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按摩和针灸一样,其具有疏通经脉,调和气血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在针灸中,正确运用按摩,可充分发挥其协同作用,提高疗效,试浅探之。一、按摩助针灸疏通经脉按摩穴位、经络以运行气血,疏通经脉,解散郁结,加强针灸之效。《针灸大成·四明高氏补泻》云:“若关节阻涩,气不通者,以龙虎大段之法,而通气经接气,驱而运之,仍以循摄切摩,无不应矣。又按扪摩屈伸,导引之法而行”。循者,沿下针穴位之经络用手  相似文献   

2.
通过总结针灸治疗亚健康失眠的方法,包括普通针刺、头针、腹针、艾灸、耳穴刺激、温针灸等,认为针灸能疏通经脉,调和阴阳气血平衡及脏腑功能,为治疗失眠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穴”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穴位分布有疏有密,规定着营卫气血的循环运行,以保证全身的功能活动。穴位受藏府经络的支配,并受天地自然规律的影响,维护着卫气与营血、经脉与络脉、藏与府、人与自然的交会和贯通。穴位是外邪出入、舍止和阻遏气血流通、神气游行之处,是疏通经络、流畅气血、驱邪外出的重要场所。因而深入浅出地揭示了针灸、按摩治病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于本院的缺血性中风患者,进行针灸治疗,并观察疗效,并指出针灸具有疏通经脉与调节人体气血的的作用,能够改善机体“内结血瘀”的病理状态。  相似文献   

5.
对于太阴经脉气血分布多少的问题,历来颇有争议。辨析其经脉气血多少对于传承和发展针灸经络传统理论,提高针灸临床疗效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拟从理论和临床两方面入手,综合考虑脏腑功能、经络分布特点、与他经联系以及腧穴主治特点等多方面因素,管窥太阴经脉气血之多少。  相似文献   

6.
正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位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是人体针灸和按摩的基础。经络通畅,身体就没有病痛,疏通经络能够达到很好的养生功效。何为经络"经"的原意是"纵丝",有路径的意思,简单地说就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路径,存在于机体内部,贯穿上下,沟通内外;"络"的原意是"网络",简单说就是主路分出的辅路,存在于机体的表面,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这是将脉按大小、深浅的差异分别称为"经脉"、"络脉"和"孙脉"。  相似文献   

7.
针灸调气,实际上是调整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阴阳的偏盛偏衰,此外还可调畅气血之运行。然而,针灸的这种调气作用,其实都是通过调气经气来实现的。现将针灸临床常用的调气法介绍如下: 一、气机郁滞须疏通调畅凡寒热湿邪,气郁痰瘀外阻经脉、内伤脏腑,皆可导致脏腑、经络气机阻滞,治前  相似文献   

8.
中药熏洗和按摩在肱骨髁上骨折后功能恢复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周英  杨礼淑 《四川中医》2004,22(1):78-79
在肱骨髁上骨折后期功能恢复中采用中药熏洗和按摩治疗,通过对106例病例疗效分析,说明了中药熏洗和按摩能达到活血通络、软坚散结、通利关节、疏通经脉、运行气血的作用,从而对骨折后期功能的恢复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内容简介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人体十二正经是肺、心包、心、肝、脾、肾六脏和大肠、小肠、三焦、胃、胆、膀胱六腑,共12个内脏所分出的12条经脉,均从体内脏腑发出走向体表,顺沿四肢百骸,遍布周身上下。任督二脉作用于头面和躯干,合称为十四正经。经脉是人体营、卫、气、血运行的途径。腧穴是经络脏腑之气转输和聚集所在,也就是针灸、按摩施术的特定部位。通过经络和腧穴的作用,来调整人体气血,以达到治愈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内经·经脉篇》说,经络可以控制人体一切功能,具有决死生,除百病的作用。现将"全身经络按摩法"按人体部位分为(一)按摩头面颈项保证五官气血通畅,(二)按摩胸腹防治心脏疾患,(三)按摩肚腹防治肠胃下腹疾患,(四)按摩肩背腰尻防治腰脊疾病,(五)按摩四肢防治全身疾病五个部分分述。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属于中医痹症范畴,是由于风寒湿邪袭于经洛,气血痹阻所致。我们应用针灸配台按摩的方法,治疗20例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取得较好的效果。临床资料: 20例中,年令最小16岁,最大47岁;3月以内者11例,半年以内者6例;1~2年者3例,男性17例,女性3例。治疗方法: 针灸:以温经散寒,疏通经脉;益气养血,通络祛风为治则。取穴:肾俞、环跳、承扶、委中、承山、悬钟、太溪、足三里、三阴交。按摩:点、按、揉、抓、搓、滚等法。先取俯卧位,医生用拇指点按风池穴;次按揉膈俞、肝俞、脾俞、肾俞、大肠俞及长强穴;然后抓华佗夹脊各穴;再用肘尖按压环跳,拇指压揉委中、承山穴;最后用拇指食指掐太溪与昆仑穴。共按摩十五分钟。针灸、  相似文献   

