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年龄在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TMS)运动诱发电位(motorevokedpotentials,MEPs)中,两侧生理刺激阈值的不同。方法76例健康者,右利手63例,依年龄不同分为3组:青年组22例(19~39岁);中年组20例(40~59岁);老年组21例(60~82岁)。左利手13例,为青年组健康者(19~39岁)。应用8字形磁刺激器分别刺激左右侧运动皮层,记录对应拇短展肌(abductorpollicisbrevismuscle,APBM)运动诱发电位,测定其在静息和随意收缩时刺激阈值的变化。结果右利手青年组和中年组,右侧APBM运动诱发电位的皮层刺激阈值明显低于左侧APBM(P<0.01);而老年组双侧刺激阈值无明显区别;左利手青年组,左侧APBM运动诱发电位的皮层刺激阈值明显低于右侧。结论推测TMS运动诱发电位双侧皮层刺激阈值在各年龄组的不对称变化主要与运动皮层的功能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磁源性影像技术探讨在简单视-运动任务活动时的脑增龄性变化神经机制。方法:本文应用磁源性影像技术对13例20—85岁右利手健康男性进行简单视-运动任务活动时脑磁信号时间和空间的表现进行研究。结果:青年组和老年组受试者双手运动潜伏期基本一致,左手平均55ms,右手59ms,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脑运动皮层定位显示为双侧手指运动区。高龄老年组运动潜伏期延长,非利手侧较利手侧延长更加明显,平均90—127ms;利手侧半球空间定位可见,而非利手侧半球未显示空间定位。结论:成年人随增龄所发生的运动功能减退主要发生在75岁以后高龄老年人:老年性脑改变导致脑功能普遍减退可能是成年人随增龄所发生的运动功能减退的神经机制之一;成年人随增龄所发生的运动功能减退以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和运动协调性差为特征;长期反复运动活动有利于延缓脑运动控制机能的减退速度。  相似文献   

3.
<正> 目的 了解经颅磁刺激(TMS)引起的斜方肌运动诱发电位(MEPs)及其静息期(SPs)的特点,评价预先刺激颏神经对料方肌MEPs和SPs的影响。 方法15(男9,女6)名健康志愿者,右利手,年龄27~43岁。用2.6~7.6 mA,0.3 ms的方形波刺激右侧副神经,15mA,1.0ms的脉冲刺激右侧颏神经。刺激颏神经0,10,20,40,60,80和100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单侧针刺曲池穴、外关穴的不同针刺状态对健康受试者双侧运动皮层(M1)长时程增强(LTP)样脑可塑性的影响。方法:纳入18名健康受试者,取右侧曲池、外关穴,给予常规普通针刺,进针后行针,得气为度。于针刺前15 min、进针后30 min及拔针后20 min分别使用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MSMEP)检测皮层兴奋性,观察单侧针刺对成对关联刺激(PAS)诱导LTP脑可塑性的影响。操作方法:①TMSMEP的诱导:进行TMS刺激点定位,找到以最小的刺激强度产生最大MEP波幅的位置,即为FDI皮层运动点;并使用TMS外固定架固定线圈、激光定位仪监测。②检测静息运动诱发电位阈值(rMT):基于FDI对应的皮层运动点,寻找给予10次TMS刺激能够产生至少5个MEP波幅≥50μV的刺激强度,记录为rMT。③短潜伏期尺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的测定:刺激电极置于FDI肌腹,阴极在近端,刺激电流5~10 mA,刺激强度为食指轻微抽动为宜。④PAS-LTP脑可塑性的诱导:使用电刺激加磁刺激进行诱导,共200对刺激。每位受试者需进行8次检测,每次约80 min。2次检测需间隔1周,以避免针刺后效应影响试验结果。结果:①与针刺前比较,留针时针刺对侧M1区MEP波幅比降低,针刺同侧M1区MEP波幅比升高;拔针后,针刺双侧M1区MEP波幅比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PAS诱导后,留针时针刺同侧M1区MEP波幅升高;起针后,针刺双侧M1区MEP波幅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单侧单次针刺曲池、外关穴不同针刺状态(留针、拔针后)对双侧LTP脑可塑性的影响不同,可以通过调节皮层兴奋性特异性改变双侧皮层的可塑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观察健康人利手、非利手复杂运动模式下双侧感觉运动区(SMC)、运动前区(PMC)激活模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9年8月至12月,社区招募右利手健康人15例,采用Block设计,执行抓握-释放握力器任务,于双侧SMC、PMC和前额叶皮质行fNIRS探测,根据氧合血红蛋白和脱氧血红蛋白浓度变化观察两种运动状态下脑区激活通道及强度。结果 根据氧合血红蛋白浓度,右(利)手运动时,双侧激活通道数相同,左侧SMC激活平均β值更高(P < 0.05);左(非利)手运动时,对侧激活通道更多,右侧SMC激活平均β值更高(P < 0.05)。根据脱氧血红蛋白浓度,利手或非利手运动时,对侧激活通道更多;右(利)手运动时,左侧SMC激活平均β值更高(P < 0.05),通道12 (左侧PMC)和通道26 (右侧PMC)激活更强(P < 0.05)。结论 fNIRS可用于利手、非利手复杂运动模式下手运动相关脑区激活的研究,应更关注氧合血红蛋白浓度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小脑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iTBS)对双侧大脑运动皮质M1区兴奋性的影响及持续时间。