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甘氨酸在大鼠减体积肝移植中对移植后大鼠生存率、脏器损伤及肝脏再生的影响.方法 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200~230 g)分为甘氨酸组和对照组.甘氨酸组:术前经静脉给予供体甘氨酸1.5 ml(300 mmol/L),对照组给予1.5 ml的林格氏液.50%大鼠肝脏在HTK液经过2 h的冷保存后行原位肝移植术.肝移植术后观察大鼠生存率、血清转氨酶、肝脏组织学及肝脏再生情况.结果大鼠减体积肝移植(50%)术后,甘氨酸显著延长大鼠生存率.减体积肝移植术后8 h对照组血清中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及乳酸脱氢酶(LDH)分别升至(4045.4 ±614.5)、(1972.3±338.2)、(13 079.8±2608.4)U/L,而甘氨酸可降低血清转氨酶40%~50%(P<0.05).肝脏组织学也证明了甘氨酸的保护作用(P<0.05).移植术后8 h和24 h,肝脏的再生率和肝组织中的Ki-67表达在两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甘氨酸在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可以延长生存率,减轻肝脏损伤,并且不阻碍肝脏的再生.Kuffer细胞的失活是其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建立20%小体积移植物的大鼠原位肝脏移植模型.方法 原位移植建立20%小体积大鼠肝脏移植模型.雄性Lewis大鼠40只,供体20只,受体20只.供肝经门静脉用4℃ UW液灌注.肝上下腔静脉用端端吻合连续缝合的方法.肝下下腔静脉和门静脉分别用套管方法固定.套叠缝合法重建肝动脉.胆管重建采用内支架管端端连接的方法.观察移植物的存活率.免疫组化检测肝细胞摄取溴脱氧尿核苷的情况.结果 共施行肝脏移植手术20例,移植手术成功率为100%.20%小体积肝脏移植物的存活率为93.8%(>14 d).组织学检查移植后的肝脏组织结构良好.移植术后72 h溴脱氧尿核苷染色阳性的肝细胞计数明显增多.结论 20%小体积大鼠肝脏移植物可启动完成移植后的肝脏再生.显微外科技术是移植模型成功的关键.该模型稳定性强,适合于部分肝脏移植领域的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3.
王国栋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2010,31(2)
目的 研究不同冷缺血条件下大鼠小体积肝移植(30%标准体积)后早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及其与肝脏再生的关系.方法 建立Lewis大鼠30%标准体积的原位肝移植模型.根据供肝在UW液中冷保存时间的不同,将受者分为3组:冷缺血1 h组、冷缺血8 h组和冷缺血16 h组,每组均为20只.观察受者存活情况至术后第7天,并分别在移植肝恢复血流后90 min、1 h、2 h、4 h和7 d收集样本,检测移植肝组织中TNF-α和IL-6表达情况,肝细胞DNA的合成情况,进行移植肝的形态学观察.结果 大鼠肝移植手术成功率均为100%.移植后第7天,冷缺血1 h和8 h组受鼠的存活率均为100%.冷缺血16 h组受鼠的存活率较低,移植后第7天无受鼠存活.冷缺血1 h组TNF-α和IL-6的表达水平较低,冷缺血8 h组和冷缺血16 h组TNF-α和IL-6的表达则高于冷缺血1 h组(F=58.81和F=184.12,P<0.05).冷缺血8 h组和冷缺血16 h组间TNF-α和IL-6的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冷缺血1 h组增殖细胞数目明显高于冷缺血8 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9,P<0.05).移植术后24h,冷缺血1 h组移植肝有轻度的组织学损伤;冷缺血8 h组移植肝有轻度的窦状隙扩张和轻度的炎症;冷缺血16 h组移植肝有局部淤血,存在肝细胞崩解和坏死等改变.结论 在小体积肝移植后早期,TNF-α和IL-6的上调表达对肝脏再生有重要意义.不同冷缺血时间的小体积肝脏移植物内存在早期启动肝脏再生的信号. 相似文献
4.
5.
