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8):3451-3452
研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技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将我院2015年3月~2016年5月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88例随机分两组。EMR组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ESD组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治疗效果;住院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操作时间;患者半年复发率的差异。ESD组患者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治疗效果高于EMR组,P<0.05;ESD组手术时间稍微长于EMR组,但无显著差异,住院时间、手术出血量跟EMR组无显著差异,P>0.05;ESD组半年复发率显著低于EMR组,P<0.05。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技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确切,可有效切除病灶,降低复发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按照严格的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70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除效果、术中指标、术后恢复情况及术后3年存活率。结果:两组切除效果及3年生存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疼痛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传统手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具有相当的手术效果,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安全性高、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EGC)及癌前病变(PLGC)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99例EGC及PLGC患者,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9例接受内镜黏膜切除术(EMR),观察组50例接受ESD术,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愈性切除率、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手术指标(病灶大小、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康复时间(术后排气时间、饮食恢复正常时间及住院时间)和生活质量水平。结果观察组治愈性切除率84.00%(42/50)、整块切除率94.00%(47/50)、完整切除率90.00%(45/50)均高于对照组的65.31%(32/49)、77.55%(38/49)、73.47%(36/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病灶大小、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饮食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末生活质量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ESD术治疗EGC及PLGC患者,切除病灶并可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胃正常生理结构,可提高临床疗效,缩短康复时间,改善手术指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5.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早期胃癌治疗的护理。方法对20例在我科行ESD治疗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21处病灶,其中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95.2%(20/21);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90.5%(19/21);术后中上腹痛发生率为76.2%(16/21);急性少量出血率为4.8%(1/21);狭窄发生率为4.8%(1/21);未发生急性大量出血、消化道穿孔或术后延迟出血。结论ESD治疗早期胃癌安全、有效,对ESD的患者给予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和术后监测及康复指导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雷娜  周少群  杨小莉 《华西医学》2012,(12):1886-1887
目的总结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的护理经验,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1年1月-12月20例接受ESD治疗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及要点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20例患者均术后康复出院,其中1例术中发生穿孔,予钛夹夹闭,后经保守疗法痊愈。1例术后病理示:上皮内瘤变及黏膜内癌,追加外科手术。本组患者2个月后随访,内镜复查无l例病变残留及复发。结论护理行ESD早期胃癌患者,需具备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并采用周全有效的护理措施,方可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该院2008年1月~2013年1月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癌前病变及早期胃癌的6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两组病灶整块切除率、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等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 ESD组病灶整块切除率为93.5%(29/31),治愈性切除率为77.4%(24/31),均高于EMR组的50.0%(18/36)及41.6%(15/36),差异有显著性(P <0.05)。ESD组局部复发率为3.2%(1/31),低于EMR组[19.4%(7/36)],差异有显著性(P <0.05)。平均手术时间ESD组为(59.3±16.8)min,长于EMR组[(31.7±17.8)min](P <0.05)。术中穿孔率ESD组高于EMR组,发生率分别为3.2%(1/31)和0.0%(0/36),但差异无显著性。术中出血发生率两者差异无显著性,发生率分别为9.6%(3/31)及11.1%(4/36)。 结论 与EMR相比,ESD病灶整块切除率及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高,局部复发率低,是治疗早期胃癌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护理效果。以72例ESD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整体护理。比较两组护理疗效。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12、24h疼痛评分及止痛剂使用次数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治疗早期胃癌的护理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和风险。方法对2011年6月-2016年12月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内镜中心经ESD治疗的206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进行总结,评价ESD治疗的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转移率和临床疗效。结果 206例患者中早期胃癌157例(76.21%),其中m1 39例(24.84%)、m2 17例(10.83%)、m3 92例(58.60%)、sm1 4例(2.55%)、sm2 3例(1.91%)、基底部有癌肿累及2例(1.27%),胃腺管癌84例(53.50%)、中分化腺癌61例(38.85%)、乳头状腺癌5例(3.18%)、胃黏液腺癌2例(1.27%)、胃低分化腺癌5例(3.18%);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1例(19.90%);绒毛状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8例(3.88%)。ESD整块切除率为99.03%(204/206),完整切除率为98.06%(202/206),组织学完整治愈率为98.06%(202/206)。术后迟发性出血7例(3.40%),术中穿孔5例(2.43%),术后出现贲门狭窄2例(0.97%),均予保守治疗出院。