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全脑血管造影(DSA)的特征。方法:对66例SAH患者的临床表现、颅脑CT、脑DSA检查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SAH的病因主要以颅内动脉瘤为主,且主要以中小型动脉瘤为主,旋转DSA可以清楚显示动脉瘤在立体空间中的实际解剖关系;CT平扫的出血量不一定跟动脉瘤的大小相平行;青壮年患者血管痉挛程度较年龄偏大的患者重。结论:SAH以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为主,脑DSA能明确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是SAH病因学检查的首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全脑血管造影未见异常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全脑血管造影未见异常的病因及临床处理方法。方法 对1999年至 2 0 0 3年 6月间 5 4例全脑血管造影未见异常患者诊断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 4例患者中 13例获得明确诊断 ,通过重复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发现 1例右额叶脑动静脉畸形 ,1例右侧后交通动脉瘤 ,头颅MRI检查发现 2例隐惹性血管畸形 ,均经手术证实。手术探查发现 2例前交通动脉瘤 ,7例为脑动脉静畸形。结论 不明原因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未见异常患者多为动脉瘤血栓形成 ,微小动脉瘤 ,瘤颈狭窄 ,血管痉挛及病变被血肿压迫不显影等。首次全脑血管造影未见异常应重复造影检查 ,并进一步行MRI、CT检查 ,对于反复同一部位出血或头颅CT、MRI扫描高度怀疑有病灶存在者均应行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瘤DSA特征与SAH CT表现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颅内动脉瘤DSA特征与CT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分析,着重探讨颅内动脉瘤发生部位,形态及CT显示SAH量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63例颅内动脉瘤脑血管造影表现和63例SAH CT表现与临床资料,就其动脉瘤部位,形态及SAH量CT表现,以及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颅内动脉瘤部位,形态、大小及生长方向和出血量与临床表现有直接关系;CT表现与出血量明显有关,而与动脉瘤部位及形态无明显相关性,DSA或旋转DSA对动脉瘤检查显示更清晰,直观,特别结合CT,对其诊断和治疗能提供可靠依据。结论:颅内动脉瘤生长部位,形态、大小及SAH量与临床表现有一定相关性。但无明显特异性;CT表现与出血量有关,而与动脉瘤的来源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迟发性脑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坚  陈刚  李龄 《华中医学杂志》2002,26(3):152-153
目的 研究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与脑血管痉挛迟发性脑缺血的关系。方法 95例经CT扫描有SAH的颅脑损伤患者,其中14例出现迟发性缺血症状。据Fisher动脉瘤破裂出血量的标准评估SAH的量,有脑缺血症状的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用Fisher血管痉挛的标准进行评估。结果 60例少量SAH的患者中,4例出现血管痉挛和脑缺血;35例大量SAH的患者中10例出现血管痉挛和脑缺血,SAH的量与血管痉挛和缺血症状的严重性相关。SAH的主要部位与血管痉挛的部位密切相关,痉挛动脉分布区域有相应脑局部缺血。结论 外伤性SAH,特别是较大量的SAH可引起迟发性缺血症状,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破裂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1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疑为动脉瘤的患,进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和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破裂脑动脉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 对于已破裂的脑动脉瘤,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是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的一种辅助方法,且是一种极好的无创性筛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防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简称动脉瘤性SAH)后再出血和脑血管痉挛的发生,降低动脉瘤性SAH的病死率.方法:将造影证实的62例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西药常规治疗对照组和中西药治疗组(西药荼常规治疗加中药复方三七舍剂),统计两组患者在待手术期间再出血(CT和腰穿)的发生率,及sAH后脑血管痉挛(经颅彩色多普勒TDC,脑血管造影)的发生率和其病死率.结果:复方三七合剂以中药复方的优势能同时体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治法,避免了西药应用上单一"止血"与"抗凝","升压"与"降压"之间的矛盾,对减少动脉瘤性SAH患者在待手术期间再出血和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对降低病死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治疗组在防治动脉瘤性SAH后再出血和脑血管痉挛及降低病死率优于对照组,且探索了动脉瘤性sAH的新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由于脑血管造影和 CT 检查技术的广泛应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例多可查出病因。但仍有一部分病例虽经多次造影、CT 及其它方面的检查,其病因仍难查到。