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手术前及输血前血清感染性标志物检测7100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输血并不是肝炎、艾滋病、梅毒等传染性疾病唯一的传播途经,性接触、家庭成员密切接触、母婴垂直传播、血液传播、静注毒品以及医源性感染,均可造成此类疾病的感染。所以在患者手术前及输血前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  相似文献   

2.
输血技术是现代医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但输血过程存在经输血感染病毒性疾病的风险,目前主要通过严格筛选献血者,以及对其血液进行相关病毒标志物检测这2条途径来控制经血液传播病毒性感染疾病的发生[1].由于检测技术的局限性、检测项目的有限性、新病毒不断出现等因素,仍不能完全杜绝输血相关病毒感染[2].因此,对血液中的病毒进行灭活处理是保障临床安全输血的措施之一.目前,采、供血机构应用较多的病毒灭活方法是亚甲蓝光化学法(methylene blue plus light,MBP)照射血浆,此技术已在采、供血机构开展多年.有研究表明,病毒滴度的降低程度与所使用的可见光强度和亚甲蓝浓度呈正相关关系[3].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儿童患者输血前4种传染性指标的感染状况,预防和避免因临床手术或输血引起医疗纠纷和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务人员的生物防护和自我保护意识.方法对14 266例输血前患儿血清,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进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检测,采用明胶颗粒凝集(TPPA)法进行梅毒螺旋体(TP)特异抗体检测.结果 14 266例儿童患者输血前HBsAg阳性率为1.05%;HBsAb阳性率为86.32%;抗-HCV阳性率为0.196%;抗-HIV阳性率为0.021% ;抗-TP阳性率为0.161%.结论 儿童患者输血前4种传染性指标阳性率均低于一般人群,母婴垂直传播是儿童感染这些传染病的重要途径,患儿输血前相关指标检测有利于传染病的早期诊治,对于减少医疗纠纷,防止医源性感染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受血者输血前4项血清标志物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对受血者输血前4项血清标志物检测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3 245例输血前患者血液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及梅毒酶联免疫吸附(TP-ELISA)试验.结果 HBsAg阳性率9.2%,HCV阳性率0.62%,TP-ELISA阳性率0.55%,HIV为0%.结论 受血者输血前相关检测不仅对患者与医务人员自身有益,而且保证输血安全监控,减少医疗纠纷,减少或防止医院感染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患者输血前感染性疾病标志物的状况,探讨感染性指标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0 350例患者输血前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HBsAb)、e抗原(HBeAg)、e抗体(HBeAb)、核心抗原(HBcAg),丙型肝炎(HCV)抗体(抗-HCV),梅毒抗体(抗-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10 350例患者中HBsAg阳性938例,阳性率9.060%,抗-HCV阳性125例,阳性率1.200%,抗-TP阳性315例,阳性率3.100%,抗-HCV阳性2例,阳性率0.019%。结论了解患者经血源传播疾病感染性标志物表达情况,有助于医务人员加强职业防护,预防血源传播疾病的医源性感染,减少或避免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永州地区孕产妇血清传染性标志物感染情况及发展趋势.方法 对永州市中心医院妇产科住院的孕产妇进行血清传染性标志物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进行检测,及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的检测.结果 2283例孕产妇血清传染性标志物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抗-HCV、抗-HIV、抗-TP的阳性率分别为10.73%、0.04%、0.00%、0.48%,2283例孕产妇的HBV标志物模式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抗-HBe)(+)、抗-HBc(+)的比例分别为2.98%、2.31%.结论 孕产妇血清传染性标志物检测,对预防医院感染,预防血液传播性疾病,控制母耍传播,规范医疗行为,降低手术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并建议孕龄妇女在孕前、孕期、产前进行HBV、抗-HCV、抗-HIV、抗-TP的检测,就可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有利于优生优育.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患者输血及手术前相关感染性标志物检测的重要意义。方法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对输血及手术前患者进行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及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4项血源性传染病病毒标记物进行检测。结果 13 013例患者中HB-sAg、抗-HCV、抗-HIV、抗-TP阳性率分别为14.00%、0.60%、0.26%、1.41%,总阳性率为16.27%。结论输血及手术前患者血源性疾病感染水平较高,强化检测可以避免和预防医院感染及交叉感染,增强医护人员防护意识,降低职业暴露的危险,减少医疗纠纷,因此对患者进行输血及手术前相关感染性标志物检测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8.
胡莉  吴书笔  朱合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22):2789-2789,2791
目的探讨拟受血者输血前各项血液传播性疾病血清标志物情况。方法对15 055例拟受血者血液传播疾病血清指标进行分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拟受血者进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检测;梅毒螺旋体(抗-TP)检测采用ELISA、明胶颗粒凝集试验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3种方法检测。结果抗-HCV阳性率为1.67%,抗-HIV阳性率0.03%。单独ELISA检测抗-TP阳性、ELISA和RPR检测抗-TP均阳性、单独RPR检测抗-TP阳性率分别为2.76%、0.58%和0.03%。15例同时抗-HCV和抗-TP阳性。结论做好输血前血液传播疾病检测,不仅可以了解该地区血源性疾病的感染情况,还可减少和避免医疗纠纷及医源性感染,保证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9.
<正>近10多年来,随着病毒核酸检测(NAT)技术在血液筛查中的常规应用,输血传播感染(transfusion transmitted infection,TTI)的风险已经明显降低。美国的统计数据显示,该国的输血感染风险,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为1/1 467 000,丙型肝炎病毒(HCV)为1/1 149 000,乙型肝炎病毒  相似文献   

