病与临证治疗的重要理论根据。此据个人浅见,略述于下。 一、形与神俱的概念 形,是人体一切有形之质的概括,又称形体。先天之精是形体产生的物质基础,故  相似文献   

3.
“形脏”一名,首见《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说:“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其神脏为心、肝、脾、肺、肾,历来并无异议。但“形脏”一名,古今医家所见,却有分歧。王冰等认为,形脏是头角、耳目、口齿和胸中;而张志聪却提出“形脏者,藏有形之物也”、“五味口,藏于肠胃,津液藏于膀胱”,所以他认为形脏应是“胃与大肠、小肠、膀胱也”。后世许多医家(包括现在一些中医院校的《内经》教材)都以张说为是。但是,笔者认为此说与《内  相似文献   

4.
《易经》是东方文化科学体系的核心,在某种意义上说,我国古老文化科学都能在《易经》基础上得到统一。尤其是传统医学,不仅可以说属于《易经》体系,而且是历来用《易经》的典范,我国第一部传统学经典《黄帝内经》简直就是《易经》的注本。因此,古贤有“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医易同原”、等说。于是,当我们被世界“针灸热”所警醒并深入发掘针灸学这一宝贵遗产,从而去寻筧其源头时,便会自然地想到我国的《易经》,冯友兰认为“任何数目字都可以套进去”、“《周易》哲学可以称为宇宙代数学”。以下,试就《易经》与针灸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5.
气与气络学说的研究是中医学术研究的焦点和难点,也是中医药学术向现代整体医学体系发展的突破口。《易经·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乃保持整体系统思维指导作用,"形而下者谓之器"乃借鉴现代科学技术格物致知。将"形而上"的哲学整体系统思维与"形而下"的医学格物致知相结合,形成中医学以"气—阴阳—五行"为主导思想,以天人相应、整体观念为思维特色。"形而上"与"形而下"的有机结合不仅是中医学术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且是气络学说传承创新研究必须遵循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阐发"形与神俱"的由来、内涵及其科学、哲学实质。[方法]用人体发生还原论的方法,通过分析《内经》对人体生命双结构先天"形"和后天"神"的阐述,以及道生太极体系对生物的生成、发育成长过程,寻找"形与神俱"这个人体生命存活唯一条件的科学和哲学实质。[结果]从"形与神俱"的合一形成、发展过程,发现万物演化的道生太极体系规律,以及合二为一、一分为二的辩证统一规律与"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智者察同,愚者察异"的普适生命规律,从而解开"形与神俱"的科学和哲学实质,说明哲学理论来源于基础科学知识。[结论]"形与神俱"的科学和哲学实质,是万物演化的道生太极体系规律,以及合二为一、一分为二的辩证统一规律。  相似文献   

7.
“肝者,罢极之本”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历代医家多从肝在消除及耐受形体疲劳的层面诠释,但此诠释未能体现“本”的重要地位。故基于《黄帝内经》的相关论述,通过对肝调节气血和神魂等功能作用的分析,提出“罢极之本”实为对肝“藏血”与“疏泄”功能的高度概括,其功能作用体现在形、神两个方面。因此,肝不仅是耐受形体运动疲劳的根本,也是耐受精神疲劳的根本。这一观点突显了肝为“本”以及《黄帝内经》“形与神俱”的整体思想,从而为临床从肝论治慢性疲劳综合征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神,和生命一样,也产生于先天之精气,《本神篇》云:“故生来谓之精,二精相搏谓之神”。这就指出了神的产生根源。它产生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在阴阳交媾,二精相搏形成生命之际,神也就随之而产生了。可以认为,没有神的产生,也就不可能赋予形以生命,只有神与形俱,才是一个完整的生命。故《天年篇》又云:“人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栅,失神者死,得神者生”。  相似文献   

9.
阴阳概念的出现和表述最早有文字记载可见于《山海经·北山经》:“虢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铁”。又《周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即宇宙万事万物必变、突变、适变、不变之大法则,为宇宙一元普适之基本规律[1]。  相似文献   

10.
老子之“道”对中医养生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的养生观,在《黄帝内经》中已自成体系.而《内经》的医学思想追溯其源,是以中国哲学的朴素辨证法为鼻祖的。继《易经》之后,老子的哲学思想对中医理论乃至中医养生思想的形成起了相当程度的积极作用。本文试从对老子哲学“道”的认识中,谈谈其对中医养生观的影响,兹述如下。 老子的道,“一身而数任焉”(《老子》),它即是宇宙本体,又是万物之源,又是客观规律。而《黄帝内经》直接运用了法则和规律意义上的“道”作为其医学指导思想。 老子之道,是无为自化的自然主义,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自然,就是天然,就是自然如此。用老子的话说,就是无为自化,自然而然。因此,“道法自然”就是“道”性自然而法其自性。老子之道还体现在“清静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中。”清静无为”的思想,在《老子)一书中  相似文献   

