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临床输液反应的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录平  张云 《海峡药学》2005,17(3):163-164
通过从药物因素、输液操作因素、输液器材的质量、输液环境和个体差异等方面进行分析输液反应的原因,提出预防输液反应的对策如严格掌握输液的适应症、剂量、禁忌症;输液前要认真检查药品质量;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操作;严格掌握输液的速度;注意药物配伍禁忌;注意个体差异;注意药液温度与体温的差别;注意输液保存等,有助于对输液反应的预防、控制及处理。  相似文献   

2.
蔡益民  晏碧波 《中南药学》2008,6(2):252-254
静脉输液是临床工作中常用的治疗手段。尽管它生物利用度高、起效快,受到临床重视,但输液反应也时有发生,对患者产生了许多不良后果。输液反应系临床使用静脉制剂时引起的或与输液相关的不良反应总称,包括各种非治疗效应,属于医源性不良反应^[1]。临床常见的输液反应包括热原反应、过敏反应、急性肺水肿与心力衰竭、静脉炎和空气栓塞等。其临床症状表现为发冷、寒颤、  相似文献   

3.
分析引起临床输液反应的原因,如药物因素、输液操作因素、输液器及患者等因素,在临床上严格监控每一个环节,全程控制质量,以减少临床输液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23例输液反应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输液反应的分析。关注用药的合理与安全,以及输液过程中应注意的其他问题,以达到减少对患者造成危害的目的。方法23例输液反应患者临床资料加以分析。结果引发输液反应的因素多与输液、药品质量及配伍,药物不良反应,输液器质量及患者对热原敏感性的个体差异等有关。结论严格控制购入药品、输液器质量,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合理用药并尽可能减少配伍药品的种类和数量,是减少输液反应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临床输液反应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方法查阅我院1999~2003年的护理部输液反应记录,按输液反应的类型及分布、使用的输液及其构成比、输液反应联合用药情况、输液中加用药物分为情况、输液中加用中成药制剂分类情况、药品、器具质量检查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热原反应、过敏反应及局部反应都有发生,以热原反应最为多见,输液反应所用的大输液多为5%葡萄糖注射液。联合用药以中成药制剂和抗菌素制剂发生输液反应最为多见。结论严格掌握输液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提高药品质量,加强无菌操作,科学合理的联合用药是预防输液反应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同一时间不同科室发生的输液反应22例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临床输液反应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燕军 《中国药事》1999,13(3):212-212
输液疗法是当代临床医疗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对于抢救病人、预防或纠正液紊乱、供给营养,恢复和增强抵抗力都有较好效果。然而临床上输液反应却时有发生,它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危。现将引起输液反应的主要原因浅述如下。1液体本身质量引起11原料或...  相似文献   

8.
9.
输液反应是临床输液疗法中一种常见的不良反应。近年来,随着药品质量标准的提高和使用操作的规范化以及一次性输液器的推广使用,输液反应的发生率不断下降、但同一批产品在临床使用过程中,散在性输液反应时有发生。本文就临床散在输液及应的原因及对策作一初步论述。1散在输液反应的原因分析1.1批产品内自身热原水平的不均一性,这是导致临床散在输液反应的重要原因。该输液反应具有热原反应的典型特征[1]。由于输液制剂生产过程的多环节性,配制过程、输液瓶处理效果、生产周期等都直接影响到细菌性热原的污染机率,且这些因素的偶然…  相似文献   

10.
小儿输液反应3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输液反应是静脉输液最常见的副作用 ,必须引起重视 ,现将我院 1996年 6月~ 2 0 0 2年 9月所发生输液反应 33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年龄 1个月~ 14岁 ,<3岁 16例 ,3~ 14岁 17例 ;男 2 0例 ,女 13例。原发病以呼吸道、消化道疾病为主。发生于输液后 10分钟~ 30分钟 2 2例 ,30分钟~ 6 0分钟 7例 ,>6 0分钟 4例。畏寒发热 2 6例 ;休克 4例 ,其中 1例 2岁 , °营养不良 ,心律 15次 /分 ;静脉炎 3例。同时用同一批号输液器或液体 9例 ,1999年前 2 5例 ,1999年~ 2 0 0 2年 8例。尚未发现抽搐、昏迷、脑水肿等病例 ,经及时抢救无 1例死亡。2…  相似文献   

11.
我院87例输液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树新  朱斌  陈翠环 《中国药房》2010,(18):1698-1700
目的:了解输液反应的高发时间段,避免输液反应对患者的危害。方法:收集2006~2008年我院临床科室送检的输液反应报告共87例,对性别、年龄、药品分类、季节、单用及合并用药情况进行分组,分析各组出现输液反应的时间段。结果:输液反应在<10、11~15、16~20、21~30、31~40、41~50、51~60、61~120、>120min各时间段出现的百分比分别为19.54%~20.69%、5.75%、6.90%、19.54%~21.84%、6.90%~10.34%、3.45%~4.60%、17.24%、6.90%、8.05%~10.34%。结论:输液反应可出现在各时间段,而较多发生于<10min或21~60min这2个时间段内,且与性别、年龄、药品分类、季节、单用及合并用药情况未见显著关系,在临床中应密切注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控制或化解药事纠纷的对策,提高药学服务工作质量。方法对药房调配工作差错事故记录进行统计、查找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事件可能出现的后果,提出药事纠纷的应对策略,给予提高药房调配工作质量的建议。结果药事纠纷占调配处方比例0.080‰;药房调解处理52件,医务科调解处理5件,经济赔偿1件;发生的药事纠纷主要为药品调配、药品费用、处方开具、药品安全、药品使用等5类;属于药师、医师责任17件,占29.82%,属于患者责任40件,占70.18%。结论积极互相协调,良好沟通技巧,人性化服务,有助于控制与化解药事纠纷,发展医院药学事业。  相似文献   