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是肝移植术中不可避免的病理生理变化,是引起肝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导致肝功能衰竭,影响肝移植受者术后的近、远期疗效。参与肝脏缺血再灌注的分子进程复杂多样,所涉及的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尚未阐明,并不断有新的复杂机制更新。本综述旨在总结一些重要的分子机制在肝脏IRI中的研究进展,同时概述减轻IRI的新兴策略,为临床提高肝移植疗效及移植肝生存率,提供理论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白介素6基因敲除小鼠肝脏移植后的肝脏再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白介素6基因敲除(interleukin 6 knockout,IL-6 KO)小鼠原位肝移植后存活时间和肝脏再生的情况. 方法建立正常小鼠(C57BL/6 wild type,C57BL/6WT)和IL-6 KO小鼠的肝移植模型.38只小鼠分为3组:C57BL/6 WT→C57BL/6 WT肝脏移植对照组(n=10),IL-6 KO→IL-6 KO肝脏移植组(n=14)和IL-6 KO→C57BL/6 WT肝脏移植组(n=14).移植后观察小鼠肝移植物的存活情况.溴脱氧尿核苷(bromodeoxyuridine,BrdU)免疫组化检测移植肝脏的再生.结果 实验各组肝移植物的冷缺血时间均<1 h.对照组小鼠肝移植后存活时间>16 d.IL-6 K0→IL-6 KO组的肝移植后移植物不能存活(2 d).IL-6 KO→C57BL/6 WT组的肝移植后移植物不能存活(1.6 d).实验各组间存活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0.09,P<0.01).对照组小鼠肝脏移植后组织学检查证实肝脏组织损伤较轻,无组织坏死等改变.肝脏移植术后48 h BrdU摄取轻度增加.IL-6 KO小鼠肝移植后,组织学检查表现出片状坏死和肝细胞气球样变等改变.肝移植术后48 h免疫组化发现有极少数BrdU摄取.结论 IL-6 KO小鼠的肝移植后肝再生反应障碍,肝移植物不能存活.IL-6是肝脏再生反应中一个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冷缺血对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术后肝再生的影响.方法本组在2002年9月~2004年8月利用大鼠肝总量30%原位肝移植模型,实验分为肝总量70%肝切除组(C组)和冷缺血1、3、5 h组(E1、E2、E3组),观察1w生存率及肝重量/受体原肝重量比值(EGW/RLW),并检测术后1、2、3、7d肝细胞增殖活性及肝组织学变化.结果E1组1w生存率及EGW/RLW分别达100%和95%,均明显高于E2、E3组(P均<0.05);E1、E 、E3组均于术后2d达到增殖高峰,其中E1组峰值显著高于E2、E3组(P<0.001),且与C组峰值无差异(P>0.05);组织学检查见E1组肝细胞核分裂明显活跃.结论冷缺血1 h的小体积供肝和70%肝切除后肝脏具有同样的增殖活性,仅增殖高峰稍晚;冷缺血超过3h严重影响小体积供肝的再生能力和受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肝脏肿瘤切除术患者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32例ASAⅠ~Ⅲ级拟行肝脏肿瘤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乌司他丁组(U组)和对照组(C组)。U组:乌司他丁12000U/kg加在生理盐水50ml中,麻醉诱导后切皮前经颈内静脉泵入;C组: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在切皮时(T1)、缺血后10min(T2)、再灌注10min(T3)、30min(T4)、1h(T5)、术后1d(T6)、2d(T7)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水平、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浓度。结果与T1时比较,T3~T6时两组的AST、ALT活性、MDA水平、IL-1β、IL-6、TNF-α浓度均明显升高;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T2~T7时U组的AST和ALT活性明显降低;T3~T5时MDA水平、IL-1β、IL-6和TNF-α浓度均明显降低;T3~T5时SOD活性明显升高(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抑制氧自由基生成和炎症因子的释放,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大鼠部分肝移植术后腹腔注射重组人肝再生增强因子(recombinant human augmenter ofliver regeneration,rhALR)促进肝移植术后肝细胞再生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原位60% 肝脏移植模型,部分肝移植术后腹腔注射rhALR 40 μg/kg 2 次/d(实验组,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注射用水);取术后第1、2、3、5、7 天大鼠血清及肝组织,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测定肝细胞PCNA LI 的变化,RT-PCR 检测肝组织IL-6 mRNA Cyclin-D1 mRNA 的表达.