11.
从研究对象来看,医学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后天医学”与“先天医学”。“后天医学”关注生命形体生后死前的阶段,“先天医学”则拓展至生命诞生前与消亡后的情况,道医内丹医学属于先天医学。“文化符号”具有高度的凝练性、便于传播的传递性、深刻的隐喻性、鲜明的指向性、象征的稳定性五个特征,而秘传于气功修炼内部的具有鲜明先天医学属性的《修真图》与《内经图》,是道教内丹先哲探索人体生命奥秘和启迪后学的文化符号载体。解读此二图蕴含的深刻象征内涵,对于认知生命仍然具有良好的裨益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医命门学说象数易学渊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经》是上古巫文化的遗存,以吉凶悔吝表达了先民对宇宙与生命的占问,《易传》是先秦思想家对《易经》的首次哲理性解读,以此为滥觞开创了《易经》诠释的象数与易理两个易学派别。易贯儒道,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方向与中国人的思维模式,由卦爻符号发源的象数易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养生思想与中医理论的发展,从命门学说的定说模式可见一斑。命门之名最早见于《灵枢》:“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即睛明穴为太阳经之气所结处。至《难经》将两肾之右者定为命门,命门者精气之所舍,原气之所系。其后虽有肾间动气说等多种…  相似文献   

13.
形神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贯穿于脏腑、经络、营卫、气血各方面新陈代谢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之中 ,是推动生命活动的源泉和动力。形神合一理论具有博大精深的科学内涵 ,研究形神学说具有重要的意义。1 形神的概念  形即指物质、形体。《说文》 :“形 ,象也”。形的本义是指形象、形体。《内经》对“形”的论述有两方面 :一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切有形实体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 :“阳化气 ,阴成形”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曰 :“在天为气 ,在地成形” ,《素问·六节脏象论篇》曰 :“气和而有形 ,因变以正名…  相似文献   

14.
传统养生思想“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结合,形神共养,方能真气从之”源于《黄帝内经》,“形神共养”即形体与精神的共同养护。基于“形神共养”理论,糖尿病患者“动以养形”倡导运动及“脾动”,“静以养神”主张“心静”,可促进机体气血畅通、脏腑调和,有助于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不仅与现代医学糖尿病防治原则中“合理运动、科学饮食、心理治疗”相符,同时也符合当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易经》与《内经》理论共原初探高国巡关键词:医学,中国传统;中国医学基础;易经;内经《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历代正统的学者、推崇它为“群经之首”。它是六经之一,经是天地的大准则,也是人生的大通道。根据《易纬乾凿度》这本书的观念,认为“易”的内...  相似文献   

16.
《素问》主张人体是由有形的“形”(即肉体)和无形的“神”(即能量体)所结合的,因此后世若单纯用“形”的现代解剖学角度来检视,便会产生很多争议。至于形体的解剖,《素问》虽然没有提出全面性或至少在器官系统上完整性的解剖文献,但它明确的告知,中国古人确曾“论理人形”和运用度量衡进行过形体的测量,书中有许多关于脏腑和其他组织的片段解剖细节可当作佐证。由于《素问》不是描述经脉循行路线的专书,所以其中解剖方位术语的应用比较简略,无法由此看出所采用的解剖姿势。但是也叙述了不少表面解剖部位,所以已成俱备表面解剖部位的体系。  相似文献   

17.
“气”和“气化”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根本。“气化”不会无缘无故的发生,它需要动力,这就是所谓的“气化动力”问题。作为传统六经之首的《易经》,其解释变化的动力,主要有2个角度:①阴阳的对立与相互作用;②气与气的“感应”。前者强调阴阳的相互作用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后者则主要强调事物之间的同一性、和谐性。《黄帝内经》继承了《易经》的思想,既强调阴阳的相互作用是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又注重气与气之间的感应。关于气化动力,《黄帝内经》中最有创新性的观点是“阳化气,阴成形”,它指出了“形”“气”转化的关键,有很大的科学潜容性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通医易之理,辨脏腑之疾——张景岳医哲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中国医学史上,张景岳素以温补派著称,为温补派中坚人物。医易研究者认为张景岳是历史上医易学研究最为突出者,他首倡医易同源,明确论述医易的渊源关系,并将易理运用于医学之中。“如果说《黄帝内经》是第一次运用易道思维方式建立中医理论体系,那么张介宾可以说是第二次运用易理象数系统整合了中医理论体系”1。其理论思想综合了《内经》、《易经》两家,融易理于医理之中,《景岳全书》就是以医易之理指导辨证论治的代表作,其哲学思想、思维方法完全体现于具体临证之中。易学的思维方法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观察整个世界,总结万事万物的…  相似文献   

19.
“气化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渊源,用以说明宇宙自然一切物质的生成、变化,由无到有、由有到无的演变规律。“气化论”始于约公元前十一世纪殷周时期成书的《易经》,《易经》以气做为生化万物之源,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揭示八卦生万物,气一元论的宇宙自然生成模式,成为中华民族古代哲学思想的宝库。早在春秋时代的思想家老子说:“道法自然”,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庄子说:“皆原于一”以及儒家思想的核心“中庸之道”,皆以气一元论的观点对宇宙自然一切物质的生成、变化进行诠释。其渗透到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作为指  相似文献   

20.
英汉句法结构中的“形合”与“意合”差异及翻译郁启标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上的相异之处甚多。美国著名翻译学家奈达在其著作《译意)(TranslatingMeaning)一书中这样谈到,“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