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细粒棘球绦虫(中国大陆株)重组亲肌肉抗原(rEg.myophilin)的免疫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为包虫病分子疫苗的研制提供新的候选分子。方法 (1)选取111只ICR小鼠随机分为A、B对照组和C实验组,分别于皮下注射PBS、PBS+佐剂和PBS+佐剂+候选疫苗,之后分别用同样的试剂进行两次加强免疫;(2)用Eg原头蚴进行攻击感染,感染后25周剖杀小鼠,检获棘球蚴包囊,计算免疫保护力;(3)按不同的时间点分批次对小鼠采血、取脾,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IgG及其亚型和IgE水平,并检测其细胞因子IFN-γ、IL-4和IL-10水平。结果 rEg.myophilin能诱导小鼠产生≥86.11%的免疫保护力;免疫小鼠血清IgG、IgG1、IgG2a、IgE和细胞因子IFN-γ、IL-4水平均增高,对照组攻击感染后IL-10增高,实验组未增高。结论 rEg.myophilin免疫后IgG及其亚类IgG1和IgE介导的体液免疫在抗细粒棘球蚴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IL-4在IgE亚型类别转换中起关键作用,这一机制可能直接影响IgE参与的嗜酸性粒细胞相关的抗寄生虫感染。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述一细粒棘球蚴特异性蛋白的抗原表位研究,优势肽选择的研究近况以及多肽抗原在疫苗研制、蛋白质纯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本文综述了细粒棘球蚴特异性蛋白的抗原表位研究、优势肽段选择的研究近况以及多肽抗原在疫苗研制、血清学检测、蛋白质纯化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采用免疫过筛法将细粒棘球蚴囊液粗抗原(EgCF)和头节抗原(EgP)与正常人混合血清中杂抗体结合而除去产生非特异反应的粗抗原部分,得到部分纯化的抗原EgCF2,EgP2,纯化前后的抗原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斑点免疫结合试验(DIBA)中对45例细粒棘球蚴病(CE)的诊断阳性率分别为:EgCF93.3%,EgP95.6%,EgCF291.1%,EgP293.3%,它们的敏感性无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小鼠细粒棘球蚴不育囊的超微结构。其囊壁由角皮层和生发膜构成,角度层含有纤维基质和不规则形颗粒,生发膜又可分皮层区和细胞区。在皮层区基部见到线粒体,微毛间见到“吞饮泡”样质膜凹陷;在细胞区主要有皮层细胞、肌细胞、含糖原细胞等,在有的含糖原细胞中还见到“核仁管系统。”  相似文献   

6.
细粒棘球蚴囊液抗原纯化方法的比较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于绵羊肝脏细粒棘球蚴囊液用常规粗制法,通过抗绵羊全血清抗体免疫吸附柱的亲和层析法,Oriol氏纯化法,Burstein氏纯化法,以及将纯化抗原再经酚提取法制备的六种抗原,以SDS-PAGE,免疫电泳,ELISA,IHA等方法进行了抗原得率、纯度、组份、免疫活性和特异性等方面的比较。结果表明:亲和层析抗原得率最高(l6.25%~22.64%),Oriol氏法纯化抗原最低(3.35%)。与囊液粗抗原相比,纯化抗原中Burstein抗原组份最多。经酚提取的纯化抗原组份最少。各种抗原组份数目显然相差明显,但在免疫电泳中均出现弧5沉淀线。酚提取法不能达到将抗原5和抗原B分离的目的。在ELISA和IHA中,Burstein法纯化抗原的活性最高。作者分析了亲和层析抗原活性低于Burstein和Oriol两种抗原的原因可能是亲和层析抗原缺少68kDa和36.5kDa两种宿主组份。因而认为这两个组份可能同时具有寄生虫抗原的性质。在ELISA试验中,各种纯化抗原均与囊虫病人血清产生部分交叉反应,但比粗抗原低。在IHA试验中,纯化抗原均不与囊虫病人血清产生交叉反应。作者推荐由于Burstein法纯化抗原得率高,提纯程序较简单,抗原活性高而且在IHA中没有与囊虫病人血清的交叉反应,因而可作为常规诊断抗原使用。  相似文献   

7.