随访时间9~67个月,第3和5年以上病灶复发3和2例,第3和5年总复发率分别为3.53%和4.35%;第3和5年以上死亡各2例,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7.65%(83/85)和95.65%(44/46)。结论 ESD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是一种简便、安全、疗效肯定的方法,临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二次内镜是否能够预防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伴迟发性出血及确定何种病变需要二次内镜检查。方法共纳入2014年10月-2016年9月经组织学诊断的胃早癌患者98例,ESD术后24 h出现黏膜破损相关性出血认为是迟发性出血。回顾性研究患者病变及手术相关因素,行二次内镜检查前后的出血率。结果 98例患者整块切除率为100.0%,所有病灶切缘为阴性,无消化道穿孔及死亡严重并发症发生。ESD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5.1%(5/98),均已在二次内镜下成功止血,无1例手术、迟发性出血阴性者,随访无再出血发生。40.0%迟发性出血者(2/5)给予输血。ESD术后二次内镜检查的时间中位数是术后第2天(1~3 d),5例ESD术后迟发性出血患者出血时间中位数是术后第1天(1~10 d),手术持续时间中位数是75 min(60~150 min),预测成功率94.9%。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69.6±7.9)vs(60.9±10.1)岁,P=0.003],手术时间[(90.0±41.0)vs(66.0±42.0)min,P=0.000]是迟发性出血组和无出血组的2个危险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OR=1.07,95%CI:0.73~14.63,P=0.010)是ESD迟发性出血唯一预测因素。结论二次内镜检查预防胃ESD术后迟发性出血可能有效,尤其在ESD术后48 h内,操作时间是胃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后追加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并分析2次手术之间的时间间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8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通外科胃癌专业组进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的患者共756例,其中46例患者手术前进行了ESD治疗(ESD组).以倾向性评分进行1:5匹配,纳入22...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术前活检方案差异对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早期胃癌患者取材量及手术用时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该院2013年6月-2016年6月行ESD术治疗早期胃癌患者共60例,根据活检方案不同分为A组(30例)和B组(30例),分别在术前行多次多点活检术和靶向活检术,比较两组患者活检次数、取材总标本数、术后病理符合率及ESD手术过程用时。结果 B组患者活检次数和取材总标本数均明显少于A组(P0.05);B组患者术后病理符合率明显高于A组(P0.05);两组患者确定切除范围时间、标记时间、黏膜下注射时间及切除标本处理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黏膜剥离时间、止血时间及创面处理时间均明显短于A组(P0.05)。结论术前靶向活检术用于行ESD手术患者可有效减少取材创伤,提高活检准确率,并有助于缩短手术用时,价值优于多次多点活检术。  相似文献   

15.
胃癌是最常见的癌症死亡原因之一,早期诊治对于疾病的预后至关重要。近年来在普通白光内镜基础上,放大内镜、色素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共聚焦内镜(CLE)以及超声内镜(EUS)等更多诊断技术应用于内镜检查之中,早期胃癌(EGC)的诊断率明显增加。EGC的常用的内镜下治疗术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目前这两种微创治疗技术已被证实安全可靠,特别是ESD可以对较大病变整块切除从而提高病变的完全切除率、降低术后复发率,是目前EGC的重要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6.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的概念是日本消化器内视镜学会于1962年首先提出的,其目的是为了早期发现胃癌,提高胃癌的疗效,降低死亡率,改善胃癌患者预后和提高生活质量。早期胃癌是指癌组织局限于胃黏膜和黏膜下层,不论其面积大小,也不考虑其有无淋巴结转移。我国早期胃癌的诊治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早期胃癌的诊治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同时性多发早期胃癌(SMEG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主要病灶与次要病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2019年4月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305例早期胃癌患者的病历资料,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宏观形态、位置、直径、有无溃疡、表面有无发红、组织病理学类型和浸润深度等情况,分析SMEGC与单发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以及主次病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早期胃癌患者中,25例(8.2%)为SMEGC,280例(91.8%)为单发早期胃癌;SMEGC患者年龄 60岁的比例(76.0%,19/25)高于单发早期胃癌(52.9%,148/280);肿瘤直径≤2.00 cm的比例(68.0%,17/25)高于单发早期胃癌(46.1%,129/2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性别、肿瘤宏观形态、位置、有无溃疡、表面有无发红、组织病理学类型、浸润深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SMEGC主要病灶直径明显大于次要病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主次病灶的肿瘤宏观形态、位置、有无溃疡、表面有无发红、组织病理学类型和浸润深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SMEGC的预测危险因素是60岁以上的患者、直径不超过2.00 cm的肿瘤,主次病灶的临床病理特征相似,包含这些因素的早期胃癌患者应该进行更仔细的内镜检查,注意主次病灶间的相关性,提高SMEGC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雷替曲塞联合紫杉醇二线治疗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一线化疗治疗失败或缓解后再进展的晚期胃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雷替曲塞联合紫杉醇方案化疗,对照组采用氟尿嘧啶联合紫杉醇方案化疗,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肿瘤标记物水平、症状缓解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ORR)分别为45.0%(18/40)和40.0%(16/40)(P0.05);2组患者治疗后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CA72-4、CA199)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治疗后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性粒细胞减少、恶心呕吐、乏力及谷丙转氨酶(ALT)升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雷替曲塞联合紫杉醇方案二线治疗晚期胃癌疗效好,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19.
胃癌是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在我国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有较高的发病率及病死率,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胃癌根据其胃壁浸润程度分为早期胃癌(EGC)及进展期胃癌,EGC预后好,且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进展期胃癌,因此提高EGC检出率及提出有效的治疗方案对降低胃癌死亡率,提高5年生存率尤为重要。近年来各种诊断技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EGC的检出率,笔者将从影像学检查、血清肿瘤标记物、内镜检查、基因水平四个方面对EGC的诊断及目前治疗新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