此类病例称为不明原因的 SAH,约占全部 SAH 病人的10~20%。本文收集我院1980年以来收治的此类出血25例和同期收治的动脉瘤性 SAH35例进行对比研究,意在找出两者之间的区别,指导临床工作。资料分析不明原因 SAH25例,男12例,女13例,年龄11~65岁,平均47.5岁。全部病例均经腰穿证实为SAH,病后5天内行 CT 扫描,并在住院中做脑血管造影检查,其中双侧颈内动肾造影15例。全脑血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47例脑动脉瘤破裂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 CT 检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意在探讨CT 对动脉瘤性 SAH 的诊断意义。一般资料本组中男25例,女22例,年龄27~76岁,平均49.2岁。均经腰穿证实为 SAH。全部进行了 CT 检查,其中入院当天检查13例,2~3天8例,4~7天16例。超过7天10例。全部进行了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为前交通动脉瘤12例,后交通动脉瘤16例,大脑中动脉瘤4例,颈内动脉动脉瘤10例,大脑前、大脑后、小脑上动脉瘤各1例。胼周动脉瘤2例。上述病例中,1例为多发性动脉瘤。CT 检查结果:发现脑池、脑沟、脑裂积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用多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术诊断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9年8月~2013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5例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对这45例患者进行了多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经过多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检查,这45例患者被查出共存在49个脑动脉瘤。后经手术发现,这45例患者共存在52个脑动脉瘤。用多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术诊断脑动脉瘤的准确率为93.94%。同时,用多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术检测出的49个脑动脉瘤,其位置、大小、类型均十分明确。结论:用多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术诊断脑动脉瘤具有准确、快速、无创等优点,而且可以明确患者脑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和类型。此诊断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与脑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与脑血管造影术的特点。方法对110例SAH患者症状、病因及DSA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是SAH主要症状;DSA造影阳性者92例,其中脑动脉瘤64例、血管畸形17例和脑动脉狭窄及闭塞11例。结论颅内动脉瘤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全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是SAH病因诊断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对脑血管痉挛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检查诊断脑血管痉挛。术前、术后行CT检查确定蛛网膜下腔出血(SAH)Fisher分级和脑梗塞。结合Fisher分级、手术时机、术前动脉瘤破裂出血次数、术中动脉瘤破裂、术后脑内脑室内积血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有17例发生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56.7%,症状性脑血管痉挛11例,发生率为36.67%;头部CT发现由脑血管痉挛引起脑梗塞7例,发生率约为23.33%。结论:TCD为检测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方法;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与术前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时机、术前SAH次数、术后脑内血肿和脑室内积血有关;TCD可一定程度上预测延迟性脑缺血、脑梗塞的发生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作用。②方击对40例经CT诊断为SAH的患者进行DSA检查,其中20例加摄旋转DSA,8例脑动脉瘤患者行电解脱铂金弹簧圈(GDC)栓塞治疗,5例脑血管畸形行Onyx胶栓塞治疗。③结果常规+旋转DSA共检出脑动脉瘤27例(30个)。脑血管畸形8例,脑底弄常血管网(moyamoya病)2例,无明显异常3例。8例脑动脉瘤行GDC栓塞,5例动静脉畸形(AVM)行Onyx胶栓塞,均取得良好效果。④结论DSA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有效的方法;介入治疗安全、可靠,是脑血管疾病治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脑动脉瘤的发生与脑动脉造影的表现及血管变异的关系,从病因上找出颅内动脉瘤的发生机理,从而有效地预防与治疗.方法 21例脑血管造影病例,其中20例均经右股动脉穿刺插管及全脑血管造影,1例经左侧颈内动脉穿刺造影,采用日本岛津MH-200S大型C臂DSA经多体位造影,发现脑动脉瘤11例,观察与分析脑动脉瘤的发生、表现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关系.结果 21例脑血管造影病例,其中13例CT检查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经造影证实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共11例.其他病例:动静脉畸形2例,脑梗塞1例,烟雾病1例,未发现病变者4例,且11例脑动脉瘤患者中有9例为右侧大脑前动脉由左侧大脑前动脉供血,且与CT表现部位相符合,2例未找到动脉瘤.