结果 实验组(A 组)与对照组(B 组)比较,术后第1、2 天A 组血清ALT 显著低于B 组.A 组术后第1、2、3、5 天的PCNA LI 均明显高于B 组同一时点的PCNA LI(P<0.05).A 组术后第2 天的肝细胞AI 明显低于B 组同一时点的肝细胞AI(P<0.05);A 组术后肝组织IL-6 mRNA 的表达与B 组在各观察时点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 组术后第1 天肝组织Cyclin D1 mRNA 的表达明显高于B 组同时点的表达(P<0.05),其余观察时点无明显差异.结论 大鼠部分肝移植术后应用rhALR 可以明显促进肝细胞的再生,降低血清ALT,稳定肝细胞膜,保护肝细胞功能.rhALR 促进大鼠部分肝移植术后的肝再生可能并不是通过上调启动阶段重要因子IL-6 mRNA 的表达发挥作用,而是通过上调增殖阶段重要因子CyclinD1mRNA 的表达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外源性重组白细胞介素6(rIL-6)对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敲除小鼠原位肝移植后存活时间和移植肝再生过程的影响.方法 动物为C57BL/6野生型小鼠和IL-6基因敲除小鼠,分为4组进行实验:基因敲除对照组,肝移植供、受者均为IL-6基因敲除小鼠;野生型对照组,以IL-6基因敲除小鼠为供者,野生型C57BL/6小鼠为受者;基因敲除rIL-6组,供、受者均为IL-6基因敲除小鼠,肝移植前1h于受者皮下注射rIL-6,1 mg/kg;野生型rIL-6组,以IL-6基因敲除小鼠为供者,野生型C57BL/6小鼠为受者,受者应用rIL-6,用法和用量同前组.观察受鼠的存活情况.获取移植肝,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 供肝冷缺血时间约为50 min.基因敲除对照组受鼠平均存活2.2d,野生型对照组受鼠平均存活1.9 d,基因敲除rIL-6组受鼠平均存活>17.6 d,野生型rIL-6组受鼠平均存活>20.4 d.各组间存活时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因敲除对照组和野生型对照组受鼠移植肝有片状坏死和肝细胞气球样变,有极少数溴脱氧尿核苷染色阳性的细胞存在.基因敲除rIL-6组和野生型rIL-6组受鼠的移植肝无细胞坏死等改变,有散在的肝细胞溴脱氧尿核苷染色阳性.结论 外源性的IL-6能够延长IL-6基因敲除小鼠肝移植后的存活时间,促进其移植肝细胞再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劈离式肝移植术后移植肝组织的再生规律。方法通过CT检查计算劈离式肝移植术后4例受体在不同时间点的肝体积变化,并检查患者移植术后肝功能。结果受体1术后4个月、1年时肝体积分别是标准体积的114%、97%,肝体积再生率为-11·0%、-24·3%;受体2术后4个月、1年肝体积分别是标准体积的96%、100%,肝体积再生率为24·4%、30·0%。受体3术后2个月肝体积是标准体积的86%,肝体积再生率为12·0%;受体4术后2个月肝体积是标准体积的90%,肝体积再生率为20·0%。4例受体术后肝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劈离式肝移植供肝有较强的再生能力,能满足受体的代谢需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小体积肝移植术后肝再生的情况。方法 建立大鼠30%原位肝移植模型,实验分为肝切除(PH)组、全肝移植(0LT)组和30%小体积肝移植(30%POLT)组,观察1w生存率,并于术后1、2、3、7d检测肝细胞增殖活性、肝功能和肝组织学变化。结果 各组1w生存率均为100%;30%POLT组术后2d达到增殖高峰,峰值与PH组无差异(P〉0.05);其肝功能酶学指标在术后1、3d明显升高,组织学见肝细胞核分裂极其活跃。结论 冷缺血1h的30%供肝和肝切除后肝脏具有同样的增殖活性,仅增殖高峰稍晚;较短的冷缺血时间以及熟练的手术技术可能对小体积供肝的再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冷保存对大鼠部分移植肝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冷保存对大鼠部分肝移植术后肝再生的影响。方法健康SD大鼠分为Ⅰ组(肝切除组)、Ⅱ组(冷保存1h部分肝移植组)和Ⅲ组(冷保存8h部分肝移植组)。观察各实验组生存率,比较各组术后1、6、12、24、48、72、168h肝质量/体质量比率、肝再生率、有丝分裂指数及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结果Ⅰ、Ⅱ、Ⅲ组7d存活率分别为100%、90%、40%;Ⅲ组术后2~3d大鼠肝质量/体质量比率、肝再生率、有丝分裂指数较Ⅰ、Ⅱ组明显偏低(P〈0.05);Ⅲ组术后12h内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较其余两组明显偏低(P〈0.05),48h才达高峰,至第7天阳性表达仍处高水平。