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总结急性冠脉综合征西医治疗中的新问题,如介入后的再狭窄形成、血栓形成、心肌组织无复流、组织坏死、过氧化应激损伤、炎症反应等病理改变的研究进展,中医认为以上问题属于血瘀与瘀毒范畴,从中医药实验室和临床的研究进行益气活血解毒法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经冠脉内给麦角新碱(0.22mg/kg)诱发健康犬(11只)冠脉痉挛,观察冠脉痉挛前后的心电图、血流动力学、左室造影、超声心动图、血浆血管紧张素Ⅰ和Ⅱ、心房肽、超氧化物歧化酶及肺和心肌的病理改变,发现冠脉痉挛后最先表现为心电图异常,以后分别为血流动力学和心室壁运动异常,造成急性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建立了冠脉痉挛致急性左室功能不全的动物模型,并且发现血管紧张素Ⅰ和Ⅱ、心房肽和超氧化物歧化酶与急性左室功能改变有关,在急性左室功能不全的发展过程中,肺血管及组织改变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下称冠脉)急性闭塞或严重狭窄时,常表现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也有部分患者的病理生理机制为冠脉的急性闭塞或严重狭窄,但临床的心电图表现为超急性期T波、左冠脉主干(LM)病变、Wellens综合征、de Winter征心电图改变等,及时识别这些STEMI等危症有助于快速启动冠脉血运重建治疗。本文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8月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海警总队医院收治的经冠脉造影证实的STEMI等危症,分析相关心电图改变,探讨可能的发生机制、鉴别诊断与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急性肾损伤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常见并发症,它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增加死亡率,可以发展为慢性肾脏病和终末期肾病。现探讨关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急性肾损伤的定义、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基础、预防和治疗措施的最新进展,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马立吉 《山东医药》2011,51(45):101-102
川崎病(KD)是免疫介导的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是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常见病因。KD可累及心、脑、肝、肺、肾等脏器,以心血管病变最常见且严重,其中冠脉损害占20%~25%,部分可形成冠脉瘤,晚期发生冠脉狭窄或血栓形成、甚至心肌梗死。目前,临床上对KD导致的非心血管系统损害缺乏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斑块侵蚀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有密切关系,可引发心室颤动和心源性猝死,近年来,随着腔内影像学的发展,斑块侵蚀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显示,斑块侵蚀导致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斑块的形态特征和病理机制等方面均与斑块破裂存在明显差异。深入研究斑块侵蚀的病理机制,对进一步指导临床实施个体化精准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或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冠状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间不平衡导致的心肌损害,包括急性暂时性和慢性两大类. 1 分型诊断 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冠心病分为五型,即隐匿型、心绞痛型、心肌梗死型、心律失常型和猝死型.根据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及临床治疗不同,临床上将冠心病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和慢性缺血综合征,前者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型冠心病,其他类型归于后者.临床对某具体冠心病的诊断应尽量将其明确和细化,因不同类型冠心病的病理生理、疾病风险及处理原则不同.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发生率,并分析其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了1987年5月至2001年5月869例AMI患者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结果及有关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结果869例AMI患者中冠脉造影正常者为67例,占7.7%.分析其临床特点,该组患者中以年龄较轻,多无心绞痛病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及血脂异常,大量吸烟者居多为特征.结论AMI患者中,冠脉造影正常者并非少见,提示,冠脉痉挛在心肌梗死的发病中可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急性血栓形成伴血栓自溶亦是其病理改变之一.  相似文献   