10.
背景重复献血者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病率以及感染存在着模糊估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型和丙型肝炎病毒 (HCV)输血传播风险评估一直根据血清学转换前窗口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病毒性肝炎的感染率及其有关因素。方法 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53例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逆转录一套式PCR法检测HCV—RNA。回顾分析5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的临床资料。结果 5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肝炎病毒感染率分别为乙型肝炎病毒(HBV)22.6%、丙型肝炎病毒(HCV)41.5%、HBV/HCV总感染率49.1%,HCV感染组、非感染组在输血次数、透析年限的差异有显性,而HBV感染组、非感染组在输血次数、透析年限的差异无显性。结论 病毒性肝炎仍是血液透析(HD)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其中以HCV的发生率最高。严格消毒措施,血源筛选,减少输血,对减少透析中肝炎感染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分析患者输血前及术前相关传染性疾病标志物的状况,避免因输血带来的医疗纠纷。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4 528例患者进行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特异性抗体(抗-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检测。结果 4 528例患者中,HBsAg阳性率为12.43%,抗-HCV阳性率为1.24%,抗-TP阳性率为0.64%,抗-HIV阳性率为0.11%。结论对患者进行输血前传染病标志物的检测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及医院感染的预防,有利于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和减少或避免因输血而引起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3.
输血传播病毒的危险是输血常见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输血可能传播的病毒主要有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2)、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Ⅰ/Ⅱ)。我国为全球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近年来,艾滋病病毒感染和梅毒发病率也逐年上升。为了解目前这类疾病在输血和/或手术前病人中感染和发病情况,笔对自1999年9月至2000年8月,在本院住院和门诊需要输血和/或需做手术的6602例病人检测了HBV-M、抗-HCV、抗-HIV1/2和RPR,现将结果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输血前及术前感染性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了减少和避免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了解三甲医院输血前、手术前感染性标志物的检测结果.方法 对38 104例输血前和手术前患者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PA)、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4项进行检测.结果 HBsAg阳性2 385例,占6.26%,抗-HCV阳性480例,占1.26%,抗-TPPA阳性826例,占2.18%,抗-HIV阳性7例,占0.02%.结论 输血前和手术前4项血液感染性标志物检测非常重要,不但能早期发现患者的疾病,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和职业暴露,而且对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输血前传染性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患者输血前接受传染性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8年7月至2009年6月本院2957名患者输血前血液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抗体4项检测分析。结果HBsAg阳性率11.36%,抗-HCV阳性率1.76%,抗-HIV阳性率0.03%,梅毒抗体阳性率1.18%。结论对患者进行输血前传染性指标检测,可以了解受血者输血前状况,对减少经血液传播疾病而引起的医患纠纷,降低院内感染,保护医患双方利益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潜在性血源性感染高危人群(产前、术前和输血前)血清学指标检测结果,预防医院感染,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防止由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方法 对2008年4月至2010年5月该院5 575例潜在性血源性感染高危人群血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BV)两对半、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宜兴市第二人民医院孕期、手术前及输血前患者血清感染性标志物检测,为医院感染诊断提供可靠的实验室数据和临床资料。方法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明胶颗粒凝集试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进行检测。结果 6 000例孕检、拟手术及输血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588例,阳性率为9.8%;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60例,阳性率为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初筛强阳性(S/CO)>6.0 4例,经无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HIV确认实验室采用免疫印迹法确认为阳性。125例TPPA阳性的患者加做了TRUST,其中22例阳性,阳性率为17.6%。结论部分孕妇在孕前、患者在术前和输血前已存在不同程度的乙型肝炎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8.
根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公布的调查报道,中国的梅毒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可经血液传播的疾病的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为杜绝经输血传染疾病的发生,对献血者进行输血传染病标志物的检测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核酸检测技术在采供血机构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根据《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01),国内血站采用ELISA试剂筛查血液传染病指标,由于该方法本身的局限性,使临床输血传播疾病风险依旧存在。随着自动化核酸检测技术(nucleic acid testing,NAT)的建立,已逐步应用于血液的病毒筛查,对降低因输血感染病毒而引起经血液传播  相似文献   

20.
2010年汉中市住院患者传染性疾病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2010年本院住院患者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的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本院2010年1~12月21 992例住院患者进行传染性疾病标志物的检测,包括: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l/2).结果 总阳性率为10.14%,HBsAg阳性率为7.26%,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率为0.76%.梅毒螺旋体抗体为2.08%,抗-HIVl/2阳性率为0.05%.结论 本院患者相关传染性疾病标志物的检测为相关疾病的防治及控制其传播起到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