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家民主任在治疗儿科疾病中注重调理脾胃,从整体上调节脏腑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调理脾胃中更注重脾阳的顾护.认为脾胃虚弱,不能生肺,肺金受邪乃所生受病也,故咳嗽,气短,精神少,皆阳气不足,在解表宣肺化痰的基础上注重脾阳的调护.从脾胃论治小儿夜啼、夜寐不安采用化湿醒脾,条畅气机之后再用补脾和胃的方法等.  相似文献   

2.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黄帝内经》以来不断丰富发展。结合当代病证结合的临床诊疗特点,根据脾胃学说及现代医学理论,提出"调枢通胃"理论。阐释"调枢""通胃"的内涵与外延,认为"调枢"即调控疾病及其病理变化过程的关键环节,可包括调节脏腑脾胃、神明之枢心脑、开合之枢少阳;"通胃"既是治疗目的也是治疗手段,即通过调节脏腑之枢脾胃,治疗脾胃功能失调引发的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其他脏腑失调引发的疾病。探讨"调枢通胃"理论的构建与意义,为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的有机结合探索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慢性胃炎为临床常见疾病,属于中医“胃痛”“胃痞”的范畴。自《内经》开始,历代医家多从“胃不和”论治“卧不安”,然失眠亦会引发慢性胃炎。中医认为失眠是慢性胃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慢性胃炎患者尤其要重视其睡眠情况,二者同治,卧安则心胃和,心神宁,脾胃调则疾病向愈。本文简述了胃不和则卧不安到卧安则胃自和的理论源流,卧安则胃自和来源于临床实践。失眠致使阴阳不交,营卫失和,脏腑失调,脾胃功能减弱,心神不安,精、气生成运行失常,由此可导致或加重慢性胃炎。顺应自然,有节律的正常睡眠是脾胃功能正常的前提和保障,卧安则气血调、心神宁、正气足。从“卧安则胃自和”论治慢性胃炎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注重调理脏腑,常用复法合方,尤其适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针对杂合之病机,复杂多变之症状,灵活选方合用,加减化裁,心胃同治,时时注重安心神,以达胃和卧安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该文通过分析脾胃生理与病理之间的关系,深入探讨了脾胃病常见证型的辨证论治,从而说明表里脏腑同治的重要性,启示临床工作者在治疗其他脏腑疾病时,应重视脏腑同治,用药时强调脏腑同调。  相似文献   

5.
胆道动力障碍(biliary dyskinesia, BD)是大多胆道、胰腺类疾病发病机制的核心环节,也是该类疾病关键的继发病理改变。目前现代医学于此尚无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胆胃同治”为从脾胃论治BD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大量的文献从基础和临床上对其进行了阐述及报道。从解剖位置、经络循行、气机升降、脏腑功能等方面探讨“胆胃同治”理论内涵。在“胆胃同治”理论指导下,总结BD患者针刺、中药方剂治疗的效果及有关胃肠道激素的变化,旨在探讨治疗BD更加有效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心脏疾病 ,如胸痹 (心痹 )、心悸、心衰等与中焦脾胃肝胆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现代医家通过心胃同治、心肝同治、心脾同治、心胆同治、调理中焦脏腑功能 ,临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中焦脾胃肝胆与心病生理上相关 ,病理上相随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焦 (脾胃肝胆 )与心脏疾病的关系。从五行生克关系来看 脾土为心火之子 ,心火为脾土之母 ,肝木为心火之母 ,与胆为表里 ,肝胆内藏相火 ,心内藏君火 ,“相火炽则君火亦炎 ,君火衰则相火亦败” ,五行中木克土 ,临床常母病及子 ,子病及母 ,四者在生理病理方面关系密切。心居于胸腔 ,膈膜之上为神…  相似文献   

7.
便秘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并与脑卒中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调枢通胃"是通过调节脏腑之枢脾胃、开阖之枢少阳和神明之枢脑治疗脾胃功能失调及其他脏腑失调所引发的消化系统疾病。本文介绍基于"调枢通胃",以理气通腑、醒神益智、益气健脾为基本治法,取胃经、大肠经及腹部腧穴,采用针灸治疗脑卒中后便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从心与脾胃部位相邻、经络相通、五行相关、功能相关、脾胃功能失调形成胸痹的机制5个方面讨论心胃相关,探讨"心胃同治法"的理论依据;强调心与脾胃生理关系密切,病变易互相影响,调理脾胃对胸痹、心痛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结合临床应用,验证了"心胃同治"法的合理性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聂莉芳治疗慢性肾脏病学术经验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伟刚 《北京中医药》2009,28(6):415-416
聂莉芳主任医师治疗肾病强调辨病期与辨病证相结合,动态整体地诊治疾病,权衡标本缓急,注重气血阴阳及脏腑辨证,突出脏腑定位,深入研究气阴两虚证,注重调理、固护脾胃,用药考究;广开思路,立足中医根本,综合现代科研方法 实现中医疾病诊治的标准化.  相似文献   