结论 利用大型C臂DSA进行全脑血管造影,不但能有效的发现脑动脉瘤,而且对血管变异造成的后果及其他与动脉瘤发生密切相关的因素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从而用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解释了脑动脉瘤的发病机理,对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尚峰 《中外医疗》2009,28(27):159-15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的脑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评价。方法多层螺旋CT对6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或高度可疑的脑动脉瘤患者首先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筛查,对阴性病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CT血管造影诊断脑动脉瘤61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2例,正常4例。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是一种无创、快速、安全有效的脑动脉瘤检查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74例经腰穿证实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及26例经CT检查为外伤性SAH的CT和临床表现,着重探讨了自发生SAH的病因诊断,笔者认为常见原因是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AVM)、高血压动脉硬化,而动脉瘤AVM最为常见,占查出原因的74%.CT像上有SAH表现的又以动脉瘤最常见,根据CT像上SAH的分布及贴近并发的脑内血肿可推断动脉瘤破裂的位置.本文还概括了SAH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常见并发症,最后简单分析了CT检查无SAH表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意义。方法:对502例经临床和CT诊断为SAH的患者行选择性的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对所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502例显示正常127例(25.3%),异常375例(74.7%),其中颅内动脉瘤359例(71.5%)、动-静脉畸形11例(2.2%)、烟雾病3例,硬脑膜动静脉瘘2例。首次DSA检查阴性者24例和可疑动脉瘤3例在发病2~3周后病情稳定时进行第二次全脑血管造影,其中10例(37.0%)明确诊断为动脉瘤。结论:颅内动脉瘤是自发性SAH的主要病因,DSA是最直接和最可靠的检查方法。首次DSA检查阴性并不能完全排除动脉瘤的存在,应结合临床和CT,对高度怀疑为动脉瘤性SAH者,有必要在病情稳定后重复进行DSA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42例临床拟诊为SAH的患者进行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其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患者中CTA诊断脑血管动脉瘤31例35枚(包括误诊1例),脑动静脉畸形2例,MoyaMoya病1例,阴性8例(包括漏诊3例);DSA诊断脑血管动脉瘤33例37枚;脑动静脉畸形2例,MoyaMoya病1例,阴性6例。结论 CTA成像可以快速、准确的判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可以作为临床筛查的首选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与脑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特点与原因。方法对120例经头颅CT、腰椎穿刺术和临床症状诊断为SAH的患者进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首次造影结果阴性的患者2周后行第2次DSA检查,对临床症状与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征阳性是SAH的主要症状;DSA造影阳性者95例(79.2%),其中脑动脉瘤72例(75.8%),常规正侧斜位DSA检出脑动脉瘤75个,旋转DSA检出7个;脑血管畸形19例(20.0%),烟雾病3例(3.2%),上矢状窦血栓形成1例(0.1%),正常者25例(20.8%)。结论颅内动脉瘤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SAH诊断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种临床急危重病症,常见的病因有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硬化、烟雾病、海绵状血管瘤等.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占脑血管疾病的12%~22%,多数情况下通过脑血管造影即可获得明确的病因诊断,但在自发的SAH中有15%~20%首次脑血管造影未能发现病变,这些患者一般比动脉瘤性的SAH预后好,但这部分患者中仍有20%可出现再出血、脑缺血、急性脑积水等并发症,10%~30%的患者生活质量较出血前差[1].因此,应该重视全脑血管造影阴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学检查,以提高其临床诊疗水平.本研究通过对49例首次全脑血管造影阴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进行分析,探讨临床诊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126例经临床确诊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后,得出病因结果。方法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相应部位高密度影,及DSA全脑血管造影发现动脉瘤部位。结果动脉瘤多位于前后交通动脉,以单发性动脉瘤最多见。治疗主要包括外科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栓塞两种方法,其中电解铂金弹簧图电解(CDC)治疗,是动脉瘤的治疗发展方向。结论颅内动脉瘤是SAH最常见病因,目前血管内栓塞是治疗动脉瘤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