8.
细胞因子在小鼠细粒棘球蚴包囊形成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细粒棘球蚴感染的小鼠体内4种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研究其对包囊形成的作用.方法小鼠腹腔接种棘球蚴头节,持续观察220d,检测血清中几种细胞因子的水平,同时测定包囊的大小.结果时间延长,成囊率和囊体大小均有增加趋势.GM-CSF在包囊形成初期明显升高,IL-2和IFN-γ在中期明显升高,IL-4在后期明显升高(P<0.05).结论在囊的形成中,一个重要机制是Th2辅助的体液免疫与Th1介导的细胞免疫在不同感染阶段交替活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羊源细粒棘球蚴两种抗原(抗原B、粗抗原)蛋白组进行对比,并采用酶免疫印渍技术(EITB),抗原B显示三个特色异免疫活组份(23kD、16kD、12kD),而推测这三个蛋白组份可能是抗原B诊断继发棘球蚴病鼠有效的行异性抗原组份。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细粒棘球蚴感染的小鼠体内4种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研究其对包囊形成的作用.方法小鼠腹腔接种棘球蚴头节,持续观察220天,检测血清中几种细胞因子的水平,同时测定包囊的大小.结果随时间延长,成囊率和囊体大小均有增加趋势.GM-CSF在包囊形成初期明显升高,IL-2和IFN-γ在中期明显升高,IL-4在后期明显升高(P<0.05).结论在包囊的形成中,一个重要机制是Th2辅助的体液免疫与Th1介导的细胞免疫在不同感染阶段交替活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细粒棘球蚴(Echinococcus granulosus,Eg)亲肌肉抗原重组蛋白的免疫保护性及其作为候选疫苗的潜在价值。方法ICR小鼠随机分为蛋白免疫组和佐剂对照组,每隔2w皮下免疫1次,在第3次免疫后2周,用Eg原头蚴进行攻击感染,感染后20w剖杀小鼠,检获棘球蚴包囊,计算免疫保护力,并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IgG及其亚型和IgE水平。结果与佐剂对照组比较,蛋白免疫组小鼠的免疫保护力为94.46%;与免疫前比较,免疫后和攻击感染后蛋白免疫组小鼠血清IgG、IgG1、IgG3和IgE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IgG2b降低(P<0.05)。结论细粒棘球绦虫亲肌肉抗原重组蛋白能诱导小鼠产生一定的保护性免疫,是潜在的疫苗候选抗原分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克隆、表达细粒棘球绦虫Eg18基因,评价重组蛋白的免疫反应性。方法根据已知Eg18基因序列,利用RT-PCR方法从青海绵羊肝棘球蚴原头节提取的总RNA中扩增目的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质粒pET-28a(+)中,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亲和层析纯化,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初步评价其与棘球绦虫及其他蠕虫感染血清的反应性。结果 RT-PCR扩增产物编码的蛋白质序列与GenBank中的Eg18和Em18完全相同。重组蛋白与多种蠕虫病人血清中的IgG和IgG4均有交叉反应,但检测IgG4时,与其他蠕虫的交叉反应显著降低。结论 Eg18/Em18是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的共同抗原,其特异性IgG4是泡型棘球蚴病较特异的诊断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细粒棘球绦虫(Eg)重组双歧杆菌(Bb)-Eg95-EgA31疫苗免疫和Eg原头节攻击后小鼠的囊重抑制率、抗体及其亚类的变化。方法将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b-Eg95-EgA31疫苗分别采用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鼻腔内接种和口服灌胃4种途径免疫BALB/c小鼠,免疫后8周每鼠用50个Eg原头节攻击感染,感染后25周剖杀小鼠,分离细粒棘球蚴包囊并称重,计算囊重抑制率;收集血清,常规ELISA测定血清IgG及其亚类和IgE水平,试验设有空载体、Bb和MRS对照。结果皮下注射组、肌肉注射组、鼻腔内接种组和口服灌胃组免疫小鼠的囊重抑制率分别为45.33%、41.33%、70.67%和62.67%,血清IgGI、gG2aI、gG2b和IgG1水平显著升高,IgG3和IgE水平显著降低。结论接种Bb-Eg95-EgA31疫苗能诱导小鼠产生保护力,IgGI、gG2aI、gG2b和IgG1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构建细粒棘球绦虫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和Eg95两个保护性抗原基因的融合基因,并研究其重组蛋白的免疫学特性。