10.
脾胃居于中州,斡旋人体气机之升降,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情志异常、肝胆疏泄失职均可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而致脾胃升降失和,继而百病丛生。张师注重并擅长结合调肝法治疗脾胃病,认为治疗上当扶土抑木,墩阜脾气,平抑肝气。一则疏导患者,调节情志;一则采用疏肝健脾、补脾柔肝、疏肝和胃、疏肝理气、清肝泻火、养血柔肝等治法,升降气机、调气和血、平复寒热、平衡阴阳、和调脏腑,治疗各类疑难脾胃病,多获良效,堪为师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王茂泓  高生 《新中医》2010,(10):134-136
<正>江西中医学院张小萍教授系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张教授在40余年的临床中逐步形成了脾胃气化的学术观点,对脾胃病及其他脏腑疾病的治疗均重视脾胃,认为脾升胃降是其他脏腑疾病治疗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吕培文主任医师临床擅长治疗各种中医外科疾病,秉承先师的学术思想,结合自己40余年的临床实践,形成了特有的治疗经验。1顾护脾胃,主要表现在健脾益气、健脾和胃、治脾调肝、脾肾同治4方面。2在外科辨证论治中注意整体和局部辨证相结合、疮疡首辨阴阳、注重体症结合。3调和气血。  相似文献   

13.
介绍刘建平教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验。刘教授认为本病基本病机为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其于临床根据不同病情分别采用脾胃同治、肝脾(胃)同治、心脾同治、心肝同治等法治疗本病。脾胃同治拟定健脾和胃法、补脾和胃法、醒脾和胃法;肝脾同治拟定疏肝健脾法、疏肝和胃法、清肝泻胃法;心脾同治拟定养心补脾、安神定志法;心肝同治拟定清心泻肝法、养肝安神法。并列举了每种治法的常用药物和药对。  相似文献   

14.
脾胃作为气机升降枢纽,其生理特点及病理变化对人体生命活动影响重大。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脾胃升降失司,不但运化功能异常,更影响到各个脏腑的气机功能异常。证素作为辨证诊断中最小的诊断单元,能精确地描述疾病的病位及病性,概括机体在某阶段的整体反应状态,揭示疾病的病理本质。因此,利用证素辨证的方法从理论上、临床上认识脾胃升降异常,对疾病的辨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朱生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拾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淑颖  孙永顺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1):1111-1112
朱生梁教授认为胃食管反流病主要病机为肝胆失于疏泄,脾胃升降失调,胃失和降;诊病注重辨病辨证相结 合;治疗标本兼顾,强调整体调节,尤重通降和胃;病愈后强调调养防复发。  相似文献   

16.
通过研究《内经》中有关足阳明经脉与神志疾病关系的论述,分析了足阳明与脏腑的配属关系,及神志与脏腑的相关性,提出抓住五脏整体协调、抓住脾胃与心,调节五脏整体的中心以治疗神志疾病,才是理解足阳明与神志疾病关系的实质与关键。  相似文献   

17.
<正>当今心血管疾病居高不下,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占有很大比例,中医学从整体论治,以脾胃为重论治胸痹,取得较好效果。现从脾胃论治胸痹的临床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从脾胃论治胸痹的理论基础1.中医理论:1从经络分布和气血运行上: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人体功能的一种特殊网络系统。心与脾、胃经络关系密切,如《灵枢·脉经》曰:"脾足  相似文献   

18.
疳积是儿科常见病,是由于喂养不当或疾病导致小儿脾胃受损,进而影响其消化和吸收功能的慢性疾病。由于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喂养稍有不当便可伤及脾胃,导致脾失健运,清气不升,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胃失和降,食滞中脘,又影响脾的升清运化。因此,小儿疳证的治疗重在调节脾胃功能,扶助运化。临床有多种方法可治疗该病,其中穴位贴敷联合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疳积简便有效,安全可靠,且副作用少,易被患儿及家长接受。  相似文献   

19.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病机关键是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常,并可导致相关脏腑功能失调,引起寒热虚实变化。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可从调节脏腑功能、调节气机升降、调节寒热虚实、汇通中西等方面进行论治。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20.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治疗脾胃病的经典方为半夏泻心汤,本方攻补兼施,升降并用,具有辛开、苦降、甘补的组方配伍特点,后世对其发展及临床应用非常广泛,本文以"异病同治"思想为指导,总结半夏泻心汤在胃心综合症、肠易激综合症等心、脾、胃、肠等不同脏腑疾病的应用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