方法:根据刺激部位的不同,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的20例青年健康受试者分为左侧小脑iTBS组和右侧小脑iTBS组,每组10例。所有受试者在进行所属组别的刺激模式干预前,先测量双侧大脑M1区静息运动阈值(RMT)及运动诱发电位(M...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间歇性Theta爆发式经颅磁刺激(iTBS)对健康受试者大脑吞咽运动皮质和小脑吞咽运动区兴奋性的影响, 并探讨小脑iTBS调节吞咽功能的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4例右利手健康受试者分为优势侧小脑组(15例)、非优势侧小脑组(15例)、对照组(14例)。优势侧小脑组给予优势侧小脑iTBS干预和非优势侧小脑假刺激, 非优势侧小脑组给予优势侧小脑假刺激和非优势侧小脑iTBS干预, 对照组给予双侧小脑假刺激。iTBS干预前后, 分别对受试者双侧大脑和双侧小脑的舌骨上肌群代表区进行单脉冲经颅磁刺激(TMS)测定, 观察受试者运动诱发电位(MEP)波幅和潜伏期的变化。结果与组内干预前比较, 非优势侧小脑组干预后双侧大脑吞咽皮质和刺激同侧小脑的MEP波幅升高(P<0.05);优势侧小脑组干预后仅刺激同侧小脑的MEP波幅升高(P<0.05)。在MEP波幅与基线相比的百分比变化方面, 与对照组干预后同指标比较, 非优势侧小脑组刺激双侧大脑皮质和刺激同侧小脑的数值较高(P<0.05);与非优势侧小脑组干预后同指标比较, 优势侧小脑组刺激双侧大脑皮质的数值较低(P<0....  相似文献   

8.
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有关参数及其生理评价研究现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神经电生理学基础、测定指标 (波幅、潜伏期和中枢传导时间 )、皮层阈值、募集与易化及其后静息期现象 ,还介绍了成对刺激技术对皮层内抑制与易化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正> 本研究用经颅局部磁刺激脑皮层诱发三角肌和手第一背侧骨间肌(FDI)的运动反应来评价其皮层代表区。 资料与方法 21例健康志愿者,男10例,女11例,右利手,年龄22~26岁。用Magstim 200刺激器和外径为9cm的8字形扁平线圈,刺激C_z-耳屏  相似文献   

10.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Barker等于1985年首先创立的一种通过皮层刺激影响和改变大脑功能的电生理技术,因其无痛、无损伤、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很快得到临床重视,并首先应用于运动诱发电位检查,辅助诊断神经科疾病。经颅重复磁刺激(repetitive Tr  相似文献   

11.
磁运动诱发电位200例数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入2003-03/2006-03本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180例,男122例,女58例,分为5组:吉兰-巴雷综合征组(n=35),运动神经元疾病组(n=25),脊髓病变组(n=60),脑梗死组(n=30),其他疾病组(n=30)。另设正常组(n=20),男13例,女7例。用丹麦Keypoint Workstation型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和Medtronic型磁刺激器各一台,对所有参与者进行磁运动诱发电位检测。比较病例各组与正常组受试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波幅、时程、中枢运动传导时间。所有正常组均进入结果分析,运动神经元疾病组皮层刺激有5例未引出波,实际此组皮层点仅20例进入数据分析。①磁运动诱发电位能较早发现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的病变所在,周围段运动潜伏期较正常组明显延长(P〈0.01)。②运动神经元病各型异常率不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明显延长于正常人(P〈0.01)。③脊髓病变组患者磁运动诱发电位脊髓段刺激潜伏期延长或波消失,占50%;中枢运动传导时间延长或皮层电位消失,占85%。④脑梗死患者皮层运动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1 Hz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 4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偏瘫患者被随机分配到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采用r TMS刺激健侧皮层M1区,对照组给予假刺激。治疗后采用运动诱发电位(MEPs)、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握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侧MEPs振幅显著升高(P0.001)。治疗组握力和FMA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并至少可持续到治疗结束后1个月。