方法以细粒棘球绦虫青海绵羊株保护基因FABP和Eg95的cDNA为模板,通过编码4个甘氨酸残基的连接序列,用非对称聚合酶链反应扩增融合基因FABP·Eg95,克隆至表达载体pET28a(+)中,在大肠埃希菌BL21(DB3)中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以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进行鉴定。通过Ni-IDA亲和层析获得高纯度目的蛋白,利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重组蛋白的免疫反应性。结果获得的融合基因FABP·Eg95长约795bp,双酶切和测序鉴定结果均显示pET-28a(+)-FABP-Eg95重组质粒构建成功。SDS-PAGE结果表明,重组质粒pET-28a(+)-FABP-Eg95在大肠埃希菌BL21(DB3)中获得高效表达,表达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31000的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经亲和层析获得目的蛋白。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重组蛋白与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清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而不与健康人血清和血吸虫病患者血清反应。结论 FABP·Eg95融合基因构建成功,纯化的重组蛋白具有一定的抗原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巢式PCR在鉴别多房棘球绦虫及细粒棘球绦虫基因亚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水泡带绦虫、犬弓首蛔虫、多房棘球绦虫、细粒棘球绦虫羊株和骆驼株等样本的DNA用巢式PCR扩增.结果 巢式PCR可以扩增出多房棘球绦虫和水泡带绦虫,而对细粒棘球绦虫羊株和骆驼株及其他寄生虫均不能扩增出.结论 在鉴别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方面,巢式PCR有一定的诊断意义,但不能用于鉴别细粒棘球绦虫基因亚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细粒棘球绦虫蛋白10(antigen 10 of Echinococcus granulosus Eg10)对小鼠感染细粒棘球绦虫免疫机制的影响。方法 通过体外培养骨髓来源的小鼠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 dendritic cell, BMDC),用不同的抗原包囊囊液(hydatid fluid HF)、 Eg10、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单独或联合作用DC,共6组。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各组DC形态学的变化;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DC的吞噬能力、迁移能力的变化、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及DC表面分子的表达情况;利用ELISA检测DC分泌各种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 Eg10抑制DC向成熟状态发展,与囊液对照组相比,DC表面仅增多了褶皱,两者均可提高DC吞噬能力;刺激T细胞的增殖能力很弱,但是能够提高Treg细胞的含量;同时发现Eg10组DC表面分子MHCII 和CD86的表达量高于空白组,分泌高含量的IL-10, IL-6。通过给予LPS联合刺激DC形态趋于半成熟状态,细胞表面树突增加,表面分子MHCII、CD80、CD40的表达增高,CD86的表达量降低;IL-10和IL-6的含量也相应的下降。结论 Eg10诱导DC产生Th2反应。  相似文献   

17.
犬体内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的混合感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证实家犬体内是否存在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混合感染。方法 从新疆和静县巴音布鲁克草原现场收购的30条牧羊犬,经麻醉后处死解剖,在1只雌性牧羊犬小肠内发现棘球绦虫成虫1万条以上,经显微镜观察,疑为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混合感染。用Eg1f/r和EM-15/17EM引物分别对两种棘球绦虫的线粒体DNA特异目的片段进行序列分析鉴定。结果 形态学观察:细粒棘球绦虫孕节长大,生殖孔偏后,位于节片一侧中部。子宫有不规则的分支和侧突(侧囊),内含虫卵200~800个。多房棘球绦虫较短小,4~5体节。孕节中子宫呈简单的囊状,无侧囊。生殖孔开口于侧缘的前半部。线粒体12S RNA序列鉴定,扩增样本DNA经同源序列比较发现,与细粒棘球绦虫G1型具有相同的序列;扩增样本与多房棘球绦虫具有相同的序列。分别确定为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两种虫种。结论 首次证实家犬体内存在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的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8.