结论长时间冷保存降低了部分肝移植术后的肝再生能力和大鼠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保存不同时间的大鼠部分肝脏移植后的肝细胞再生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近交系雄性Lewis大鼠为供、受者,按照实验设计分别将供肝于4℃UW液中保存1 h(冷缺血1 h组)、8 h(冷缺血8 h组)和16 h(冷缺血16 h组).然后进行原位肝移植.移植肝恢复血流前,用3-0丝线结扎供肝左侧中央叶、左外叶及尾状叶,保留右侧的肝叶.即可制成大鼠50%体积肝脏(以下简称"半肝")原位移植模型.术后观察各组移植肝的存活情况和肝细胞再生情况;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肝组织中自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_n)的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肝组织中信号传导与转录因子-3(STAT-3)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移植肝组织中细胞周期素DI(Cyelin D1)的表达和肝细胞摄取溴脱氧尿核苷(BrdU)情况.结果 各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与冷缺血1 h组相比,冷缺血8 h组和冷缺血16 h组移植肝组织中TNF-a(F=67.45,P<0.05)和IL-6(F=287.73,P<0.05)的表达明显增加.STAT-3的表达也明显增强.肝移植后24 h.冷缺血8 h组在胞浆和细胞核内均有Cyclin D1的表达.而冷缺血16 h组移植肝组织中未见明显的Cyclin D1表达.移植后24 h.冷缺血16 h组的BrdU染色阳性的肝细胞数无明显增多,而在冷缺血8 h组可见BrdU染色阳性的肝细胞明显增多(t=19.40,P<0.05).结论冷保存一定时限的大鼠部分肝脏在移植后可获得肝细胞再生,此过程可能通过TNF-α/IL,16/sTAT-3/Cyclin D1/DNA合成的途径进行调节;当冷保存时间达16 h后,肝细胞不能对肝脏再生早期信号起反应. 相似文献
15.
冷缺血对大鼠部分肝移植肝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冷缺血对移植肝再生及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和白细胞介素 10 (IL 10 )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稳定的大鼠部分肝移植模型。实验分为 :5 0 %肝切除对照组、冷缺血 30min后部分肝移植组 (实验 1组 )和冷缺血 10h后部分肝移植组 (实验 2组 )。观察各组生存率 ,并分别于术后 1d、2d、4d取肝组织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TNF α、IL 10的表达 ;对各组肝再生增殖及TNF α和IL 10的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 ;探讨TNF α和IL 10的变化对大鼠部分肝移植术后肝再生的影响。结果 5 0 %肝切除组、冷缺血 30min后部分肝移植组和冷缺血 10h部分肝移植组存活率分别为 10 0 % ,79%、2 9% ;冷缺血 10h部分肝移植组与冷缺血 30min部分肝移植组相比 ,PCNA、TNF α表达降低 (P <0 .0 5 ) ,而IL 10表达增高 (P <0 .0 5 )。结论 随着冷缺血时间的延长 ,降低了部分肝移植术后的肝再生能力和生存率。TNF α和IL 10在移植肝肝再生过程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大鼠肝移植后肝切除-肝再生功能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肝移植后肝细胞的再生功能。方法 从肝左静脉根部到肝脏面的肝右叶和肝中叶交叉点进行肝切除。肝切除后定时屠杀,标本行苏木素-伊红(HE)、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染色检查。血液行动脉血酮体比(AKBR)测定、血清白蛋白测定。结果 术后第3天对照组的再生肝对残肝重量比为(2.19±0.18)倍,3、6、12个月实验组分别为(1.66±1.11、1.66±0.17、1.17±0.31)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术后 1 d的 PCNA染色阳性细胞总数达最高值(459.2±21.5)个,7 d为(35.7±7.2)个。3、6、12个月实验组术后7 d分别为(356.2±40.8)个、(341.2±17.6)个、(359.7±23.0)个,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实验组第3、7天的血清白蛋白值比对照组降低。对照组术后 1、3 d的 AKBR值分别是 0.56±0.26和0.79±0.12,全部实验组的 NBR值术后显低值,3、6、12个月实验组术后 1 d的 AKBR值分别为0.33±0.12、0.31±0.12、0.30±0.05,3 d分别为 0.29±0.09、0.28±0.09、0.26±0.1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移植肝脏肝切除后的再生功能,比正常肝组织缓慢。肝移植后肝脏的预备能减弱,再生延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