11.
笔者自幼热爱祖国医学 ,尤其对针灸术具有浓厚兴趣 ,后得明师指点 ,粗识针灸之要。为提高自己的针灸水平 ,我曾数次赴北京学习子午流注针法。子午流注针法是一种古典高级针刺手法 ,行针时 ,结合人体十二经脉气血流注规律 ,融入运气学说和纳甲纳子法 ,可提高临床疗效。但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 ,也感到子午流注针法有其局限性 ,如针法只能按时开穴 ,选择气血旺盛的经脉或穴位来针刺 ,而不能调动整个人体的气血去推动疏通病变部位的经脉。通过阅读调气、导引、丹道诸书 ,我认为针法与道家丹功有许多相通之处 ,只要找到两者的结合点 ,通过实际…  相似文献   

12.
“水郁折之”出自《黄帝内经》五郁学说,水郁即寒水凝结不散,可使人体气血津液凝结,经脉阻滞,不通则痛,是肩部痛痹的重要病机。折之为其主要治疗原则,即疏导、分利,可分为温阳、实土和动使其化。《黄帝内经》强调痛痹的治疗当用毫针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本研究基于“水郁折之”理论,在肩部痛痹的治疗上使用温针灸、热补法等温热外治法,使内郁之寒水温化,配合肩部活动,行气通络、鼓动气血和扶正祛邪,并通过临床案例具体阐释了“水郁折之”理论在临床中的运用,为肩部痛痹的针灸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艾宪君 《陕西中医》1999,20(1):13-13
采用益气活血通络之法,用补阳还五汤、针灸、神经—肌肉电刺激康复仪、静脉用药等治疗中风50例,总有效率94%。提示中医综合疗法有疏通气血,调和经脉,恢复神经肌肉功能的作用,是治疗中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急性腰扭伤为针灸门诊中的常见病之一,疼痛部位在腰、骶及骶髂关节,常由劳动时姿势不正、负荷过重或弯腰提取重物时用力不当等造成骶棘肌或棘间韧带损伤所引起。以上各种原因引起的腰部软组织损伤都可导致局部气血瘀阻、经脉不通,针刺治疗的目的是“疏通经脉,调和气血”。过去我们采用局部取穴法针治本病,疗效不够满意,以后根据疼痛部位  相似文献   

15.
府是一种遍布于全身的微观结构,可流通津液气血、畅通运转神机。玄府闭塞易导致气血津液阻塞,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偏头痛为脑部经脉气血流通不畅、渗灌不足所致的脑部疾病,与风邪上扰、肝阳上亢、少阳经气不利、玄府闭塞密切相关,因此开通玄府之法对于指导本病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通利玄府为基础,配合祛风、平肝、疏通经气等通玄法,应用电针少阳经特定穴配合散偏汤加减治风、通络及平调气血之通玄药物治疗,倡导“未病先防”之逆针灸治疗,同时注重对患者进行心理及健康宣教指导,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菀陈则除之”为针灸治疗法则之一 ,原文始见于《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说“凡用针者 ,虚则实之 ,满则泻之 ,菀陈则除之 ,邪盛则虚之。”《灵枢·小针解》中也有“菀陈则除之者 ,去血脉也”的论述。菀 ,读郁 ,作堆积讲。“菀”同“郁”又与“蕴”同。陈 :陈腐积滞。菀陈是指经脉中的瘀血及其它阻滞了经脉运行的实邪。菀陈则除之 ,就是指瘀血、湿邪等阻滞经络 ,引起病变时 ,应泄瘀血 ,利水湿而达活血化瘀 ,疏通经脉 ,调理气血之用。  “菀陈则除之”针对实邪所设 ,属泻法的一种 ,它具有泻热祛毒 ,截病蔓延 ;清热解毒 ,放血祛瘀 ;…  相似文献   

17.
针刺加灸法治疗风寒湿痹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痹证虽有风寒湿热之分,但其主症均表现为痛。因此,治疗均以疏通经脉,调和气血为主。风痹以针刺为主,湿、寒痹以灸为主,热痹以针刺出血为主。笔者对80例风寒湿痹症进行针灸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叙述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80例中,男37例,女43例,年龄最大6...  相似文献   

18.
刘官飞 《四川中医》2009,27(6):93-93
目的:观察运用中医药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中药煎剂内服,配合针灸,酒剂按摩,拔罐治疗。结果:病程短、疗效高,痛苦小、易于接受。结论:四种方法合用,使气血经脉流行通畅而病自愈。  相似文献   

19.
针灸治疗癫痫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综述针灸治疗癫痫的研究进展。 方法 复习90 年代以来的大量有关文献,从毫针、穴位埋线、针药结合、其他疗法、实验研究等方面,总结了针灸治疗癫痫的研究概况。 结果 针灸能够疏通经脉,调理气血,醒脑开窍,熄风定惊,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在实验研究方面初步证实针灸具有调整脑内神经突触间神经递质的作用。 结论 针灸治疗癫痫,今后应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方法,着重治疗机理、有效穴位选择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颅脑损伤急性期,由于脑气突然郁结,经脉弛张失度,“惊则气乱”,气机逆乱,易致厥阴肝气上犯难下,痰瘀阻络,闭塞不通。故以活血化瘀,祛痰开窍,疏通脑络为要,尤需调整厥阴经气,潜降厥阳,方能有利于疏通气血而化瘀滞,升清达气以缓经脉之痉挛。而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