所有患者均能耐受10次治疗,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r TMS刺激健侧皮层M1区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颅磁刺激膈肌运动诱发电位 (diaphragmaticmotorevokedpotential,DMEP)在健康人群中的电生理学特点。方法 分别经项部及经颅部磁刺激 3 1例 (共 61侧 )健康志愿者 ,并用皮肤表面电极记录各受检者的DMEP ,并分析其电生理学特点。结果 所有受检者在深吸气易化时 ,均可引出DMEP ;右侧颈潜伏期大于左侧 ,皮层潜伏期、颈潜伏期与身高呈正相关 ,中枢运动传导时间 (centralmotorconductiontime ,CMCT)不受侧别、性别、年龄、身高等因素影响 ;本组受检者左侧颈潜伏期为 ( 7.8± 0 .6)ms ,右侧颈潜伏期为 ( 8.3± 0 .6)ms ;合并不同侧别及性别后皮层潜伏期为 ( 12 .2± 1.0 )ms ,CMCT为 ( 4 .1± 0 .7)ms。结论 DMEP是评价与呼吸有关的皮质脊髓束功能的重要电生理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脑磁图SAM分析法定位皮质运动功能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脑磁图SAM分析法研究健康受试者运动皮质反应及其磁源影像定位价值。方法10例右利手健康受试者给予tone音刺激,受试者听到声音后右手食指触压按键感应器。以运动触发为基点进行平均,选择触发点前后的波形分别用等价电流偶极子(ECD)和合成孔径磁场测量(SAM)进行分析,最终形成三维的脑功能影像图。结果所有10例受试SAM法均定位大脑皮层中央前回,与运动皮层解剖位置一致,ECD法7例定位于中央前回运动中枢,3例定位偏差。结论脑磁图SAM分析方法可以很好地显示皮质运动反应并能对皮层运动功能进行成功定位。  相似文献   

15.
利手与语言优势半球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在我院卒中单元住院的母语为汉语的脑卒中患者进行利手判定及失语症检查。揭示其利手与语言优势半球的关系。方法:对457例首次发病经CT或MRI证实病灶单一的脑卒中患者,进行记忆力及智力筛查。排除57例有智力、记忆力受损的患者,对剩余400例患者应用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利手判定标准进行利手判定,应用西部失语成套测验进行失语症的分类。结果:400例患者中,右利手为366例,非右利手为34例;右利手366例中,左侧半球病变218例,其中158例患者有失语,右侧半球病变148例,其中7例患者有失语:非右利手34例中,左侧半球病变19例,其中11例患者有失语,右侧半球病变15例,其中2例患者有失语。结论:母语为汉语的人种中,右利手者优势半球多为左侧大脑半球,少数为右侧大脑半球;非右利手者优势半球仍多为左侧大脑半球,极少数为右侧大脑半球。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短阵快速脉冲经颅磁刺激(TBS)对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兴奋性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双侧大脑半球运动皮质对舌骨上肌群的调控机制。 方法选取健康受试者24例,采用持续短阵快速脉冲经颅磁刺激(cTBS)刺激受试者左侧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采用间隔短阵快速脉冲经颅磁刺激(iTBS)刺激受试者右侧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记录刺激前及刺激后即刻、15min、30min双侧舌骨上肌群的运动诱发电位(MEP),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分析刺激前、后不同时间点双侧舌骨上肌群MEP波幅的变化。 结果刺激前,左右两侧舌骨上肌群MEP波幅分别为(375.29±176.09)μV和(368.17±149.02)μV,分别与同侧刺激后即刻、刺激后15min和刺激后30min舌骨上肌群MEP波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iTBS可兴奋右侧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并能逆转左侧相应皮质被cTBS预处理的抑制效应。TBS可以影响两侧大脑半球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的兴奋性,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辅助运动区对帕金森病(PD)患者运动皮质兴奋性的影响。 方法选择16例PD患者,重复经颅磁刺激其辅助运动区,频率为5 Hz,共1200次脉冲,磁刺激强度为100%静息阈值(RMT)。于干预前30 min及干预后不同时间点分别检测其运动诱发电位及体感诱发电位成分N30等指标。 结果重复经颅磁刺激后10 min,P20~N30波幅较刺激前显著增高(P<0.05),同时P/F指数显著减低(P<0.05);运动诱发电位(MEP120)波幅显著增高,且在刺激后10 min达到峰值。 结论频率为5 Hz的重复经颅磁刺激辅助运动区,不仅可暂时改善辅助运动区局部的兴奋性,还可影响与之存在纤维联系的第一躯体运动区的兴奋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结合功能磁共振(f MRI)技术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卒中后失语语言功能重组的影响。