9.
组织因子作为FⅦ/FⅦa的细胞膜表面受体,是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关键因子,组织因子通过介导凝血激活形成血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处血栓形成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原因,其临床后果的严重性决定于血栓的范围和进展。急性冠脉综合征时循环单核细胞和微颗粒表达组织因子,促进全身的促凝活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组织因子,不稳定性斑块中组织因子表达和活性较稳定性斑块更高。组织因子通路抑制物是内源性组织因子抑制物,对调剂血栓形成有重要作用。现就目前组织因子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治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临床症状、心电图和心脏损伤标志物是临床上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重要诊断因子。目前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冠脉旁路移植术。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临床上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结合冠心病特别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理生理,阐述血小板的作用机制和抗血小板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冠心病(CHD)的主要病理改变。急性冠脉综合征主要由易损AS斑块破裂引起。研究表明髓过氧化氢酶(MPO)在易损AS斑块形成早期及进展期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MPO与CHD的相关性及其对临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血栓形成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以及冠脉介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1,2].组织因子(TF)是凝血过程中主要的启动因子,其与凝血因子VⅡ(FVⅡ)形成TF-FVⅡa复合物后,即可启动下游凝血瀑布反应[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则可反馈性抑制TF-FVⅡa复合物,并有活化凝血因子Ⅹ(FⅩa)的作用,从而对凝血的始动环节进行负性调节[4].因此,TF/TFPI平衡的破坏是冠脉内血栓形成的关键.本研究通过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在冠脉介入术前后血浆中TF和TFPI水平变化,探讨血浆TF和TFPI对ACS诊断和预后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阑尾血吸虫病伴感染的临床与病理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驱虫治疗后的血吸虫病患者仍遗留机体脏器的损害,特别是血吸虫虫卵沉积形成的病理改变,对脏器造成远期影响。我们对近4年来经病理检查证实的阑尾血吸虫病合并急性阑尾炎148例和同期经病理证实的急性阑尾炎1640例进行临床对照研究,对阑尾血吸虫病伴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特点与病理特点进行分析,探讨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心血管疾病的急危重症,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非Q波性心肌梗死(NQMI)和Q波性心肌梗死(QMI)。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斑块破裂后内皮组织暴露于血液,持续性刺激、诱发血小板聚集,凝血酶活化,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活化  相似文献   

16.
<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袭,局部血栓形成,继发完全或不完全冠脉闭塞为病理基础的临床综合征。根据患者发病时的心电图ST段是否抬高,可以将ACS分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理论认为,冠脉急性完全闭塞可形成STEMI;如果冠脉不完全闭塞,则无ST段抬高,而  相似文献   

17.
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的常见误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指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一组临床症状,它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ST段抬高与压低,Q波与非Q波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UA或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主要的病理生理特点是冠脉上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发非阻塞性的血栓形成,从而产生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18.
朱兴雷  赵鹏 《山东医药》2010,(5):100-101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指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继发完全或不完全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ACS是复杂的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其病理生理学变化以冠脉斑块裂隙、糜烂和(或)破裂为基础,使斑块内高度致血栓形成物质暴露于血流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狭窄与血栓和微血栓的关系。方法: 将实验犬用微米缩窄器造成冠脉左回旋支定量狭窄,形成心电图ST段下移组(A组)与ST段抬高组(B组),经60 min缺血后观察冠脉血流量变化和冠状窦内血管活性物质的变化,并做血管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A组冠脉血流量轻度下降,B组冠脉血流量严重下降;A、B两组的血小板聚集功能、乳酸和血栓素B2(TXB2)增加,血小板生长因子1α(PGF1α)、纤维连接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减少;两组间上述指标无明显差异;病理组织学检查揭示,冠脉急性狭窄后出现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血小板的聚集、附壁血栓的形成以及微循环内以红色血栓与白色血栓组成微血栓形成。A、B两组的上述病理改变无显著差异。结论: 实验性急性冠脉狭窄可以引起心电图ST段下移和抬高不同变化,并造成冠脉内皮的损伤、血栓和微血栓的形成,这在不稳定心绞痛发病机制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不稳定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糜烂出血,导致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急性心肌缺血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炎症反应、炎症标志物、血小板及凝血功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作为新兴的生物学指标成为关注焦点。现结合最新研究成果,主要针对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