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科学认识和理解中医的“治未病”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治未病”说最早见于《黄帝内经》,至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已形成完整学说。其基本含义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康复3个方面,充分理解、运用“治未病”说可起到养精调神、合理饮食、科学用药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医“治未病”之三要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未治病"思想源于《素问》与《灵枢》,主要是强调预防疾病。其核心理念可概括为"三防",即未病防发、已病防变、病愈防复。  相似文献   

3.
中医"治未病"思想始见于《黄帝内经》,是中医预防治疗学的特色和优势。将"治未病"思想贯穿于高血压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能够显著降低高血压病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改善临床症状。具体表现为:未病先防,防止高血压病的发生;有病早治,防止高血压病的发展;既病防变,防止高血压病并发症;瘥后防复,防止高血压病的反复。  相似文献   

4.
中医“治未病”的基本法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中医治未病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从治未病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理论,形成了一些治未病的基本原则,这些基本原则至今仍广泛、有效地指导着人们祛病延年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5.
“治未病”理论的超前性与临床滞后的改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龚婕宁 《中医药学刊》2003,21(1):132-133
中医传统的“治未病”理论经过时代的洗礼及众多医家的研究,现已形成了崭新的学科“未病学。未病学是世界预后医学的重要组部分,其精典理论在阐述未病及疾病的防治等方面具有超前性的指导。在人们对健康愈来愈关注的21世纪,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引入和临床实践的增加,未病学将插上腾飞的翅膀,引领人们的“无医世界”的美好境界迈进。  相似文献   

6.
中医"治未病"思想有着深厚的文化奠基。"治未病"始见于《周易》,易医同源,中医在其发展过程中吸取了易经的许多哲学思想,后世医家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事物都是以发展变化为运动规律,没有一成不变的,所以《周易》提出了居安思危的理论,告诫人们要防患于未然。如《文言.乾》指出: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  相似文献   

7.
“治未病”理论防治糖尿病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糖耐量异常是糖代谢介于正常和2型糖尿病之间的过渡状态,是发生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随着人们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改变,糖耐量异常的发生率显著增加。目前,中医以"治未病"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理论为指导,对此类人群进行早期预防及干预治疗,使已病人群向未病人群转化,对节约医疗成本,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8.
“治未病”的治病原则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内经》中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思想。前人用“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来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意义。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医学理念在21世纪的今天再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笔者就近年来“治未病”理论及临床上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亚健康与中医“治未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系统分析亚健康概念产生的背景、亚健康的内涵及中医“未病”的多重含义的基础上,明确了亚健康与中医未病的关系,提出了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干预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中医“治未病”理论索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中医预防治疗学中"治未病"的概念内涵出发,阐述了"治未病"的基本原则有四:未病先防、将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而"治未病"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养护正气类调治方法和祛邪于未发、未传类调治方法。当前"治未病"理论的研究重点在于:开展中医未病临床诊疗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开展体质及其调理与"治未病"理论的相关性研究,开展亚健康状态及其调治与"治未病"理论的相关性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医“治未病”理论源流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源流进行了探讨,认为先秦文化所蕴涵的哲学思想是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形成的思想根源;《内经》首先提出“治未病”一词,并形成了治未病的基本理论框架;后世医家对此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刘彩云  朱红 《河北中医》2010,32(6):936-936
<正>痔是一种最常见、最多发的肛肠疾病,任何年龄都可发病[1]。痔可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同一部位的齿状线上下均发生,临床兼有内痔和外痔的症状者为混合痔。混合痔的病因为湿热下注肛门,阻滞脉络,或脏腑本虚,  相似文献   

13.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即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惠于未然的预防学思想,即未病之前,防止疾病的发生;已病之后,防止疾病的传变,强调以“预防为主”。本文从治未病的渊源;治未病思想的实质内容;“治未病”理论的应用;“治未病”临床研究进展等几方面解释治未病。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医学界有关"治未病"的文章大体可以分为3类:一是"治未病"思想内涵的探究;二是"治未病"在各病种中的具体应用,即外延的丰富;三是有关"治未病"如何在医院、社区等医疗单位实施,即管理层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肖燕 《中医药导报》2009,15(8):14-16
探讨治未病思想的中医内涵,阐述病程传变、病症转归、病位分析在临床诊疗中的具体应用思路,并附典型病案分析.同时,提出治未病理念符合现代医学目的的调整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治未病理念的推广,将可以有效缩减政府总体医疗成本,提升中医学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个人临床实践的点滴感悟,从治其未生、未成、未发、未传和未变等方面,对中医"治未病"在防治疾病中的作用进行了归纳、探讨。说明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不仅限于预防医学方面,而且对中医学临床同样也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7.
“治未病”理念的实践工作,是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宏伟目标的重要举措,是增强全民健康意识、提高健康素质的重要途径。为探索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8.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来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宁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明确指出,治未病是于疾病未生之时进行保健治疗,并强调此谓文明医生之举,开创了中医预防思想之先河。  相似文献   

19.
“治未病”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和《灵枢·逆顺》中均有论述,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有具体论述,现代医学对“治未病”很重视,并与“亚健康”联系在一起,在肿瘤和无排卵性不孕症的治疗中也体现了心理疏导排除亚健康因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正>目前,中医学界有关"治未病"的文章大体可以分为3类:一是"治未病"思想内涵的探究;二是"治未病"在各病种中的具体应用,即外延的丰富;三是有关"治未病"如何在医院、社区等医疗单位实施,即管理层面的探讨。笔者通过拜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