细粒棘球绦虫66kDa抗原基因在成虫吸盘上的表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细粒棘球绦虫自原头蚴向成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 6 6kDa抗原基因在虫体吸盘上和其它部位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 用重组抗原的抗血清对原头蚴及成虫等不同发育时期的虫体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免疫组化分析显示细粒棘球绦虫 6 6kDa抗原位于各期虫体的皮层和皮下肌层 ,在虫体的表面也发现该抗原的荧光颗粒 ;在经培养 2 0h后的原头蚴和成虫的吸盘上该抗原的含量显著高于虫体的其它部位 ,但在棘球蚴内的原头蚴吸盘上该抗原含量与虫体其它部位一致 ,处于较低的表达水平。结论 原头蚴在向成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当顶突和吸盘翻出时 6 6kDa抗原在吸盘上开始大量产出 ,提示该蛋白质可能与吸盘的吸附功能有关 ;因此该抗原有可能是一有希望的成虫疫苗候选分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棘球蚴AgB抗原家族的不同亚单位基因进行克隆,并对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抗原表位预测分析。方法根据GenBank中的参考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以我国新疆、甘肃和四川来源的细粒棘球蚴(Eg)和多房棘球蚴(Em)虫体DNA为模板扩增目的基因,将PCR产物克隆到TA载体中测序。用Bioedit分析软件和Blastn、NPS@和IEDB等在线分析系统对序列进行分析。结果分别从细粒棘球蚴和多房棘球蚴中克隆获得AgB抗原的全部5个亚单位基因,经测序确定为正确的目的序列;序列比对分析表明,EmAgB的5个亚单位基因序列高度保守,而EgAgB的亚单位基因变异性较大。细粒棘球蚴和多房棘球蚴种间差异分析显示,相同亚单位基因的序列一致性为87.69%~100%。AgB各亚单位抗原主要的二级结构包括α-螺旋、β-折叠和无规卷曲等3个类型。其中,AgB1、AgB2和AgB4等3个亚单位抗原中无规卷曲所占比例较高。AgB各亚单位抗原预测表位区共10个,分别是AgB1:1~7和21~27,AgB2:1~7和29~36,AgB3:1~11和18~28,AgB4:1~13、27~37和39~60,AgB5:1~11。结论 EgAgB和EmAgB亚单位抗原表位区的大部分序列一致或相似,预测的10个表位区主要位于序列N端。在5个亚单位抗原中,AgB1、AgB2和AgB4的抗原性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原核表达获得细粒棘球绦虫转酮醇酶(TK)表达产物,分析其作为棘球蚴病诊断抗原分子的价值。方法 PCR扩增TK基因,克隆至原核载体pMD19?EgTK,随后亚克隆至表达载体pET?28a,构建目的基因TK原核表达质粒pET?28a(+)?EgTK,转入大肠埃希菌BL21,分离纯化蛋白,经SDS?PAGE、Western blotting鉴定后,收集细粒棘球蚴病(CE组)、多房棘球蚴病(AE组)患者及健康人(健康组)血清,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重组蛋白作为诊断抗原的价值。结果 成功构建pET?28a(+)?EgTK质粒,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EgTK蛋白在70 kDa处出现条带,与理论值一致。ELISA显示,CE组、AE组和健康组血清反应吸光度A450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44.47,P < 0.01),CE组(1.46±0.41)、AE组A450值(1.28±0.29)高于健康组(0.66±0.23)(P < 0.05),但CE组和AE组间A450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重组TK分子可较好地区分棘球蚴病患者和非棘球蚴病患者,但无法区分细粒棘球蚴病和多房棘球蚴病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