13.
肝素钠封管液污染引起输液反应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广玉  顾卫平 《药学进展》2008,32(4):182-184
2007年7月,本院某病区发生了3例输液反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消毒技术规范>中采样方法,对患者使用过的剩余及有关药品、器械采样进行细菌学和热原检查及菌种鉴定.结果从输液反应患者用过的稀肝素钠溶液剩余液中和静脉留置针上检查出表皮葡萄球菌.因此建议医院加强对静脉留置针封管液的使用管理,封管液需现配现用,不能超过2小时,从而杜绝污染,以有效预防输液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4.
钱小蔷  刘心慧  姚敏 《中国药房》2009,(35):2777-2779
目的:分析我院输液室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输液室2007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收集到的225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225例ADR报告中,10岁以下患儿构成比较高(109例,48.44%);ADR发生时间在10~30min内较多(115例,51.11%);ADR涉及药品种类有29种,头孢菌素类及青霉素类药物构成比较高,分别占43.56%和23.56%;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多(143例,63.6%),其次为消化系统(40例,17.8%)。结论:ADR监测是医疗机构的重要任务,加强输液室ADR监测,可为患者用药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5.
摘 要 目的:考察氟尿嘧啶(5 FU)配置后输液在输液泵中的稳定性。 方法: 模拟临床实际情况,将由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亚叶酸/5 FU组成的化疗方案(mFOLFOX6或FOLFIRI)中常用量的氟尿嘧啶注射液以氯化钠注射液或葡萄糖注射液稀释至230 ml的溶液置于一次性配套储药袋中,观察溶液在不同温度下(4 ℃冰箱内、25 ℃室内不避光和37 ℃室内不避光)72 h内是否出现外观变化,同时测定溶液的不溶性微粒、pH和含量变化。 结果: 储药袋中的5 FU溶液在不同温度下72 h内的外观和pH均无明显改变,不溶性微粒符合输液标准,5 FU相对初始含量均大于95.0%。结论: 在临床常见情况下,5 FU配置后输液在输液泵中稳定性良好,可满足输液泵持续泵入46 h的临床要求。  相似文献   

16.
静脉输液微粒引起小鼠产生炎症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微粒对人体的危害性,以及评价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白介素-6在实验中的意义。方法将120只实验用昆明小白鼠分为4组,每组30只,分别静脉注射不同浓度的直径为4~5微米的非代谢物质,清洁饲养6个月后宰杀作病理切片及血液生化检验。结果高倍显微镜下发现实验动物血管内皮细胞(EC)损伤明显,同期生化检验结果发现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含量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白介素-6(IL-6)的含量也明显大于对照组(0.02〈P〈0.05)。结论静脉用药中微粒污染存在明显危害,可导致严重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7.
复方苦参注射液在4种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宝峰  王玉华  付丽佳 《中国药房》2008,19(24):1872-1873
目的:考察复方苦参注射液适宜配伍的输液品种。方法:利用光阻法测定复方苦参注射液在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中的不溶性微粒数。结果:4种配伍输液中均含有不同直径和数量的微粒,除10%葡萄糖注射液以外,均符合《中国药典》的限量范围。结论:0.9%氯化钠注射液最适宜与复方苦参注射液配伍。  相似文献   

18.
12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王树平 《中国药房》2006,17(18):1411-1412
目的推进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报告工作的开展。方法对我院2004年3月~2006年2月收集到的127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涉及ADR的药物共41种,其中抗感染药物、生物制剂和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较多;静脉途径给药的ADR占44.9%,是引起ADR的主要途径。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1—2012年我院上报的287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品种类、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87例发生ADR的患者中,60岁以上者居首位,为126例,占43.90%;引发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为150例,占52.26%;由抗感染药引发的ADR最多,为73例,占25.44%;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常见,为98例次,占总共302例次数的32.45%。结论:临床应该重视ADR监测和报告工作,合理用药,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掌握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6年1月—2010年12月收集的321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ADR程度、药品类别、涉及器官和(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21例ADR中,19~44岁年龄段患者ADR发生率较高(113例,占35.2%),男性与女性间无差异;静脉给药方式是导致ADR的重要途径(248例,占77.3%);ADR发生率最高的为抗感染药(139例,占43.3%),其次是消化系统用药及中药制剂;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163例,占50.8%),其次是全身性损害。结论:应加强抗菌药物及中药制剂的合理使用与管理,以减少ADR发生;同时加强ADR监测的培训工作,提高上报意识,完善并提高ADR报告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