方法 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选择符合条件的卒中后失语患者6例作为实验组,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成人9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均于入组时进行任务态功能磁共振(task-f MRI)检查。其中4例患者在神经导航定位系统引导下标记右侧额下回三角部,予1 Hz r TMS刺激,每周5次,共2周。治疗前后进行中文版西方失语症成套检验(WAB)评估及task-f MRI检查。采用SPM 12软件对f MRI数据进行处理,比较两组脑区激活差异及体素变化,对4例病例r TMS治疗前后f MRI数据及WAB评分进行个体分析,比较其脑区激活差异、激活体素指数(AVI)及语言功能变化。结果实验组双侧大脑半球激活总体素均比健康对照组多,包括感兴趣区(ROI)双侧额中回、双侧补充运动区;非感兴趣区(n-ROI)左楔前叶、左中央后回、右海马、右旁扣带回等。实验组比健康对照组激活减少的脑区包括ROI左侧额下回三角部;n-ROI左距状裂周围皮层、左舌回、右前扣带回和旁扣带回。病例1、病例2病程较短,病灶体积较小,治疗前双侧大脑半球激活升高,AVI显示语言功能偏侧化为右侧大脑半球;治疗后双侧大脑半球激活水平均降低,但ROI的高效语言功能区如左侧额下回三角部由原来无激活变为明显激活,AVI显示语言功能偏侧化由右侧大脑半球转为左侧大脑半球,语言功能较前改善。病例3、病例4病程较长,病灶体积较大,治疗前双侧大脑半球激活均降低,AVI显示病例3语言功能偏侧化为右侧大脑半球,病例4为左侧大脑半球。治疗后两者双侧大脑半球激活均较前增加,语言功能偏侧化均为右侧大脑半球;病例3的ROI左侧额中回、右侧颞中回由治疗前无激活变为明显激活,右侧补充运动区激活增加,病例4治疗前未见ROI激活,治疗后双侧补充运动区、右侧岛盖部及右侧颞中回出现激活。结论低频r TMS可通过优化失语患者双侧大脑半球语言功能重组模式,改善其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经颅重频磁刺激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运动皮质兴奋性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06在北京协和医院电生理室完成。选择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只。测定右后肢运动阈值和运动诱发电位后,制作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模型,实验组动物于再灌注即刻和12h各给予1次经颅重频磁刺激,以后每隔24h重复刺激1次,共8次。刺激部位同运动阈值测定部位,刺激频率20Hz,强度52%(130%平均运动阈值),每序列时间5s,序列间隔2min,共10个序列。对照组不给予刺激,其余一切同实验组。再灌注1周时,重复测定运动阈值和运动诱发电位,以姿势反射实验和前肢放置实验判断神经功能评分。采用图像分析软件测量梗死体积。结果:纳入动物2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运动阈值:对照组损伤后运动阈值显著高于其损伤前水平(P=0.02),实验组损伤后运动阈值显著低于损伤前水平(P=0.04)。两组动物损伤前运动阈值无显著差异;但实验组损伤后运动阈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2)。②运动诱发电位: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损伤后的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均较损伤前显著延长(P=0.05,0.04)。两组动物损伤前后的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均无显著差异(P=0.10,0.91)。对照组潜伏期平均延长约0.34ms,实验组潜伏期平均延长约0.20ms,较前者延长程度减轻,但无显著差异(P=0.37)。③神经功能:所有实验大鼠均出现不同程度以右前肢为主的运动障碍。实验组损伤1周后的功能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3),功能障碍显著减轻。④脑梗死体积:所有大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局灶性梗死灶,累及纹体区和/或额颞顶叶皮质,以20g/L三苯氯化四氮唑染色显示为边界较清晰的不着色(白色)区域。实验组平均脑梗死体积显著小于对照组(P=0.02)。⑤相关分析:损伤后运动阈值与脑梗死体积之间存在显著直线正相关(r=0.64,P=0.01)。结论:经颅重频磁刺激对缺血早期脑组织可能提供神经保护作用,损伤后运动阈值水平可提供预后的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大鼠脑内囊出血后皮层运动传导束功能改变以及脊髓灰质中细胞缝隙连接的改变及可能意义。方法 制备大鼠右侧内囊出血模型 ,应用电生理学方法检测运动诱发电位 ,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脊髓组织中缝隙连接蛋白Cx32的表达变化。结果 动物内囊出血后经右侧皮层刺激的MEP波幅较左侧显著降低 (P <0 .0 1 ) ,且经右侧皮层刺激的MEP潜伏时显著延长 (P <0 .0 1 )。脑出血后 1和 2周 ,脊髓左侧灰质中Cx32表达明显增加 ,而脊髓前角几乎没有表达 ;相反右侧脊髓灰质中未能观察到其表达。结论 大鼠脑内囊出血后引起皮层运动传导通路的电生理改变 ,而该出血侧通路所支配的对侧脊髓灰质中细胞表达Cx32明显增加 ,这可能是皮质脊髓束损害后脊髓γ环功能亢进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